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不容乐观,一提到作文就头疼,苦于作文,烦于写作,写作兴趣更无从谈起。对此,每个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不断改进作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写作天地。
一、情趣引导,焕发写作灵感
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情动于衷而成于言,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情感体验,缩短学生与作文中人物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受、去写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在习作指导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如利用电教媒体、小品表演、游戏等),利用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共鸣,并创造条件,营造情感倾吐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厌烦心理,真正地喜欢作文,这也为学生自由表达、真实写作打开了通道。
注重感受,激发写作热情。笔为心声,敢想、敢说是敢写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好学生的这种热情、冲动和愿望,放手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例如,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有写日记的习惯,而且都写真心话,笔者就试着让他们写“生活日记”“观察日记”等,并在全班朗读,教师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在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也使学生感受到写作文很简单,从而产生强烈的情趣。
二、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活,丰富写作材料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一切的创作有赖于人的思维能力的发达和创新意识的产生。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学生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
定格生活小镜头。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储存“生活小镜头”,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记录下来,积累成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如在习作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爱……》,这是源于生活的半命题作文,可以写物、写景、写人等,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都可以写,大部分学生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写《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很有千篇一律之感。但经老师点拨后,展开合理想象,创作灵感应运而生,学生的习作思路就大不一样了。有一个学生写《我爱白色》,他写到了白色的和平鸽,又写到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联想到了白色代表了纯洁,整篇文章流露出真情与丰富的生活经历。
三、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
注重观察,拓宽写作思路,扩大生活范围,丰富见闻和经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只要留心,身边事事皆可入文。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这一前提下,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如有顺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注意发展变化、重点部分写具体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练习表达。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不要做任何内容的限制,放手让他们去观察自己喜欢的东西。其结果是,孩子们的表现最真实。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对学生思路的拓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在讲解《写周围的一处景物》作文课时,笔者提前把作文要写的对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以观察为主收集材料,积累表象,深入分析,丰富想象。结果在课上,学生情绪高涨,都想把自己观察和想象到的说一说,通过交流,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这样写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了。
四、让学生自己作“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习作“怎样想就怎样表达”。自由表达、真实写作是小学生写作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动笔、自主写作、乐于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扫除心理障碍,真正做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时,才有可能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写下真实的作文。
小学生的所谓“创造”,只是相对模仿而言的。我们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自己作文,要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极发现和了解事物,然后运用自己的想象,或者感悟,重组语言,进行作文。只要是书上和其他同学没有用过的,哪怕只是一个句子的叙述,一个词语的新用法,教师都要抓住机会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尝到独立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树立他们独立写作的信心,也可以激起其他学生的创造欲。尤其是在课堂上新学的词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运用,例如造句,再要求学生把它们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对于有自己新觀点、新体会的作文,或者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描述发现的新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当作范文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讨论,为什么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写,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创造,如何创造。
五、感受成功,增加作文动力
学生作文完成,需要鼓励和帮助。“善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展示作品的机会。
充分利用好校内公共平面媒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班级的墙报、校园内的黑板报和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阵地,使学生在墙报上能读到自己的作品,在广播站能里听到自己的作品,这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经常鼓励学生把其成功之作向报纸杂志投稿。学生的作文一旦获奖或发表,成功的喜悦会引发一种强大的创作动力,同时还会带动很多学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所有的学生都把写作当成一种乐事。
总之,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教师不断探索,丰富作文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在平时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切实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注重作文评改,让学生从“厌”写变“乐”写,真正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情趣引导,焕发写作灵感
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情动于衷而成于言,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情感体验,缩短学生与作文中人物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受、去写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在习作指导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如利用电教媒体、小品表演、游戏等),利用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共鸣,并创造条件,营造情感倾吐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厌烦心理,真正地喜欢作文,这也为学生自由表达、真实写作打开了通道。
注重感受,激发写作热情。笔为心声,敢想、敢说是敢写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好学生的这种热情、冲动和愿望,放手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例如,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有写日记的习惯,而且都写真心话,笔者就试着让他们写“生活日记”“观察日记”等,并在全班朗读,教师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在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也使学生感受到写作文很简单,从而产生强烈的情趣。
二、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活,丰富写作材料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一切的创作有赖于人的思维能力的发达和创新意识的产生。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学生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
定格生活小镜头。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储存“生活小镜头”,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记录下来,积累成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如在习作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爱……》,这是源于生活的半命题作文,可以写物、写景、写人等,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都可以写,大部分学生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写《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很有千篇一律之感。但经老师点拨后,展开合理想象,创作灵感应运而生,学生的习作思路就大不一样了。有一个学生写《我爱白色》,他写到了白色的和平鸽,又写到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联想到了白色代表了纯洁,整篇文章流露出真情与丰富的生活经历。
三、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
注重观察,拓宽写作思路,扩大生活范围,丰富见闻和经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只要留心,身边事事皆可入文。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这一前提下,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如有顺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注意发展变化、重点部分写具体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练习表达。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不要做任何内容的限制,放手让他们去观察自己喜欢的东西。其结果是,孩子们的表现最真实。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对学生思路的拓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在讲解《写周围的一处景物》作文课时,笔者提前把作文要写的对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以观察为主收集材料,积累表象,深入分析,丰富想象。结果在课上,学生情绪高涨,都想把自己观察和想象到的说一说,通过交流,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这样写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了。
四、让学生自己作“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习作“怎样想就怎样表达”。自由表达、真实写作是小学生写作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动笔、自主写作、乐于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扫除心理障碍,真正做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时,才有可能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写下真实的作文。
小学生的所谓“创造”,只是相对模仿而言的。我们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自己作文,要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极发现和了解事物,然后运用自己的想象,或者感悟,重组语言,进行作文。只要是书上和其他同学没有用过的,哪怕只是一个句子的叙述,一个词语的新用法,教师都要抓住机会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尝到独立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树立他们独立写作的信心,也可以激起其他学生的创造欲。尤其是在课堂上新学的词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运用,例如造句,再要求学生把它们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对于有自己新觀点、新体会的作文,或者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描述发现的新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当作范文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讨论,为什么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写,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创造,如何创造。
五、感受成功,增加作文动力
学生作文完成,需要鼓励和帮助。“善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展示作品的机会。
充分利用好校内公共平面媒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班级的墙报、校园内的黑板报和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阵地,使学生在墙报上能读到自己的作品,在广播站能里听到自己的作品,这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经常鼓励学生把其成功之作向报纸杂志投稿。学生的作文一旦获奖或发表,成功的喜悦会引发一种强大的创作动力,同时还会带动很多学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所有的学生都把写作当成一种乐事。
总之,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教师不断探索,丰富作文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在平时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切实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注重作文评改,让学生从“厌”写变“乐”写,真正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