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葫芦丝的构造
葫芦丝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主要流传于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和布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得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葫芦丝又名葫芦箫,是由葫芦笙演进而成,因它吹奏出的颤音有如抖动的丝绸那样飘逸轻柔而得名。葫芦丝的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整个葫芦做音箱,葫芦底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两旁是附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指传统葫芦丝),发出与主管的共鸣和弦。通常左面附管发“3”音,右边附管不发音(或发低音“6”)。
葫芦丝的音色、定调、音域
葫芦丝的音色柔美、细腻,极富歌唱性,具有含蓄、朦胧的美感,优如天籁之音优美动听,如此美妙的音色与其特殊的构造是分不开的。同时,制作取材完全选用天然材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的民族乐器之所以音色不同,大都是根据发音体的振动和共鸣体来决定。葫芦丝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声音就是因为它的制作共鸣体不同、发音体不同等有机组合到一起,造就了完美的音色。葫芦丝的发音体簧片,也是关健部件,吹奏时散发着强烈的金属质感。扩音管,由竹子做成,飘洒出千年古老的神韵。共鸣体葫芦,是天然美化音色的音箱,使音色更加圆润、甜美、优雅,更富有弹性。
葫芦丝的定调是以全开下把音第三音孔音高为准。例如,全开下把音第三音孔为“C”音,那么这件葫芦丝的调就是C调。一只葫芦丝全开下把第三孔发音的高度是哪个音,就是什么调,如相当于F音,就是F调,相当于D音,就是D调。同时在演奏曲目时,有时需要转调,也就是改变原来的演奏指法,通过改变“都”(do)音位置转成所需的调。葫芦丝虽然只有七个音孔,音域跨度有11个音符,但通过变换指法,也可以演奏出不同的调。转调的指法相对于本调来说复杂很多,难度也大,需要加强练习。
传统葫芦丝音域最低音到最高音为一个半八度音阶,例如,音序排列从低到高3567123456等。经过改良加键的音序排列为356712345671。
演奏时遇到的问题和气息运用
第一、“嗡”音的避免
初学葫芦丝者一般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吹奏葫芦丝时发出的音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嗡”音。这说明在演奏时气息没能让簧片达到一定程度的震动,气息较弱。可以试着慢慢加力使气息能让簧片充分震动,音即变为正常。也就是说在演奏葫芦丝时气息相对需要一定的强度,低音区的演奏力度要强一些,发出的音才正常。
当能吹出正常的音后又会遇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音头总是“嗡”音先发出,接着才发出正常音;二是当吹奏期间换气时,音尾总是会带出一个“嗡”声,严重影响吹奏效果。怎样避免音头和音尾的“嗡”声呢?解决音头的“嗡”声,其方法是在吹奏时用舌尖顶住上腭发“吐”音开头即可避免“嗡”音出现。因为发“吐”音时其实是一个气息瞬间爆发性动作,爆发音肯定带有一定的力度和强度,使气流一出来就达到了发正常音所需的力度,音头便清爽干净。
解决音尾的“嗡”声。当吹完一个音,特别是5.6.7.三个低音后,随之便会出现“嗡”声,听起来特别不舒服。出现这个“嗡”声是因为吹完一个音后,其实口腔里还有余气,这部分余气释放时,几乎没有力度和强度,故这部分气发出的音便是“嗡”声。要避免它,只有吹完后,吹奏者快速的把嘴唇打开,把气流断掉,余气依然保留在口腔里,便可避免余音“嗡”声的出现。
第二、气息的运用
