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4636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教学中,动手操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老师准备不到位、过程流于形式及学习缺乏深度等,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动手操作学习的意义,没有深入理解动手操作的内涵,也没有准确把握动手操作应用条件等。故而,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要求老师从解决问题角度出发,结合学生实际需求设计材料与备课,及时捕捉学生创造性操作表现,操作后学生反思与梳理也是不容忽视的。基于此,针对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相关知识,本文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对相关领域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一、 动手操作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老师主导操作准备活动
  教学中材料是主要对象,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实际教学中老师借助操作材料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则是通过加工操作材料获得学习经验。然而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材料的准备与选择,老师通常是选择教材配套材料,很少会选用满足学生个性化操作的材料。合理设计操作活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但设计倾向于成人化。设计过程中,老师仅仅是预设了操作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自己没有动手操作,且很多操作以验证性操作为主。动手前学生很难概括出数学道理,而操作过程是数学道理探索的重要过程,此种情况下与探索发现相差较远。
  (二)操作過程没有实际意义
  操作活动过于依赖老师,老师忽略了学生操作活动兴趣。动手操作要注意学生困惑与好奇心,并非以教材为中心。比如分数乘法内容学习中,老师提出“两个2/5和是多少?”大部分学生可口算得出答案,然而老师依然根据原来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动手“涂一涂、算一算”操作并展开讨论,很多学生直接在纸条上涂4个方块,此种操作教学任务完成,老师指导性操作明显超过学生主体性操作,使得学生逐渐丧失操作参与积极性。对于学生操作,老师通常以细则与操作程序为主,操作实效性得不到保障。
  (三)操作学习缺乏深度
  动手操作是基于学生个体经验开展学习的,不受个体经验约束,要将操作学习与知识、交往等学习融合起来。现阶段,这些融合还不够深入。实际操作中,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分工、计划与结论商讨;完成操作活动后,交流与反思不充足,此外也没有对操作活动意图、过程与管理做好相应的反思交流。
  二、 动手操作应用困境的原因
  (一)没有充分认识动手操作的学习价值
  数学学习有很多方式,比如基于数学概念的符号学习、合作交流为基础交往学习还有反思总结为核心的反思学习。学生数学学习中,动手操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利用动手操作,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与体验,以此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意愿。相较之其他学习方式,这也充分展现了动手操作方式的特殊价值。小学阶段,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方式不同于成人。动手操作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如果老师认为动手操作就是理解知识的简单辅助手段,定位教学目标时无法很好地把握过程与方法,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
  (二)没有深入了解动手操作内涵
  数学学习中,学生合理建构数学认知体系,探究发现数学新未知领域,培养并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这种亲自动手操作学习方式即动手操作。其基本过程包含:(1)对于文字或数理逻辑符号为代表的问题情境进行解读时,选择设计与之有关的操作材料及活动。(2)绘制示意图与模型制作等操作产品基础上,取得动作表象或心理感受,转换符号表征问题成图像或动作表征相关的问题情境。(3)在分析、对比、抽象与概括前提下,把操作产品编程数理逻辑符号为保证的问题形式以此有效解决各种问题。因而,从操作活动所选材料到活动实施、符号化问题解决,学生主动参与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数学动手操作过程,动作、图像与符号表征的对应与转换是此过程的重难点。因而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语言符号逻辑性表征操作动物或图像,借助动作或图像图示表征数学抽象符号。
  (三)没有准确定位动手操作应用条件
  首先,教学内容直接决定着是否要用动手操作,只有可感知、可实践探索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适用于动手操作。比如“图形运动”“四边形周长与面积”等知识。概念性与规定性强,亦或是基于逻辑演绎形成的内容虽然抽象且不适用于动手操作,比如“圆周率”“正负数”等知识。其次,动手操作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为抽象知识理解与转化提供了推动力,丰富了基本数学经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最后,动手操作学习方式应结合其他学习方式一起使用。数学学科单纯学习方式会阻碍学生数学素养全面发展,而过于依赖动手操作也会使得学生受个体经验主义影响,不会理性地思考数学学习。
  三、 动手操作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建议
  (一)根据实际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数学来自并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老师要依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归纳数学知识并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体验数学学习的应用与审美价值,以此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比如“克与千克”的教学设计中,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老师设计以下教学实践环节:(1)做一做,对千克概念形成初步感知,即老师展示实物:两瓶500克矿泉水与一枚硬币,请学生到讲台分别拿一拿两种物品,说出其重量体验并对比两种物品的重量差。对于学生体验,老师引出克与千克概念。(2)算一算克与千克间的关系,“克与千克”重量单位完成理解后,老师再取出2袋盐,包装为每袋净重500克,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求出两袋盐的重量。学生讨论、计算与对比中,逐渐明白“1千克=1000克”之间的换算。(3)掂一掂,亲自体验1千克多重,在老师要求下各小组成员两手分别拿1枚硬币与2袋食盐,掂量一下再比一比,讨论自己的感受,体会两个重量单位间的差距。此种教学设计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动手操作活动的兴趣,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的步骤增强探究意识,克与千克间形成表象,从而自主探究两者间的换算关系。   (二)根据学生认知需求对操作材料进行设计
