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汉语欧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欧化汉语对英汉翻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分析英汉翻译中的欧化汉语,能够加深人们对中英语言的理解,从而译出流畅通顺、符合汉语语言表达习惯的译文。
【关键词】欧化汉语;英汉翻译;语言习惯
【作者简介】宋伟灵(1991-),女,汉族,辽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语言,构筑了人类沟通的基石。近年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也在不断交融,这导致了欧化汉语的产生。很多时候,人们常常会在一种语言里找到另一种语言的影子。欧化汉语影响着人们的说话习惯以及思维模式。在英汉翻译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欧化汉语。英语国家的书籍译成汉语后,许多读者会评价一些译著带有明显的“翻译腔”。本文将汉语欧化现象进行归类,并结合笔者英汉翻译实践中的案例分析欧化汉语。
一、欧化汉语的概念
王力是我国首位研究欧化汉语的语言学家。他在《中国现代语法》一书中指出“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受西文影响颇深的人,往往不知不觉地,或故意地,采用了一些西洋语言的结构方式”。结合前人的经验,笔者将欧化汉语简单概括为,受西方语言文化(尤指英语)影响并明显带有西方语言特征的汉语。
二、欧化汉语的表现
本文归纳出了三个最明显的欧化汉语表现:名词化表达增多、连接词增多以及句子长度增加,具体如下:
1.名词化表达增多。在欧化汉语中,汉语词汇的名词化现象越来越多。
例一:本次计划的实施需要你们四人互相配合。
英语擅用名词,属于静态语言。而汉语擅用动词,属于动态语言。在欧化汉语中,人们常常在动词前添加“的”字,使该动词名词化。例一中的“的”字位于动词“实施”之前,将“实施计划”变为“计划的实施”。若将此译文改为“实施本次计划需要你们四人互相配合”,则更符合汉语语言表达特点。
例二:宇宙具有神秘性。
在欧化汉语中,形容词后加上“性”字,使形容词名词化,如例二中的“神秘性”。该句话可以还原为“宇宙很神秘”或“宇宙令人感到神秘”,这种说法更接地气。而“神秘性”这种欧化表达,显得语言更加正式,二者各有其特点。
2.连接词增多。英语重形合,句与句之间多使用连接词,注重句子形式。而汉语重意合,即“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语境的映衬”(方梦之,2003)。汉语不常使用连接词,更看重句与句之间隐含的逻辑关系。而在欧化汉语中,连接词的使用增多。
例一:各单位领导认真讨论该项事宜,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在这句话中,“并且”二字可有可无。去掉“并且”,句子更为简洁,也不会影响原句句意。
例二:因为下雨了,所以街上的行人少了。
例二中,“因为”、“所以”两个连接词让句子显得啰嗦、生硬。若去掉,则变成“下雨了,街上的行人少了”,两个小句间的逻辑关系便自然地蕴含在句子当中,无需再借助连接词来强调。
3.句子长度增加。英语的替代词和关系词较多,多用长句,句式结构相对复杂。汉语则多用短句,句式结构相对简单。欧化汉语常表现为句子过长。
例一:这个不大不小的公园里的美丽景色给每一个路过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句话虽然可以看懂,却存在严重的汉语欧化现象。句子主语过长,修饰成分过多,词语堆砌在一起,讀起来不通顺。可以将其改写成两个短句:这个公园不大不小,园内的美丽景色给每一个路过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此一来,句子结构清晰明了,简单易懂。
三、英汉翻译中汉语欧化现象分析
英汉翻译中的汉语欧化现象越来越普遍。笔者选取了自己在翻译实践当中遇到的一些案例,从而具体说明这些现象。
原文1:Solution to the problem was ultimately found.
初译: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找到了。
改译: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
分析:英语中,副词在句中的位置相对灵活,放在句首、句中、句末皆可。但汉语往往要将其放在句首。原文“ultimately”译为“最终”。初译时,“最终”被放到句中,略显生硬。经改译,将其提到句首,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原文2:As a major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has fulfilled its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and political commitment.