气息的运用,在所有吹奏乐器中都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吹奏葫芦丝气息的控制,力度的分配,是演奏好葫芦丝的重要环节,葫芦丝的气息运用和其他的吹奏乐器有明显的区别,一般的吹奏乐器当演奏到高音部分时,大都需要一定的力度和强度,相对于低音的演奏要更用力;而葫芦丝恰恰相反,越是高音气流就越弱,特别是高音5和6的吹奏。只需较短的气流即可。反之则会导致高音损坏,夹有气流声或根本不发音,故演奏高音时要特别注意气流一定轻缓。
技巧与分析
葫芦丝的演奏技巧相对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的特色,大致可分为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两者结合运用,其中有连音、单吐、双吐、三吐音、滑音、颤音、垫音等等。
1、连音就是谱面上连线内的音符,在演奏中手指要做好配合,指法连接流畅,音与音之间的过度音自然,时值均匀,气息运用平稳连贯、力度适中,音量一致,音色优美,情绪饱满。演奏时要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而起伏,力度有时需要做出适当调整,根据乐曲的要求调整好气息。
2、单吐在演奏乐曲时用的比较多,吹奏的方法是舌尖顶住上鄂,发出“吐”的声音,发音要干净、利索,在连续吹奏时要富有弹性,像在橡皮筋上弹跳一样,但时值一定要准确。练习时由慢到快反复练习,仔细体会舌头的伸缩位置,吐奏低音时力度相对大些,吐奏高音时相对小些,吐音时不可鼓腮,嘴角不能漏气,保持口形正确,吐音时气息要顶住,不能有回气现象而出现大量杂音。
3、双吐是在乐曲中演奏欢快、跳跃、热烈的乐段,双吐的速度比单吐要快一些。演奏的方法是在单吐的基础上加一个“苦”字,连起来形成“吐苦”的声音,利用舌尖和舌根的连续动作使音断开,产生颗粒感的快速吐音效果,双吐用“TK”标记在音符上方。
4、三吐适用于前八后十六或十六后八的节奏型,富有欢快、跳跃性。三吐实际是单吐、双吐的组合体,用舌尖和舌根连续发出“吐吐苦”的声音,在谱面上记有“TTK”或“TKT”等标记。
5、滑音是指葫芦丝演奏的重要技巧之一,常用在悠扬舒展乐句当中,使演奏出的音色更甜美、流畅、圆润。滑音可分为上滑音、下滑音、复滑音和叠滑音等几种。上滑音是由低音向高音抹动逐渐抬起,产生一个柔滑的过渡。下滑音是高音向低音逐渐过渡,也是一个柔滑的过渡,气息要逐渐加强。复滑音是上下滑音的组合体。叠滑音是为了音乐更柔美跳跃,在出现本音前加一个叠音,然后迅速滑到本音。叠音发音极短,几乎不占时值,在本音的上方音孔快速地开闭一次。一般是用本音上方二度音或三度音来完成。 6、颤音的练习及运用
颤音是指由按主要音和上方相邻音的手指快速、均匀地交替而形成的。演奏时手指颤动的时值要均匀,轻重一致,要富有弹性和灵活性,并用吐音吹奏音头,先将本音发出,接着迅速而均匀地开闭本音的上一音孔,使本音与其上方音快速均匀地交替出现。
在葫芦丝的演奏中颤音是常用的技巧,乐曲中有了颤音,音乐的表现力更为丰富。特别是高潮部分的快速颤音会让人激动不已。如《金色的孔雀》《多情的巴乌》这两首大家都喜爱的乐曲,除了本身的旋律优美外,重要的一点是采用了颤音的演奏,使乐曲显得更加欢快,神韵十足,令人为之而陶醉。
颤音能使吹出来的音有波浪形感觉,在乐谱里用tr表示,演奏的方法就是在本音和上方二度音之间不断反复,如果需要和上方几度音反复,一般会在tr上加一个阿拉伯数字,如在tr上方标记的是3则表示本音和上方三度音反复。如果tr上方没有标识任何数字,则表示本音和上方二度音反复演奏。葫芦丝上3的颤音一般演奏成3535353,而不能演奏成3434343,因为这样演奏首先从听觉上不舒服,因为4这个音在葫芦丝里显得很不实在,其次4的指法有点复杂。故3的颤音无特殊要求外通常演奏成35353。
颤音的练习是一个长期性的练习,方法虽简单,但要熟练快速,那得花一定的时间,练习时要从慢练开始,待熟练后,逐渐加快。练习时,无论快或者是慢,速度要保持一致,不要或快或慢,注意加强双手无名指的训练。
7、指震音和气震音的练习及运用
指震音也叫虚指颤音,还叫隔孔打音,一般用符号~~~标识,指震音是葫芦丝演奏中重要的技巧,在傣族风格的乐曲中用的最多。其方法很简单,顾名思义,隔孔打音,即在本音位置的下二孔,手指平稳扇动,产生类似弦乐揉弦的效果。以全按作5.为例,当吹奏3时用无名指扇动1音孔,吹奏2时扇动7.音孔,其他的依次类推。
