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的行为如何定性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ige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本案情
  2009年1月5日18时许,犯罪嫌疑人王某驾驶轿车行至某镇南园路与苏中南路十字路口时,遇醉酒的张某某(男,1966年4月20日生)无故阻拦,遂让乘坐该车的陆某某下车将张某某拖至旁边,车辆继续向前行驶三、四米后,张某某再次上前拦住车子,犯罪嫌疑人王某便下车冲上前用双手将张某某推倒,致张某某头部左侧着地,犯罪嫌疑人王某遂驾车离开现场。后犯罪嫌疑人王某害怕张某某受伤,让同车的陆某某、沈某回现场查看,陆某某、沈某回现场后发现张某某被其堂兄送回家即离开。当晚张某某在家伤病发作,次日被送至该县人民医院治疗,因治疗费用过大,无法负担,张某某家属亦不知张某某被王某推倒事实,遂放弃了对张某某继续治疗,将张某某带回家中,张某某于2009年1月14日死亡。该县公安局物证鉴定室法医学尸体检验鉴定书认定:张某某系颅脑损伤死亡;其生前颅脑损伤构成重伤。本案系群众举报并经公安机关侦查而案发,案发后王某赔偿了被害人亲属的经济损失。
  二、争议焦点
  本案在诉讼中存在两个争议焦点:
  一是王某在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一种意见认为王某主观上具有间接故意。理由:从客观行为上看,王某的推人行为用力很猛,即“冲上前用双手将张某某推倒”,针对又是醉汉,其推被害人时就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被害人受伤的后果,但王某实施了该行为,对伤害结果持容忍态度,且王某离开后因害怕被害人受伤,又派人到现场看被害人的这一事实正印证了王某事发当时的主观心理;从主观动机上看,王某推被害人的目的就是让被害人让路,使被害人不能再阻拦自己车辆的行驶,至于推被害人后可能造成什么后果,王某没有过多考虑,属不计后果。另一种意见认为王某主观上具有疏忽大意过失。理由:首先,被害人无故阻拦王某的车子,王某先让人下车将张拖到旁边,但张再次无故阻拦,王某推张的行为无论力量大小在民事上都具有排除防碍的性质,且“推”非“打”故直接故意不成立;其次,在动机上,王某与被害人素不相识,推被害人的目的只是让被害人让路,亦没有明显的故意伤害行为,这与其他伤害案件中,双方有宿怨、发生矛盾、相互殴斗等情况是截然不同的,另外王某离开现场后,又让陆某某、沈某回到现场查看,二人看过后说张没事已经回家了,正进一步证明王某主观上对受伤结果的发生是明确的不希望,不存在受伤结果发生与否都无所谓的主观心理状态,也就说不是放任,因此间接故意也不成立;第三,王某供述称当时出于气愤,推了被害人,只是想让他让开,没有多想,但正常情况下自己能判断出在马路上将人推倒,如果头部着地,可能会造成他人受伤,这正是应当预见而未预见的主观表现。
  二是王某是否应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负责?在认识上对这个问题也存在分歧:一种意见认为王某的行为是造成了被害人受伤的结果,但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属多因一果,即王某的伤害行为,延误治疗及放弃治疗共同造成了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因此,王某不应当单独对死亡结果负责,就死亡结果只能在民事上对被害人进行赔偿,刑事上只应对重伤结果负责。另一种意见认为王某的行为致使被害人形成重伤结果,被害人及其家属因当晚没有发现,后由于家庭困难放弃治疗而死亡,甚至于因医疗条件差治疗失败而死亡,都不是影响王某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即王某的行为是被害人死亡结果的直接原因,因此王某应当对死亡结果负责,当然作为本案的特殊性,放弃治疗可以作为法院从轻量刑的一个酌定情节。
  三、案件定性
  从上述争议焦点不难看出,本案在定性上涉及主观过错的评价与因果关系的判断,只有正确评价其主观过错,全面把握其因果关系才能准确定性。
  (一)本案的主观过错评价
  刑法第14、15条分别规定了故意和过失两种责任形式的法律概念,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同时也规定了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二者都有两个因素构成:一是认识因素,二是意志因素。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过失的认识因素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过的意志因素是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我国刑法依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相统一的原则,将故意区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将过失区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在我国,故意与过失这两种责任形式的界限,是同时按照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这两个标准来区分的。要评价主观过错,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应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就本案来看,王某行为时主观上在认识因素方面至少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危害后果—作为一个成年人冲上去将别人推倒在地,很可能给对方造成伤害,那么,王某的认识因素上是否达到“明知”程度,笔者认为应当与客观事实结合起来看,事实上王某在张某无故拦车时,让陆某将其拖开,继续行驶时又被拦下,冲上去将张某推倒,在很短时间内的一连串事实,关键在于“推”,一个人将另一个人推倒,对伤害结果的发生“应当预见”在情理之中,而确定为“明知”实为不得而知,因为一个人倒地受伤(轻伤以上)在現实中并不普遍,正因为如此过于自信的过失也无从谈起。在意志因素方面,王某行为时是否希望或者放任张某伤害结果的出现?在王某的供述中称不希望张某受伤,从客观事实看,王某的行为中“推”而非“打”,且事后让陆某、张某查看,更证明了王某主观上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进而结合认识因素,王某在应当预见而未预见的情况下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放任”心态。结合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王某行为时主观上属疏忽大意过失。
  (二)本案的因果关系判断
  哲学角度上因果关系是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其中引起者是原因,被引起者是结果,而因果关系本身不包括原因与结果,只包含二者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不过,讨论因果关系时,不可能完全脱离原因与结果本身。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强调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在多因一果情况下,应当综合分析,把握各个行为或原因与结果之间是否具有条件关系。在刑事理论中,仅仅从主要原因、决定原因或者关键原因来确定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片面的,如行为人出于杀害目的以恐吓的方式致严重心脏病人死亡的,从被害人死亡的原因来看至少有两个,一个是恐吓行为,一个是严重心脏病,被害人最终死亡是心脏病发作死亡,其主要原因、决定原因是“严重心脏病”本身,而恐吓行为只是个诱因,属次要原因,在司法实践中,如依主要原因论,就不能认定行为人犯故意杀人罪,显然不妥。而依条件说,没有恐吓行为就没有被害人的死亡,其因果关系显而易见。
