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以来,河南省许昌市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已累计培训农民12万人次,是许昌市农民培训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影响范围最大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培训过程中,有不少农民的参训积极性并不高,其中,经济因素对农民参训意愿和培训效果的影响很大,现对此加以分析。
一、农民自身的经济情况影响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1. 收入来源
调查显示,参加培训人员的家庭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并且打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很大。根据许昌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许昌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的45.4%,70%以上的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在外务工。调查问卷显示,有相对固定收入的外出务工人员对培训最没有兴趣,而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90%以上都愿意参加培训。
2. 收入水平
个人年收入1000元以下的人群,对培训的需求不明显,没有太大积极性,大部分人觉得学不会技能;个人年收入在3000~5000元的人群,对培训需求最高,认为培训能提高技能,增加收入;个人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农民,参加培训需求不高,因为他们的收入来源大多不以农业为主,觉得有培训的时间不如多挣点钱,或者是想方设法参加其他更高级别、更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培训是否收费影响农民参加培训
根据调查,免费培训受欢迎,发放误工补贴的培训农民参与积极性高;90%的农民不愿意参加付费培训。因为农民不能肯定参加付费培训是否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他们不愿意投入经济成本。农民最愿意参加的是政府机构提供的培训,即便效果不好也不会有损失。
三、经济效益影响农民参加培训。
1. 地方经济水平影响农民参加培训
在地方工业较少、农民收入较低的乡村,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容易,因为大多数人认为虽然学不到有用的技能但能领到误工补贴;而在地方工业较发达、人均收入较高的乡镇,组织参训人员困难,因为农民觉得培训耽误挣钱,打工已经能挣不少,参不参加科技培训无所谓。如鄢陵县陈化店镇在打造“温泉小镇”时,吸引了邻近乡村的不少农民来打工,来自柏梁乡姚家村的农民姚某说:“要是让我不干活去听课?肯定不去。听一天课补20块钱,也不知道听了有啥用,在这一天挣七八十,男劳力有的一天一二百,谁会去听课?”但在农业公司和特色生产发展比较强的乡镇,组织人员培训有一定优势。相当一部分农业公司欢迎培训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因为可以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与文化素质,农民也愿意不耽误拿工资又可以参加免费培训。在特色农业上规模的乡镇,农民更愿意在农闲时结合当地产业参加培训,目的是对自己的生产生活有指导意义。
2. 农业收入回报率影响农民参训的积极性
种植、养殖累,劳动强度大,对农民来说,最关键的是付出与收入不对等,缺乏从业吸引力。以种植烟叶为例,5亩地,2个劳动力,一年下来收入将近1.7万元钱;如果套种点红薯等,全年收入也不会超过2.2万元。扣除投入种子、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净收入不足2万元,出去打工一年比这挣的多。
3. 农业投入的风险性影响农民参训的积极性
调查农民是否愿意参加国家开展的农业免费培训,大部分农民都同意在有时间的情况下会进行学习,但在后续的是否愿意从事相关专业的生产时,85%的农民表示不愿意。他们认为自己学得不成熟,投入大,有风险。参加培训的人员对自己熟悉的传统行业和没有市场风险的实用技术比较愿意学习,但要谈到推广使用,农民的积极性就没有了。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的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产品具有周期性,相对来说经济效益不像工业品直观、有保证,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对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农民掌握市场行情不易,风险较大。如出现卖菜难时,土豆、萝卜几分钱一斤,甚至烂在地里都没人要,一年下来白忙不说,还赔本。农民面对市场风险的软弱性制约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影响着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对策与建议
1. 建立和完善农民培训经费保障制度
由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民不会为培训买单,目前和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只能以无偿培训的方式为主。因此必须要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涉农企业出资为辅助,以农民个人分担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体制。
2. 提升培训的经济效果
(1)提高农民培训的经济效益,要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在给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的同时,应给予符合条件的农民适当的资金支持,帮助农民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否则,很多农民即使培训后想付诸实践,但由于缺乏资金不能实行,培训也不能取得实际效果。具体措施方面,对参加培训学习且经过考试成绩合格的人员给予相应的优先权利和优惠条件,为他们在农业上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资金和物质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农民参加培训的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绿色证书制度明确规定,对取得“绿色证书”的农民,应优先安排项目承包和贷款,优先供应良种,以及给予其他的必要支持;录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员,优先从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中选拔。但这些优惠政策逐渐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被人们遗忘,导致农民认为是否参加培训与自身切身利益关系不大,许多人不重视。因此,应当结合实际,配合农民培训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搞好后续服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下转24页)(上接18页)让农民从培训中得到实惠,自觉主动地要求参加培训。如在2011年的沼气生产工培训中,学习合格的人员优先取得国家沼气建设的扶持资金,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参训的积极性。
(2)增加农业补贴,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增加农业补贴,扶持先进学员。根据学员专业特点及分布状况,对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户进行重点培训,使他们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同时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成功案例,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和认同感,激发农民依靠科技知识发家致富的热情。
3. 利用多种途径提高农业和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1)采取培训机构与农业龙头企业结合,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专业技术 农户”培训方式。
根据农业企业需要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使参训农民成为龙头企业的生产工人。这种培训方式既消除了农民想学技术又怕担风险的矛盾心态,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能,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帮助企业解决了农民的培训问题,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2)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增强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截至2011年年底,许昌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068个,省级示范社18个,市级示范社52个。这些合作社与农民联系紧密,可以对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起到示范推广的作用,也可以成为农民培训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补充部分,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
