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春节期间,江苏省血液中心派出的7辆采血车一天都没有休息,但春节期间的采血量却不尽人意,而春节期间,南京全市的街头血液采集量也是近五年来最少的一次。节前备血不足,节日期间采血较少,而刚刚过完年,大批病人涌入医院,造成了A型、O型比较紧张。
据专家分析,春节期间献血量减少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献血的主力军大学生和外来打工者减少外;一些积极献血的人血液却不合格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节日期间前来献血的市民中,有三四成人的血液不合格,普遍存在着转氨酶过高的问题。这与过年期间大家吃的好,但睡的时间却比较少有一定关系。
大城市“血荒”更严重
2011年12月31日,首都献血服务网显著位置滚动提示着北京市血库的库存情况,其中红细胞库存A、B、O、AB型血均显示为“紧急献血”, 血小板库存提示中,除了B型和O型为“欢迎献血”外,A型血和AB型血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2011年年底,张先生为陪朋友治疗腿部肿瘤,从鄂尔多斯赶到北京,好不容易住进医院,但却没想到,医院“没血”。 院方告知,病人手术需备400毫升血浆,家属需“自筹”。“为血所困”的张先生找到“血虫”欲买血,没想到,“血虫”竟开价400毫升血1300元。
张先生的情况并非个例。春节前夕,多家三级医院手术需求增加,面对血液供不应求,排队手术的状况愈发严重。有些胸部、脏器等用血量较大的手术,患者家属们甚至采取“互助献血”。
“血荒”,包括季节性“血荒”和结构性“血荒”。前者是指在某些季节出现的血液库存量不足,其原因可能是无偿献血存在季节性差异,例如北京冬天较冷,夏天较热,加之寒暑假期间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献血志愿者返回原籍,献血者相对较少。而血液的储存时间最长只有42天,春秋天采血旺季不能弥补采血淡季的需要。而结构性“血荒”是指某些血型供应不足,而其他血型库存比较充足。
2010年,全国主要省会大多出现了采血困难的情况,昆明更是出现十年来最严重“血荒”。9、10月份,北京采血量也大降,血库库存仅为正常值一半,这是北京首次在献血旺季出现用血紧张,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现象似乎已呈现常态化的趋势。据统计,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8.7%,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也低于香港的30%和澳门的23%,距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也有差距。
分析地区性血液供应紧张的状况,专家认为,大量的患者流向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大中城市,导致这些城市用血量大,血液缺口明显,而相对的无偿献血的动员和招募工作难度大,血液供应紧张情况不容易缓解,这在北京等大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
“血荒”:一个世界性难题
医院出现供血紧张,这是个世界性难题。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高东英指出,很多国家在每年的12中旬到1月底的圣诞节期间,也存在“血荒”问题,他们大多以团体无偿献血来填补血液的短缺。我们来看看其他国家的情况怎么样呢?
德国:比勒,德国人。在一次献血的时候,他与合肥某血站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争执的原因是,我国的献血法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而比勒已经五十八岁了,血站工作人员认为他已经过了献血的法定年龄,但是比勒却坚持要献。因为在德国,60岁献血完全没问题。一直到65岁甚至67岁都还可以献血。而且,在中国,一年只能献两次血,但是在德国可以献四次。
德国在1998年颁布了《输血法》,用以规范德国在血液采集、献血和对血制品的管理。其中规定,献血者年龄应该在18至68岁之间,体重在50公斤以上,每人每次最大献血量不超过500毫升,每两次献血间隔不少于8个星期。
除了德国红十字会之外,国家和社区组织的采血机构,或者私人机构和大学组织的献血服务中心,甚至流动采血点也积极的参加到献血服务中来。德国每届联邦议会成立时,一些新议员就会集体为红十字会献血,以此宣传义务献血。另外,红十字会经常到企业和联邦军中组织集体献血。
澳大利亚:同样实行无偿献血制度的澳大利亚也遭遇血荒,尤其是冬季,由于感冒和咳嗽的人多,献血量锐减。
面对血荒,,澳大利亚政府正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比如在中小学设立献血知识课,定期带学生到血液中心采血现场参观,让学生明白献血是应尽的社会义务,献血也并不影响健康。另外,为了让更多的人享受愉快的献血过程,澳大利亚制定了9条详细的工作规范,如不能让献血者长时间等候;应允许献血者在献血后躺5分钟以上;如果距上次用饭时间过长的话,应供应葡萄糖或小食品等。
日本:1975年,日本实现无偿献血。如今,日本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完全得益于其严格、完善的法律制度及不遗余力的宣传支持。
为带动民众的献血热情,日本皇室带头献血,而日本公务员在忠于职守的同时,也同样积极献血,一些官员身体因病无法参与,但根据法律,他们也一定会亲自组织一次献血活动。上至天皇、下至百姓,自觉献血的想法已经根植到了日本民众的心里,公众的热情和有力的制度为血库血液的充足提供了保障。2002年的一项统计显示,日本重复献血者比例为90.7%。
据日本红十字会统计,日本献血人口在1985年达到巅峰,约为870万人,而到2008年则下降到了约508万人。特别是年轻人中的献血人口一路下滑。然而2011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日本全国献血者人数激增。震后,东京、大阪、福冈等地献血者人数达到平常的1.5倍,有时在抽血前甚至要等待3个小时。
无血医疗,开源更需节流
用血紧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便是欧美等国家也无法避免,但他们在手术量很高的情况下,临床用血量在逐年稳步的下降。面对血荒,国外的“无血医疗”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无血医疗并非外科手术“无出血”,而是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减少出血,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无血”医疗起源于西方国家,最初是由于宗教或战争的需要,至今已演变为临床上普遍接受和使用的方法。
然而在临床手术中,由于设备、价格、医保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手术病人还是采用异体血输血。目前国内自体血输血比例达到20%,这离国际标准的30%到40%还有一定差距。 (王俊聪整理)
