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枪印象(4)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lin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無疑问,M1911是一款“又红又好”的美国枪。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三转一响”是一个让人无法忘记的名词。在某一段时间,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一度是主流富裕家庭的标志。现代手枪也有着自己的“三转一响”: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枪管偏移/摆动闭锁机构、硕大的套筒、藏在握把内的弹匣。不同于早已经暗淡的“三转一响”,这“四大特征”依然是现代手枪的绝对主流。
  枪械不是考古,并不刻意、也很难追溯时间顺序上的第一。但毫无疑问,在早期自动手枪中,M1911是一款完美符合四大特征,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优秀枪械。后世的很多手枪,比如苏联的TT30/33手枪、波兰的wz.35 Vis手枪,都可以明显找到M1911的影子,也让M1911成为一款绕不开、不得不讲的手枪。
约翰·摩西·勃朗宁和他设计的机枪。勃朗宁设计了包括机枪、霰弹枪、手枪在内的多种枪械。尤其是数量、型号繁多的勃朗宁手枪,对世界手枪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柯尔特H1903手枪。尽管这款手枪的原理和H1911并不相同,但整体布局已经十分成熟。此外,FN公司也有一款FNH1903手枪,也是勃朗宁设计的,外形比较相像,大家不要搞混

基本知识


  在讲述M1911手枪的故事之前,我们照例先回顾下它的基本情况。
  M1911是较早期的自动手枪之一,由美国杰出枪械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在设计M1911之前,勃朗宁已经和比利时FN公司、美国柯尔特公司合作,设计了包括M1900、M1903在内的多款手枪。这些手枪的经验教训最终孕育了M1911。M1911诞生在1911年,其改型M1911A1诞生在1926年。
  M1911手枪的自动方式为手枪中常见的管退式,再细分为枪管短后坐,闭锁方式为枪管偏移/摆动闭锁,摆动/摆动机构为铰链。M1911手枪重量为1100克左右,是一款相对重的手枪,长度为210毫米,枪管长度为127毫米,初速较低,为250米/秒左右,容弹量只有7发。M1911手枪发射.45ACP手枪弹(AutomaticColt Pistol,柯尔特自动手枪),或者称为11.43×23毫米手枪弹,这种枪弹应用较少,几乎是美国人专用的。

历史功臣


  枪械是一种太容易让人产生感情的特殊产品。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步枪手信条》如此写道:“这是我的步枪,有无数支和它相同的枪,但这支是属于我的。我的步枪是我的朋友,是我的生命。离开了我,我的步枪将一无是处,离开了我的步枪,我也将一无是处。”人和枪之间的特殊感情可见一斑。
  但不管感情有多么强烈,新老更替是时代的法则,任何感情都不能成为技术进步的阻碍。话虽这么说,但如果“前任”太好,那“下一任”的压力就会很大——只要稍微有一些不完美,“下一任”的历史评价就会低很多。很多历史上风评不好的下一任产品,并非真的是本身性能不佳,而是前任过于优秀反衬的。
  以M1911为代表的早期自动手枪面临一个口碑极好的前任——转轮手枪。转轮手枪的历史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时至如今,依然有着相当的市场与人气,更是在影视中享有独特地位,丝毫没有“百岁老人”的颓废迹象。
需要强调的是,美军用自动手枪淘汰转轮手枪的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转轮手枪的“反弹”也很强烈——1917年时,美军还装备了一款名为H1917的转轮手枪韦伯利一福斯伯里自动转轮手枪,这款手枪的转轮上刻有螺旋槽,上半个枪身可以整体后坐,是转轮和自动手枪的混合体。这款手枪非常有趣,笔者把它视为转轮手枪落幕时顽强的反抗分子M1911A1与原版的M1911,两者最显著的外形区别是,M1911A1枪身两侧、扳机护圈后方,额外加工了用于给手指让位的凹槽。如今原版M1911已经相当少见美军的新一代手枪,分为标准型(M17、后)与“小一号”的紧凑型(M18、前)。紧凑型手枪并不比标准型小太多。我们国家的92式手枪属于标准型,但要比国外的标准型手枪稍小一点
M1911扳机上的防滑纹。TT30/33/54式手枪的扳机没有防滑纹,这样虽然手指不一定会打滑,但是有防滑纹的扳机手感会更好

