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感恩教育似乎开展得轰轰烈烈,出现了一些专门做感恩教育的人和相关机构,他们在很多学校作感恩报告,多通过讲一些与苦难有关的家庭故事打动孩子们,教育孩子们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报告会现场看似效果十分震撼,不少孩子被感动得痛哭流涕,在场的家长们更是泣不成声。学校也常常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召开感恩班会,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除感恩报告和感恩班会外,大家最熟悉的感恩教育莫过于让孩子给父母洗脚。
2011年9月30日,在重庆江津五中的操场上,很壮观地排开了300多个洗脚盆,让孩子们“感恩重阳为父母洗脚”。在江西、海南等地,一些学校也曾组织小学生们“洗(为母亲洗脚)迎母亲节”。有媒体惊呼:“感恩教育变身‘洗脚课’!”
这种追求孩子的一时感动而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感恩教育,实际上已经沦为形式,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它甚至会玷污原本淳朴美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养育孩子,孩子孝敬父母,这是本该有的正常亲子关系。为什么现在需要专门来做感恩教育?为什么孩子们不感父母恩?
当前所做的感恩教育,没有找到孩子们不感恩的原因,只是武断地认为孩子们就是不懂事,得教育他们懂事,知道孝敬父母。凡事都有一个因果关系,找不到因(原因),乱求果(结果),往往是白费力气。
因果关系:“父慈”才能“子孝”
《礼记·礼运》里说:“父慈,子孝。”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父慈子孝,既是一个对应关系,又是一个因果关系。
“慈”,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情感上来说,做父母的内心对孩子十分慈爱,悉心呵护。二是从智慧和能力上来说,父母能够在具体的事情上给孩子以帮助。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慈”是有分工的。母爱一般侧重于情感,更多表现为对孩子的抚养、体贴、关爱;父爱则重在对孩子的理性引导,突出智慧和能力。这两点,如果父母都能做得很好,家庭就会给孩子温暖、安心的感觉,也会成为孩子在智慧和能力上的一个强大支撑。孩子会爱父母、崇敬父母,父慈子孝便成为自然。
当前的感恩教育主体错位,舍本逐末。感恩教育应该是针对父母来做的,而不是针对孩子。
据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当前的现状是父母跟孩子的沟通非常差,父母往往很强势,自身的修养又有限,只是在基于本能去爱孩子。这种爱往往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孩子常常很反感父母的许多做法。如果不从这一点去改变,而只是追求孩子的一时感动或者流于形式地给父母洗一次脚,这种感恩教育所换来的孝不但是表面和暂时的,甚至可能造成杀鸡取卵式的严重后果。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多家长身上是有诸多毛病的,自以为是,一说话就带着非常大的偏见,情绪化,经常对孩子发火。有如此多缺点的家长,不是值得孩子尊重和爱的家长。如果家长不改正自己的缺点,而只是单方面要求孩子崇拜、孝敬自己,是强求不来的。
有个孩子叫李华,他的妈妈就是一个毛病很多、非常情绪化的人,经常生气发火,李华很讨厌妈妈。李华所在学校组织感恩报告会,会场上大家哭成一片,李华也感动得和妈妈抱头痛哭,说以后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孝敬妈妈。但平息下来,回到平常的生活中,李华发现妈妈还是那么讨厌,在很多事情上依然是偏见很大,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指着他的脸骂。这时,他就又开始尽量躲着妈妈。妈妈见状,问他:“你那天不是哭着对我说,以后要听我的话、好好孝敬我吗?”李华一听就急了:“你以后再也不要提这事!”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他看到妈妈就觉得很讨厌、很烦,你让他怎么听话、孝敬?一些家长不是有智慧的人,而是很愚蠢的人,还想让孩子崇拜自己、爱自己,这根本不可能。孝敬是需要孩子真心觉得你好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如果你不能让孩子觉得你好,而只是要求孩子孝敬你,这就像一个人明明一点都不可爱,还非要别人对他说“我爱你”,勉强让别人说了一次后还不满意,对人家说“你爱我不真心,你要真心爱我”。你一点都不值得爱,人家怎么可能真心爱你?
