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的带来,初中学生的见闻增广,身边的历史知识的信息越来越多,生活中的历史知识的来源越来越广。于是,初中学生从影视媒体,网络游戏,历史演义,社交软件等处获得了许多前设性的历史知识,却又常常与课本中,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后设性的历史知识是不一致的,是相互冲突的。这种知识性冲突,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时有发生,也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一、冲突的类型
1. 史是冲突,即什么是历史,从哪里学习历史的问题。初中生由于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还无法区别历史演义与历史真实的不同,会把一些经过文学加工或是商业运作甚至是恶意歪曲的历史叙事当作是真实的历史。
2. 史实冲突,即历史的事实问题。有时候初中生所理解掌握的未必是虚构的,戏说的历史,有时可能是史学界本身有争议的内容,而教科书采用的只是其中的主流研究成果;有时可能是学生了解的历史事件的某种细节,与教科书的整体叙事可能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差感。
3. 史识冲突,即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问题。初中生因为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等的不足,容易人云亦云,当先入为主的掌握了某种观点,某种评价后,会不自觉地排斥其他的观点和评价,哪怕是来自于代表权威的教科书或者是代表威权的老师。
二、冲突的应对
1. 巧用冲突,激疑激趣
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冲突,来激发学生的疑问或是兴趣,实现有效导入。比如2017年夏天遭到口诛笔伐的网络游戏《王者荣耀》,不负责任的把荆轲设计成女性形象,却也让广大未成年人熟识荆轲的名字。因此在“秦的统一”一课进行导入的时候,我首先展示了游戏中荆轲的形象,学生立马兴奋起来,然后我又展示了几张影视剧中的荆轲形象,很快引发了学生对荆轲性别的疑惑。在学生的兴趣和疑惑中,我趁热打铁得问道: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荆轲究竟是男是女?他在历史上究竟做了什么?今天的课上会有你们想知道的关于荆轲的真实历史。在这样的氛围中,本课实现了有效的导入,学生在课堂上也是不同寻常的投入。
2. 借助冲突,顺势发散
初中历史课堂虽然在思维深度上要求不高,但有时也需要学生发散下思维,思考些深层次的内容,借助冲突,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述“红军长征”的时候,讲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就有学生说,长征不就是逃跑嘛,战略转移说的好听而已。我说不着急,等我们学完全课内容之后,再来思考这个问题。果然讲完之后,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来阐述自己的想法了:红军在长征中并没有溃散,反而保留了基干的力量,留下的都是精华;红军在长征途中通过遵义会议纠正了先前的错误;红军长征实现了原有的战略意图;红军长征途中确立了毛主席的正确领导;红军长征铸就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这个问题并无标准答案,但学生的回答表明了他们对长征的理解是到位的,教学的效果达成了。
3. 發现冲突,拨乱反正
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来引导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养成,因此,一旦课堂的知识性冲突涉及到价值观的错位,历史教师需要及时的进行拨乱反正。在探究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有学生说到:曹操是坏人,是奸臣,刘备代表了正义,正义必胜。很显然,学生受到了《三国演义》的误导,把历史人物脸谱化了,而且班上有一部分学生认同他的观点。更遗憾的是,把正义的标签贴到刘备的身上,显然是一种价值观的错位,需要拨乱反正。首先,我肯定了“正义”的角度确实是可以来衡量一个历史事件的成败与否;其次,我引导学生思考刘备,孙权,曹操这些人物的身份以及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在认识到他们的军阀本质和为争权夺利而进行战争的目的之后,学生显然认识到了,把正义的标签贴到赤壁之战的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
4. 抓住冲突,有效生成
课堂的知识性冲突的出现,有时是学生的一句插话或是嘀咕,有时是学生一次令人意外的回答,往往不是教师预先设计或设想的,然而有些情况下,我们抓住冲突,可以达到有效课堂生成的效果。仍然以上文中赤壁之战为例,在从正义的角度看待了赤壁之战,进行拨乱反正后,我又追加了一个问题:那么从统一的角度,我们如何来看待赤壁之战呢?这种较高思维层次的问题,并非是我教学计划中预设的,但在学生兴趣正浓,思维正活跃之时,因势利导,抓住机遇,帮助学生跳出只看到汉末三国英雄辈出,谋士纵横之精彩的局限,也要看到乱世民不聊生的苦难,从而发现:赤壁之战虽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但在当时却起到了阻碍国家统一的消极作用。它使中国的统一延缓了七十余年,而在这七十余年中,战争更残酷,屠杀更多,民众所受的苦难也更惨烈。这样的认识,既体现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也加深了学生对单一历史事件的理解,更是一次精彩的课堂生成。