  替代转轮手枪的任务“难度”可想而知。不过好在自动手枪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M1911又是自动手枪中的“领头羊”,是较早期自动手枪中名气最大、设计最成熟的一款。如今,M1911手枪以及它的各种改型依然“奋斗”在一些国家的军队以及民用市场中,它本身的机构布局也深刻影响了手枪的发展。说白了,抛开性能,仅仅从历史地位上看,M1911就是一款非常重要的手枪。

M1911的手感


  M1911手枪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大。
  一般而言,现在手枪可以按照“体格”从大到小分为标准型、紧凑型、袖珍型等多个级别。比如GLOCK17、M9、CZ75都属于标准型手枪,而GLOCK19则属于紧凑型,M1910属于袖珍型。在标准型手枪中,M1911也是“大个子”,整枪大而沉重,很有分量,无法藏在口袋里,只能挎在腰上或者藏在衣服里面,并且下坠感很足。
  M1911的握把也相当宽大,是笔者接触到的所有手枪中最大的之一。握持M1911的握把时,笔者的手指够不着空仓挂机释放钮,需要歪着手握枪,使劲往前伸手指才能操作。但M1911的保险位置比较合理,右手拇指就可以拨动,非常方便。弹匣释放钮的位置也相当不错,手指可以轻松碰到。
  M1911采用了单动扳机,扳机为平动,水平向后运动,没有转轴,而不是现代枪械常见的、带有转轴的转动式扳机。M1911扳机力较小、行程较短,表现相当不错。但反过来讲,单动击锤手枪的扳机,手感就没几个差的。M1911的套筒后方设计有防滑纹,防滑效果不错,但套筒前方缺少防滑纹,左手握住套筒前方上膛时要滑一些,但也不至于像GLOCK手枪一样,在手掌出汗时套筒变得过于油滑,以至于上膛脱手。
  M1911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舒适。M1911在空仓挂机释放钮、保险和手指接触的部分都设计有额外的凸起,用于增加和手指接触的面积,防止因为接触面积太小而产生“扎手”感。M1911的扳机、弹匣、空挂释放钮、保险上还设计有防滑纹,防止手指出汗打滑。最后,M1911表面加工和处理较为到位,表面圆润不硌手,使用感受很舒适。
  相比之下,和M1911十分相似的54式手枪(仿制自苏联TT30/33手枪),触感就要差很多。不仅防滑纹消失了,空挂释放钮上的凸起也很小,实际触感比较扎手。归根到底,更舒适的枪械也更贵。54式手枪的原型——苏联TT30/33手枪诞生得比M1911更晚。对于TT30/33手枪的粗糙,苏联的手枪设计师们心知肚明,他们当然有能力把TT30/TT33设计得更舒适,但这需要额外的成本。如果把手枪比作食物,苏联人要先解决吃饱,而不是吃好的问题。TT30/33的粗糙,归根到底是食物匮乏时没办法的办法。
M1911(上)与TT33手枪的空仓挂机释放钮、弹匣释放钮、保险(TT33没有)对比,明显可见M191的细节更加完美。细节不一定能决定成败,但却可以体现出财力的差别不完全分解后的TT33手枪,复进簧帽的体积很小,非常便于加工,但按照M1911的方式安装时就非常恼火,此外。TT33的簧力也比M1911大不完全分解后的M1911手枪,复进簧“帽”实际上是一个复进簧筒,筒内是盲孔(未挖穿的孔),加工难度较大。笔者认为,TT30/33由“筒”变“帽”,也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

