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知识,追求知识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5071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愚昧和无知是孪生子,愚昧往往是由无知而产生的。相反,智慧则和知识联系在一起。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结合为一”。人认识、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遨游太空,潜入海底,登上月球,使自然臣服于人,为人所利用;人自身的进化,从野蛮的动物式的生活,进入人的生活,讲礼貌,讲文明,讲道德,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和完善,决定的是人的生产实践,但都和知识的积累密切联系在一起。知识也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武器,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都不能没有知识的武装。马克思主义是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的先进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也是继承人类先进文化遗产的知识的宝库。没有起码的知识,就难以领会、理解马克思主义,更谈不上掌握、运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我们应当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革命的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也要看到它是由知识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知识分子创立的,在我国首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也是这样的知识分子,因而,理解、领会这一学说,需要有必需的知识的准备。
  人类的生产世代相续,从生产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也世代相传,知识造就物质和精神的文明,给人以智慧和聪明,是人类永恒的伴侣。没有知识的积累、传授、利用,就不会有今天人类的文明,不会有现代的科学技术。但是,纵观人类历史,并非人人都热爱知识,追求知识;历史上既有诅咒知识、摒弃知识的知识虚无主义者,更有摧残、剿灭知识的刽子手。
  摧残、剿灭知识的刽子手,要数中世纪的神学。当时,神学君临一切,哲学成了神学的侍女,一切科学都成了神学的分支。科学被捆绑,真理被禁锢,敢于坚持真理的科学家被投入火刑场。神学要摧残、剿灭知识,是因为知识的传播意味着理性的抬头,独立思考能力的活跃,这是神学的致命伤。霍尔巴赫说:“不可理解的东西,是任何宗教的基础”,“不谬性,是神赐给教会的唯一特权。”唯其如此,一切受中世纪神学毒化、腐蚀的人,只应该向神顶礼膜拜,到神那里去讨教知识,接受启示。不但“不应该信赖自己的感官,……只应该信任僧侣的感官,因为僧侣的感官比凡人的感官细致得多。”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完全没有大脑,不然就是有个发育不良的大脑。”这就是说不能有自己的思维和思想,一切都只能接受神的支配。只有摒弃理性,放逐知识,扼杀智慧,神学才能施展淫威,攫取权力,征服人心。在漫长的欧洲的中世纪,不但知识遭蹂躏,科学被侮辱,人本身生存的价值也被否定。但是,只要人存在着,理性、知识就不能被剿灭,这也就决定科学必定要战胜神学。
  今天我们已进入了二十世纪,欧洲的中世纪已作为历史的陈迹远远地抛在我们的身后。二十世纪的最近几十年,是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也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以后,两三百年来,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我国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却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需要我们在这方面急起直追,学习科学,学习知识,学习技术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谁也不会想到,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十年的时间里,竟会在我国出现一场象欧洲中世纪那样摧残文化、知识的浩劫,制造这场浩劫的刽子手就是林彪、“四人帮”。林彪、“四人帮”以科学为寇仇,斥知识为罪恶,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越多越愚蠢”,他们焚书坑儒,封闭学校,解散科研机构,残害知识分子。偌大的中国,在十年时间中,书林 凋蔽,学园荒芜,文坛冷落,文化领域成了一片沙漠,人们陷于极度的精神饥渴之中。十年动乱,我国的国民经济被拖到了崩溃的边缘,造成了物质上的巨大的损失;而摧残文化,摧残知识在精神上所造成的损失,同样也是难以估量的。且不说历史上一切革命的阶级都热爱、追求知识,凡是对社会、对人生采取积极态度的人,也都切望拥有丰富的知识,林彪、“四人帮”如此仇视知识,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反动面目。
