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纳教育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中叶被正式提出后,在国际教育发展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最基本原则就是早期干预。研究以兰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为对象,在兰州市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中尝试一种能够使孤残儿童顺利地融入社会并正常的参与社交活动的心理和行为干预方法,为全纳教育的实施提供有意义借鉴和启示,充实和丰富全纳教育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全纳教育;孤残儿童早期干预;社会融入
孤儿和残疾儿童普遍具有抑制性童年依恋障碍、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自我刺激、攻击性行为等行为问题。这些行为问题会造成自我伤害和与同伴的亚健康化社会关系,致使儿童社会情绪的发展失衡。孤儿和残疾儿童的身心健康情况堪忧,更加需要社会的关怀、支持和教育。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找到一套契合孤残儿童发展特点的早期干预方式,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一、 全纳教育产生的历史进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九九四年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历史性的提出了“全纳教育”。包容性教育倡导反歧视和非分类教育,倡导积极参与和集体合作,以满足不同需求。平等教育机会、包容性和最佳学习环境是民主教育实现的三个目标。孤儿和残疾儿童作为构成人类社会的成员,有权享有与正常儿童平等的权利和利益。归属感是社会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他们的归属感就是能够与同龄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包容性教育的核心是要求孤儿和残疾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保护他们作为社会群体的成员的权益,使他们感到学校和社会欢迎任何人,不论其类别如何。教育和指导孤儿和残疾儿童的生存能力。《萨拉曼卡宣言》的发表奠定了全纳教育理论体系的地基。
二、 全纳教育的演进
在新世纪国际一体化背景下,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实情,早在1994年起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随班就读试点,为全纳教育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基础。在纵向时间轴上,1996年5月制定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九五”方案》,随即在次年8月紧接着召開了全国特殊教育研讨会。进入新世纪后,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在奥运会成功举办的次年4月,成功召开首届“中国全纳教育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全纳教育潍坊共识和建议》。虽然存在着社会对全纳教育认识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乏力、师资保障欠缺、教育机会不平等诸多问题,但是,全纳教育研究与实践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全面推进全纳教育改革,需要我们在理论方面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在实践方面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师资培训,建立和完善全纳教育体系。
三、 早期干预
茅于燕等学者研究指出,早期干预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培训活动,旨在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环境,适合于5岁至6岁(主要是3岁前)偏离正常、可能偏离正常的儿童的发展,以提高这些儿童的智力(或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生存技能,正常的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为了更好地实现包容性教育,对孤儿和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尤为迫切,降低或者缓解残疾儿童的障碍程度,对残疾儿童的功能缺陷进行针对性的矫治,全方位的促进孤残儿童在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交际、认知、社交、生活自理、情绪行为能力方面全面发展,顺利融入社会。
四、 孤残儿童早期干预的实践
我们对兰州市儿童福利院对孤残儿童实施早期干预的尝试,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在教育活动和教学实践中显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发现不足,不断优化早期干预方案。我们根据不同的被试评价制定不同的方案,对被试进行个别干预、集体教学和集体活动,观察被试对干预方案的接受表现,随时调整课堂进度和项目的难度与内容,使儿童不断提高。
在这次的实践中,我们通过集体教学、个体干预和集体活动的形式,使得集体训练与个体干预相得益彰,促进被试儿童的全面发展。通过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交际、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情感与行为8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和针对性的个体训练方案,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通过三次评估的比较评价早期干预对促进孤残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否有效。
五、 对孤残儿童早期干预的研究
通过集体教学、个别干预和儿童集体活动,我们让儿童在自身的条件下有了一定的发展。儿童发展评价表的评价数据表明,接受早期的干预儿童在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交际、认知、社交、生活自理、情绪行为能力方面,与没有接受干预的儿童对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儿童发展情况剖面图统计,被试儿童在运动能力、语言表达、认知、自我照顾等方面对比干预之前有明显的提高。儿童情绪行为表现图显示,被试的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养成和锻炼能力均有所提高。定期体检结果显示,受试者身高、体重增加,早期干预对儿童生长发育无影响。
六、 结论
通过特殊教育学校早期干预的实证研究,摸索出一套适合福利院的成熟干预与评价课程表,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实施和改进,并可付诸实践。希望通过兰州市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对孤儿和残疾儿童的干预,实现早期干预对孤残儿童的发展影响,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孤儿和残疾儿童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昝飞,曾凡林.孤残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行为问题与寄养[J].中国特殊教育,2001(2):45-48.
[2]周满生.全纳教育:概念及主要议题[J].教育研究,2008(07):65-70.