分解简单


  在接触M1911之前,笔者曾经多次不完全分解结合过54式手枪。54式手枪的分解结合是新手的一场噩梦,尤其是学校中的54式手枪普遍很新,复进簧簧力很大,非常有劲。分解时,复进簧经常弹飞,虽不会伤人,但吓人一跳。结合时,操作者要用手把复进簧压在套筒内,防止复进簧弹飞,再把包括枪管、复进簧在内的整个套筒安装在握把上。此过程中,操作者还要注意枪管铰链状态,把空仓挂机的转轴,依次插入握把孔和枪管的铰链中。由于难度太大,54式手枪结合过程的失败率极高。
  总之,54式手枪非常不好装,再加上54式手枪表面加工质量不好,整枪比较“扎手”,安装过程非常不舒适。在上课时,学生都不太愿意去操作54式手枪。
  但M1911却不存在54式的问题。在分解枪械时,射手先把枪口的复进簧帽压下,转动枪口帽,取下复进簧,而后枪械再无难分解之处。结合時,先把M1911的空仓挂机转轴插入握把孔、枪管铰链,再安装复进簧。枪管上的铰链是一个活动机构,容易歪来歪去。将空仓挂机转轴插入枪管铰链孔时,铰链被握把遮住,操作者只能轻微晃动枪械,让铰链自然垂下,且只能通过握把上的小孔观察铰链状态,操作如同“穿针眼”,难度很大。但如果没有复进簧力的“捣乱”,对准铰链的过程就要轻松很多。
  等空仓挂机安装到位后,操作者可以依次安装枪口帽、复进簧,结合的难度大幅度降低。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都愿意试着去分解结合M1911,而不愿意去操作54式,尽管两款枪的结构基本上一样。笔者尝试过在54式手枪上使用M1911的结合方式,发现不太具备可行性。原因在于54式手枪的复进簧帽只是一个纽扣形的小帽,M1911的复进簧帽实际上是一个长“筒”。在复进簧力作用下,把长筒装入套筒内是容易的,但是把小帽压进去却很难——帽子外形太扁,很容易东倒西歪,且复进簧帽上没有防滑纹,安装难度很大。
  对于现代手枪而言,M1911的不完全分解结合则较为复杂,把空仓挂机转轴“穿针眼”般插入铰链,是一个很不合理的设计。但在当年,M1911的分解尚属简单,至少要比卢格简单。时至今日,这种铰链机构已经完全被淘汰了。
M1911手枪的枪口特写。不完全分解时,按下复进簧帽,转动枪口帽,错开复进簧帽,就可以把复进簧帽、复进簧从枪口取下。安装时反向操作即可,难度较低

齐全的保险


  相比于几乎没有保险的54式手枪,M1911手枪的保险可谓是一应俱全。除了所有手枪必备的单发杆(不到位保险,用于防止套筒复进不到位时,枪械自动击发),M1911还有手动保险、击锤保险、握把保险3个保险。   M1911的手动保险和国内有很大不同。只有在击锤处于待击位置时,射手才可以用手指向上推动手动保险,卡住击锤起到保险作用,而国内的保险大多是在击锤释放时才能关上。M1911手动保险的好处在于,只要打开保险,击锤就是待击状态,如果膛内有弹,射手可以立刻扣动扳机,保险一射击转换很快。缺点则是,膛内有弹携行,总体上比较危险。加上M1911的手动保险行程(拨动角度)很小,保险力量很轻,如果在携行枪械时,手动保险被异物钩挂打开,那枪械就会变得很危险。
M1911的空仓挂机转轴(蓝色件)与枪管安装示意。M1911枪管的铰链没有簧力辅助定位,铰链往往东倒西歪、比较自由。在没有复进簧“捣乱”时,隔着握把“穿针眼”的过程虽然麻烦,但难度不大
M1911半扣合状态的击锤。一般而言,现代手枪的击锤上也会保留一个树枝形“分叉”,但很少会做得像M1911这么巨大
M1911的工艺枪,图中深灰色的是握把保险。如今民用版的M1911,握把保险(飞翼)越来越长,保护虎口的效果越越来越好,但枪看起来也更“浮夸”了
45ACP与其它4种常见的手枪弹。自动手枪要把弹匣塞进握把内,而体积巨大的.45ACP实在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如果H1911当年就是使用9X19毫米枪弹的,那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只会更高
为了在不增加握把尺寸的前提下增加容弹量,美国人想到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办法——加长弹匣。但即使是这样的弹匣,弹容量也只有可怜的10发
在卢格后,德国开发了P38手枪,枪管依然是裸露的,复进簧只能设计得很小很细,藏在枪管后的枪身内,局限性很大。当时德国的PP手枪也是套筒式手枪,但不知为何军用手枪依然选用了裸露枪管的旧设计