《论语》中说:“父父,子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儿子要像儿子的样。)“父不父,子不子。”(父亲不像父亲的样,儿子不像儿子的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致力于根本性工作,根本确立了,正道就随之产生。)
感恩教育,需要父母首先对孩子形成“恩”,然后才能“感”得孩子报“恩”。
感恩教育,“恩”从何来?
什么是恩?
父母生孩子、养孩子,就对孩子形成了恩吗?
请大家思考一下:作为父母,我们生孩子、养孩子是不是出于自己的本能?这是自私的行为,还是伟大的行为?
我问一位母亲:“你生孩子是为孩子还是为自己?”她说:“当时是自己想要个孩子,就要了。”我又问她:“你生孩子时,是想着为了这个孩子将来怎么着,还是为了自己有个精神寄托,或者说得难听点是为了将来老了有个依靠?”她想了想,说:“为了自己有个精神寄托。”我再问她:“那生了孩子之后,如果有人不让你去爱孩子,不让你为孩子付出,你会很开心吗?”她马上坚决地说:“不會!”我相信绝大部分母亲都是这样想的。
对于孩子来说,确实再也找不到一个人能像父母那么爱他了。但对于父母来说,生孩子、养孩子,这更多是出于本能。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老母鸡在抱窝时会变得非常厉害,它可以拼上性命保护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不要因为生养了孩子就觉得自己对孩子有恩,孩子应该报恩。
生养孩子不能对孩子形成“恩”,恩是要超越于人与人之间一般的关系水平才能产生出来的。
有人会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怎么就形不成‘恩’呢?孩子并没有对父母这么好啊!”
我想提示的是:即使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之情超过孩子对父母的好,也形不成“恩”。因为天下几乎所有的父母对孩子都很好。生孩子、养孩子,天底下只要是正常的父母,几乎没有不这么做的。有的母亲经常对孩子说:“我天天起早贪黑,给你做饭,辅导你学习,我多忙、多累、多不容易!”说着说着还会掉眼泪。这种话不要说的!孩子听了会很烦:天底下哪个妈妈不做饭,怎么就你累了?这种自我表白“感”不得孩子报“恩”。因为你做的,只是平常父母所能做到的事。说得多了,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烦死了!如果离开你能活真想离家出走,再也不要听你唠叨这些了!
当我向家长们讲这些道理时,他们无法接受,说:“唐老师,你说的话太让我们伤心了!”我说:“我一个外人,说的话再重,能怎么伤你们的心?如果你们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不孝敬你们,那才真正伤你们的心!我戳你们的痛处,是为了帮助你们养出真正孝顺的孩子来。”
怎么才能“感”得孩子报“恩”?就是你要超越一般家长的水平去爱孩子。一般家长做不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帮助孩子,让孩子每天开心、幸福地学习和生活。你能做到,就自然会“感”得孩子报“恩”。
我们可以对比同一事件家长的不同处理方法。
初中生林明比较喜欢同班同学小娟,两人约好星期六早晨8点一起出去玩。林明的妈妈知道此事后,将林明训斥一番:“不行!约女孩子出去干吗?小小年纪就早恋!”她把林明关在家里不让出门,还打电话给小娟的妈妈:“你女儿一点儿都不自重,勾引我家小明。怪不得小明这段成绩下降了呢,都怪你女儿!”如此处理,林明的妈妈当然是出于好心,是为了林明好,但林明是什么感受?他会感谢妈妈吗?也许恨死她了。