[3]茅于燕.智力落后与早期干预[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0.105.
作者简介:
张晶晶,幼教高级职称,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儿童福利院;
刘扬,讲师,甘肃省兰州市,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全纳教育;孤残儿童早期干预;社会融入
孤儿和残疾儿童普遍具有抑制性童年依恋障碍、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自我刺激、攻击性行为等行为问题。这些行为问题会造成自我伤害和与同伴的亚健康化社会关系,致使儿童社会情绪的发展失衡。孤儿和残疾儿童的身心健康情况堪忧,更加需要社会的关怀、支持和教育。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找到一套契合孤残儿童发展特点的早期干预方式,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一、 全纳教育产生的历史进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九九四年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历史性的提出了“全纳教育”。包容性教育倡导反歧视和非分类教育,倡导积极参与和集体合作,以满足不同需求。平等教育机会、包容性和最佳学习环境是民主教育实现的三个目标。孤儿和残疾儿童作为构成人类社会的成员,有权享有与正常儿童平等的权利和利益。归属感是社会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他们的归属感就是能够与同龄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包容性教育的核心是要求孤儿和残疾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保护他们作为社会群体的成员的权益,使他们感到学校和社会欢迎任何人,不论其类别如何。教育和指导孤儿和残疾儿童的生存能力。《萨拉曼卡宣言》的发表奠定了全纳教育理论体系的地基。
二、 全纳教育的演进
在新世纪国际一体化背景下,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实情,早在1994年起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随班就读试点,为全纳教育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基础。在纵向时间轴上,1996年5月制定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九五”方案》,随即在次年8月紧接着召開了全国特殊教育研讨会。进入新世纪后,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在奥运会成功举办的次年4月,成功召开首届“中国全纳教育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全纳教育潍坊共识和建议》。虽然存在着社会对全纳教育认识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乏力、师资保障欠缺、教育机会不平等诸多问题,但是,全纳教育研究与实践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全面推进全纳教育改革,需要我们在理论方面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在实践方面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师资培训,建立和完善全纳教育体系。
三、 早期干预
茅于燕等学者研究指出,早期干预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培训活动,旨在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环境,适合于5岁至6岁(主要是3岁前)偏离正常、可能偏离正常的儿童的发展,以提高这些儿童的智力(或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生存技能,正常的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为了更好地实现包容性教育,对孤儿和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尤为迫切,降低或者缓解残疾儿童的障碍程度,对残疾儿童的功能缺陷进行针对性的矫治,全方位的促进孤残儿童在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交际、认知、社交、生活自理、情绪行为能力方面全面发展,顺利融入社会。
四、 孤残儿童早期干预的实践
我们对兰州市儿童福利院对孤残儿童实施早期干预的尝试,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在教育活动和教学实践中显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发现不足,不断优化早期干预方案。我们根据不同的被试评价制定不同的方案,对被试进行个别干预、集体教学和集体活动,观察被试对干预方案的接受表现,随时调整课堂进度和项目的难度与内容,使儿童不断提高。
在这次的实践中,我们通过集体教学、个体干预和集体活动的形式,使得集体训练与个体干预相得益彰,促进被试儿童的全面发展。通过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交际、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情感与行为8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和针对性的个体训练方案,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通过三次评估的比较评价早期干预对促进孤残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否有效。
五、 对孤残儿童早期干预的研究
通过集体教学、个别干预和儿童集体活动,我们让儿童在自身的条件下有了一定的发展。儿童发展评价表的评价数据表明,接受早期的干预儿童在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交际、认知、社交、生活自理、情绪行为能力方面,与没有接受干预的儿童对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儿童发展情况剖面图统计,被试儿童在运动能力、语言表达、认知、自我照顾等方面对比干预之前有明显的提高。儿童情绪行为表现图显示,被试的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养成和锻炼能力均有所提高。定期体检结果显示,受试者身高、体重增加,早期干预对儿童生长发育无影响。
六、 结论
通过特殊教育学校早期干预的实证研究,摸索出一套适合福利院的成熟干预与评价课程表,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实施和改进,并可付诸实践。希望通过兰州市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对孤儿和残疾儿童的干预,实现早期干预对孤残儿童的发展影响,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孤儿和残疾儿童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昝飞,曾凡林.孤残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行为问题与寄养[J].中国特殊教育,2001(2):45-48.
[2]周满生.全纳教育:概念及主要议题[J].教育研究,2008(07):65-70.
[3]茅于燕.智力落后与早期干预[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0.105.
作者简介:
张晶晶,幼教高级职称,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儿童福利院;
刘扬,讲师,甘肃省兰州市,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