  认清了刑法的因果关系,我们再判断本案张某某的死亡结果与各种原因之间的关系,张某的死亡原因有王某的行为,延误治疗和放弃治疗等,延误治疗和放弃治疗是张某死亡的原因之一,但仅仅是延误治疗和放弃治疗而没有王某的行为是否能够导致张某死亡?回答是否定的,没有王某的行为,张某不可能死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王某的行为应当认定过失致人死亡。2009年4月16日某县人民法院以犯过失致人死亡罪对王某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作者通讯地址:江苏省宝应县人民检察院,江苏 宝应,225800)
其他文献
摘 要:举证责任制度是诉讼裁判机制中的基本制度,在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是指证明被告人有罪、无罪或者其他与犯罪有关的特定事项的责任如何在相对双方间进行配置的问题。现代刑事诉讼中,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始终由控诉方承担是被普遍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我国的新刑诉法修订后,从立法角度明確了检察机关公诉案件的举证责任。  关键词:举证责任;法律推定;证明责任分配    一、举证责任的内涵  (一)诉讼举证
期刊
逮捕是刑事诉讼法中最为严厉的一种强制措施,对于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或者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发挥着重要作用。1996年《刑事诉讼法》确立的逮捕措施在运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逮捕率过高;逮捕羁押不分,超期羁押现象严重;逮捕条件表述抽象,存在缺陷;审查逮捕程序行政化倾向过于严重。此次修法,在逮捕方面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
期刊
推进民主法制,就是要通畅纠纷解决的渠道。当前,我国以审判为主的单一纠纷解决模式既难以满足当事人对程序选择多样化的需求,也难以有效化解法院诉讼爆满而引发的司法危机。与此同时,在国外,ADR作为一种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在消除诉讼迟延、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节约国家有限的司法资源等方面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司法ADR,即法院附设的ADR(court annexedADR),是指20世纪70年代始,形成于
期刊
摘 要:在刑法理论界,关于骗取贷款罪的主观要件一直存在争议。在罪过形态上,或持过失论的,或持故意论的。过失论和故意论二元对立的观点值得商榷,持复合罪过形式的较为合理。在犯罪目的上,排除了非法占有的目的(单位犯本罪的除外),但必须要厘清其具体含义,方可区分骗取贷款罪和贷款诈骗罪。  关键词:骗取贷款罪;主观方面;结果无价值;行为无价值;非难可能性    一、引言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偷越国(边)境案件高发,本文从基层检察院办理此类案件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这类案例高发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偷越国(边)境;原因;建议    一、某县办理偷越国(边)境案件的基本情况  我院2009年至2011年办理的偷越国(边)境案件共12件12人。  (一)典型案件  高某偷越国(边)境案。高某,重庆铜梁县人,于2004年3月至2009年2月期间,借用金某、高某(系
期刊
一、基本案情:  某县一山村靳家四兄弟老宅基地后面生长着一棵近百年的桂花树,2011年10月,经营花木生意的同村民组的金某,欲购得此桂花树,便电话联系远在外地城市务工的靳家四兄弟中的老二靳某,商讨购树事宜。靳某在电话中表示愿意出卖桂花树,但双方对桂花树的价格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金某出价2000元,靳某认为低了,金某答复,都是同村民组人,价格好说,树若卖出好价钱,再多给点钱,另外移树的事由其组织人员进
期刊
摘 要:证人出庭作证,对于核实证据、查明案情、正确判断案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的修正案主要明确证人出庭的范围,不出庭的强制措施,对证人的保护内容和范围,本文主要从现有法律规定入手,就修正案中关于证人的保护内容和范围进行探讨,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证人出庭作证;证人保护;人身
期刊
曹建明检察长在第十三次全国检察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十三检”会议)的报告中强调,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工作的根本任务。他说,要牢牢把握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切实把功夫下在监督上,努力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同时,曹建明检察长在报告中还浓墨重彩地提出,在实现发展目标的道路上,必须更加注重把握“六个有机统一”,这一论断是对近年来检察工作的科学总结,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了检察工作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工程建设项目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和工程建设领域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出发,剖析工程建设领域中贪污贿赂犯罪多发的原因,提出治理工程建设领域贪污贿赂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工程建设;职务犯罪;治理对策    “工程上马、干部落马”现象在工程建设领域屡见不鲜,不仅损害了社会管理秩序和市场秩序,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危害。研究工程建设领域中发生的职务
期刊
检察机关是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其重要的职能就是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对审判结果是否公正进行监督。诉讼调解是人民法院重要的审判活动,理应属于检察监督的范围。但是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由于相关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现有规定不够完善,导致检、法两院在法律监督的范围、程序、方式等方面长期存在较大分歧。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得不到应有的配合,甚至在某些方面受到不合理限制。本文依据民事监督的特殊规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