初译:作为一个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以来都忠实履行国际义务和政治承诺。
改译:中国是发展中大国,一直以来都忠实履行国际义务和政治承诺。
分析: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英文多用连接词,如原文2中的“as”一词。初译将“as”直译为“作为”,放在句首,显得有些画蛇添足。改译直接将“作为”去掉,译为“中国是……”,不影响句子含义,符合中文少用连接词的表达习惯。除此之外,初译将“major”译为“主要的”,不够贴切,略显啰嗦,从而改译为“发展中大国”,更加简洁。
原文3:My friend made an analysis of these data sources.
初译:我的朋友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了分析。
改译:我的朋友分析了这些数据资源。
分析:“对……进行了……”是典型的欧化汉语表达。在翻译时,要尽量避免使用这种句型,直接将英语表示动作的短语译为汉语的动词即可。改译将初译中的“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了分析”改为“分析了这些数据资源”。
原文4:The vagaries of weather thwarted the farmers growing crops。 初译:变幻莫测的天气阻碍农民们种植庄稼。
改译:变幻莫测的天气阻碍农民种植庄稼。
分析:王力曾提出“记号的欧化”。如“们”字,可以组词为“人们”、“我们”等。但在现代汉语中,也会出现“作家们”、“医生们”等用法,这也是汉语欧化现象的一种。在原文4中,初译就将“farmers”译为了“农民们”,这个“们”字可以省略,因为“农民”本身就可以表示一群人,有复数含义。
原文5:Lowell, Massachusetts, is called the city of spindles, a textiles boomtown.
初译:马萨诸塞州的洛威尔,被称为“纺锤之城”,这里的纺织业十分发达。
改译:马萨诸塞州的洛威尔,有着“纺锤之城”的美名,这里的纺织业十分发达。
分析:英语经常使用被动句式,但汉语多用主动句式。汉语的“被”字句,常常带有消极的含义,例如:“他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通”、“这个可怜的孩子被人嘲笑了”、“他被驱逐出境”等。而原句5是在赞美洛威尔这个城市,无消极含义,故译为主动语态。改译将原译文的“被称为……”改为“有着……的美名”,符合原文语境。
原文6:Students who think critically seek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and ideas that shape their reasoning and the reasoning of others.
初译:具有思辨能力的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推理的概念和想法有清楚的理解。
改译:具有思辨能力的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自己及他人推理的概念和想法。
分析:英语的名词前后经常出现大量的修饰语,例如“a dirty old black cat lying in the sun”。將这样的句式译为汉语,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汉语欧化现象。在汉语中,形容词最好不要叠加使用。而且,使用过多“的”字会显得译文有累赘感。在改译中,笔者去掉了多余的“的”字并转换了“理解”一词的词性,将名词“understanding”译为动词(前文已提到过英文擅用名词,而中文擅用动词)。译文由原来的“有着清楚的理解”(名词)改为“能够清楚地理解”(动词),这使得译文更加简练。
原文7:Students who internalize these competency standards will come to see that critical thinking entail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s, as well as a commitment to overcoming one’s native egocentric and sociocentric tendencies.