而同样的事情,张帅的妈妈是这样处理的。她先问张帅:“你说明天和杨雪一起出去玩,你和她关系怎么样啊?”张帅一听有点慌,忙解释说:“我们只是一般同学关系。”妈妈就不再多问了,只是提示一句:“和女同学交往要注意分寸,不然会影响学习的。”然后开始准备出去玩需要的食品、物品,所有好吃的东西都是一式两份,还特别准备了一把小折叠椅让张帅带着,说女孩子爱干净,不能坐地上。如此处理,张帅是什么感受?他会觉得妈妈真好,想得真周到,有这样的妈妈真幸福!杨雪能不感激张帅的妈妈吗?张帅会从杨雪的感激中由衷地生出对妈妈的敬爱。这个时候,妈妈的爱就能对孩子形成“恩”。
智慧和能力,是“慈”的重要方面。比如孩子们搞某项小科研活动,到了一个关键点,怎么也进行不下去了,大家商量后,决定向家长求助。同一个小组里的孩子,赵强的爸爸帮不了他们,而孙亮的爸爸就帮他们解决问题了。赵强很羡慕地对孙亮说:“你爸爸真厉害!”孙亮听了特别自豪:“我爸爸不光会这个,他还会修表、拉二胡、唱戏……”这时孙亮是非常开心的。尽管爸爸对他很严厉,但他还是由衷地尊重、敬佩爸爸。这个时候,爸爸的智慧和能力就对孩子形成了“恩”。
现在社会物质条件比较好,一般来说,家长从物质上对孩子好形不成“恩”,从心理上接纳、理解孩子,在一些事情上帮助孩子是形成“恩”的关键。这里我给家长提出三点建议:一、学会接纳孩子;二、学会理解孩子;三、学会帮助孩子。
感恩教育,重在身教
当前的感恩教育基本上浮于表层,大多是通过语言来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如何感恩。我们都知道,所谓言传身教,身教大于言传。家长想让孩子感恩,让孩子孝敬自己,那么,家长本身是否懂得感恩,是否孝敬父母呢?据我的了解,家长在这方面做得往往是不够好的。
曾有一位家长对我说:“我在兄弟姐妹中是最孝敬母亲的。”我问:“你怎么孝敬母亲?”他说:“过年了,他们都是给母亲买1000块钱的营养品,我买3000块钱的营养品。”我说:“你拉倒吧!老人能吃多少东西?你给她买3万块钱的营养品又能怎样?这是你亲妈啊!你忽悠谁呢?”
《论语》中说:“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就能够养活父母而言。说到狗、马这些动物,都能被人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顺的心意,拿什么来区别孝顺与饲养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保持敬爱和悦的容态最难。)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一般的老人都衣食无忧。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孝是什么?是你回家后好好陪老人说说话。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可能父母都已经很老了,说的话未必很有道理,甚至可能颠三倒四,因为他们有的已经老糊涂了。但是,你要坐下来认真陪他们聊一聊。聊一聊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他们开心,而不是你要从他们的话里听到什么道理。父母看到你很尊重他们,在专心听他们说话,他们就会很开心。你不要去判断他们说的话好坏,记住,你这是在尽孝!即使听到他们说一些没道理或者负面的东西,也没关系,要引导他们开心起来。
尽孝要做到两点:一是孝养双亲,二是顺应正理。孝养双亲,当然要保证父母的生活必需品,要尽力给他们比较好的物质条件,更要顺他们的心意去做事。
有一位妈妈曾对我说:“过年时,别的兄弟姐妹给我妈1000块钱,我给她2000块钱。我妈和别的老太太一起聊天,有人说孩子把年终奖全部交给自己了。她回来就跟我说这事儿,我听了很烦。家里不缺这点儿钱,但她跟我要我觉得很不舒服。”我问她:“你是要孝敬你妈吗?”她说:“是。”我说:“你把年终奖给她,她就会很开心。你想不想让她开心?”她说:“把年终奖给她,我心里不舒服。”我说:“你每年把年终奖给她,她就会很开心。我问你,她这样还能开心多少年?等到她老了要走的时候哭着说你们不孝顺,别人家的孩子把年终奖给妈妈,就你们不给她,你后悔还来得及吗?” 这位妈妈当时就掉泪了,她说:“唐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不差这点儿钱,只要我妈开心就行!”
