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关键词】数学 学习方式 学生 主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162-02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此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参与,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教育活动的行为,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动脑、动口、动手,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上获得全面提高。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让学生们在学习的海洋中自由活动、主动探索、亲身体验、自我感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本人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以趣激学,乐于参与。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给孩子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呢?因此,教师对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引进儿歌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特征,使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儿歌,让他们自编、自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1~10认数》时,我让学生根据数字的特点,自己编出拍手歌,这样不仅巩固了数序,而且还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记住了数字字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参与学生的游戏,体现和谐、平等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造悬念设疑问,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
在教学中我竭尽全力去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常常制造一些悬念,设计一些疑问,促进学生的思考。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景,能有效地激趣、质疑,萌发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和强烈的思考探索欲望。
例如,我在讲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问题,请大家一起研究解决。“学校操场由前后两个小院组成,为了合理分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效使用操场面积,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想出了“根据操场面积的大小合理安排学生活动”的方案。如何测量两个操场的大小呢?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两个图形为材料,进行求面积的探索。有的同学建议用一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动脑想办法的同时,提出了新问题:“你们的方法可以解决测量这两张纸片的面积大小,那么操场的面积怎么测量呢?”同学们很有自己的主意:“操场大就用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测量呗!”我反问道:“如果请你测量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或中国国土的面积,还用这个办法吗?”同学们眉头一皱,说:“是啊,这个办法太麻烦了,也不实际呀,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疑问引起了思考,这正是需要学习的开始。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好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他们的思考探索创设情境。
二、创设情境,充分参与。
在开始上课时,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并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一种悬念,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愿望,充分把学生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1.运用实例设情境
如:在低年级数学的“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我创设了一个游戏:模拟了一个商店,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其他小朋友是顾客,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中,学生愉快地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情境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2.运用作业中的错误创设情境
在学生的作业中经常出现容易混淆的概念、马虎做错的习题、不易辨别的运算等方面的错误,教师及时把握好出现的问题,及时创设改错的情景。
如,以学生喜欢的故事、游戏、小竞赛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到“数学医院”参观等形式,让他们身临其境,在宽松的环境中改正错误,获取知识。
三、提供机会,主动参与。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孩子能探索出来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孩子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给任何暗示。”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试验,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参与,由此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争论的精神,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教学《7的认识》时,设计7的组成时,给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己动手操作中体验,加深理解,探究发现,同时发挥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能力,能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生自己找出的结论,他们会记忆犹新,并通过教师引导观察发现数的组成规律,进一步理解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一步步地探索,边操作、边观察;比较、讨论、总结,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以旧引新,认识新知识。
四、小组合作,学会参与。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时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人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在合作研究中,只有在这种合作研究的氛围中,学生才能逐步学会学习。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教师要尽量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并给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促进个人自学、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互教互学,使教法与学法形成和谐互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数学 学习方式 学生 主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162-02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此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参与,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教育活动的行为,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动脑、动口、动手,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上获得全面提高。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让学生们在学习的海洋中自由活动、主动探索、亲身体验、自我感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本人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以趣激学,乐于参与。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给孩子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呢?因此,教师对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引进儿歌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特征,使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儿歌,让他们自编、自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1~10认数》时,我让学生根据数字的特点,自己编出拍手歌,这样不仅巩固了数序,而且还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记住了数字字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参与学生的游戏,体现和谐、平等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造悬念设疑问,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
在教学中我竭尽全力去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常常制造一些悬念,设计一些疑问,促进学生的思考。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景,能有效地激趣、质疑,萌发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和强烈的思考探索欲望。
例如,我在讲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问题,请大家一起研究解决。“学校操场由前后两个小院组成,为了合理分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效使用操场面积,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想出了“根据操场面积的大小合理安排学生活动”的方案。如何测量两个操场的大小呢?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两个图形为材料,进行求面积的探索。有的同学建议用一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动脑想办法的同时,提出了新问题:“你们的方法可以解决测量这两张纸片的面积大小,那么操场的面积怎么测量呢?”同学们很有自己的主意:“操场大就用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测量呗!”我反问道:“如果请你测量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或中国国土的面积,还用这个办法吗?”同学们眉头一皱,说:“是啊,这个办法太麻烦了,也不实际呀,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疑问引起了思考,这正是需要学习的开始。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好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他们的思考探索创设情境。
二、创设情境,充分参与。
在开始上课时,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并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一种悬念,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愿望,充分把学生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1.运用实例设情境
如:在低年级数学的“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我创设了一个游戏:模拟了一个商店,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其他小朋友是顾客,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中,学生愉快地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情境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2.运用作业中的错误创设情境
在学生的作业中经常出现容易混淆的概念、马虎做错的习题、不易辨别的运算等方面的错误,教师及时把握好出现的问题,及时创设改错的情景。
如,以学生喜欢的故事、游戏、小竞赛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到“数学医院”参观等形式,让他们身临其境,在宽松的环境中改正错误,获取知识。
三、提供机会,主动参与。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孩子能探索出来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孩子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给任何暗示。”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试验,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参与,由此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争论的精神,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教学《7的认识》时,设计7的组成时,给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己动手操作中体验,加深理解,探究发现,同时发挥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能力,能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生自己找出的结论,他们会记忆犹新,并通过教师引导观察发现数的组成规律,进一步理解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一步步地探索,边操作、边观察;比较、讨论、总结,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以旧引新,认识新知识。
四、小组合作,学会参与。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时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人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在合作研究中,只有在这种合作研究的氛围中,学生才能逐步学会学习。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教师要尽量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并给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促进个人自学、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互教互学,使教法与学法形成和谐互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