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校 大学精神 网络文化 校园文化 挑战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大胸怀的代表。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对一所大学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
随着网络传播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入大学校园,其对广大师生的影响尤其是对思想意识的影响是深刻的、潜移默化的。互联网正改变着大学师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乃至生活方式等,从而也给大学精神的培育凝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于培育凝练大学精神的作用
一是影响、延伸和发展了大学文化。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融合为物质基础,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空间为传播领域,以发送和接收信息进行人际交流而形成的一种文化。
网络文化能在大学校园得到迅速发展,凭借的是计算机互联网能给高校带来便捷服务的优势,互联网改变了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学校事务管理模式等。现在学生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上交和接收作业,还能通过校园网络进行选课、查询成绩、缴费等。校园网络文化从大学精神文化层面上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让大学文化得到了延伸、发展和升华。
二是在维系大学运转、强化大学办学理念、增强大学凝聚力、突出大学核心价值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网络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一般包含几个不同层面:网络文化行为、网络文化产品、网络文化事件、网络文化精神(网络文化的一些内在特质,如自由性、开放性、平民性等)。网络文化不但具有传统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和服务功能,同时还具有远程教育、网上招生与考试、网上知识竞赛等功能,不仅丰富了高校的教学方式,拓宽了高校教书育人的渠道,而且还增强了大学精神的辐射能力。
网络文化的自由性有利于大学形成自由而兼容的文化精神。网络空间的自由性为大学师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互联网允许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局域网采用各自的协议和设计各自的用户环境,从技术上就决定了网络的兼容共存原则;技术层面的兼容性又保证了文化形态的兼容性,如对不同的个人观点和个人选择的兼容,对不同种族和国家、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兼容,对不同媒介的兼容等。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有利于大学形成开放的文化氛围。网络时代的特点决定了要对信息和知识实行封闭和垄断几乎是不可能的。网络文化的开放和共享不仅包括了网站、图书馆、学术文献等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还包括所有人智慧的开放和共享。同时,开放的文化氛围还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胸怀。
网络文化的平民性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独立与平等意识。在互联网中,信息传播方式是即时、交互、隐匿、开放的,网络用户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受教育者的学生身份与教育者的权威、师长等身份有可能同时被消解,人人只有一个共同身份——网民。网络以无中心的平行性、散发性网络构架,实现了网民之间的交流平等、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平等、授众与受众之间地位平等,让大学生从对权威的盲从中走出来,甚至随时都可以对权威表示质疑和批判。信息网络的自组、自治模式,正在进一步培育独立与平等的价值观。
三是网络传播对大学精神培育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互联网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使得“学术诚信”受到挑战。现在网络上很多资源都是共享的,可以很方便地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和知识。很多学生在写论文时不再专心致志地查看专著、文献,而是搜索网络上的共享资源,直接通过复制、粘贴,拷贝他人的文章或观点,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也不再愿意动脑筋。这不仅导致学生创新能力逐渐丧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学术的发展。有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茶饭不思、睡眠不足、生活节奏混乱,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荒废了学习。另外,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色情、暴力等垃圾信息到处泛滥,很多学生对网络信息缺乏鉴别力和免疫力,无意或有意地浏览那些不健康的网站和信息,这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进一步培育凝练大学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高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高端和龙头,具有引领社会风尚的功能,应当在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和“现代传播体系”中发挥更为特殊的作用。
大学是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地。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是大学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精神培育迎接信息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而大学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面对这样的网络时代,如何将大学精神的培育凝练融入到广大师生的爱校、荣校和兴校中来呢?