怎么顺应正理呢?举个例子。有位家长,她小时候家里很穷,爸爸脾气不好,经常喝酒,妈妈含辛茹苦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兄弟姐妹们从感情上都比较偏向妈妈。但现在她发现,妈妈成天抱怨爸爸,动不动就和爸爸吵架,弄得家里乌烟瘴气。她觉得妈妈太过分了,问我该怎么办。我问她:“你妈妈这样抱怨你爸爸对吗?”她说:“不对!”我说:“你要认为不对,那就甭聊了!你改变不了你妈妈!”她问:“那该怎么办?”我说:“首先你妈妈抱怨你爸爸是对的。你应该跟妈妈说:‘对!就是该抱怨爸爸!谁让当年他脾气那么坏,还喝酒,对家庭不负责任……你就应该指着他的鼻子一直骂,狠狠地骂,直骂到自己犯心脏病、他也犯心脏病为止!’”话说到这儿,其实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你是该骂爸爸,但你非要搭上自己和亲人的健康去骂吗?”但是,她说妈妈该骂爸爸,妈妈就会听她说下去,最终会听她的。如果她说:“你老骂爸爸干吗?”妈妈可能马上就要连她一块儿骂。
怎么孝敬父母?得用智慧。就像这位家长的妈妈骂她爸爸一样,很多已经为人父母的人,经常会发现自己的父母做事并不一定对。这时怎么办?要顺应正理,引导父母走向平和,走向身心的和谐,走向心安和快乐。
所以,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部分家长来说,对孩子,要父慈子孝,以你的爱心和智慧来自然赢得孩子的孝敬;对于父母,不去要求父慈子孝,而是以你的爱心和智慧去孝养双亲,顺应正理。所有的问题,都从自己身上来解决,不去要求孩子和父母。做好了,你的孩子会孝敬你,你的父母也会觉得你真是好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是真正的平等思维。
教育要解决人的心理动力问题,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学校为了开展感恩教育所组织的报告会、主题班会、洗脚活动等,作用只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感恩教育必须落实到家长身上,落实到家长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变上。学校真正要做的感恩教育是什么?是帮助家长学会成长,学会做合格乃至优秀的家长。《道德经》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当家长能够放下自己的自以为是、偏见、情绪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并让孩子从家长这里感受到爱的温暖、智慧的力量时,家长所给予孩子的一切,不需要进行什么感恩教育,孩子自然而然会感恩在心,感恩在行动。
(责 编 卢丽君)
2011年9月30日,在重庆江津五中的操场上,很壮观地排开了300多个洗脚盆,让孩子们“感恩重阳为父母洗脚”。在江西、海南等地,一些学校也曾组织小学生们“洗(为母亲洗脚)迎母亲节”。有媒体惊呼:“感恩教育变身‘洗脚课’!”
这种追求孩子的一时感动而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感恩教育,实际上已经沦为形式,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它甚至会玷污原本淳朴美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养育孩子,孩子孝敬父母,这是本该有的正常亲子关系。为什么现在需要专门来做感恩教育?为什么孩子们不感父母恩?