初译:拥有这些能力标准的学生会认识到思辨需要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这也是克服天生以自我为中心和社会群体倾向的保证。
改译:拥有了这些能力标准,学生会认识到思辨需要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这也是克服天生以自我为中心和社会群体倾向的保证。
分析:原文7中,定语从句“who internalize these competency standards”修饰“students”,按照定语从句通常的翻译方法,如果定语从句不长,完全可以将其放在所修饰名词之前,译为“……的 名词”。但对于这句话来说,若译为前置定语,则会导致第一个分句过长,不符合中文好用短句的表达习惯。所以,笔者将定语从句单独翻译为一个小的分句,放到句首,从而避免后面的内容过于冗长。
四、总结
欧化汉语的使用在英汉翻译中越来越普遍,这是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的结果。做英汉翻译时,面对生硬的欧化译文,要尽力改之,让其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但有一些欧化用法,也可以接受。如,消极语境下被动句式的使用,是完全可以保留的。欧化汉语的好与坏,需要我们在具体语境下做具体分析。除此之外,研究欧化汉语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与英语的区别与联系,译出地道自然的译文。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方梦之.实用文本汉译英[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3]侯静,张庆艳.骆驼祥子中欧化汉语句式解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
【关键词】欧化汉语;英汉翻译;语言习惯
【作者简介】宋伟灵(1991-),女,汉族,辽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语言,构筑了人类沟通的基石。近年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也在不断交融,这导致了欧化汉语的产生。很多时候,人们常常会在一种语言里找到另一种语言的影子。欧化汉语影响着人们的说话习惯以及思维模式。在英汉翻译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欧化汉语。英语国家的书籍译成汉语后,许多读者会评价一些译著带有明显的“翻译腔”。本文将汉语欧化现象进行归类,并结合笔者英汉翻译实践中的案例分析欧化汉语。
一、欧化汉语的概念
王力是我国首位研究欧化汉语的语言学家。他在《中国现代语法》一书中指出“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受西文影响颇深的人,往往不知不觉地,或故意地,采用了一些西洋语言的结构方式”。结合前人的经验,笔者将欧化汉语简单概括为,受西方语言文化(尤指英语)影响并明显带有西方语言特征的汉语。
二、欧化汉语的表现
本文归纳出了三个最明显的欧化汉语表现:名词化表达增多、连接词增多以及句子长度增加,具体如下:
1.名词化表达增多。在欧化汉语中,汉语词汇的名词化现象越来越多。
例一:本次计划的实施需要你们四人互相配合。
英语擅用名词,属于静态语言。而汉语擅用动词,属于动态语言。在欧化汉语中,人们常常在动词前添加“的”字,使该动词名词化。例一中的“的”字位于动词“实施”之前,将“实施计划”变为“计划的实施”。若将此译文改为“实施本次计划需要你们四人互相配合”,则更符合汉语语言表达特点。
例二:宇宙具有神秘性。
在欧化汉语中,形容词后加上“性”字,使形容词名词化,如例二中的“神秘性”。该句话可以还原为“宇宙很神秘”或“宇宙令人感到神秘”,这种说法更接地气。而“神秘性”这种欧化表达,显得语言更加正式,二者各有其特点。
2.连接词增多。英语重形合,句与句之间多使用连接词,注重句子形式。而汉语重意合,即“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语境的映衬”(方梦之,2003)。汉语不常使用连接词,更看重句与句之间隐含的逻辑关系。而在欧化汉语中,连接词的使用增多。
例一:各单位领导认真讨论该项事宜,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在这句话中,“并且”二字可有可无。去掉“并且”,句子更为简洁,也不会影响原句句意。
例二:因为下雨了,所以街上的行人少了。
例二中,“因为”、“所以”两个连接词让句子显得啰嗦、生硬。若去掉,则变成“下雨了,街上的行人少了”,两个小句间的逻辑关系便自然地蕴含在句子当中,无需再借助连接词来强调。
3.句子长度增加。英语的替代词和关系词较多,多用长句,句式结构相对复杂。汉语则多用短句,句式结构相对简单。欧化汉语常表现为句子过长。
例一:这个不大不小的公园里的美丽景色给每一个路过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句话虽然可以看懂,却存在严重的汉语欧化现象。句子主语过长,修饰成分过多,词语堆砌在一起,讀起来不通顺。可以将其改写成两个短句:这个公园不大不小,园内的美丽景色给每一个路过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此一来,句子结构清晰明了,简单易懂。
三、英汉翻译中汉语欧化现象分析
英汉翻译中的汉语欧化现象越来越普遍。笔者选取了自己在翻译实践当中遇到的一些案例,从而具体说明这些现象。
原文1:Solution to the problem was ultimately found.
初译: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找到了。
改译: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
分析:英语中,副词在句中的位置相对灵活,放在句首、句中、句末皆可。但汉语往往要将其放在句首。原文“ultimately”译为“最终”。初译时,“最终”被放到句中,略显生硬。经改译,将其提到句首,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原文2:As a major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has fulfilled its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and political commitment.