指震音的练习虽然动作简单,但要练好还要花一番工夫,主要是手指的练习,要做到外形的美观、速度均匀、能快能慢、控制自如,发出的音要圆润,不要有痕迹,做到虚指颤音的最佳效果。大多演奏者喜欢把虚指颤音每一次颤动都把音孔关闭得很实在,这样出来的效果我认为不是最佳,这会使音颤动的幅度很大,没有优美之感反而觉得是一种噪音,大家可以试一试手指扇动时不要把整个音孔关闭,而只关闭音孔的三分之一的位置,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
气震音,也称腹颤音,一般用符号~~~标识,它是靠气息有规律的强弱交替而形成的水纹般音波,是依靠腹肌和横隔膜有弹性的颤动而获得的。其效果也类似弦乐揉弦,但它和指震音相比较在风格上不如指震音浓郁。气震音给人的感觉是清新。淡雅的,在中速,慢板的抒情曲中用的特别多。指震音和气震音的共同点都是起到美化的作用,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使葫芦丝的演奏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它们的练习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功夫到了位,才能做到控制自如。
8、打音、叠音的练习及运用
打音在葫芦丝的演奏中也极为广泛,打音符号类似提手旁,打音一般在旋律平行时采用,它可代替舌吐将同度音分开,其演奏方法是在相同音之间加奏一个时值极短的低二度,如一到一的进行,我们在两个音之间加奏一个时值极短的低音7,在听的时候感觉不出来低音7的存在。初学者往往低音7的速度不够,打音的效果出不来,显得笨拙、迟钝,所以打音的速度要快,手指要有力而富有弹性。打音可以在气息不断的情况下,使同度音断开,而吐音断音时气也断了。打音的断音效果可使音乐有延绵之感,可以做到似断非断,音断意绵;而吐音断音是干净有力,特别是硬吐。而软吐时断音效果与打音断音效果差不多,故两种断音方法大家可在适当的音乐环境中酌情采用。
叠音符号类似“又”字,叠音的演奏和打音相反。打音是加奏下方二度音,而叠音是加奏上方二度音或三度音如演奏1到2,我们在中间加奏一个时值极短的3音,如演奏1到3,我们在中间加奏一个时值极短的5,叠音也可将同度音断开。叠音主要是为旋律加花,使音乐更具特色,更具动感,有锦上添花之感。叠音的采用非常灵活,可根据乐曲风格或自身对音乐的感觉酌情采用。
(作者单位:青海省演艺集团)
葫芦丝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主要流传于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和布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得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葫芦丝又名葫芦箫,是由葫芦笙演进而成,因它吹奏出的颤音有如抖动的丝绸那样飘逸轻柔而得名。葫芦丝的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整个葫芦做音箱,葫芦底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两旁是附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指传统葫芦丝),发出与主管的共鸣和弦。通常左面附管发“3”音,右边附管不发音(或发低音“6”)。
葫芦丝的音色、定调、音域
葫芦丝的音色柔美、细腻,极富歌唱性,具有含蓄、朦胧的美感,优如天籁之音优美动听,如此美妙的音色与其特殊的构造是分不开的。同时,制作取材完全选用天然材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的民族乐器之所以音色不同,大都是根据发音体的振动和共鸣体来决定。葫芦丝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声音就是因为它的制作共鸣体不同、发音体不同等有机组合到一起,造就了完美的音色。葫芦丝的发音体簧片,也是关健部件,吹奏时散发着强烈的金属质感。扩音管,由竹子做成,飘洒出千年古老的神韵。共鸣体葫芦,是天然美化音色的音箱,使音色更加圆润、甜美、优雅,更富有弹性。
葫芦丝的定调是以全开下把音第三音孔音高为准。例如,全开下把音第三音孔为“C”音,那么这件葫芦丝的调就是C调。一只葫芦丝全开下把第三孔发音的高度是哪个音,就是什么调,如相当于F音,就是F调,相当于D音,就是D调。同时在演奏曲目时,有时需要转调,也就是改变原来的演奏指法,通过改变“都”(do)音位置转成所需的调。葫芦丝虽然只有七个音孔,音域跨度有11个音符,但通过变换指法,也可以演奏出不同的调。转调的指法相对于本调来说复杂很多,难度也大,需要加强练习。