当前所做的感恩教育,没有找到孩子们不感恩的原因,只是武断地认为孩子们就是不懂事,得教育他们懂事,知道孝敬父母。凡事都有一个因果关系,找不到因(原因),乱求果(结果),往往是白费力气。
因果关系:“父慈”才能“子孝”
《礼记·礼运》里说:“父慈,子孝。”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父慈子孝,既是一个对应关系,又是一个因果关系。
“慈”,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情感上来说,做父母的内心对孩子十分慈爱,悉心呵护。二是从智慧和能力上来说,父母能够在具体的事情上给孩子以帮助。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慈”是有分工的。母爱一般侧重于情感,更多表现为对孩子的抚养、体贴、关爱;父爱则重在对孩子的理性引导,突出智慧和能力。这两点,如果父母都能做得很好,家庭就会给孩子温暖、安心的感觉,也会成为孩子在智慧和能力上的一个强大支撑。孩子会爱父母、崇敬父母,父慈子孝便成为自然。
当前的感恩教育主体错位,舍本逐末。感恩教育应该是针对父母来做的,而不是针对孩子。
据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当前的现状是父母跟孩子的沟通非常差,父母往往很强势,自身的修养又有限,只是在基于本能去爱孩子。这种爱往往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孩子常常很反感父母的许多做法。如果不从这一点去改变,而只是追求孩子的一时感动或者流于形式地给父母洗一次脚,这种感恩教育所换来的孝不但是表面和暂时的,甚至可能造成杀鸡取卵式的严重后果。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多家长身上是有诸多毛病的,自以为是,一说话就带着非常大的偏见,情绪化,经常对孩子发火。有如此多缺点的家长,不是值得孩子尊重和爱的家长。如果家长不改正自己的缺点,而只是单方面要求孩子崇拜、孝敬自己,是强求不来的。
有个孩子叫李华,他的妈妈就是一个毛病很多、非常情绪化的人,经常生气发火,李华很讨厌妈妈。李华所在学校组织感恩报告会,会场上大家哭成一片,李华也感动得和妈妈抱头痛哭,说以后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孝敬妈妈。但平息下来,回到平常的生活中,李华发现妈妈还是那么讨厌,在很多事情上依然是偏见很大,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指着他的脸骂。这时,他就又开始尽量躲着妈妈。妈妈见状,问他:“你那天不是哭着对我说,以后要听我的话、好好孝敬我吗?”李华一听就急了:“你以后再也不要提这事!”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他看到妈妈就觉得很讨厌、很烦,你让他怎么听话、孝敬?一些家长不是有智慧的人,而是很愚蠢的人,还想让孩子崇拜自己、爱自己,这根本不可能。孝敬是需要孩子真心觉得你好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如果你不能让孩子觉得你好,而只是要求孩子孝敬你,这就像一个人明明一点都不可爱,还非要别人对他说“我爱你”,勉强让别人说了一次后还不满意,对人家说“你爱我不真心,你要真心爱我”。你一点都不值得爱,人家怎么可能真心爱你?
《论语》中说:“父父,子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儿子要像儿子的样。)“父不父,子不子。”(父亲不像父亲的样,儿子不像儿子的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致力于根本性工作,根本确立了,正道就随之产生。)
感恩教育,需要父母首先对孩子形成“恩”,然后才能“感”得孩子报“恩”。
感恩教育,“恩”从何来?
什么是恩?
父母生孩子、养孩子,就对孩子形成了恩吗?
请大家思考一下:作为父母,我们生孩子、养孩子是不是出于自己的本能?这是自私的行为,还是伟大的行为?
我问一位母亲:“你生孩子是为孩子还是为自己?”她说:“当时是自己想要个孩子,就要了。”我又问她:“你生孩子时,是想着为了这个孩子将来怎么着,还是为了自己有个精神寄托,或者说得难听点是为了将来老了有个依靠?”她想了想,说:“为了自己有个精神寄托。”我再问她:“那生了孩子之后,如果有人不让你去爱孩子,不让你为孩子付出,你会很开心吗?”她马上坚决地说:“不會!”我相信绝大部分母亲都是这样想的。
对于孩子来说,确实再也找不到一个人能像父母那么爱他了。但对于父母来说,生孩子、养孩子,这更多是出于本能。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老母鸡在抱窝时会变得非常厉害,它可以拼上性命保护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不要因为生养了孩子就觉得自己对孩子有恩,孩子应该报恩。
生养孩子不能对孩子形成“恩”,恩是要超越于人与人之间一般的关系水平才能产生出来的。
有人会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怎么就形不成‘恩’呢?孩子并没有对父母这么好啊!”
我想提示的是:即使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之情超过孩子对父母的好,也形不成“恩”。因为天下几乎所有的父母对孩子都很好。生孩子、养孩子,天底下只要是正常的父母,几乎没有不这么做的。有的母亲经常对孩子说:“我天天起早贪黑,给你做饭,辅导你学习,我多忙、多累、多不容易!”说着说着还会掉眼泪。这种话不要说的!孩子听了会很烦:天底下哪个妈妈不做饭,怎么就你累了?这种自我表白“感”不得孩子报“恩”。因为你做的,只是平常父母所能做到的事。说得多了,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烦死了!如果离开你能活真想离家出走,再也不要听你唠叨这些了!
