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学案,顾名思义,导,就是引导;学,就是学习;案,就是方案。导学案也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它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产生。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者准确解读教材、精确把握知识要点,是导学案产生必须的前提。否则就是学习的误导。
2015年12月17日我们一行9人来到怀集县怀城镇中心校小学,聆听了由该校黎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的教学。该节课全程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重点组织学生汇报借用导学案学习的情况,主要分为三大学习板块:一是感受圆明园之重,重点感悟圆明园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领略圆明园之美,重点感受圆明园的布局美、建筑美和文物美,感受圆明园辉煌历史;三是进行圆明园之辩,重点要警醒孩子们:勿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每个环节的汇报,都由小组自主组织进行,按三步走:个别朗读句子谈体会→自主质疑、请教析疑→小组总结评分。从课堂组织来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明显凸显出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弱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偶尔在学生的汇报中穿插一两句,或者是穿针引线,或者是画龙点睛,或者抛砖引玉,或者是疏导析疑。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的理念得以合理的诠释。
反观现实,导学案是因为学生的学而存在的。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导学案进行汇报式的学习呢?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第三部分讲述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情景,按照原文的安排是很适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引发学生内心的愤怒与悲痛,从而因势引导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令隐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尊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那股热情自然地迸发出来。但是这节课是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来完成这个环节的学习的,两个汇报小组都有同学谈到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有同学谈到落后就要挨打等。但是,学生们谈到圆明园的毁灭的时候却是笑着的。这说明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了解了曾经堪称艺术瑰宝的圆明园化成了灰烬,却不能触动他们的心弦。在学生的眼里,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他人之痛。事实不是这样,圆明园的毁灭不是他人之痛,而理应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切肤之痛,文中的两个“不可估量”更是承载着多少的遗憾和沉痛!哪怕是文中的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或惊叹、或自豪、或沉痛、或无奈、或痛心、或惋惜、或渴望……可是由于小组汇报学习,学生们对文本粗浅解读,对圆明园辉煌历史轻描淡写的描述,教师没有适时的点拨,学生对文字背后隐藏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个民族的奇耻大辱更是无法揣摩。因為没有触动,就没有感觉。没有感觉,所有的感悟都是无中生有,无源之水。学生的反应冷酷而麻木,这与教材的编排意愿是完全背离的。又因为是小组进行的汇报,一组中有五六个同学,每个人汇报的内容都有所不同,对一些重点内容、难点内容也只能蜻蜓点水一样点到即止,造成了整节课下来就像流水账一样平铺直叙,学生对文本的研读达不到课程要求的深度和高度。所以即便是小组汇报的学习,学习的重点内容应该是汇报的重点,对于一些人文情怀比较厚重的文章,教师适度讲解、补充和参与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导向。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内容,课型也应该不同,学习的方法、课堂的模式也应该不同。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导学案的设计,学习的侧重点都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研读汇报也应该有的放矢。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要引发台上汇报的同学与台下听者实时的思维碰撞,实现多方的互动。而不可以台上的只顾着“表演”,台下的只当观众或听众。
导学案的设计要凸显重视语言文字实践和运用,即是重语用。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文章以“毁灭”为题,文章却重墨描写圆明园的辉煌历史,这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学习的重点也应该在圆明园的“辉煌”。只有真正感受到圆明园不可估量的辉煌,才能激发学生内心因为圆明园的毁灭而产生的难以言传的惋惜与痛心。但是,文章故事发生年代与学生距离久远,使用导学案组织的小组汇报学习,汇报时间的基本平均分配,教师的过度放手,学生语文积累的有限,导致了研读的肤浅,语言实践运用和语言的内化都被简单的汇报忽略了。文中明显的对比、反衬写作方法,文段中精美的排比、比喻修辞手法等恰到好处的运用都在小组汇报中销声匿迹。甚是遗憾!
