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新教材,新思路,新教法,新学法。时至今日,教材已不是教学的“圣经”,而是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予以加工和创新的资源。为此,教师在教材设计中要能动、个性化地解读教材。现行人教版教材将所学内容分为几大单元,每一单元又分为若干课,板块十分清晰。而每一单元最后又安排了相关的综合探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处理教材从而取得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结合课堂实例谈一点体会,求教于方家。
一、设情境——注重对教材内容作情境化处理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把教学看成是安排一个个“教学事件”、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学生无不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学习时所面对的一系列刺激都可视为“情境”。而要对教材进行情境化处理,首先,收集与教材相关联的课程资源,使之作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和教学的支持条件;其次,获取并提供替代经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味知识产生的过程;最后,运用模拟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告诉我们,在新课程视野下,课程内容并不是完全预先存在、独立于实施者之外、客体化的知识,真正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生成的经验。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生成新的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内容只是为这种经验的生成提供材料、范例和媒介。因此,教学策略理所当然地包含了对教材(主要的课程内容)进行提炼、转换和加工等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学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政治生活:积极参与重在实践”时,考虑到中学生接触面的局限,政治生活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笔者播放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金晶在境外顽强护卫奥运火炬的视频。当看到“藏独”分子冲到金晶面前抢夺奥运火炬的情景,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啊——”的惊呼声;而当看到火炬在金晶等人的顽强护卫下最后传递成功了,学生立即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情景不同,但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效果相同,使“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以及我们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的导入自然地完成。
二、融生活——注重对教材内容作生活化处理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政治课教学中,只有引入生活之活水,才能丰富课堂教学资源。通过“生活—思想政治—生活”的教学实践过程,将现行教材中一些和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的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明显现实意义的教学资源,把学生生活与政治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掌握、内化教材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达成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生活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只有典型的生活情景才具有最为显著的教学价值,能给教学带来曲径通幽之乐和豁然开朗之效。如在教学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第四单元中的“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这一知识点,笔者引用了两则乡土材料。
材料一:《嵊州特产》
嵊州素有领带之乡的美称,引入嵊州领带产业的相关素材,学生听后亲切感顿生,并能对嵊州领带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评头论足。又如,对嵊州因受交通、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农产品如茶叶、香榧不能顺利地进入市场,以致产生经济效益低下、影响农民收入、城乡差距较大等现实问题。由于不少学生来自农村,对相关材料很是认同。这些乡土材料的引进,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这一知识点。
材料二:《2008年绍兴市的经济总量与西藏的比较》《2008年绍兴市管辖的三市两县一区的经济总量及人均GDP与西藏的对比》
笔者要求学生分析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解决嵊州市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纷纷就如何解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献计献策,充分体现了主体性地位,在对嵊州市与其他县市之间存在的差距分析中激发为自己家乡作贡献的热情。
三、给问题——注重对教材内容作问题化处理
教学实际告诉我们,对教材内容作问题化处理,有利于教学揭示矛盾、引起疑惑,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教材内容问题化的实质,是将教材上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发现。教材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有效地“制造”学习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并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的活动过程,自主地建构知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因其有效的功能,越来越受广大一线教师的亲睐。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思考,对教材内容的问题化处理应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首先,将教材中的定论性知识按其逻辑构成关系分设为若干问题,使之形成问题“链接”;其次,引导学生尽力凭借自身努力(尝试、探索、调查、合作等)进行问题求解;最后,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四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中的“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时,笔者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教学。
问题一:从“中日关系的内容”我们得知,“合则利益共享”。请问:中日两国经贸合作对两国经济发展分别带来了哪些好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既回顾了《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又习得了《政治生活》的知识,即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问题二:在东海油气问题上,中日双方为何一直冲突不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利益的对立是国家间分歧、摩擦乃至冲突的根源”的知识)
问题三: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中日两国间长期停滞的政治关系正一步步走向缓和等现状,谈谈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归纳出“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为什会发生变化”的各种原因,同时又引出了“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即国家力量”的知识点)
问题四:请你写一段个人网上留言放入日本首相麻生太郎的电子信箱,表达中国青少年将以实际行动努力与日本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双边关系的诚意,同时表示我们青少年将坚决捍卫本国利益的决心(要求有具体的行动方案)。(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得出“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一知识点)
对教材内容的问题化处理,使学生从合作学习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知识衔接自然,教学效果较好。
总之,通过对教材的再处理,在个案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追求中澄清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对知识进行识别、判断、选择和包容,实现了理想和信念的统一、激情和理性的融合,在求情境、融生活、给问题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课堂教学这一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渠道和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主战场绘上了浓浓的一笔。