  粉碎“四人帮”,情况完全不同了,知识重新回到了我们的手里。在学校里,我们又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书店里各种书籍琳琅满目,人头攒攒,文艺舞台百花竞放,新秀辈出,在理论问题上,互相探讨、切磋、问难,新说纷呈。人对曾经失去的东西往往是特别珍惜的,正是经历了长期知识的饥荒,许多人格外感到知识的可贵,表现了如饥如渴的求知的热情。但是,要使热爱知识追求知识成为我们社会的普遍风气,还需要大家努力。这里我只想说一件事情,即对知识分子的观感。我觉得热爱知识是应该和尊重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的,一百多年前的费尔巴哈就是这样主张的,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倘若我不先爱我自己,崇拜我自己,我怎样能去爱和崇拜那些于我有用并给我福利的东西?倘若我不爱我的健康,我怎样能去爱医生?倘若我不愿意满足我的求知欲,我怎样去爱老师?”漠视健康的人,不会爱医生,逃避学习的人,不会爱老师,同样,如果轻视知识,也就不会尊重传播知识、用知识为人民造福的知识分子。全国解放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在很长时间里受到轻视,他们政治地位低,头上的帽子不少。许多人不是因为出身不好,就是因为求学于旧社会,有所谓历史问题而受人非议。有的人又因不满现状,经常发点愤世疾俗的言论,因而运动来了往往首先挨整。粉碎“四人帮”后,他们的地位开始改变,低着的头慢慢抬起来了,被压制的积极性逐渐发挥出来了,有人就为此而惴惴不安,唯恐知识分子“翘尾巴”,更怕他们有职有权。为什么会这样呢?恐怕就和轻视知识有关。当然,和每个人都有缺点一样,知识分子也是有缺点的,但是,知识分子的缺点并非来源于他们的知识,知识和他们的缺点并无必然的联系。我们不能认为知识是一种违禁品,总是怀疑其中有没有夹带进私货,致使一个人的知识增长了,毛病也就多起来了,因而对知识分子有点苛求,对他们的缺点不是热情地帮助改正,而是求全责备。我想,如果我们大家确是热爱知识,改变了对知识的态度,爱屋及乌,对知识分子的看法和态度大概也是会随着改变的。
  知识是要“求”的,叫做“求知”。许多同志解放以前没有条件上学,被剥夺了求知的权利,这是旧社会的罪恶。战争年代,戎马倥偬,没有时间学习,这也有客观的原因,今天却再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不学习了。过去造成了知识的空白,今天一定要下决心补上这一课。爱尔维修说,无知会“产生懦弱和懈怠。”无知不但会给建设造成困难,而且会带来心理上的弱点和缺陷,如因循守旧,缺乏创造精神,没有主见,等等。热爱知识,追求知识,用丰富的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才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真知灼见,工作才有创造,四化才有前途。
  
  卢纯田
  奇怪的署名法
  
  
  如果有人对你说:“他是他爸爸的儿子”,你一定会认为这是废话或笑话。然而这种可笑的天真却出现在我们许多出版物的扉页中。一九七五年出版的《新英汉词典》的扉页上写着“《新英汉词典》编写组编”,一九七八年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上标着“《英汉医学》词汇编纂组编”。即属这类可笑的称呼。现在类似情况不在少数。我以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不便在出版物上署译者的名字,可用笔名,也可不署名。署集体的名必须是有意义的(如“××出版社编辑部编”、“本社编”)。现在这种署名方法是“史无前例”的产儿。这个“空前”的创举,应成为“绝后”的遗迹。
其他文献
朝阳县廿(二十)家子镇地处小凌河流域。历史上是朝阳县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澈蜿蜒的小凌河眷顾着这块土地,流经这里形成一个小平原,为大豆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廿(二十)家子镇素有“超薄干豆腐之乡”的美誉。2010年,廿(二十)家子干豆腐被列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政府部门正在采取积极稳妥的办法,分步实施保护计划,以便应对机械化生产工艺对廿(二十)家子干豆腐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的冲击和威胁,
