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中学生行为偏差的表现及成因,提出了对其心理疏导和行为辅导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留守;因素;行为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5 -01
一、留守中学生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
1.心理方面:
青春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会影响到人一生的成长。而留守学生,由于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在调查中,有近95%的孩子表示很想父母,缺失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创伤,往往只能无条件地、被动地承受现实。他们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内心痛苦,看上去淡漠、自闭。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而且对他们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疾病。
2.行为方面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的临时监护人对于孩子的行为,只要不犯大错,他们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学生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老师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有少数老师认为留守学生多数都是一些问题少年,只要能让他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就好了”,其他的就不重要了,要知道今天的教育问题就是明天的社会问题。而学生由于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重视,多数都自暴自弃,认为“反正没人在乎我,我怎样都无所谓”,导致有些孩子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
3.学习方面
学生的成绩要想提高,需要家长和学校互相配合。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因此他们对留守学生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这样渐渐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导致了留守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和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由于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他们身上出现。
二、留守中学生行为偏差的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转移,本当由他们承担的监护责任转移到了上一代。这种家庭的教育呈现两大特点:①父母的关爱重物质,轻精神,只给钱而少思想沟通。②隔代监护人的监护多溺爱、少管教,他们因教育能力、方法、观念上的偏颇,致使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此类因长期缺乏父母之爱和必要的管教,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行为上散漫、打架滋事,扰乱课堂纪律,在金钱上大手大脚。所有这些都表明该类家庭极大影响着孩子的正常成长。
2.学校因素
某些农村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手段陈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常以处分贴布告为威胁等,这种师生关系,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加之同学对他们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嘲笑讽刺……,所有这些,都使这些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也不愿与他们交往,同学关系疏远而又不融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寻找班级、年级、学校中的同类同学进行交往,形成校园恶少小团体,看到谁不顺眼,就群集而上,给予“教训”,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
3.社会因素
有人说:21世纪是焦虑的世纪。的确,社会在骤然变化的进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阴暗面,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不平衡,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种种负面效应。一些不法商看中初中生好玩、寻刺激这一特性,在镇上开办了“桌球台室”、“游戏机房”、“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诱学生入内玩耍,致使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沉湎于此,不思学习,逃学旷课是常事。
三、行为偏差生的心理疏导和行为辅导策略
1.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学生的联系
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中亲子教育是必不可少,也是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留守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使得他们失去了这种教育的机会,这便要求父亲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方式来加强与孩子的联系,以弥补他们不能在孩子身边教育的缺憾。从调查结果看,父亲频繁和留守学生联系的仅仅占8.3%,还有37.7%的人很少和留守学生联系。无论从教育还是从情感上看这都是远远不够的,长期下去不利于留守学生的心理成长。因此,父母在外要时常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和孩子取得联系,利用各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感情交流。与孩子分离的时间也不要太久,最好一年内能定期看孩子1-2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抽出时间跟孩子相聚。
2.建立托管制
对留守学生由学校设立宿舍、集中管理。培养他们的自强、自理、自立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可根据他们呈现的生理、心理变化,进行团体或个别辅导解决他们内心存在的心理问题,促使健康成长。
3.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用爱点亮留守学生的心灵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心理辅导矫正的前提条件。只有让学生“信其人”,才能使学生“听其言,奉其道”。别林斯基也曾说过:“情感是心理品德教育的有效催化剂,是启开师生心理共鸣的钥匙”。教师要多关心询问“留守学生”的身体、学习生活等情况,在细微处渗透丝丝爱心,感化他们的冷漠情怀,打开他们紧闭的心灵之门。
关键词:中学生;留守;因素;行为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5 -01
一、留守中学生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
1.心理方面:
青春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会影响到人一生的成长。而留守学生,由于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在调查中,有近95%的孩子表示很想父母,缺失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创伤,往往只能无条件地、被动地承受现实。他们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内心痛苦,看上去淡漠、自闭。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而且对他们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疾病。
2.行为方面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的临时监护人对于孩子的行为,只要不犯大错,他们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学生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老师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有少数老师认为留守学生多数都是一些问题少年,只要能让他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就好了”,其他的就不重要了,要知道今天的教育问题就是明天的社会问题。而学生由于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重视,多数都自暴自弃,认为“反正没人在乎我,我怎样都无所谓”,导致有些孩子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
3.学习方面
学生的成绩要想提高,需要家长和学校互相配合。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因此他们对留守学生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这样渐渐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导致了留守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和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由于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他们身上出现。
二、留守中学生行为偏差的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转移,本当由他们承担的监护责任转移到了上一代。这种家庭的教育呈现两大特点:①父母的关爱重物质,轻精神,只给钱而少思想沟通。②隔代监护人的监护多溺爱、少管教,他们因教育能力、方法、观念上的偏颇,致使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此类因长期缺乏父母之爱和必要的管教,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行为上散漫、打架滋事,扰乱课堂纪律,在金钱上大手大脚。所有这些都表明该类家庭极大影响着孩子的正常成长。
2.学校因素
某些农村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手段陈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常以处分贴布告为威胁等,这种师生关系,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加之同学对他们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嘲笑讽刺……,所有这些,都使这些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也不愿与他们交往,同学关系疏远而又不融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寻找班级、年级、学校中的同类同学进行交往,形成校园恶少小团体,看到谁不顺眼,就群集而上,给予“教训”,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
3.社会因素
有人说:21世纪是焦虑的世纪。的确,社会在骤然变化的进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阴暗面,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不平衡,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种种负面效应。一些不法商看中初中生好玩、寻刺激这一特性,在镇上开办了“桌球台室”、“游戏机房”、“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诱学生入内玩耍,致使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沉湎于此,不思学习,逃学旷课是常事。
三、行为偏差生的心理疏导和行为辅导策略
1.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学生的联系
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中亲子教育是必不可少,也是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留守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使得他们失去了这种教育的机会,这便要求父亲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方式来加强与孩子的联系,以弥补他们不能在孩子身边教育的缺憾。从调查结果看,父亲频繁和留守学生联系的仅仅占8.3%,还有37.7%的人很少和留守学生联系。无论从教育还是从情感上看这都是远远不够的,长期下去不利于留守学生的心理成长。因此,父母在外要时常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和孩子取得联系,利用各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感情交流。与孩子分离的时间也不要太久,最好一年内能定期看孩子1-2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抽出时间跟孩子相聚。
2.建立托管制
对留守学生由学校设立宿舍、集中管理。培养他们的自强、自理、自立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可根据他们呈现的生理、心理变化,进行团体或个别辅导解决他们内心存在的心理问题,促使健康成长。
3.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用爱点亮留守学生的心灵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心理辅导矫正的前提条件。只有让学生“信其人”,才能使学生“听其言,奉其道”。别林斯基也曾说过:“情感是心理品德教育的有效催化剂,是启开师生心理共鸣的钥匙”。教师要多关心询问“留守学生”的身体、学习生活等情况,在细微处渗透丝丝爱心,感化他们的冷漠情怀,打开他们紧闭的心灵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