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始课导入却忽视结课设计。其结课形式往往千篇一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内容,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看还有什么疑问?”长此以往,这种单一的结课方式会导致“人走茶凉,课断思亦止”的后果,很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结课的艺术化设计,努力使结课收到巩固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之效果。
一、问号式结课
一堂好的课,不应该结成句号,而应该结成问号。也就是说,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临近结束时,不要轻易给课堂画句号,而是要给课堂打个问号,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一是评书式结课。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下文所提教材均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时,我这样问学生:“新中国建立20多年后,我国为什么能够被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一向与我国势不两立的美国又为什么会与我国的关系开始逐渐走向正常化?要知其详情,请听下节课!”这样,不但再现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更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作进一步思考,从而初步掌握“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深层次原因。
二是谜语式结课。在历史课中,有的教学内容必须识记,这时候如果采用谜语式结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时,我这样结课:“同学们,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第二年,一家报社在报纸上出了这样一个谜语,谜面是‘身体好才能工作;乘客须知’。你们可以在课后猜一猜这两个谜语。”这样,让学生感觉课堂学习意犹未尽,使疑问萦绕在学生脑海、驻留在学生心间,于是学生便可带着问题去“温故知新”。
二、省略号式结课
初中历史课本的知识内容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拓展,把课结成“省略号”。所谓拓展式结课,就是将教学内容作纵向或横向的延伸,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先说纵向拓展。就是指教学完一课的历史内容以后,结课时把该内容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进行自主探究的结课方式。例如,在教完七年级下册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后,唐代的历史就基本授完了,此时可以这样结课:“同学们,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在当时享有盛誉。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曾经写过一部史书《资治通鉴》,其中有许多章节就详细记录了唐代的历史,你们课后有兴趣可以去读一读这部书,读后你们一定会对唐代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结课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再说横向拓展。就是指教学完一课内容以后,引导学生把相近或者相似的内容进行横向对比的结课方式。例如,教完九年级上册第16课《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时可以这样结课:“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走上了繁荣富强的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危机。而有着同样时代背景的大清帝国却日益没落,终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屈辱,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试着探讨这个问题。”这种结课方式,对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三、双引号式结课
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结成“双引号”,力求首尾呼应。这样,课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就很好。例如,在教七年级下册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时,上课伊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等一系列的图片资料播放给学生看,然后问:“这些图片的历史知识,你们都知道吗?”学生说:“不全知道。”于是我按照教学要求讲完课文,到结尾时重新把上述的图片播放一遍,让学生利用刚学到的内容一张张地讲出图片的相关历史知识。这就很自然地突出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既帮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又前后照应,完善并升华了主题。
四、感叹号式结课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历史课的结课也可以结成感叹号,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学生的情感。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结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语:“同学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到协约国方面作战。按理说,作为一个战勝国,我们应该理所当然地收回之前被侵占的主权与领地。但是,在巴黎和会上……在华盛顿会议上……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是灾难,更是耻辱。这到底是由于什么原因所引起的呢?……同学们要记住……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应该……”这样的结课,不仅能够让学生牢记屈辱历史,而且能够使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识,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当然,教无定法,历史课的结课方式除了上述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法。但不管什么方法,教师都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来加以巧妙运用,才能让课堂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问号式结课
一堂好的课,不应该结成句号,而应该结成问号。也就是说,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临近结束时,不要轻易给课堂画句号,而是要给课堂打个问号,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一是评书式结课。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下文所提教材均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时,我这样问学生:“新中国建立20多年后,我国为什么能够被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一向与我国势不两立的美国又为什么会与我国的关系开始逐渐走向正常化?要知其详情,请听下节课!”这样,不但再现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更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作进一步思考,从而初步掌握“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深层次原因。
二是谜语式结课。在历史课中,有的教学内容必须识记,这时候如果采用谜语式结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时,我这样结课:“同学们,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第二年,一家报社在报纸上出了这样一个谜语,谜面是‘身体好才能工作;乘客须知’。你们可以在课后猜一猜这两个谜语。”这样,让学生感觉课堂学习意犹未尽,使疑问萦绕在学生脑海、驻留在学生心间,于是学生便可带着问题去“温故知新”。
二、省略号式结课
初中历史课本的知识内容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拓展,把课结成“省略号”。所谓拓展式结课,就是将教学内容作纵向或横向的延伸,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先说纵向拓展。就是指教学完一课的历史内容以后,结课时把该内容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进行自主探究的结课方式。例如,在教完七年级下册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后,唐代的历史就基本授完了,此时可以这样结课:“同学们,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在当时享有盛誉。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曾经写过一部史书《资治通鉴》,其中有许多章节就详细记录了唐代的历史,你们课后有兴趣可以去读一读这部书,读后你们一定会对唐代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结课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再说横向拓展。就是指教学完一课内容以后,引导学生把相近或者相似的内容进行横向对比的结课方式。例如,教完九年级上册第16课《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时可以这样结课:“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走上了繁荣富强的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危机。而有着同样时代背景的大清帝国却日益没落,终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屈辱,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试着探讨这个问题。”这种结课方式,对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三、双引号式结课
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结成“双引号”,力求首尾呼应。这样,课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就很好。例如,在教七年级下册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时,上课伊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等一系列的图片资料播放给学生看,然后问:“这些图片的历史知识,你们都知道吗?”学生说:“不全知道。”于是我按照教学要求讲完课文,到结尾时重新把上述的图片播放一遍,让学生利用刚学到的内容一张张地讲出图片的相关历史知识。这就很自然地突出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既帮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又前后照应,完善并升华了主题。
四、感叹号式结课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历史课的结课也可以结成感叹号,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学生的情感。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结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语:“同学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到协约国方面作战。按理说,作为一个战勝国,我们应该理所当然地收回之前被侵占的主权与领地。但是,在巴黎和会上……在华盛顿会议上……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是灾难,更是耻辱。这到底是由于什么原因所引起的呢?……同学们要记住……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应该……”这样的结课,不仅能够让学生牢记屈辱历史,而且能够使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识,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当然,教无定法,历史课的结课方式除了上述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法。但不管什么方法,教师都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来加以巧妙运用,才能让课堂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