传统葫芦丝音域最低音到最高音为一个半八度音阶,例如,音序排列从低到高3567123456等。经过改良加键的音序排列为356712345671。
演奏时遇到的问题和气息运用
第一、“嗡”音的避免
初学葫芦丝者一般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吹奏葫芦丝时发出的音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嗡”音。这说明在演奏时气息没能让簧片达到一定程度的震动,气息较弱。可以试着慢慢加力使气息能让簧片充分震动,音即变为正常。也就是说在演奏葫芦丝时气息相对需要一定的强度,低音区的演奏力度要强一些,发出的音才正常。
当能吹出正常的音后又会遇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音头总是“嗡”音先发出,接着才发出正常音;二是当吹奏期间换气时,音尾总是会带出一个“嗡”声,严重影响吹奏效果。怎样避免音头和音尾的“嗡”声呢?解决音头的“嗡”声,其方法是在吹奏时用舌尖顶住上腭发“吐”音开头即可避免“嗡”音出现。因为发“吐”音时其实是一个气息瞬间爆发性动作,爆发音肯定带有一定的力度和强度,使气流一出来就达到了发正常音所需的力度,音头便清爽干净。
解决音尾的“嗡”声。当吹完一个音,特别是5.6.7.三个低音后,随之便会出现“嗡”声,听起来特别不舒服。出现这个“嗡”声是因为吹完一个音后,其实口腔里还有余气,这部分余气释放时,几乎没有力度和强度,故这部分气发出的音便是“嗡”声。要避免它,只有吹完后,吹奏者快速的把嘴唇打开,把气流断掉,余气依然保留在口腔里,便可避免余音“嗡”声的出现。
第二、气息的运用
气息的运用,在所有吹奏乐器中都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吹奏葫芦丝气息的控制,力度的分配,是演奏好葫芦丝的重要环节,葫芦丝的气息运用和其他的吹奏乐器有明显的区别,一般的吹奏乐器当演奏到高音部分时,大都需要一定的力度和强度,相对于低音的演奏要更用力;而葫芦丝恰恰相反,越是高音气流就越弱,特别是高音5和6的吹奏。只需较短的气流即可。反之则会导致高音损坏,夹有气流声或根本不发音,故演奏高音时要特别注意气流一定轻缓。
技巧与分析
葫芦丝的演奏技巧相对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的特色,大致可分为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两者结合运用,其中有连音、单吐、双吐、三吐音、滑音、颤音、垫音等等。
1、连音就是谱面上连线内的音符,在演奏中手指要做好配合,指法连接流畅,音与音之间的过度音自然,时值均匀,气息运用平稳连贯、力度适中,音量一致,音色优美,情绪饱满。演奏时要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而起伏,力度有时需要做出适当调整,根据乐曲的要求调整好气息。
2、单吐在演奏乐曲时用的比较多,吹奏的方法是舌尖顶住上鄂,发出“吐”的声音,发音要干净、利索,在连续吹奏时要富有弹性,像在橡皮筋上弹跳一样,但时值一定要准确。练习时由慢到快反复练习,仔细体会舌头的伸缩位置,吐奏低音时力度相对大些,吐奏高音时相对小些,吐音时不可鼓腮,嘴角不能漏气,保持口形正确,吐音时气息要顶住,不能有回气现象而出现大量杂音。
3、双吐是在乐曲中演奏欢快、跳跃、热烈的乐段,双吐的速度比单吐要快一些。演奏的方法是在单吐的基础上加一个“苦”字,连起来形成“吐苦”的声音,利用舌尖和舌根的连续动作使音断开,产生颗粒感的快速吐音效果,双吐用“TK”标记在音符上方。
4、三吐适用于前八后十六或十六后八的节奏型,富有欢快、跳跃性。三吐实际是单吐、双吐的组合体,用舌尖和舌根连续发出“吐吐苦”的声音,在谱面上记有“TTK”或“TKT”等标记。
5、滑音是指葫芦丝演奏的重要技巧之一,常用在悠扬舒展乐句当中,使演奏出的音色更甜美、流畅、圆润。滑音可分为上滑音、下滑音、复滑音和叠滑音等几种。上滑音是由低音向高音抹动逐渐抬起,产生一个柔滑的过渡。下滑音是高音向低音逐渐过渡,也是一个柔滑的过渡,气息要逐渐加强。复滑音是上下滑音的组合体。叠滑音是为了音乐更柔美跳跃,在出现本音前加一个叠音,然后迅速滑到本音。叠音发音极短,几乎不占时值,在本音的上方音孔快速地开闭一次。一般是用本音上方二度音或三度音来完成。 6、颤音的练习及运用