  击锤保险也被称为半程保险,英文习惯叫作“HalfCocked Safety(半扣合保险)”,是一个另类的保险,54式手枪也有这个保险,但一般没人把它当作“正规保险”。击锤保险说白了,如果射手手动下压击锤,但没有把击锤下压到待击位置,而是半途手滑松开了,那击锤并不会回转到位、打击击针,而是在快到位时果断“刹车”,起到保险作用。此时,射手即使扣动扳机,也无法进一步释放击锤。
  在很多电视剧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在紧张的手枪对峙中,镜头会给出一个特寫,主角们会把手枪的击锤压倒。这个镜头就能解释击锤保险的作用。膛内留一发枪弹,而后释放击锤,也能做到相对安全的携行。遇到紧急情况时,射手手动压倒击锤,就可以实现待击,压倒击锤的动作也比膛内无弹、再次拉动套筒的动作更小、更快、更隐蔽。但如果压倒击锤时,射手手滑了、没压到位,击锤自己弹回去了,那枪械就有可能意外击发。此时,能让击锤及时“刹车”的击锤保险就会起到作用。
  为了方便压倒击锤,M1911的击锤上有明显的树枝形“分叉”,并且分叉上刻有防滑纹。但在套筒压倒击锤时,高高耸立的分叉又容易触到射手持枪手的虎口,因此M1911的握把上有一个巨大的飞翼,其本身既是握把保险,还能防止击锤打手。现代击锤手枪大多是单双动手枪,射手直接扣动扳机就能压倒、释放击锤,不必再手动压倒击锤,因此M1911的“分叉”击锤和巨大护翼,在今天就要少见得多了。
  握把保险是M1911最经典的保险。当射手的手掌离开握把,握把保险就会自动生效,此时枪械的扳机扣不到位、击锤无法释放,起到保险作用。射手握住握把时,手掌就会自动压下握把保险,解脱保险状态。该过程不需要刻意为之,很多学生接触到M1911时,都没有意识到握把保险的存在,是一种典型的“无意识”保险。
  M1911的握把保险力量较小、行程较短,握持很久也不会累,且保险的运动方式为转动,转动方向和平动的扳机异位异向。不把鸡蛋装在同一个篮子里的设计思维,能避免扳机、握把保险在受到某个方向冲击时,同步失灵的情况。从设计上讲,M1911的握把保险,比乌齐冲锋枪的握把要好得多——乌齐的保险行程长、力量大,和扳机运动同向,握持还非常不舒服。
  但铜板的反面是,M1911的握把保险更像是辅助,而非主力保险,毕竟它的行程过短、力量过轻,且外露的握把保险体积过大,对枪械的密封性有不好的影响。因此,M1911的巨大握把保险,在当年算领先设计,在现代手枪上已经很少出现了。   最后,54式/TT30/TT33手枪比M1911诞生得更晚,其本身的保险却非常不完备。这并非是苏联设计师认识不足,而是财力不足——这么多的保险,这么复杂的机构,一定很贵。

