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应强化提问艺术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可见,问是学习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师按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思路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或经教师的点拨引导,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历史教学更是如此,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浅处深问,静中得疑
  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若我们从浅处深问,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讲授“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节时,学生对“国民政府的北伐”这一内容似乎极容易就掌握:既知道北伐的目的、对象,又清楚北伐的经过、结果。从现象上看,仿佛“无疑”,若及时设问:“南京政府的北伐在形式上是北伐战争的继续,但性质则完全不同,这如何理解?”“既然张作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为什么日军还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和‘济南惨案’的发生,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虽一时答不上来,但可促其思维。笔者趁势对其引导,从而使他们排除了疑点,深化了知识。
  二、故设障碍,诱导思维
  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完“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们已学过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围绕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运动高涨”这一史实,笔者提出了一连串问题:“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其高潮是什么;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对“高涨”两字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能用其他词,诸如‘爆发’‘形成’等来代替它吗;为什么说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成为反对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等,这样的四步设问,加之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很快就得出有关结论,因而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迂回设问,退中求进
  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可能就会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时,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生就会产生新鲜有趣,就会激起思维的波澜,进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效果往往就不一样。
  如:讲述完“西安事变”后,若设计这样的提问:“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初步建立的?”如学生回答的效果定不理想,可对提问方式稍做变通,设计若干个小问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是在哪一年,其主要内容是什么?1935年党的瓦窑堡保会议制定了什么方针?“一二•九”运动爆发标志着什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重大历史意义?通过设问,经学生归纳、分析、综合,其思维顺利地越过障碍,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所包含的知识要素。
  五、创设矛盾,激起波澜
  针对某些特殊的历史问题,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引发对立意见,激起学生的积极讨论,通过设问,让学生在争论中形成统一认识,在矛盾中获得真理,其激疑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其他文献
文学艺术家常用形象思维来进行思维和创作,形象思维对于再现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从诗歌的角度,分析形象思维是如何在诗歌英译中重现原作的美感和神
自主性学习其实可以贯穿整个中国的教育体系,但是对于基础教育中的初中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教学我们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更加合理而有效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老师的重要作用.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国家未来,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电力需求快速增长,10kV线路作为配电网最重要组成部分,直接联系电网与用户,保持安全可靠运行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须熟知各类10kV配电线路故障,了解其成因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有效地保护了三峡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长江航运,是库区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概况,通过发放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