5. 透过冲突,正面引导
近些年,随着微博、公众号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一些恶意抹黑、歪曲我国我党历史的内容也在快速传播,因此,当遇到这种类型的知识性冲突的时候,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不但要拨乱反正,更要进行正面引导,抵制“历史发明家”们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比如在讲述钱学森在“两弹一星”中的伟大功绩时,有学生问到,曾在网上看到说钱学森曾经为大跃进时期亩产万斤粮食写文章做赞美,这样的科学家能不能说是伟大呢?我先是指出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在于其历史贡献,钱学森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的杰出贡献,而两弹一星的意义自不待言,其次我指出,伟大人物并非完美无瑕,牛顿迫于当时的宗教势力,终生不敢放弃宗教信仰;华盛顿是一个奴隶主,剥下奴隶的人皮做他的鞋子,敲掉奴隶的牙齿做他的假牙……这些都不妨碍他们是历史中的伟大人物。同样,哪怕钱学森在大跃进时期确有其事,也不过是体现了科学家在政治压力下的一种明哲保身而已,最后我指出,现在网络上,出现了抹黑狼牙山五壮士,抹黑邱少云黄继光,抹黑方志敏刘胡兰等英雄人物的不正常现象,欲灭其国,先灭其史,面对网络上所谓的“历史真相”,我们要有警惕心和洞察力。学生后来说老师你当时很严肃。而通过这种严肃的态度,我想学生是受到了正面的引导。
基于课堂教学的均衡和秩序,冲突往往被认为是负面的,而突发的冲突更可能打乱教师的预设,妨碍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完成,一些棘手的冲突还可能削弱教师的课堂掌控,因而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很多的知识性冲突在教学实践中,不是被忽略或回避了,就是被压抑或制止了。但对学生而言,并没有消除疑惑,拨开史实上的重重迷雾,更没有得到正面引导,获得史识上的拨乱反正。2017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9月新学期开始,全国多地开始使用2016版的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初中历史部编本的出现,体现了在历史课程中贯彻国家意志的重要性,因此,面对初中历史课堂的知识性冲突,正确认识冲突,客观看待冲突,有效应对冲突,是新时代赋予我们初中历史教师的新的使命。
一、冲突的类型
1. 史是冲突,即什么是历史,从哪里学习历史的问题。初中生由于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还无法区别历史演义与历史真实的不同,会把一些经过文学加工或是商业运作甚至是恶意歪曲的历史叙事当作是真实的历史。
2. 史实冲突,即历史的事实问题。有时候初中生所理解掌握的未必是虚构的,戏说的历史,有时可能是史学界本身有争议的内容,而教科书采用的只是其中的主流研究成果;有时可能是学生了解的历史事件的某种细节,与教科书的整体叙事可能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差感。
3. 史识冲突,即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问题。初中生因为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等的不足,容易人云亦云,当先入为主的掌握了某种观点,某种评价后,会不自觉地排斥其他的观点和评价,哪怕是来自于代表权威的教科书或者是代表威权的老师。
二、冲突的应对
1. 巧用冲突,激疑激趣
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冲突,来激发学生的疑问或是兴趣,实现有效导入。比如2017年夏天遭到口诛笔伐的网络游戏《王者荣耀》,不负责任的把荆轲设计成女性形象,却也让广大未成年人熟识荆轲的名字。因此在“秦的统一”一课进行导入的时候,我首先展示了游戏中荆轲的形象,学生立马兴奋起来,然后我又展示了几张影视剧中的荆轲形象,很快引发了学生对荆轲性别的疑惑。在学生的兴趣和疑惑中,我趁热打铁得问道: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荆轲究竟是男是女?他在历史上究竟做了什么?今天的课上会有你们想知道的关于荆轲的真实历史。在这样的氛围中,本课实现了有效的导入,学生在课堂上也是不同寻常的投入。
2. 借助冲突,顺势发散