五十年代后期那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曾经极大地改变了数以万计的人和家庭的命运,留下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专用名词:“右派分子”。它的政治分类意义可说是尽人皆知的。但它所指称的那些人究竟是些什么样子?他们怎样生活?天天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特别是,想些什么?他们怎样成了“敌人”,成了之后又将怎样?……所有这些,不曾身历其事的人们就难于详知了;众多的后来者自然更是很少知道。《北大荒的呼唤》以一组互相关连又能各自成篇
《郭沫若全集》“……凡是歌颂文化大革命的都不编入,其余的则要逐篇具体研究,有的恢复修改前的文字,有的不编入,有的文章删去个别词句”这一编辑方针,我觉得还应加以探讨。编者厘定这样的方针,固然也有其道理,但“全集”要全,恐怕才是出版《全集》和忠于历史的应有要求。如果以今度昔,决定弃取,加以抽、删、改等等,那就不如改称“选集”或“文集”来得更名副其实了。  郭老一生及其著作,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
王辛笛的诗在国内外有盛誉,其实他的散文写得与诗一样隽永有味,只不过他的散文集《夜读书记》自一九四八年出版后国内没有再版,近年的散文又只散见报刊杂志,没有成集罢了。“文革”期间,海外谣传辛笛已离开人世,香港有些书商趁此机会翻印了他的诗集《手掌集》和《夜读书记》。香港黄俊东先生在《中国现代作家剪影》一书《辛笛的散文》一节中,指出“他的散文态度严谨,取材精审,内容丰富,论点客观,说理清晰,娓娓道来,最为
摘要:通过分析约·塞·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音乐表现、曲式结构来学习复调的相关知识,总结巴洛克时代的艺术特点。并通过对演奏技法的分析,为《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这部复调艺术作品的“再现”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关键词:音乐表现;托卡塔;赋格;演奏技法;风箱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创作于约·塞·巴赫在魏玛宫廷任职时,是他身处逆境时所写,这首作品高雅浑厚、底蕴丰富。旋律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叛
《刘少奇选集》下卷收入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关于全局的重大决策的一系列历史文献。它们是由少奇同志代表中央在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上加以宣布和说明的。阅读这些文献,就在主线的轮廓上追踪了那个历史阶段我们党和人民前进的步伐。  《刘少奇选集》下卷还收入了一大批讲话记录稿。这些都是党中央关于某些方面、某些部门工作的基本方针和重大政策,由少奇同志代表中央加以指导来确定和阐明的。阅读这些文献,对于了解这些部门方针政
根据波拉尼(Michael Polanyi)在他的知识论中对于创造活动性质的洞察(这里所谓的“创造活动”,包括科学的创造活动,也包括艺术的创造活动),我们知道当创造的想象力强烈活动的时候,它“不仅更热烈,而且更具体、更特殊”。当然,一个人只能在他所具有的对世界事务的性质的一般性知识之内产生具体感与特殊感。当一个人拥有的一般性知识愈丰富、愈深刻——换句话说,当一个人与世间事务接触时所能够使用的参考架
“赤道上的晴空,它的美丽明朗,是生长在温带上的人所不能想象的。月亮特别亮,白云特别白,蓝天特别蓝,太阳也特别热而烈。……”“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新加坡的天空,却特别例外,整个天空布满了死灰色的云,……飞机一阵阵象黑鹰似地在死灰色的云层里盘旋,没有警报声,也没有高射炮的声音,……”  沈兹九同志在《流亡在赤道线上》,就是以这样一段既优美又忧郁的文字开始的。一九四六年,我在马来亚首次读到它时,内心阵阵
理想的教材    王则柯先生以为“千人一面的说教面孔”仅仅是“理工科教材”之弊病(见一九八八年第五期)。其实,经有关教育部门核准的大量文科教材比理工科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金克木先生所说,“种种标签,无数术语,把名著肢解得体无完肤……”(亦见一九八八年第五期)  理想的教材当如《沧浪诗话》,“严羽表面上还是用随笔的风格,用亲切平易的语气,还像坐在软椅里聊天,不像站在讲台上说教,而实际上已经不是‘闲
一九八○年出版的《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遗著,中华书局印行)中,曾对《拍案惊奇》做过这样的评价:  “从《二拍》的全部作品看,思想倾向是反动的。作者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替封建统治者进行说教。满纸淫词滥调,写作态度极不严肃。……不过《二拍》取材相当广泛,接触到封建社会下层市民生活的不少方面,也注意到城市的阴暗角落,写出了某些人物的丑恶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部分黑暗现象,这是有认识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