当我向家长们讲这些道理时,他们无法接受,说:“唐老师,你说的话太让我们伤心了!”我说:“我一个外人,说的话再重,能怎么伤你们的心?如果你们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不孝敬你们,那才真正伤你们的心!我戳你们的痛处,是为了帮助你们养出真正孝顺的孩子来。”
怎么才能“感”得孩子报“恩”?就是你要超越一般家长的水平去爱孩子。一般家长做不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帮助孩子,让孩子每天开心、幸福地学习和生活。你能做到,就自然会“感”得孩子报“恩”。
我们可以对比同一事件家长的不同处理方法。
初中生林明比较喜欢同班同学小娟,两人约好星期六早晨8点一起出去玩。林明的妈妈知道此事后,将林明训斥一番:“不行!约女孩子出去干吗?小小年纪就早恋!”她把林明关在家里不让出门,还打电话给小娟的妈妈:“你女儿一点儿都不自重,勾引我家小明。怪不得小明这段成绩下降了呢,都怪你女儿!”如此处理,林明的妈妈当然是出于好心,是为了林明好,但林明是什么感受?他会感谢妈妈吗?也许恨死她了。
而同样的事情,张帅的妈妈是这样处理的。她先问张帅:“你说明天和杨雪一起出去玩,你和她关系怎么样啊?”张帅一听有点慌,忙解释说:“我们只是一般同学关系。”妈妈就不再多问了,只是提示一句:“和女同学交往要注意分寸,不然会影响学习的。”然后开始准备出去玩需要的食品、物品,所有好吃的东西都是一式两份,还特别准备了一把小折叠椅让张帅带着,说女孩子爱干净,不能坐地上。如此处理,张帅是什么感受?他会觉得妈妈真好,想得真周到,有这样的妈妈真幸福!杨雪能不感激张帅的妈妈吗?张帅会从杨雪的感激中由衷地生出对妈妈的敬爱。这个时候,妈妈的爱就能对孩子形成“恩”。
智慧和能力,是“慈”的重要方面。比如孩子们搞某项小科研活动,到了一个关键点,怎么也进行不下去了,大家商量后,决定向家长求助。同一个小组里的孩子,赵强的爸爸帮不了他们,而孙亮的爸爸就帮他们解决问题了。赵强很羡慕地对孙亮说:“你爸爸真厉害!”孙亮听了特别自豪:“我爸爸不光会这个,他还会修表、拉二胡、唱戏……”这时孙亮是非常开心的。尽管爸爸对他很严厉,但他还是由衷地尊重、敬佩爸爸。这个时候,爸爸的智慧和能力就对孩子形成了“恩”。
现在社会物质条件比较好,一般来说,家长从物质上对孩子好形不成“恩”,从心理上接纳、理解孩子,在一些事情上帮助孩子是形成“恩”的关键。这里我给家长提出三点建议:一、学会接纳孩子;二、学会理解孩子;三、学会帮助孩子。
感恩教育,重在身教
当前的感恩教育基本上浮于表层,大多是通过语言来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如何感恩。我们都知道,所谓言传身教,身教大于言传。家长想让孩子感恩,让孩子孝敬自己,那么,家长本身是否懂得感恩,是否孝敬父母呢?据我的了解,家长在这方面做得往往是不够好的。
曾有一位家长对我说:“我在兄弟姐妹中是最孝敬母亲的。”我问:“你怎么孝敬母亲?”他说:“过年了,他们都是给母亲买1000块钱的营养品,我买3000块钱的营养品。”我说:“你拉倒吧!老人能吃多少东西?你给她买3万块钱的营养品又能怎样?这是你亲妈啊!你忽悠谁呢?”