(3)加大农业信息的服务力度。依托许昌市农业信息网的“市场行情”、“价格信息”等栏目,并通过手机短信发布平台给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河南省许昌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梁宝锋
一、农民自身的经济情况影响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1. 收入来源
调查显示,参加培训人员的家庭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并且打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很大。根据许昌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许昌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的45.4%,70%以上的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在外务工。调查问卷显示,有相对固定收入的外出务工人员对培训最没有兴趣,而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90%以上都愿意参加培训。
2. 收入水平
个人年收入1000元以下的人群,对培训的需求不明显,没有太大积极性,大部分人觉得学不会技能;个人年收入在3000~5000元的人群,对培训需求最高,认为培训能提高技能,增加收入;个人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农民,参加培训需求不高,因为他们的收入来源大多不以农业为主,觉得有培训的时间不如多挣点钱,或者是想方设法参加其他更高级别、更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培训是否收费影响农民参加培训
根据调查,免费培训受欢迎,发放误工补贴的培训农民参与积极性高;90%的农民不愿意参加付费培训。因为农民不能肯定参加付费培训是否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他们不愿意投入经济成本。农民最愿意参加的是政府机构提供的培训,即便效果不好也不会有损失。
三、经济效益影响农民参加培训。
1. 地方经济水平影响农民参加培训
在地方工业较少、农民收入较低的乡村,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容易,因为大多数人认为虽然学不到有用的技能但能领到误工补贴;而在地方工业较发达、人均收入较高的乡镇,组织参训人员困难,因为农民觉得培训耽误挣钱,打工已经能挣不少,参不参加科技培训无所谓。如鄢陵县陈化店镇在打造“温泉小镇”时,吸引了邻近乡村的不少农民来打工,来自柏梁乡姚家村的农民姚某说:“要是让我不干活去听课?肯定不去。听一天课补20块钱,也不知道听了有啥用,在这一天挣七八十,男劳力有的一天一二百,谁会去听课?”但在农业公司和特色生产发展比较强的乡镇,组织人员培训有一定优势。相当一部分农业公司欢迎培训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因为可以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与文化素质,农民也愿意不耽误拿工资又可以参加免费培训。在特色农业上规模的乡镇,农民更愿意在农闲时结合当地产业参加培训,目的是对自己的生产生活有指导意义。
2. 农业收入回报率影响农民参训的积极性
种植、养殖累,劳动强度大,对农民来说,最关键的是付出与收入不对等,缺乏从业吸引力。以种植烟叶为例,5亩地,2个劳动力,一年下来收入将近1.7万元钱;如果套种点红薯等,全年收入也不会超过2.2万元。扣除投入种子、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净收入不足2万元,出去打工一年比这挣的多。
3. 农业投入的风险性影响农民参训的积极性
调查农民是否愿意参加国家开展的农业免费培训,大部分农民都同意在有时间的情况下会进行学习,但在后续的是否愿意从事相关专业的生产时,85%的农民表示不愿意。他们认为自己学得不成熟,投入大,有风险。参加培训的人员对自己熟悉的传统行业和没有市场风险的实用技术比较愿意学习,但要谈到推广使用,农民的积极性就没有了。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的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产品具有周期性,相对来说经济效益不像工业品直观、有保证,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对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农民掌握市场行情不易,风险较大。如出现卖菜难时,土豆、萝卜几分钱一斤,甚至烂在地里都没人要,一年下来白忙不说,还赔本。农民面对市场风险的软弱性制约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影响着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对策与建议
1. 建立和完善农民培训经费保障制度
由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民不会为培训买单,目前和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只能以无偿培训的方式为主。因此必须要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涉农企业出资为辅助,以农民个人分担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体制。
2. 提升培训的经济效果
(1)提高农民培训的经济效益,要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在给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的同时,应给予符合条件的农民适当的资金支持,帮助农民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否则,很多农民即使培训后想付诸实践,但由于缺乏资金不能实行,培训也不能取得实际效果。具体措施方面,对参加培训学习且经过考试成绩合格的人员给予相应的优先权利和优惠条件,为他们在农业上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资金和物质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农民参加培训的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绿色证书制度明确规定,对取得“绿色证书”的农民,应优先安排项目承包和贷款,优先供应良种,以及给予其他的必要支持;录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员,优先从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中选拔。但这些优惠政策逐渐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被人们遗忘,导致农民认为是否参加培训与自身切身利益关系不大,许多人不重视。因此,应当结合实际,配合农民培训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搞好后续服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下转24页)(上接18页)让农民从培训中得到实惠,自觉主动地要求参加培训。如在2011年的沼气生产工培训中,学习合格的人员优先取得国家沼气建设的扶持资金,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参训的积极性。
(2)增加农业补贴,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增加农业补贴,扶持先进学员。根据学员专业特点及分布状况,对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户进行重点培训,使他们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同时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成功案例,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和认同感,激发农民依靠科技知识发家致富的热情。
3. 利用多种途径提高农业和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1)采取培训机构与农业龙头企业结合,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专业技术 农户”培训方式。
根据农业企业需要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使参训农民成为龙头企业的生产工人。这种培训方式既消除了农民想学技术又怕担风险的矛盾心态,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能,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帮助企业解决了农民的培训问题,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2)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增强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截至2011年年底,许昌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068个,省级示范社18个,市级示范社52个。这些合作社与农民联系紧密,可以对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起到示范推广的作用,也可以成为农民培训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补充部分,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
(3)加大农业信息的服务力度。依托许昌市农业信息网的“市场行情”、“价格信息”等栏目,并通过手机短信发布平台给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河南省许昌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梁宝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