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那么朗读教学应该怎么做?我有几点粗浅的体会,和各位同行交流一下: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的重要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是更高的要求,它是在正确、流利读,并对文章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因此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眼前出现画面就能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这两条中第一条是主要的,做到第一条,感情就会自然流露,就容易做到有感情了。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三、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课文
1、创设氛围,进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
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笋》一文时,学生对于春笋的生长过程是很生疏的,春笋生长时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样子他们从未见过。指导朗读时,我边用多媒体放出春笋生长的过程边动情地朗读。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其次,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它能唤起学生的想像,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如《大海》一文,在一阵海鸥哨叫和波浪声过后,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大海的宽阔、美丽、富饶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2、创设情境,进行比赛。
我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我都给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我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天使",让得奖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夺魁。于永正老师训练学生朗读,是很有办法的。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他先对同学们说了几句话,大意是,我自己读这课,先读了几遍,儿子说我不行,我就再读,共读了十多遍,现在读得跟播音员差不多了。你们敢与我比赛吗?为了公平,先让你们读几遍,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口读书;比赛了,于老师先请一个同学比较好的来读,(读得真好!)于老师一下子给"难"住了,觉得比不过她,于老师只好很诚恳地想请同学帮忙代他参赛,还要给他争面子,学生这么一激,再准备,再比赛,运用比赛,引发读书的兴趣,就像是给运动员注兴奋剂。
3、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
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4、表演读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
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步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我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学生对于兄弟俩争论的几句话,始终读得欠火候,于是就请两同学上台来朗读表演。两个人"争论"上了,同学们都学会读了,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给孩子一个舞台,孩子们自己能学会许多。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称赞》《九色鹿》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說。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的重要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是更高的要求,它是在正确、流利读,并对文章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因此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眼前出现画面就能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这两条中第一条是主要的,做到第一条,感情就会自然流露,就容易做到有感情了。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三、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课文
1、创设氛围,进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
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笋》一文时,学生对于春笋的生长过程是很生疏的,春笋生长时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样子他们从未见过。指导朗读时,我边用多媒体放出春笋生长的过程边动情地朗读。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其次,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它能唤起学生的想像,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如《大海》一文,在一阵海鸥哨叫和波浪声过后,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大海的宽阔、美丽、富饶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2、创设情境,进行比赛。
我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我都给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我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天使",让得奖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夺魁。于永正老师训练学生朗读,是很有办法的。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他先对同学们说了几句话,大意是,我自己读这课,先读了几遍,儿子说我不行,我就再读,共读了十多遍,现在读得跟播音员差不多了。你们敢与我比赛吗?为了公平,先让你们读几遍,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口读书;比赛了,于老师先请一个同学比较好的来读,(读得真好!)于老师一下子给"难"住了,觉得比不过她,于老师只好很诚恳地想请同学帮忙代他参赛,还要给他争面子,学生这么一激,再准备,再比赛,运用比赛,引发读书的兴趣,就像是给运动员注兴奋剂。
3、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
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4、表演读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
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步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我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学生对于兄弟俩争论的几句话,始终读得欠火候,于是就请两同学上台来朗读表演。两个人"争论"上了,同学们都学会读了,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给孩子一个舞台,孩子们自己能学会许多。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称赞》《九色鹿》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說。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