据专家分析,春节期间献血量减少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献血的主力军大学生和外来打工者减少外;一些积极献血的人血液却不合格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节日期间前来献血的市民中,有三四成人的血液不合格,普遍存在着转氨酶过高的问题。这与过年期间大家吃的好,但睡的时间却比较少有一定关系。
大城市“血荒”更严重
2011年12月31日,首都献血服务网显著位置滚动提示着北京市血库的库存情况,其中红细胞库存A、B、O、AB型血均显示为“紧急献血”, 血小板库存提示中,除了B型和O型为“欢迎献血”外,A型血和AB型血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2011年年底,张先生为陪朋友治疗腿部肿瘤,从鄂尔多斯赶到北京,好不容易住进医院,但却没想到,医院“没血”。 院方告知,病人手术需备400毫升血浆,家属需“自筹”。“为血所困”的张先生找到“血虫”欲买血,没想到,“血虫”竟开价400毫升血1300元。
张先生的情况并非个例。春节前夕,多家三级医院手术需求增加,面对血液供不应求,排队手术的状况愈发严重。有些胸部、脏器等用血量较大的手术,患者家属们甚至采取“互助献血”。
“血荒”,包括季节性“血荒”和结构性“血荒”。前者是指在某些季节出现的血液库存量不足,其原因可能是无偿献血存在季节性差异,例如北京冬天较冷,夏天较热,加之寒暑假期间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献血志愿者返回原籍,献血者相对较少。而血液的储存时间最长只有42天,春秋天采血旺季不能弥补采血淡季的需要。而结构性“血荒”是指某些血型供应不足,而其他血型库存比较充足。
2010年,全国主要省会大多出现了采血困难的情况,昆明更是出现十年来最严重“血荒”。9、10月份,北京采血量也大降,血库库存仅为正常值一半,这是北京首次在献血旺季出现用血紧张,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现象似乎已呈现常态化的趋势。据统计,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8.7%,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也低于香港的30%和澳门的23%,距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也有差距。
分析地区性血液供应紧张的状况,专家认为,大量的患者流向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大中城市,导致这些城市用血量大,血液缺口明显,而相对的无偿献血的动员和招募工作难度大,血液供应紧张情况不容易缓解,这在北京等大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
“血荒”:一个世界性难题
医院出现供血紧张,这是个世界性难题。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高东英指出,很多国家在每年的12中旬到1月底的圣诞节期间,也存在“血荒”问题,他们大多以团体无偿献血来填补血液的短缺。我们来看看其他国家的情况怎么样呢?
德国:比勒,德国人。在一次献血的时候,他与合肥某血站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争执的原因是,我国的献血法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而比勒已经五十八岁了,血站工作人员认为他已经过了献血的法定年龄,但是比勒却坚持要献。因为在德国,60岁献血完全没问题。一直到65岁甚至67岁都还可以献血。而且,在中国,一年只能献两次血,但是在德国可以献四次。
德国在1998年颁布了《输血法》,用以规范德国在血液采集、献血和对血制品的管理。其中规定,献血者年龄应该在18至68岁之间,体重在50公斤以上,每人每次最大献血量不超过500毫升,每两次献血间隔不少于8个星期。
除了德国红十字会之外,国家和社区组织的采血机构,或者私人机构和大学组织的献血服务中心,甚至流动采血点也积极的参加到献血服务中来。德国每届联邦议会成立时,一些新议员就会集体为红十字会献血,以此宣传义务献血。另外,红十字会经常到企业和联邦军中组织集体献血。
澳大利亚:同样实行无偿献血制度的澳大利亚也遭遇血荒,尤其是冬季,由于感冒和咳嗽的人多,献血量锐减。
面对血荒,,澳大利亚政府正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比如在中小学设立献血知识课,定期带学生到血液中心采血现场参观,让学生明白献血是应尽的社会义务,献血也并不影响健康。另外,为了让更多的人享受愉快的献血过程,澳大利亚制定了9条详细的工作规范,如不能让献血者长时间等候;应允许献血者在献血后躺5分钟以上;如果距上次用饭时间过长的话,应供应葡萄糖或小食品等。
日本:1975年,日本实现无偿献血。如今,日本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完全得益于其严格、完善的法律制度及不遗余力的宣传支持。
为带动民众的献血热情,日本皇室带头献血,而日本公务员在忠于职守的同时,也同样积极献血,一些官员身体因病无法参与,但根据法律,他们也一定会亲自组织一次献血活动。上至天皇、下至百姓,自觉献血的想法已经根植到了日本民众的心里,公众的热情和有力的制度为血库血液的充足提供了保障。2002年的一项统计显示,日本重复献血者比例为90.7%。
据日本红十字会统计,日本献血人口在1985年达到巅峰,约为870万人,而到2008年则下降到了约508万人。特别是年轻人中的献血人口一路下滑。然而2011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日本全国献血者人数激增。震后,东京、大阪、福冈等地献血者人数达到平常的1.5倍,有时在抽血前甚至要等待3个小时。
无血医疗,开源更需节流
用血紧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便是欧美等国家也无法避免,但他们在手术量很高的情况下,临床用血量在逐年稳步的下降。面对血荒,国外的“无血医疗”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无血医疗并非外科手术“无出血”,而是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减少出血,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无血”医疗起源于西方国家,最初是由于宗教或战争的需要,至今已演变为临床上普遍接受和使用的方法。
然而在临床手术中,由于设备、价格、医保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手术病人还是采用异体血输血。目前国内自体血输血比例达到20%,这离国际标准的30%到40%还有一定差距。 (王俊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