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空气有质量”是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占据空间》中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要求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性质之一——空气有质量,培养学生细心实验、注重证据、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仪器]铁架台、大小不一的气球、饮料管、棉线、天平、有关空气质量的录像等。
[片段实录]
(学生活动:学生把杯口朝下垂直倒扣入水中。再慢慢倾斜杯子)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有气泡不断往上冒。
师:对于气泡往上冒,有什么想法吗?
生:说明杯子里有空气。
生:说明空气比水轻。
生:说明空气仍有一定质量。
师:还有同学有看法吗?
生:空气可能有质量吧。
生:也许有吧,怎么知道空气有质量呢?
师:对了。有办法证明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实验)
师:你们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把相同的气球系在饮料管上,悬挂起来保持平衡,往一只气球内吹气,发现吹气的一端下沉,说明空气有质量。
生:我们把两只气球吹了气,放在天平上,保持平衡,把其中的一只气球内的空气放掉,天平倾斜,说明空气有质量。
生:老师,我们的情况和他们的不一样。
师:说,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们把两只气球吹得很大,悬挂起来保持平衡,刺破其中的一只,发现其仍然平衡,怎么会这样呢?
(这个问题可是教学前不曾预料到的,是教学过程中突然生成的)
师: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沉思片刻)
生:他们的气球吹得很大,空气对它们的浮力也大。
生:对了,气球吹得很大时,所受的浮力增大,与球内的空气质量抵消,所以仍保持平衡。
师:对不对呢?能不能再试一试呢?
(学生实验)
师:有什么发现?与刚才的想法一致吗?
生:我们的实验结果和刚才的讨论结果一致。
生:我们选取的一大一小两只气球,吹足气,把小一点的气球刺破后,另一端向上翘了,说明气球所受的浮力比其受的重力要大,所以上翘了。
(播放有关空气质量的录像)
[反思]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堂,体现出开放和弹性,学生的探究随时会有新的情况和挑战,他们和老师一起成为课堂生活的创造者,使课堂充满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时激发、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1.营造氛围,孕育生成。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积极愉悦的情感背景与学习情境,提供民主、宽松的氛围,大胆放手,尽量减小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大胆思考,敢于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正是这样,在教学中,学生才能发现并提出“刺破其中的一只,发现其仍然平衡”的问题。
2.认真倾听,捕捉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脱轨问题”,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保持他们的探究热情。
3.激发内驱,探究生成。对于学生在探究中生成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其情绪,激励其去进一步探究,形成课堂教学新的高潮。
总之,科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面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鲜活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生成资源,及时巧妙地纳入教学活动中,促进我们的科学教学活动在动态生成中完善和提高,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空气有质量”是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占据空间》中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要求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性质之一——空气有质量,培养学生细心实验、注重证据、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仪器]铁架台、大小不一的气球、饮料管、棉线、天平、有关空气质量的录像等。
[片段实录]
(学生活动:学生把杯口朝下垂直倒扣入水中。再慢慢倾斜杯子)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有气泡不断往上冒。
师:对于气泡往上冒,有什么想法吗?
生:说明杯子里有空气。
生:说明空气比水轻。
生:说明空气仍有一定质量。
师:还有同学有看法吗?
生:空气可能有质量吧。
生:也许有吧,怎么知道空气有质量呢?
师:对了。有办法证明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实验)
师:你们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把相同的气球系在饮料管上,悬挂起来保持平衡,往一只气球内吹气,发现吹气的一端下沉,说明空气有质量。
生:我们把两只气球吹了气,放在天平上,保持平衡,把其中的一只气球内的空气放掉,天平倾斜,说明空气有质量。
生:老师,我们的情况和他们的不一样。
师:说,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们把两只气球吹得很大,悬挂起来保持平衡,刺破其中的一只,发现其仍然平衡,怎么会这样呢?
(这个问题可是教学前不曾预料到的,是教学过程中突然生成的)
师: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沉思片刻)
生:他们的气球吹得很大,空气对它们的浮力也大。
生:对了,气球吹得很大时,所受的浮力增大,与球内的空气质量抵消,所以仍保持平衡。
师:对不对呢?能不能再试一试呢?
(学生实验)
师:有什么发现?与刚才的想法一致吗?
生:我们的实验结果和刚才的讨论结果一致。
生:我们选取的一大一小两只气球,吹足气,把小一点的气球刺破后,另一端向上翘了,说明气球所受的浮力比其受的重力要大,所以上翘了。
(播放有关空气质量的录像)
[反思]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堂,体现出开放和弹性,学生的探究随时会有新的情况和挑战,他们和老师一起成为课堂生活的创造者,使课堂充满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时激发、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1.营造氛围,孕育生成。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积极愉悦的情感背景与学习情境,提供民主、宽松的氛围,大胆放手,尽量减小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大胆思考,敢于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正是这样,在教学中,学生才能发现并提出“刺破其中的一只,发现其仍然平衡”的问题。
2.认真倾听,捕捉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脱轨问题”,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保持他们的探究热情。
3.激发内驱,探究生成。对于学生在探究中生成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其情绪,激励其去进一步探究,形成课堂教学新的高潮。
总之,科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面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鲜活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生成资源,及时巧妙地纳入教学活动中,促进我们的科学教学活动在动态生成中完善和提高,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