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tianer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宏观上看,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是教育的基本方向,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在这一层面上看,所有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从微观上看,语文教育不是批量生产,而是要因材施教,因此,教育的另一面,是要求差异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发挥自己的潜力。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保证学生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又要保证学生在大方向之下,有各自的学习方式和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求同存异的教学理念,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个性。
  一、注重学生发展共性,强调学生发展个性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学生的各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教育的目标上看,让学生树立共同的理想,遵守共同的道德准则,是教育的共同目标,也是所有学生学习的共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形成共同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需要让学生树立起积极的精神取向和良好的精神品质。但这只是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师还需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教育学家加德纳曾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看,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的善于表达,有的巧于构思,有的能歌善舞,有的组织能力强,有的想象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采用标准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个体失去自我发展的机会。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用他最擅长的方式来理解文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例如,在《草原》的阅读教学中,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是生活在南方,没见过真正的草原,那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已有的经验描述出草原的景象,然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看看作者笔下的草原,与自己想象的是否存在差异,最后能够认识到草原的基本特征。当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如文中写到:“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那教师就可以借题发挥,让学生用一首歌来表达自己对草原天空的理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注意横向比较,强调从类似中求差异
  从小学语文课本的编排上看,尽管文章种类丰富,但也会集中收录多篇风格相似的文章。从教学的角度上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某一类事物有更多、更深入的认识。但我们也知道,即便是描述同一事物,不同的作者也会有不同的感受,采用的叙事方式也各不相同,这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归类比较,让学生在某一类文章中寻求异同。一是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这对学生的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在《夕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夕照》和《海上日出》进行系统的比较,以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太阳,并能够初步地分析判断出两篇文章在对太阳的描写中采用了哪些相同的叙事手法、哪些地方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哪里等。当然,为了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可以以相应的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比较。如笔者在教学中,就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这两篇文章中,太阳是怎样变化的?两位作者分别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太阳的?有何异同?
  这样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文章的差异性,对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注意课堂的总方向,强调学生的不同观点
  尽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尤其是在小学教学中,教师更是整个教学的风向标。也就是说,教与学的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需要彼此合作。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全面把握课堂教学的总体方向,要让课堂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是,同时也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让课堂出现不同的声音。
  例如,在《景阳冈》的教学中,尽管大部分学生对武松的勇猛很崇拜,但是也有学生提出“武松打虎,不应该”这样的观点。事实上这与文章的内容无关,但是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有其合理性。此时,教师应该保留学生的意见,肯定学生的观点,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强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注意采用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在保证课堂教学共性的同时,也保证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观察插图,创设一个个情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联系自身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下面我就结合这堂课,具体谈谈我是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的。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懂得介绍水果时,应抓住它的颜色、形状、味道等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己爱吃的水果产生说话、写话的愿望和兴趣,善于倾听,敢于评价,学会欣赏。  3 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具体、有序地介绍水果并写一段通顺的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果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想猜吗?(出示水果谜语课件)    二、实
【案例】人教版第九册第10课《秋天的怀念》  师:母亲如此关心“我”,照顾“我”,“我”却因为双腿瘫痪而暴怒狂躁,可那一天母亲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课件出示:母亲被送进医院时的语句,播放《二泉映月》)  (生轻声地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母亲去世了,但她临终前还在牵挂自己的儿女。  师:这段话中哪一句最让你感动?你觉得该怎么读?  (生练读)  师:你看,母
一个人刚刚开始搞研究,很容易“为人蔽”。因为读书不多,所懂的太少太粗太浅,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读张三,觉得张三有理;读李四,觉得李四对头。发现不出他们之间的矛盾,或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又仍缺乏分析判断的能力。于是,无所发现,无所发明,所写出的东西,不是来自张三,就是来自李四,或者是把张三李四捏合成一个矛盾百出的“体系”,这就叫做“为人蔽”。  难得的是在研究一开始就坚持一种独立思考、对一切都要问
听了一位优秀教师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整体设计新颖,教学过程流畅,教学语言精要,教学效果良好。但对于三个生成性细节的思想教育在处理上尚欠火候。于是,课堂离精彩就相差那么一点点。    细节一:“剔牙”以后    细节描述:  课前,教师安排“看动作,猜意思”的游戏:请两位学生,甲学生做“游泳”、“骑马”、“剔牙”的动作,乙同学来猜意思。对于“剔牙”,乙学生一时猜不出来,教师便在一旁提示:“饭店里
学问学问,既要学也要问,问是一种思考,一种探索。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共同做学问的人,更应当学会“问”。这里的“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后的探究反思的过程,要把自身置于新课程环境下研究和反思自身教学行为,要用新的眼光去分析。  一、何为“问课”  何谓“问课”呢?汉语词典解释为请教课业。“问课”,顾名思义,有追究之意,其目的是追究“为什么”。授课者在上好课的基础上,应该反思,以及主动询问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推行本色语文,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既坚持语言训练,也坚持深厚的人文积淀。笔者认为,要推行小学本色语文模式,首要一点就是从阅读入手,扣读导悟,以读见悟,着力培养学生认读、概括、感悟、探究的四种读书能力。以读推进本色语文是笔者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现将自己的一节公开课《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片断和反思体会在此分享。  一、以问导读:练朗读,读出实践性  在课堂
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在尊重信任和宽容关爱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反思互动等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味价值的教学形态。它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进行生命的建构,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不仅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更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优秀散文。小说家许地山以朴实洗练、清新
【教学案例】  《理想的风筝》一文共出现了三处省略号,都表示省略的意思。在第二课时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领略省略号的不同用法,引领学生与作者对话,从无字处读书,深刻体会省略号的弦外之音。  第一处:品悟用笔之精简  “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粘起泥巴向地上甩。’”  师:作者此处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是内容的
评价用语要讲究策略和艺术,一句温馨的话语,仿佛是寒冬送来的温暖;一句中伤的冷言,就会让人心寒如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性评价,能增添学生无穷的力量;趣味性评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情感性评价,能达成以情促学的氛围;准确性评价,能培养学生的求是心态;引导性评价,能促进学生步步提升。因此,我们应让小学语文课堂的评价语言充满魅力。  一、前提:真情实感  课堂上,有的教师要求过高,学生的回答稍有不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