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提问;学问;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1-0061-01
一、为何“提问”
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行为方式之一,“变讲为问”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它体现了“以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如果忽视了它,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不尊重,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认识与体验。实践证明:一节课往往由几个问题组成,问题解决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教师应充满智慧,切中重点、疑点的提问,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积极思考。这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提问什么
首先,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新课标为导向,根据三维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拓展点,设计的问题学生愿意思考,有话可讲,不吐不快,从而巩固知识,加强记忆,学以致用。设计问题或强调、联系、延伸,感悟等,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将知识与社会生活及学生实际相联系,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为例: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时间过得不是太快,而是太慢,他们一般不注意珍惜时间,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
今年的你和去年的你一样吗?请举例说明。
估算自己的寿命,看你的生命已过去了多少?
朱自清先生想告诉我们什么?请把他的心里话说出来。
怎样的人生才算没有虚度?联系实际生活,请举例说明。
其次,提出问题,还应注意知识上容易混淆的、前后内容上密切相关的方面,分析近几年的质量检测试卷,研究出题专家的命题思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教学改革方向,应领会精神实质,做到有的放矢,精心设计。
三、怎样提问
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齐答,复杂的问题可分几步提问,逐层深入。还可让学生简答、概括、论述,谈感想等。提问时可以面向个体学生提问、面向部分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一条龙地提问等。每一种问法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对待。
四、提问次数的多少
关于“提问”每节课占多大比重,难于量化,难于统一标准。太少了,势必造成“一言堂”走进“满堂灌”的误区。太多了,又会走进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的另一误区,从而降低课堂效果,所以关键是看提出问题的质量如何。
五、提问应注意什么
注意难易程度。问题太容易,就没有必要提问,学生也没有兴趣。太难,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历都达不到,超出了认知水平,则会茫然而无话可说。对回答不上来的学生,不追问,不逼着他们回答答不上来的问题,可把较难的问题分成几步,并进行适当的启发、点拨。以陆游的《示儿》为例。如果直接问: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能一脸茫然,如分两步问:一、诗人为何悲?二、诗人最盼望看到的事情是什么?学生通过熟读、分析,就容易感悟出课文主旨。
抓住关键词,强调“问眼”。提出问题时,对于关键词,要加大音量,要有明确的指向,让学生心里清楚你要他回答什么。营造出“问题磁场”,吸引学生,使之产生思维碰撞。加大音量,甚至标上加重号,并结合现实生活对它进行解释,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回答了。
给学生留足时间去考虑。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刚进入思考状态,教师怕课时不够用,只好自己作答,然后问学生“是不是”学生就简单的以“是”或“不是”作答,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另外,倾听学生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我们应怀着深深的谦虚和耐心,发现他们在理解上的偏差与疑惑,进行纠错与解惑。
处理好个体与全体的关系,注意差异。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兴趣、个性、性格因人而异。成绩较差,性格内向较少发言的,可设计较简单的问题进行提问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进来,感到他们同样受到教师的重视。既要照顾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特殊的问题可针对个别学生,普遍性问题应面向全体学生,避免只提问一个或几个成绩好的而忽视成绩较差的同学。
适当评价。对学生的回答应做出及时、公正、鼓励性评价,用“你真棒”等笼统抽象的评价是不够的,应适当用具体的描述性语言,客观的指出优点,好,好在那里,错,错在何处。注意发现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给予鼓励,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充分调动他们勇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总之,做好提问这一教学环节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因文、因人、因时、因地,灵活设计,善于总结、反思,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三维目标的培养落到实处,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责任编辑 王开贵】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1-0061-01
一、为何“提问”
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行为方式之一,“变讲为问”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它体现了“以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如果忽视了它,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不尊重,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认识与体验。实践证明:一节课往往由几个问题组成,问题解决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教师应充满智慧,切中重点、疑点的提问,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积极思考。这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提问什么
首先,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新课标为导向,根据三维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拓展点,设计的问题学生愿意思考,有话可讲,不吐不快,从而巩固知识,加强记忆,学以致用。设计问题或强调、联系、延伸,感悟等,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将知识与社会生活及学生实际相联系,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为例: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时间过得不是太快,而是太慢,他们一般不注意珍惜时间,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
今年的你和去年的你一样吗?请举例说明。
估算自己的寿命,看你的生命已过去了多少?
朱自清先生想告诉我们什么?请把他的心里话说出来。
怎样的人生才算没有虚度?联系实际生活,请举例说明。
其次,提出问题,还应注意知识上容易混淆的、前后内容上密切相关的方面,分析近几年的质量检测试卷,研究出题专家的命题思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教学改革方向,应领会精神实质,做到有的放矢,精心设计。
三、怎样提问
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齐答,复杂的问题可分几步提问,逐层深入。还可让学生简答、概括、论述,谈感想等。提问时可以面向个体学生提问、面向部分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一条龙地提问等。每一种问法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对待。
四、提问次数的多少
关于“提问”每节课占多大比重,难于量化,难于统一标准。太少了,势必造成“一言堂”走进“满堂灌”的误区。太多了,又会走进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的另一误区,从而降低课堂效果,所以关键是看提出问题的质量如何。
五、提问应注意什么
注意难易程度。问题太容易,就没有必要提问,学生也没有兴趣。太难,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历都达不到,超出了认知水平,则会茫然而无话可说。对回答不上来的学生,不追问,不逼着他们回答答不上来的问题,可把较难的问题分成几步,并进行适当的启发、点拨。以陆游的《示儿》为例。如果直接问: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能一脸茫然,如分两步问:一、诗人为何悲?二、诗人最盼望看到的事情是什么?学生通过熟读、分析,就容易感悟出课文主旨。
抓住关键词,强调“问眼”。提出问题时,对于关键词,要加大音量,要有明确的指向,让学生心里清楚你要他回答什么。营造出“问题磁场”,吸引学生,使之产生思维碰撞。加大音量,甚至标上加重号,并结合现实生活对它进行解释,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回答了。
给学生留足时间去考虑。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刚进入思考状态,教师怕课时不够用,只好自己作答,然后问学生“是不是”学生就简单的以“是”或“不是”作答,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另外,倾听学生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我们应怀着深深的谦虚和耐心,发现他们在理解上的偏差与疑惑,进行纠错与解惑。
处理好个体与全体的关系,注意差异。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兴趣、个性、性格因人而异。成绩较差,性格内向较少发言的,可设计较简单的问题进行提问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进来,感到他们同样受到教师的重视。既要照顾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特殊的问题可针对个别学生,普遍性问题应面向全体学生,避免只提问一个或几个成绩好的而忽视成绩较差的同学。
适当评价。对学生的回答应做出及时、公正、鼓励性评价,用“你真棒”等笼统抽象的评价是不够的,应适当用具体的描述性语言,客观的指出优点,好,好在那里,错,错在何处。注意发现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给予鼓励,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充分调动他们勇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总之,做好提问这一教学环节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因文、因人、因时、因地,灵活设计,善于总结、反思,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三维目标的培养落到实处,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责任编辑 王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