所以,类似于《圆明园的毁灭》《匆匆》《慈母情深》……这样情愫复杂、感情浓厚的文章通常都会以“朗读﹢感悟”的方式完成,学习效果比较容易水到渠成。而说明性的文章,如《鲸》《新型玻璃》《太阳》或者一些情愫不是很浓厚的记叙文就比较适合采用导学案进行汇报式的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并实现语用。
使用导学案的学习注重于学习方法的引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是,当导学案遭遇了自主学习能力极低的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的时候,又该如何使它有效地服务于学生们的学习呢?一些不属于能力范畴的语文素养的积淀,比如,语言、语感的积累,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培养、审美情趣的塑造、知识视野的拓宽、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又该如何在使用导学案的学习中得以重视和实现呢?……
2015年12月17日我们一行9人来到怀集县怀城镇中心校小学,聆听了由该校黎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的教学。该节课全程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重点组织学生汇报借用导学案学习的情况,主要分为三大学习板块:一是感受圆明园之重,重点感悟圆明园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领略圆明园之美,重点感受圆明园的布局美、建筑美和文物美,感受圆明园辉煌历史;三是进行圆明园之辩,重点要警醒孩子们:勿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每个环节的汇报,都由小组自主组织进行,按三步走:个别朗读句子谈体会→自主质疑、请教析疑→小组总结评分。从课堂组织来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明显凸显出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弱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偶尔在学生的汇报中穿插一两句,或者是穿针引线,或者是画龙点睛,或者抛砖引玉,或者是疏导析疑。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的理念得以合理的诠释。
反观现实,导学案是因为学生的学而存在的。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导学案进行汇报式的学习呢?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第三部分讲述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情景,按照原文的安排是很适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引发学生内心的愤怒与悲痛,从而因势引导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令隐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尊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那股热情自然地迸发出来。但是这节课是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来完成这个环节的学习的,两个汇报小组都有同学谈到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有同学谈到落后就要挨打等。但是,学生们谈到圆明园的毁灭的时候却是笑着的。这说明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了解了曾经堪称艺术瑰宝的圆明园化成了灰烬,却不能触动他们的心弦。在学生的眼里,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他人之痛。事实不是这样,圆明园的毁灭不是他人之痛,而理应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切肤之痛,文中的两个“不可估量”更是承载着多少的遗憾和沉痛!哪怕是文中的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或惊叹、或自豪、或沉痛、或无奈、或痛心、或惋惜、或渴望……可是由于小组汇报学习,学生们对文本粗浅解读,对圆明园辉煌历史轻描淡写的描述,教师没有适时的点拨,学生对文字背后隐藏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个民族的奇耻大辱更是无法揣摩。因為没有触动,就没有感觉。没有感觉,所有的感悟都是无中生有,无源之水。学生的反应冷酷而麻木,这与教材的编排意愿是完全背离的。又因为是小组进行的汇报,一组中有五六个同学,每个人汇报的内容都有所不同,对一些重点内容、难点内容也只能蜻蜓点水一样点到即止,造成了整节课下来就像流水账一样平铺直叙,学生对文本的研读达不到课程要求的深度和高度。所以即便是小组汇报的学习,学习的重点内容应该是汇报的重点,对于一些人文情怀比较厚重的文章,教师适度讲解、补充和参与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导向。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内容,课型也应该不同,学习的方法、课堂的模式也应该不同。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导学案的设计,学习的侧重点都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研读汇报也应该有的放矢。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要引发台上汇报的同学与台下听者实时的思维碰撞,实现多方的互动。而不可以台上的只顾着“表演”,台下的只当观众或听众。
导学案的设计要凸显重视语言文字实践和运用,即是重语用。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文章以“毁灭”为题,文章却重墨描写圆明园的辉煌历史,这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学习的重点也应该在圆明园的“辉煌”。只有真正感受到圆明园不可估量的辉煌,才能激发学生内心因为圆明园的毁灭而产生的难以言传的惋惜与痛心。但是,文章故事发生年代与学生距离久远,使用导学案组织的小组汇报学习,汇报时间的基本平均分配,教师的过度放手,学生语文积累的有限,导致了研读的肤浅,语言实践运用和语言的内化都被简单的汇报忽略了。文中明显的对比、反衬写作方法,文段中精美的排比、比喻修辞手法等恰到好处的运用都在小组汇报中销声匿迹。甚是遗憾!
所以,类似于《圆明园的毁灭》《匆匆》《慈母情深》……这样情愫复杂、感情浓厚的文章通常都会以“朗读﹢感悟”的方式完成,学习效果比较容易水到渠成。而说明性的文章,如《鲸》《新型玻璃》《太阳》或者一些情愫不是很浓厚的记叙文就比较适合采用导学案进行汇报式的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并实现语用。
使用导学案的学习注重于学习方法的引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是,当导学案遭遇了自主学习能力极低的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的时候,又该如何使它有效地服务于学生们的学习呢?一些不属于能力范畴的语文素养的积淀,比如,语言、语感的积累,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培养、审美情趣的塑造、知识视野的拓宽、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又该如何在使用导学案的学习中得以重视和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