45ACP手枪弹


  如同9x19毫米巴拉贝鲁姆枪弹一样,早期的自动手枪往往是“一枪一弹”,在相当长时间内,45ACP手枪弹就是M1911手枪的代名词。如果非要总结一下,那么.45ACP手枪弹的最大特征,就是有点像黑火药步枪弹。
  从能量较低的黑火药到能量充沛的无烟火药,枪弹有了很多变革,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口径减小。无烟火药能量更高,弹壳就可以做得更小,口径也会相应减少。此外,高初速、小口径(不是真的小口径,是指相对于黑火药步枪口径更小)的弹头更为细长,弹道更为平直,弹头的侵彻力也更高。
  因此,从黑火药到无烟火药,枪械的口径大大减小,比如9x19毫米巴拉贝鲁姆枪弹,在当时的手枪弹中也算是小口径、新口径了。但.45ACP手枪弹的口径,是一个黑火药枪械惯用口径——此前有很多的黑火药枪械,都是.45英寸口径的。
  除了传统的口径,.45ACP手枪弹还有一些“黑火药”特点。比如它的初速只有可怜的250米/秒左右,膛压较低,这使得M1911的枪管可以做得很薄,包在枪管外的套筒也可以“瘦身”,整枪不至于臃肿、过于沉重。还使得M1911的后坐力“大而不猛”,保障了一定射击舒适性。此外,天生亚音速的.45ACP手枪弹,理论上比较适合做为微声枪弹使用,但在M1911刚刚诞生时,并没有人打算这么做。
  45ACP手枪弹的最大缺点是体积过大。转轮手枪没有弹匣,它的枪弹装在转轮(弹巢)中,握把本身可以做得很细,但M1911的弹匣设计在握把中,巨大的枪弹必然会导致握把尺寸增大。M1911只是一款极为普通的单排弹匣手枪,容弹量只有7发,握把就已经非常宽大了,这几乎也是M1911最大的槽点。
  此外,45ACP手枪弹的初速还是低了点。手枪空有50米的“理论”有效射程,实际使用距离往往只有十几米。作为手枪弹使用时,45ACP的近距离威力十足,但用作冲锋枪弹时,45ACP就有一点“鸡肋”。使用45ACP手枪弹的汤姆逊冲锋枪、M3冲锋枪,初速都只有280米/秒左右,实在是太低了,这使得汤姆逊、M3的有效射程大打折扣。
  此外,笔者还有一个猜测。美国的冲锋枪发展路线比较奇怪,从一战后的汤姆逊到二战时的M3,之后冲锋枪的发展突然就偃旗息鼓了,直到后来由M16发展而来的超短步枪/卡宾枪出现,担任了冲锋枪的角色。在此期间,美国虽然引进过MP5等使用9x19毫米枪弹的冲锋枪,但总体数量不多,并没有成为真正的主力枪械。与此同时,欧洲国家则依托9x19毫米枪弹,开发了斯特林(英国)、MPK/MPL、MP5(德国)、M12(意大利)、MAT49(法国)等多款冲锋枪。相比之下,美国的冲锋枪发展却晦暗不前。设计冲锋枪并不是什么难事,美国不做冲锋枪肯定是出于自己的装备体系考虑,而不是做不出来。但反过来想一想,会不会是天生不太适合给冲锋枪使用的.45ACP手枪弹,成为让美国人对冲锋枪“不感冒”的“药引”呢?

经典的布局


  在早期的自动手枪中,M1911是一款很特殊的产品。它的很多设计都称不上原创,却是一个极佳的集大成者,把很多优秀设计融合在一起,成为早期自动手枪的典范,深刻影响了后来枪械的布局。
  M1911是一款套筒式手枪。枪械分为套筒、握把两部分,套筒大致为筒状,套筒内有复进簧、枪管等机构,套筒整体放在握把上运行。套筒提供了额外的空间,让复进簧有了“立锥之地”,枪械的空间更充裕,同时密封性也得到了保障。握把为“L”形,内部容纳弹匣和发射机,在不完全分解时,握把除了弹匣外,不再做进一步分解,减小了不完全分解时的工作量,提高了勤务性。套筒、握把之间通过导轨配合,空仓挂机固定。这样的布局影响了后世很多手枪的设计。
  在具体设计上,M1911同样正确而先进。闭锁结构上,M1911使用了枪管偏移/摆动闭锁,具体偏移/摆动机构为铰链。这种被称为“勃朗宁闭锁”的机构被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继承并发展,成为全球手枪的绝对主流。M1911采用了可拆卸弹匣,而不是固定弹仓,其弹匣释放钮位于握把拇指位置,并不是像欧洲枪械一样设计在弹匣底部。M1911完善的保险设计,同样征服了众多枪械设计师。
  我们必须承认,M1911并非这些理念的首创者,只是把理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枪械的发展受政治影响很大,一个大国的普通枪械,往往比小国的优秀枪械更有影响力。但一战前后的美国,其政治影响力远不如今天,在美国步枪还在用“盗版毛瑟”(M1903春田步枪)的年代,美国的手枪却广泛传播,发扬光大,这不得不说是枪械政治闹剧中,一次难得的真情流露。

