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对计划经济批判最有名的两位经济学家,一位是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哈耶克,一位是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尔奈。
提到后者,就不能不提《短缺经济学》。此书没有将短缺现象归于执政者失误,而是令人信服地指出,短缺是计划经济的重要特征,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不过,此书虽然在1976年作于瑞典,但却是为了在匈牙利国内公开出版,因而仍有许多未尽之言。
事实上,科尔奈早在1955年就放弃了经典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当他20世纪80年代在赫尔辛基开始撰写《社会主义体制》时,柏林墙尚未倒塌,捷克异见者还关在狱中,而匈牙利、前苏联的市场社会主义已濒于失败。他的研究采用“体制范式”的方法,不再限于经济体制运行的分析,而是切入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至此,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才得以完全建立。此时,他已经60多岁,感到有责任为自己40年的观察作一见证。
按照科尔奈的划分,社会主义分为三种范式:首先是革命转变范式,如苏联战时共产主义。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外敌环伺、剥夺有产者、国有化、集体化,同时实行免费医疗和全民教育。人民充满高昂的革命热情,参加一个接一个的群众运动。
其次是经典范式,如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恢复秩序,建立起庞大的官僚体制。由于公众终究要回到日常生活,革命范式必然要过渡到经典范式,国家需要通过计划经济控制和组织公众劳动,靠经济增长而不是没收财产来维持社会的物质需求。
第三是改革范式,如卡达尔、戈尔巴乔夫的市场社会主义。这一阶段的特征是试图解决短缺,在国有化基础上进行自我修复,引进市场机制,允许部分私有企业存在。
经典范式不一定必然过渡到改革范式,如朝鲜、古巴还处在经典阶段,而东德、捷克则越过改革范式,进入后社会主义。改革范式也可能发生倒退,回归经典范式,如前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
科尔奈的基本观点是,经典社会主义是压迫的和无效率的,但其计划经济(经济垄断)、权力结构(政治垄断)和意识形态(真理垄断)却是一个协调的整体,能够相对平衡运转并不断复制自身。当它试图进行经济改革时,就会破坏其内在一致性。换言之,改革不仅不能拯救体制,反而会削弱体制。
权力不可分割是经典范式的标志之一,各级组织由选举产生,但实际上是由上级决定。垂直结构中的各级一把手在其范围内都拥有绝对权力,导致中央和地方权力无限制地自我扩张。党的官员兼任政府或企业职务,使得党政不分,政治影响生活各个层面。
这种体制具有自我证明的特性,权力者相信他们比人民更懂得人民需要什么。一方面,由于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是反市场的,改革越是进行,权力控制市场的冲动就越强,导致越来越多的官员腐败。另一方面,改革会放松控制,公民会提出越来越多的权利诉求,最终侵蚀到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基础。不改革不行,改革更不行。体制面临的选项只有两种:要么回归经典范式,要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科尔奈写此书时回到布达佩斯,目睹了匈牙利剧变时的各种激烈辩论。有一个时期,他放下手头的书,撰写自己对体制变化的看法。显然,对于自己曾经参与的市场社会主义的失败,科尔奈有深刻体会。在他看来,它是假的市场经济,是对西方市场经济的模仿,由于权力结构未受到根本触动,经济体制改革不能产生持续的突破,国企的软预算约束、投资饥渴症等问题依然存在。这表明,由于体制内部各要素的一致性,体制不可能从内部更新自身。
此书在1991年出版时,东欧国家已彻底转型,匈牙利面临另外的问题:卡达尔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促进了转型还是使转型更加困难?卡达尔时期的特征是建设一个“早产”的福利国家。每个人都享受低水平的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和国家养老金。转型后的国民希望享受自由市场经济,同时又享有国家提供的一切福利,正如科尔奈所说:“匈牙利人不高兴纳税,但又希望继续搞福利国家。”