《论语》中说:“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就能够养活父母而言。说到狗、马这些动物,都能被人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顺的心意,拿什么来区别孝顺与饲养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保持敬爱和悦的容态最难。)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一般的老人都衣食无忧。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孝是什么?是你回家后好好陪老人说说话。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可能父母都已经很老了,说的话未必很有道理,甚至可能颠三倒四,因为他们有的已经老糊涂了。但是,你要坐下来认真陪他们聊一聊。聊一聊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他们开心,而不是你要从他们的话里听到什么道理。父母看到你很尊重他们,在专心听他们说话,他们就会很开心。你不要去判断他们说的话好坏,记住,你这是在尽孝!即使听到他们说一些没道理或者负面的东西,也没关系,要引导他们开心起来。
尽孝要做到两点:一是孝养双亲,二是顺应正理。孝养双亲,当然要保证父母的生活必需品,要尽力给他们比较好的物质条件,更要顺他们的心意去做事。
有一位妈妈曾对我说:“过年时,别的兄弟姐妹给我妈1000块钱,我给她2000块钱。我妈和别的老太太一起聊天,有人说孩子把年终奖全部交给自己了。她回来就跟我说这事儿,我听了很烦。家里不缺这点儿钱,但她跟我要我觉得很不舒服。”我问她:“你是要孝敬你妈吗?”她说:“是。”我说:“你把年终奖给她,她就会很开心。你想不想让她开心?”她说:“把年终奖给她,我心里不舒服。”我说:“你每年把年终奖给她,她就会很开心。我问你,她这样还能开心多少年?等到她老了要走的时候哭着说你们不孝顺,别人家的孩子把年终奖给妈妈,就你们不给她,你后悔还来得及吗?” 这位妈妈当时就掉泪了,她说:“唐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不差这点儿钱,只要我妈开心就行!”
怎么顺应正理呢?举个例子。有位家长,她小时候家里很穷,爸爸脾气不好,经常喝酒,妈妈含辛茹苦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兄弟姐妹们从感情上都比较偏向妈妈。但现在她发现,妈妈成天抱怨爸爸,动不动就和爸爸吵架,弄得家里乌烟瘴气。她觉得妈妈太过分了,问我该怎么办。我问她:“你妈妈这样抱怨你爸爸对吗?”她说:“不对!”我说:“你要认为不对,那就甭聊了!你改变不了你妈妈!”她问:“那该怎么办?”我说:“首先你妈妈抱怨你爸爸是对的。你应该跟妈妈说:‘对!就是该抱怨爸爸!谁让当年他脾气那么坏,还喝酒,对家庭不负责任……你就应该指着他的鼻子一直骂,狠狠地骂,直骂到自己犯心脏病、他也犯心脏病为止!’”话说到这儿,其实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你是该骂爸爸,但你非要搭上自己和亲人的健康去骂吗?”但是,她说妈妈该骂爸爸,妈妈就会听她说下去,最终会听她的。如果她说:“你老骂爸爸干吗?”妈妈可能马上就要连她一块儿骂。
怎么孝敬父母?得用智慧。就像这位家长的妈妈骂她爸爸一样,很多已经为人父母的人,经常会发现自己的父母做事并不一定对。这时怎么办?要顺应正理,引导父母走向平和,走向身心的和谐,走向心安和快乐。
所以,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部分家长来说,对孩子,要父慈子孝,以你的爱心和智慧来自然赢得孩子的孝敬;对于父母,不去要求父慈子孝,而是以你的爱心和智慧去孝养双亲,顺应正理。所有的问题,都从自己身上来解决,不去要求孩子和父母。做好了,你的孩子会孝敬你,你的父母也会觉得你真是好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是真正的平等思维。
教育要解决人的心理动力问题,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学校为了开展感恩教育所组织的报告会、主题班会、洗脚活动等,作用只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感恩教育必须落实到家长身上,落实到家长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变上。学校真正要做的感恩教育是什么?是帮助家长学会成长,学会做合格乃至优秀的家长。《道德经》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当家长能够放下自己的自以为是、偏见、情绪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并让孩子从家长这里感受到爱的温暖、智慧的力量时,家长所给予孩子的一切,不需要进行什么感恩教育,孩子自然而然会感恩在心,感恩在行动。
(责 编 卢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