昂贵的M1911


  从各种层面看,自动手枪都要比转轮手枪更昂贵。
  首先,自动手枪的结构更复杂,其内部的零件更多,加工难度也很大,尤其是M1911。当年的步枪大多是钢、木机构,钢机匣的体积并不大,结构也简單,生产的难度不算太大。相比之下,M1911的套筒和握把,其体积并不比步枪的机匣小,形状却复杂得多。而转轮手枪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更符合当年的工艺水平,加之结构简单,成本自然更低。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M1911都不会太便宜,至少在当年如此。话说回来,几乎所有手枪的“性价比”都不太高。即使是现代,以便宜而闻名的M17手枪,其价格也达到了200美元左右,是M4卡宾枪价格的30%左右,但手枪的作战“效果”却远远达不到M4的30%。
BHP(下)与M1911手枪的枪管,经过多年的发展,铰链已经变为了简洁的开闭锁斜面,变得更易于加工、更加简单,同时分解结合也变得特别容易
一战美军合影,人手一支M1911。在今天看来,美军不给士兵配手枪的做法有些荒唐,但允许士兵自费购买手枪的做法又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算不算“取财于兵”呢?
M1911与M9。在装备之初,美军士兵对M9有很多吐槽,在笔者看来,除了多年习惯一时难以更改外,还和骄傲的美国心有很大关系

  总之,M1911虽然成本高,但时运颇佳,一战在很大程度挽救了它的命运。因为在这场特殊的“堑壕战争”中,最常见的就是狭窄的堑壕,太长、太笨的步枪、机枪在其中会失去作用。冲锋枪诞生之前,手枪成为唯一能在堑壕中大显身手的武器。
  就这样,在诞生短短几年后,M1911迅速迎未了自己的黄金期,它的优秀性能得以体现,它的昂贵则在“保命需求”面前不值一提。一战的美军官兵大量购买M1911,作为最后一道防身武器。至此,身为“下一任”的M1911,终于完美转换成现任。
  士兵对枪械的信赖是牢固的,如果这个枪械还有“民族荣誉感”加成的话,信赖就会是根深蒂固的。直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才用意大利伯莱塔92(M9)手枪替代了M1911。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M9之前,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很多比M1911这个“老古董”更优秀的枪械,而美国人迟迟不换M1911,不是什么买不到、被制裁之类的荒唐理由,而是民族荣誉不容侵犯。
  当然,在M9装备部队后,美国依然巧立名目,以各种名义采购了一些M1911。