初译:作为一个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以来都忠实履行国际义务和政治承诺。
改译:中国是发展中大国,一直以来都忠实履行国际义务和政治承诺。
分析: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英文多用连接词,如原文2中的“as”一词。初译将“as”直译为“作为”,放在句首,显得有些画蛇添足。改译直接将“作为”去掉,译为“中国是……”,不影响句子含义,符合中文少用连接词的表达习惯。除此之外,初译将“major”译为“主要的”,不够贴切,略显啰嗦,从而改译为“发展中大国”,更加简洁。
原文3:My friend made an analysis of these data sources.
初译:我的朋友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了分析。
改译:我的朋友分析了这些数据资源。
分析:“对……进行了……”是典型的欧化汉语表达。在翻译时,要尽量避免使用这种句型,直接将英语表示动作的短语译为汉语的动词即可。改译将初译中的“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了分析”改为“分析了这些数据资源”。
原文4:The vagaries of weather thwarted the farmers growing crops。 初译:变幻莫测的天气阻碍农民们种植庄稼。
改译:变幻莫测的天气阻碍农民种植庄稼。
分析:王力曾提出“记号的欧化”。如“们”字,可以组词为“人们”、“我们”等。但在现代汉语中,也会出现“作家们”、“医生们”等用法,这也是汉语欧化现象的一种。在原文4中,初译就将“farmers”译为了“农民们”,这个“们”字可以省略,因为“农民”本身就可以表示一群人,有复数含义。
原文5:Lowell, Massachusetts, is called the city of spindles, a textiles boomtown.
初译:马萨诸塞州的洛威尔,被称为“纺锤之城”,这里的纺织业十分发达。
改译:马萨诸塞州的洛威尔,有着“纺锤之城”的美名,这里的纺织业十分发达。
分析:英语经常使用被动句式,但汉语多用主动句式。汉语的“被”字句,常常带有消极的含义,例如:“他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通”、“这个可怜的孩子被人嘲笑了”、“他被驱逐出境”等。而原句5是在赞美洛威尔这个城市,无消极含义,故译为主动语态。改译将原译文的“被称为……”改为“有着……的美名”,符合原文语境。
原文6:Students who think critically seek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and ideas that shape their reasoning and the reasoning of others.
初译:具有思辨能力的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推理的概念和想法有清楚的理解。
改译:具有思辨能力的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自己及他人推理的概念和想法。
分析:英语的名词前后经常出现大量的修饰语,例如“a dirty old black cat lying in the sun”。將这样的句式译为汉语,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汉语欧化现象。在汉语中,形容词最好不要叠加使用。而且,使用过多“的”字会显得译文有累赘感。在改译中,笔者去掉了多余的“的”字并转换了“理解”一词的词性,将名词“understanding”译为动词(前文已提到过英文擅用名词,而中文擅用动词)。译文由原来的“有着清楚的理解”(名词)改为“能够清楚地理解”(动词),这使得译文更加简练。
原文7:Students who internalize these competency standards will come to see that critical thinking entail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s, as well as a commitment to overcoming one’s native egocentric and sociocentric tendencies.
初译:拥有这些能力标准的学生会认识到思辨需要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这也是克服天生以自我为中心和社会群体倾向的保证。
改译:拥有了这些能力标准,学生会认识到思辨需要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这也是克服天生以自我为中心和社会群体倾向的保证。
分析:原文7中,定语从句“who internalize these competency standards”修饰“students”,按照定语从句通常的翻译方法,如果定语从句不长,完全可以将其放在所修饰名词之前,译为“……的 名词”。但对于这句话来说,若译为前置定语,则会导致第一个分句过长,不符合中文好用短句的表达习惯。所以,笔者将定语从句单独翻译为一个小的分句,放到句首,从而避免后面的内容过于冗长。
四、总结
欧化汉语的使用在英汉翻译中越来越普遍,这是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的结果。做英汉翻译时,面对生硬的欧化译文,要尽力改之,让其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但有一些欧化用法,也可以接受。如,消极语境下被动句式的使用,是完全可以保留的。欧化汉语的好与坏,需要我们在具体语境下做具体分析。除此之外,研究欧化汉语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与英语的区别与联系,译出地道自然的译文。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方梦之.实用文本汉译英[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3]侯静,张庆艳.骆驼祥子中欧化汉语句式解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