颤音是指由按主要音和上方相邻音的手指快速、均匀地交替而形成的。演奏时手指颤动的时值要均匀,轻重一致,要富有弹性和灵活性,并用吐音吹奏音头,先将本音发出,接着迅速而均匀地开闭本音的上一音孔,使本音与其上方音快速均匀地交替出现。
在葫芦丝的演奏中颤音是常用的技巧,乐曲中有了颤音,音乐的表现力更为丰富。特别是高潮部分的快速颤音会让人激动不已。如《金色的孔雀》《多情的巴乌》这两首大家都喜爱的乐曲,除了本身的旋律优美外,重要的一点是采用了颤音的演奏,使乐曲显得更加欢快,神韵十足,令人为之而陶醉。
颤音能使吹出来的音有波浪形感觉,在乐谱里用tr表示,演奏的方法就是在本音和上方二度音之间不断反复,如果需要和上方几度音反复,一般会在tr上加一个阿拉伯数字,如在tr上方标记的是3则表示本音和上方三度音反复。如果tr上方没有标识任何数字,则表示本音和上方二度音反复演奏。葫芦丝上3的颤音一般演奏成3535353,而不能演奏成3434343,因为这样演奏首先从听觉上不舒服,因为4这个音在葫芦丝里显得很不实在,其次4的指法有点复杂。故3的颤音无特殊要求外通常演奏成35353。
颤音的练习是一个长期性的练习,方法虽简单,但要熟练快速,那得花一定的时间,练习时要从慢练开始,待熟练后,逐渐加快。练习时,无论快或者是慢,速度要保持一致,不要或快或慢,注意加强双手无名指的训练。
7、指震音和气震音的练习及运用
指震音也叫虚指颤音,还叫隔孔打音,一般用符号~~~标识,指震音是葫芦丝演奏中重要的技巧,在傣族风格的乐曲中用的最多。其方法很简单,顾名思义,隔孔打音,即在本音位置的下二孔,手指平稳扇动,产生类似弦乐揉弦的效果。以全按作5.为例,当吹奏3时用无名指扇动1音孔,吹奏2时扇动7.音孔,其他的依次类推。
指震音的练习虽然动作简单,但要练好还要花一番工夫,主要是手指的练习,要做到外形的美观、速度均匀、能快能慢、控制自如,发出的音要圆润,不要有痕迹,做到虚指颤音的最佳效果。大多演奏者喜欢把虚指颤音每一次颤动都把音孔关闭得很实在,这样出来的效果我认为不是最佳,这会使音颤动的幅度很大,没有优美之感反而觉得是一种噪音,大家可以试一试手指扇动时不要把整个音孔关闭,而只关闭音孔的三分之一的位置,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
气震音,也称腹颤音,一般用符号~~~标识,它是靠气息有规律的强弱交替而形成的水纹般音波,是依靠腹肌和横隔膜有弹性的颤动而获得的。其效果也类似弦乐揉弦,但它和指震音相比较在风格上不如指震音浓郁。气震音给人的感觉是清新。淡雅的,在中速,慢板的抒情曲中用的特别多。指震音和气震音的共同点都是起到美化的作用,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使葫芦丝的演奏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它们的练习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功夫到了位,才能做到控制自如。
8、打音、叠音的练习及运用
打音在葫芦丝的演奏中也极为广泛,打音符号类似提手旁,打音一般在旋律平行时采用,它可代替舌吐将同度音分开,其演奏方法是在相同音之间加奏一个时值极短的低二度,如一到一的进行,我们在两个音之间加奏一个时值极短的低音7,在听的时候感觉不出来低音7的存在。初学者往往低音7的速度不够,打音的效果出不来,显得笨拙、迟钝,所以打音的速度要快,手指要有力而富有弹性。打音可以在气息不断的情况下,使同度音断开,而吐音断音时气也断了。打音的断音效果可使音乐有延绵之感,可以做到似断非断,音断意绵;而吐音断音是干净有力,特别是硬吐。而软吐时断音效果与打音断音效果差不多,故两种断音方法大家可在适当的音乐环境中酌情采用。
叠音符号类似“又”字,叠音的演奏和打音相反。打音是加奏下方二度音,而叠音是加奏上方二度音或三度音如演奏1到2,我们在中间加奏一个时值极短的3音,如演奏1到3,我们在中间加奏一个时值极短的5,叠音也可将同度音断开。叠音主要是为旋律加花,使音乐更具特色,更具动感,有锦上添花之感。叠音的采用非常灵活,可根据乐曲风格或自身对音乐的感觉酌情采用。
(作者单位:青海省演艺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