总结


  M1911的一生很完美。它性能优秀,诞生不久就在一戰的催化下变得炙手可热,以至于迅速成为一代经典,可谓是出身好,“命”也好。如今的M1911已经和M16步枪共同成为了美国的枪械代表,但它却没有M16诞生初期的“丑闻”,而是一直优秀,一直正确,是难得的“又红又好”的美国枪。
  下一篇文章应该是过年前后,俗话说“男人的浪漫就是拉大栓”,我们就来讲讲这个轻松愉快的,栓动式步枪的故事。
其他文献
一部真正的有艺术生命力的伟大作品,不仅能够对当时和以后文学事业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会产生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把一个民族文学艺术的水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聊斋志异》等优秀作品的产生,标志着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新的高峰,促进和推动了文学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戏剧、曲艺、绘画、雕塑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
【摘 要】由于受资源、内容等条件的制约,农村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开发存在不少误区。这类拓展性课程开发应结合农村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从校内资源、生活资源、自然资源三个维度着眼,在遵循“以生为本”理念的前提下,把握拓展的深度和宽度,以此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科学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农村;拓展性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核心是学科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性学习,它强调体验、探究,具有丰富性、
行摄多年,追逐了很多美景,也钻进过热闹人群,如果你要问什么最打动我,如这组照片,即是在拍摄地生活着的平凡人,偶遇我镜头的这一刻,所展示出来的真实生命吧。在四川色达这个被叫做喇荣沟的地方,坐落着号称全世界最大的藏传佛学院。  这里地势开阔,山谷环绕,宛若盛开着的五瓣莲花。最低海拔都有3700米,从山谷到山腰直到莲花瓣的尖端,鳞次栉比地排列着无数小木屋,在里面常年生活着超过一万数量的“古修哪”(藏语里
尼木,在藏语的意思是﹃麦穗﹄,我们恰好在秋天抵达了尼木,这个传说中西藏民族手工业的工坊,不仅盛产名声远扬的吞巴藏香、普松雕刻,还有足以珍藏千年不变的雪拉藏纸。这次探访,距离上一次《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做﹃尼木三绝﹄专辑,已经过去整整十三载,那些曾经记忆在故事里的匠人们,如今怎么样了?雕刻世家色觉  深秋的脚步抵达了,冬天近了。普松乡的清晨被牛铃声惊醒,炊烟和薄雾将整个村庄环绕,周边是沉默的大山和田
由于西藏独特的历史文化原因,在和平解放之前,西藏的美术是绝对依附于宗教的,具体地说,“受宗教信仰启迪,为宗教信仰服务”是庙堂美术家和民间美术家世世代代的创作主旨,也是他们的供养方式和生存手段。尽管卫藏地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藏区的绘画流派众多,但画家们古往今来依据的仍然是一本本严格的造像经而难越雷池。如此,我们便发现在广袤的雪域大地上有浩若烟海的表现佛国世界的宗教壁画、唐卡、塑像与石刻艺术,但
在反映公元8世纪就已形成的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内容的曼唐上,清晰论述了人体胚胎是如何从单细胞的卵子与精子结合开始,逐渐发育成人的图形,以至最后分娩的全过程的。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反映人体胚胎发育全过程的科学理论。这说明,在还没有任何仪器,显微镜也没有发明的条件下,生活在地球第三极的藏族先民们,就已率先认识到了人体胚胎发育所必备的条件,并以一周7天为单位,划分出38个孕期,然后胎儿便将分娩。图
吉隆是有故事的。吉隆之美,除却青山不老的吉隆沟,碧如璞玉的佩枯错,其丰肺的人文及宗教内涵,更值得人称道与关注。这是一条超越千年的历史古道,是当时大唐通往天竺距离最近最为便捷的路径,大唐著名外交探险家王玄策从这里数次出使天竺,且借吐蕃之兵,灭印度北方一国;这是一条佛陀之路,从赤尊公主携带释迦牟尼等身像入藏开始,到莲花生、阿底峡分别从这里入藏弘扬佛法,吉隆是藏传佛教在西藏开始的地方;这里贤者云集,宗教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所在的藏式传统大院名为“冲赛康扎康”,位于古城拉萨八廓街北街,地处拉萨老城区中心地段,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这里是清代驻藏大臣历史上比较早期的驻藏大臣衙门所在地,位于八廓街北街,正对着拉萨 “市政府”朗子厦,距离大昭寺也只有咫尺之遥。《西藏图考》中记载, 驻藏大臣衙署“闻系三层楼房, 楼高墙固, 即偶有意外之事, 易于防守”。乾隆十五年,颇罗鼐之子珠尔默特那木扎勒
去南伊村旅游重点景区扎贡沟的路上,有一个反常于周边平地的又深又宽的沟壑,现在被架上了石桥,这就是地震时山体裂开的一条缝,山上的流水从这个龟裂的缝中流泻而出。现在虽然没有水了,但仍可见水流猛烈冲击下断裂的树木,七横八卧地静静躺在石桥下,和如今为数不多的老人一样,是那惊天动地的地震的见证者。  靠近南迦巴瓦峰的派镇因为毗邻高山,还受到了地震所造成雪崩的迫害,几位亲历过地震的居民提到当时房外震耳欲聋的雪
玛旁雍错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壮丽的冈仁波齐峰,南面是雄伟的纳木那尼峰,东面冈底斯山脉绵绵环绕,西南是伸展千里的阿伊拉山支脉,举目环顾,犹如四架高高的天然屏障,将玛旁雍错紧紧地环抱其中。从山脚到湖畔,则是广阔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众多河流穿行在丰美的绿茵间,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玛旁雍错,就像是一只巨大的翡翠玉盘镶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绚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