  动手操作学习过程中,很多内容都需要提高,且在对应活动中贯彻落实此类内容,比如感知、观察、想象、思想与记忆等。老师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二次开发现有知识。然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优化材料,以此深入发掘操作材料蕴含的认知功能。比如学习“圆锥体积”知识时,老师可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或圆柱体知识,然后思考选择圆柱体。“等底等高”圆柱体几何图形中,学生应用“倒沙子”方式计算圆锥体体积的神奇之处,以此解决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合理选择操作材料,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有效创造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在最短时间内利用动手操作实现预期学习效果。比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章节教学中,老师为学生创造零碎到整体的情境,以此引导学生直观认识两种几何图形。首先,老师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木棍搭建长方体与正方体,动手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与长方体的面与边。比如《圆柱与圆锥》内容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怎样计算圆锥体积。然后用细砂浆圆锥填满并倒入圆柱中,亦或是圆柱中填满细砂再倒入圆锥中。动手实践操作基础上,学生深入了解圆锥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的概念。创造此种动手实践场景,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牢牢记住面积计算公式。另外,对于不同教学内容,老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加强动手技巧指导,在合理的教学情境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四)合理安排探究任务,有效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借助活动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探究意识,对学生动手操作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比如“长方形面积”章节内容教学设计中,老师提出:“长方形面积是什么?”的问题,再取出制作好的长方形模型,接着再提问长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鼓励学生勇敢猜想,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接着老师设计实践探究,借助探究性任务促进学生交流合作。活动任务具体为:小组为单位搭3个长方形,分别用相同的小正方形、三角形与圆片拼成相同长方形,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对探究结果进行展示,认真观察记录表与操作图并共同交流获得最终结果,尝试以规范性数学语言描述實验过程与结论。利用三次实验发现长方形面积与其长、宽间的关系,再使用转换思想推导出该几何图形面积公式。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后,老师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设计相应的任务:张师傅铺一块长14分米、宽8分米的草坪,需要准备多大面积的草皮?基于生活问题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任务,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完成实践操作。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实际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所学知识,以此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观察以及逻辑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为数学学习打好牢固的基础,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全面保障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明丽.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20(17):77-78.
  [2]杨生永.解读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J].当代教研论丛,2020(6):82.
  [3]王凤花.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137-138.
  [4]周义斌.试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5):62.
  [5]高婷.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革新,2020(2):48.
  [6]何东萍.分析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81-82.
  作者简介:车家新,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苏村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文章探讨了道德与法治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必要性,并以二、三年级为例子,说明道德与法治学科与语文学科以单元整合形式拓展课堂教学的方式,尝试将道德与
该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先发企业在中国手机市场上得到的成果来研究一些其成功要因,同时研究三星公司克服后发企业所带的弱点怎么会提高中国市场的占
新冠肺炎对于教学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之下众多学生难以返校参与线下教学活动.为应对这一问题,全国范围内开展“停课不停学”这种线上教学的新模式.初中语文是中学
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想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就需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可持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语文课程教学中涉及的文章体裁广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
摘 要: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亲近、热爱文化情感的重要基础,加强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角出发,就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与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有效促进学生良好文化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理念是新一轮
摘 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语文基础一旦未完全掌握透彻,学生认知与理解能力都会受影响。而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广泛进入大众视野,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与创新思维,而且能让学生对课本内容提起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文章便针对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德
2008年5月12日,一个令人一辈子也无法忘记的日子,一个让人每想到就会忍不住流泪的噩梦,一个至今让人心痛,让人无法置信的事实,死神在瞬间夺走了几万条鲜活的生命,那时,老师用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微课程是指涉及语文关键素养的某一主题,是在国家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拓展和延伸.在国家课程师本化实施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发小学语
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环境及激励问题现状出发,通过构建薪酬激励模型并分析保持其合理性的前提条件,指出当前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所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为学生培养语文思维、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提供良好的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阅读教学活动.因此,下面通过对影响小学语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