一、设情境——注重对教材内容作情境化处理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把教学看成是安排一个个“教学事件”、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学生无不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学习时所面对的一系列刺激都可视为“情境”。而要对教材进行情境化处理,首先,收集与教材相关联的课程资源,使之作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和教学的支持条件;其次,获取并提供替代经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味知识产生的过程;最后,运用模拟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告诉我们,在新课程视野下,课程内容并不是完全预先存在、独立于实施者之外、客体化的知识,真正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生成的经验。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生成新的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内容只是为这种经验的生成提供材料、范例和媒介。因此,教学策略理所当然地包含了对教材(主要的课程内容)进行提炼、转换和加工等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学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政治生活:积极参与重在实践”时,考虑到中学生接触面的局限,政治生活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笔者播放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金晶在境外顽强护卫奥运火炬的视频。当看到“藏独”分子冲到金晶面前抢夺奥运火炬的情景,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啊——”的惊呼声;而当看到火炬在金晶等人的顽强护卫下最后传递成功了,学生立即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情景不同,但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效果相同,使“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以及我们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的导入自然地完成。
二、融生活——注重对教材内容作生活化处理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政治课教学中,只有引入生活之活水,才能丰富课堂教学资源。通过“生活—思想政治—生活”的教学实践过程,将现行教材中一些和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的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明显现实意义的教学资源,把学生生活与政治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掌握、内化教材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达成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生活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只有典型的生活情景才具有最为显著的教学价值,能给教学带来曲径通幽之乐和豁然开朗之效。如在教学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第四单元中的“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这一知识点,笔者引用了两则乡土材料。
材料一:《嵊州特产》
嵊州素有领带之乡的美称,引入嵊州领带产业的相关素材,学生听后亲切感顿生,并能对嵊州领带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评头论足。又如,对嵊州因受交通、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农产品如茶叶、香榧不能顺利地进入市场,以致产生经济效益低下、影响农民收入、城乡差距较大等现实问题。由于不少学生来自农村,对相关材料很是认同。这些乡土材料的引进,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这一知识点。
材料二:《2008年绍兴市的经济总量与西藏的比较》《2008年绍兴市管辖的三市两县一区的经济总量及人均GDP与西藏的对比》
笔者要求学生分析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解决嵊州市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纷纷就如何解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献计献策,充分体现了主体性地位,在对嵊州市与其他县市之间存在的差距分析中激发为自己家乡作贡献的热情。
三、给问题——注重对教材内容作问题化处理
教学实际告诉我们,对教材内容作问题化处理,有利于教学揭示矛盾、引起疑惑,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教材内容问题化的实质,是将教材上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发现。教材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有效地“制造”学习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并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的活动过程,自主地建构知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因其有效的功能,越来越受广大一线教师的亲睐。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思考,对教材内容的问题化处理应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首先,将教材中的定论性知识按其逻辑构成关系分设为若干问题,使之形成问题“链接”;其次,引导学生尽力凭借自身努力(尝试、探索、调查、合作等)进行问题求解;最后,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四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中的“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时,笔者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教学。
问题一:从“中日关系的内容”我们得知,“合则利益共享”。请问:中日两国经贸合作对两国经济发展分别带来了哪些好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既回顾了《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又习得了《政治生活》的知识,即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问题二:在东海油气问题上,中日双方为何一直冲突不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利益的对立是国家间分歧、摩擦乃至冲突的根源”的知识)
问题三: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中日两国间长期停滞的政治关系正一步步走向缓和等现状,谈谈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归纳出“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为什会发生变化”的各种原因,同时又引出了“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即国家力量”的知识点)
问题四:请你写一段个人网上留言放入日本首相麻生太郎的电子信箱,表达中国青少年将以实际行动努力与日本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双边关系的诚意,同时表示我们青少年将坚决捍卫本国利益的决心(要求有具体的行动方案)。(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得出“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一知识点)
对教材内容的问题化处理,使学生从合作学习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知识衔接自然,教学效果较好。
总之,通过对教材的再处理,在个案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追求中澄清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对知识进行识别、判断、选择和包容,实现了理想和信念的统一、激情和理性的融合,在求情境、融生活、给问题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课堂教学这一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渠道和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主战场绘上了浓浓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