初中历史课堂虽然在思维深度上要求不高,但有时也需要学生发散下思维,思考些深层次的内容,借助冲突,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述“红军长征”的时候,讲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就有学生说,长征不就是逃跑嘛,战略转移说的好听而已。我说不着急,等我们学完全课内容之后,再来思考这个问题。果然讲完之后,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来阐述自己的想法了:红军在长征中并没有溃散,反而保留了基干的力量,留下的都是精华;红军在长征途中通过遵义会议纠正了先前的错误;红军长征实现了原有的战略意图;红军长征途中确立了毛主席的正确领导;红军长征铸就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这个问题并无标准答案,但学生的回答表明了他们对长征的理解是到位的,教学的效果达成了。
3. 發现冲突,拨乱反正
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来引导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养成,因此,一旦课堂的知识性冲突涉及到价值观的错位,历史教师需要及时的进行拨乱反正。在探究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有学生说到:曹操是坏人,是奸臣,刘备代表了正义,正义必胜。很显然,学生受到了《三国演义》的误导,把历史人物脸谱化了,而且班上有一部分学生认同他的观点。更遗憾的是,把正义的标签贴到刘备的身上,显然是一种价值观的错位,需要拨乱反正。首先,我肯定了“正义”的角度确实是可以来衡量一个历史事件的成败与否;其次,我引导学生思考刘备,孙权,曹操这些人物的身份以及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在认识到他们的军阀本质和为争权夺利而进行战争的目的之后,学生显然认识到了,把正义的标签贴到赤壁之战的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
4. 抓住冲突,有效生成
课堂的知识性冲突的出现,有时是学生的一句插话或是嘀咕,有时是学生一次令人意外的回答,往往不是教师预先设计或设想的,然而有些情况下,我们抓住冲突,可以达到有效课堂生成的效果。仍然以上文中赤壁之战为例,在从正义的角度看待了赤壁之战,进行拨乱反正后,我又追加了一个问题:那么从统一的角度,我们如何来看待赤壁之战呢?这种较高思维层次的问题,并非是我教学计划中预设的,但在学生兴趣正浓,思维正活跃之时,因势利导,抓住机遇,帮助学生跳出只看到汉末三国英雄辈出,谋士纵横之精彩的局限,也要看到乱世民不聊生的苦难,从而发现:赤壁之战虽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但在当时却起到了阻碍国家统一的消极作用。它使中国的统一延缓了七十余年,而在这七十余年中,战争更残酷,屠杀更多,民众所受的苦难也更惨烈。这样的认识,既体现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也加深了学生对单一历史事件的理解,更是一次精彩的课堂生成。
5. 透过冲突,正面引导
近些年,随着微博、公众号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一些恶意抹黑、歪曲我国我党历史的内容也在快速传播,因此,当遇到这种类型的知识性冲突的时候,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不但要拨乱反正,更要进行正面引导,抵制“历史发明家”们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比如在讲述钱学森在“两弹一星”中的伟大功绩时,有学生问到,曾在网上看到说钱学森曾经为大跃进时期亩产万斤粮食写文章做赞美,这样的科学家能不能说是伟大呢?我先是指出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在于其历史贡献,钱学森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的杰出贡献,而两弹一星的意义自不待言,其次我指出,伟大人物并非完美无瑕,牛顿迫于当时的宗教势力,终生不敢放弃宗教信仰;华盛顿是一个奴隶主,剥下奴隶的人皮做他的鞋子,敲掉奴隶的牙齿做他的假牙……这些都不妨碍他们是历史中的伟大人物。同样,哪怕钱学森在大跃进时期确有其事,也不过是体现了科学家在政治压力下的一种明哲保身而已,最后我指出,现在网络上,出现了抹黑狼牙山五壮士,抹黑邱少云黄继光,抹黑方志敏刘胡兰等英雄人物的不正常现象,欲灭其国,先灭其史,面对网络上所谓的“历史真相”,我们要有警惕心和洞察力。学生后来说老师你当时很严肃。而通过这种严肃的态度,我想学生是受到了正面的引导。
基于课堂教学的均衡和秩序,冲突往往被认为是负面的,而突发的冲突更可能打乱教师的预设,妨碍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完成,一些棘手的冲突还可能削弱教师的课堂掌控,因而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很多的知识性冲突在教学实践中,不是被忽略或回避了,就是被压抑或制止了。但对学生而言,并没有消除疑惑,拨开史实上的重重迷雾,更没有得到正面引导,获得史识上的拨乱反正。2017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9月新学期开始,全国多地开始使用2016版的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初中历史部编本的出现,体现了在历史课程中贯彻国家意志的重要性,因此,面对初中历史课堂的知识性冲突,正确认识冲突,客观看待冲突,有效应对冲突,是新时代赋予我们初中历史教师的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