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感悟、体验能力和兴趣构建中小学思想品德(以下简称“思品”)教育体系。从思品教育的内在要求去创新思品评价机制,有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知、情、意、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思品教育;学科调研;课程改革
本着总结和深化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我们对我县中小学思品学科教育进行了全面调研。通过研读文字资料(如教材)、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对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思品教育进行调查,在对所得材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写成这篇报告。但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我们在写调研报告时,对新课程改革方方面面的很多优点和亮点没有写,而注重于不足和认为应修改和完善的地方;二是我县是地域较偏的革命老区,因此本文立足于农村的思品教育。
思品教材
我县初中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用课改版教材。通过对教材的拜读和执教教师们普遍认为,课改教材的教育理念大有改变,更趋向学生的成长需求;教材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废去了“繁、难、偏、旧”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也为教师的教学留有发挥空间。但美中不足的是还没有完全遵循因人施教的原则,分层建构教材体系;忽视了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学情差别,教材整体上更趋向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情需求,从教材结构到材料选择基本上是从城市学生认知角度和生活现实切入(同时也勿视了农村师资的现状),有些知识、图片(如人教版第一册第一课望远镜的插图,农村学校还没有)不利于农村学校的思品教学。因此,我们认为应分层建构中小学思品教育教材。其理由是:
一、依据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构建学校思品教材。思品教育是一个“人化”的过程。思品教材必须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能力和兴趣来构建。
我们必须看到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原有生活经验、兴趣和心理特点并不完全一样,且有明显差别。如对网络的阅历城市学生很丰富,不发达地区有的老师还不知道。城市的学生是生活在“以消费为目的,以信息为基础,以个性作驱动”的文化中,可以说其阅历多、兴趣广、能力强。而农村的学生,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因地域闭塞、物质缺失等因素,与城市学生存在明显差别。这就需要思品教材的内容应分层建构,真正落实因人施教的原则。
二、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方面去构建。思品教育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从身边的事切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成长。然而,大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边远农村的学生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并不一样,学生的身边事并不完全一样,这就决定了思品教材建构应多样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大纲版教材逐步退出课堂。但我们不能只关注新课程的教材,而遗忘大纲版教材,以至于教材中出现陈旧性知识甚至错误性知识也未作修改,仍在课堂上使用。例如,“在不远的将来,世界最大的三峡水利工程将把长江上游的洪水拦截起来,从而大大减少洪水对下游两岸的威胁。”(详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笫五册《社会》,人教社2006年3月第3版第104页)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于1997年11月8日截流,2003年第二期工程结束,2006年5月20日14时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毕。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在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怎么还能在小学教科书中存在“在不远的将来”之说呢?新课程教材是逐年递升进入课堂的,不可能一次性全部取代大纲版教材,有些大纲版教材还得在课堂使用几年,如我市六年级的大纲版教材至少还需使用两年,如果不作修订,这些陈旧(欠科学)知识仍保留在教材中,不仅给学生传递不科学的信息,而且还传递一种不良的敬业治学精神。这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时不应遗忘大纲版教材的修订。
评价机制
时至今日,考什么教什么,怎样考怎样教的现象还十分突出;衡量一个教师的好坏,各级学校录取都是依据考试成绩;无论什么学科在升学中如不考,课程的开设也就如同陶渊明家的“柴门”。所以在当前教育的评价机制中,思品教育一定要考,要将考试分数纳入学生升学成绩来考评学生,考评教师,否则更容易使人忽视思品教育。再说,我们如果不去引导和促使学生掌握思品知识,又如何去引导学生从知识向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转化呢?创建新的思品评价机制,促使其教育效果体现在行为上,能整体地评价学生的言行,能全面考察知、情、意、行诸环节的效能,能全面长期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目前的评估方式来看,主要应在情、意、行的评价引导上下工夫。可喜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我省思品中考的命题理念和试题范式正朝着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改变。
责任编辑 如水
[关键词]思品教育;学科调研;课程改革
本着总结和深化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我们对我县中小学思品学科教育进行了全面调研。通过研读文字资料(如教材)、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对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思品教育进行调查,在对所得材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写成这篇报告。但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我们在写调研报告时,对新课程改革方方面面的很多优点和亮点没有写,而注重于不足和认为应修改和完善的地方;二是我县是地域较偏的革命老区,因此本文立足于农村的思品教育。
思品教材
我县初中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用课改版教材。通过对教材的拜读和执教教师们普遍认为,课改教材的教育理念大有改变,更趋向学生的成长需求;教材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废去了“繁、难、偏、旧”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也为教师的教学留有发挥空间。但美中不足的是还没有完全遵循因人施教的原则,分层建构教材体系;忽视了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学情差别,教材整体上更趋向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情需求,从教材结构到材料选择基本上是从城市学生认知角度和生活现实切入(同时也勿视了农村师资的现状),有些知识、图片(如人教版第一册第一课望远镜的插图,农村学校还没有)不利于农村学校的思品教学。因此,我们认为应分层建构中小学思品教育教材。其理由是:
一、依据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构建学校思品教材。思品教育是一个“人化”的过程。思品教材必须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能力和兴趣来构建。
我们必须看到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原有生活经验、兴趣和心理特点并不完全一样,且有明显差别。如对网络的阅历城市学生很丰富,不发达地区有的老师还不知道。城市的学生是生活在“以消费为目的,以信息为基础,以个性作驱动”的文化中,可以说其阅历多、兴趣广、能力强。而农村的学生,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因地域闭塞、物质缺失等因素,与城市学生存在明显差别。这就需要思品教材的内容应分层建构,真正落实因人施教的原则。
二、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方面去构建。思品教育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从身边的事切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成长。然而,大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边远农村的学生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并不一样,学生的身边事并不完全一样,这就决定了思品教材建构应多样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大纲版教材逐步退出课堂。但我们不能只关注新课程的教材,而遗忘大纲版教材,以至于教材中出现陈旧性知识甚至错误性知识也未作修改,仍在课堂上使用。例如,“在不远的将来,世界最大的三峡水利工程将把长江上游的洪水拦截起来,从而大大减少洪水对下游两岸的威胁。”(详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笫五册《社会》,人教社2006年3月第3版第104页)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于1997年11月8日截流,2003年第二期工程结束,2006年5月20日14时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毕。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在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怎么还能在小学教科书中存在“在不远的将来”之说呢?新课程教材是逐年递升进入课堂的,不可能一次性全部取代大纲版教材,有些大纲版教材还得在课堂使用几年,如我市六年级的大纲版教材至少还需使用两年,如果不作修订,这些陈旧(欠科学)知识仍保留在教材中,不仅给学生传递不科学的信息,而且还传递一种不良的敬业治学精神。这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时不应遗忘大纲版教材的修订。
评价机制
时至今日,考什么教什么,怎样考怎样教的现象还十分突出;衡量一个教师的好坏,各级学校录取都是依据考试成绩;无论什么学科在升学中如不考,课程的开设也就如同陶渊明家的“柴门”。所以在当前教育的评价机制中,思品教育一定要考,要将考试分数纳入学生升学成绩来考评学生,考评教师,否则更容易使人忽视思品教育。再说,我们如果不去引导和促使学生掌握思品知识,又如何去引导学生从知识向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转化呢?创建新的思品评价机制,促使其教育效果体现在行为上,能整体地评价学生的言行,能全面考察知、情、意、行诸环节的效能,能全面长期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目前的评估方式来看,主要应在情、意、行的评价引导上下工夫。可喜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我省思品中考的命题理念和试题范式正朝着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改变。
责任编辑 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