这部著作将成为未来历史学家们的重要参考书目。更重要的是,科尔奈对体制的整体分析仍会对一些国家的转轨经济具有启示。
提到后者,就不能不提《短缺经济学》。此书没有将短缺现象归于执政者失误,而是令人信服地指出,短缺是计划经济的重要特征,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不过,此书虽然在1976年作于瑞典,但却是为了在匈牙利国内公开出版,因而仍有许多未尽之言。
事实上,科尔奈早在1955年就放弃了经典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当他20世纪80年代在赫尔辛基开始撰写《社会主义体制》时,柏林墙尚未倒塌,捷克异见者还关在狱中,而匈牙利、前苏联的市场社会主义已濒于失败。他的研究采用“体制范式”的方法,不再限于经济体制运行的分析,而是切入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至此,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才得以完全建立。此时,他已经60多岁,感到有责任为自己40年的观察作一见证。
按照科尔奈的划分,社会主义分为三种范式:首先是革命转变范式,如苏联战时共产主义。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外敌环伺、剥夺有产者、国有化、集体化,同时实行免费医疗和全民教育。人民充满高昂的革命热情,参加一个接一个的群众运动。
其次是经典范式,如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恢复秩序,建立起庞大的官僚体制。由于公众终究要回到日常生活,革命范式必然要过渡到经典范式,国家需要通过计划经济控制和组织公众劳动,靠经济增长而不是没收财产来维持社会的物质需求。
第三是改革范式,如卡达尔、戈尔巴乔夫的市场社会主义。这一阶段的特征是试图解决短缺,在国有化基础上进行自我修复,引进市场机制,允许部分私有企业存在。
经典范式不一定必然过渡到改革范式,如朝鲜、古巴还处在经典阶段,而东德、捷克则越过改革范式,进入后社会主义。改革范式也可能发生倒退,回归经典范式,如前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
科尔奈的基本观点是,经典社会主义是压迫的和无效率的,但其计划经济(经济垄断)、权力结构(政治垄断)和意识形态(真理垄断)却是一个协调的整体,能够相对平衡运转并不断复制自身。当它试图进行经济改革时,就会破坏其内在一致性。换言之,改革不仅不能拯救体制,反而会削弱体制。
权力不可分割是经典范式的标志之一,各级组织由选举产生,但实际上是由上级决定。垂直结构中的各级一把手在其范围内都拥有绝对权力,导致中央和地方权力无限制地自我扩张。党的官员兼任政府或企业职务,使得党政不分,政治影响生活各个层面。
这种体制具有自我证明的特性,权力者相信他们比人民更懂得人民需要什么。一方面,由于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是反市场的,改革越是进行,权力控制市场的冲动就越强,导致越来越多的官员腐败。另一方面,改革会放松控制,公民会提出越来越多的权利诉求,最终侵蚀到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基础。不改革不行,改革更不行。体制面临的选项只有两种:要么回归经典范式,要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科尔奈写此书时回到布达佩斯,目睹了匈牙利剧变时的各种激烈辩论。有一个时期,他放下手头的书,撰写自己对体制变化的看法。显然,对于自己曾经参与的市场社会主义的失败,科尔奈有深刻体会。在他看来,它是假的市场经济,是对西方市场经济的模仿,由于权力结构未受到根本触动,经济体制改革不能产生持续的突破,国企的软预算约束、投资饥渴症等问题依然存在。这表明,由于体制内部各要素的一致性,体制不可能从内部更新自身。
此书在1991年出版时,东欧国家已彻底转型,匈牙利面临另外的问题:卡达尔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促进了转型还是使转型更加困难?卡达尔时期的特征是建设一个“早产”的福利国家。每个人都享受低水平的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和国家养老金。转型后的国民希望享受自由市场经济,同时又享有国家提供的一切福利,正如科尔奈所说:“匈牙利人不高兴纳税,但又希望继续搞福利国家。”
这部著作将成为未来历史学家们的重要参考书目。更重要的是,科尔奈对体制的整体分析仍会对一些国家的转轨经济具有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