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先进文化为主旋律,不断丰富网络传播的新形式和新内涵,引导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一要大力提高大学网络基础设施水平;二要要加大软件开发力度,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大力开发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的中文宣传教育软件,让中国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产生重要影响;三要加强大学校园网站建设。建设优秀的校园网站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要以和谐校园为主题,从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学术性、服务性、娱乐性等方面下功夫,针对师生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把握他们的需要,建立贴近师生生活、贴近师生心理的优秀校园网站和网页,增强校园网络文化对师生的感染力,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他们正确地认识人生、社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四要重视网络新兴媒体的使用。近年来,微博等网络新兴媒体在我国迅速发展、快速普及,受到广大网友的欢迎。这些新兴媒体的时效性、互动性更强,并且可以不受版面限制,内容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生动,形式更加多样化,感染力和亲和力更强。通过微博,可以表达观点,回应质疑,或者发布消息等。高校通过自身的官方微博,能够快速地更加广泛地传播自己的思想、理论、政策,而不受体制和其它繁琐程序的制约,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起到凝聚人心、传播文明的作用。 二是要加强网络监管,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做到“以德治网”。 高校学生是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对互联网上丰富而繁杂的各种信息、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活跃性,对网上推出的一些活动,也有很强的参与性。现在,网上的信息繁多而杂乱,有的信息对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促使学生更便捷地学习和了解社会有很大帮助,但也有很多垃圾信息以及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具有较大的欺骗性,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蒙蔽,影响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笔者曾经做过调查,在对千余名大学生的一项网络信息是否主动甄别的调查中,有过半的学生选择了不去甄别,只有28%的学生选择了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甄别。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通过网络的自由性、民主性、平等性、开放性、创造性以及个性化等特征,塑造师生的自由、民主、开放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需要加强网络的法规建设和依法管理。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要把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规教育结合起来;要利用网络“自由空间”的特征加强大学生自主性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培养大学生在道德上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从而提升其道德品质。特别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养成个人网络道德的高度自律,使上网者的自由与自律相互统一,责任与道义相互和谐;要加强网络监管,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人文关照,创造以人为本的数字化生存新时代,防止网络文化导致的异化现象;要密切关注网络论坛上学生的言论,防止有害信息上网,及时去掉有害信息,努力使网络论坛成为文明宽松、积极向上的交流空间;要开辟涉及校园生活的各个版面,如考研、就业实习与兼职、出国留学、学术交流、生活娱乐、情感交流等,为学生提供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的信息,满足他们的需要;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引导校园热点、了解师生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最终保障大学精神的培育在他律与自律的环境中良性发展。
三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网络工作队伍。建立一支具备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精通思想政治工作,并且掌握网络宣传技术的专兼职网络工作队伍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支队伍,进行有效的监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文化中的指导地位,唱好网络文化的主旋律,杜绝网络中的反动、色情、腐朽和暴力等文化内容。在校园网络工作队伍建设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尤为重要。网络文化使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有不少人的政治意识、民族意识、本土文化意识逐渐淡漠起来,如果没有一支懂网络技术的政工队伍以新观念、新技术迎接信息量庞大、内容虚拟、传播自由的网络文化,仅靠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思想政治这块阵地将很难守住。高校网络工作队伍应该包括网络技术专家、网络教育专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宣传思想工作者以及人文方面的学者、专家等。这样一支队伍,既有专家教授及时传播学科前沿信息,又有校院领导实时进行正确舆论导引;既有职能部门对管理规章制度、政策及执行过程情况的解释处理,又有学者、骨干教师的答疑解惑等。这样一支强有力的网络工作队伍,是网络时代大学精神培育向深层发展、向高品位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扎实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培育凝练六十年“贸大精神”
凝练大学精神的过程,本身是一个爱校、荣校、兴校的教育过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扎实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贸大精神”的学习研讨、凝练和总结,提炼60年来办学特色与大学精神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具有学校特性、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的大学精神。学校党委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作为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抓手,充分运用新闻网络、BBS论坛、官方微博和广播、报刊等校园各类媒体,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立德树人的新阵地、师生精神文化活动的新空间、校园文化和信息沟通服务的新平台,师生人人受教育,人人参与“贸大精神”大讨论,开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总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开拓人们视野、加快人类沟通交往、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会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挑战。因此,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将对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凝练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高校必须审慎分析、积极利用,要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精神培育过程中呈现出的新问题、新情况,针对新问题,提出大学精神培育凝练的新举措,来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以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莉,马启明.《网络传播下的大学精神培育》,《光明日报》2007,(5).
[2] 欧阳加铃,钱建平.《大力加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国建设教育》2008,(10).
[3] 张晨,余冠仕.《切实加强和改进教育宣传工作 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营造良好氛围》,《中国教育报》2011,(1).
[4] 赵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传播,2007,(5).
[5] 韩冰清.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6] 高鸣,贾敬远.网络文化视域中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于 洋]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大胸怀的代表。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对一所大学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
随着网络传播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入大学校园,其对广大师生的影响尤其是对思想意识的影响是深刻的、潜移默化的。互联网正改变着大学师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乃至生活方式等,从而也给大学精神的培育凝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于培育凝练大学精神的作用
一是影响、延伸和发展了大学文化。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融合为物质基础,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空间为传播领域,以发送和接收信息进行人际交流而形成的一种文化。
网络文化能在大学校园得到迅速发展,凭借的是计算机互联网能给高校带来便捷服务的优势,互联网改变了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学校事务管理模式等。现在学生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上交和接收作业,还能通过校园网络进行选课、查询成绩、缴费等。校园网络文化从大学精神文化层面上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让大学文化得到了延伸、发展和升华。
二是在维系大学运转、强化大学办学理念、增强大学凝聚力、突出大学核心价值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网络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一般包含几个不同层面:网络文化行为、网络文化产品、网络文化事件、网络文化精神(网络文化的一些内在特质,如自由性、开放性、平民性等)。网络文化不但具有传统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和服务功能,同时还具有远程教育、网上招生与考试、网上知识竞赛等功能,不仅丰富了高校的教学方式,拓宽了高校教书育人的渠道,而且还增强了大学精神的辐射能力。
网络文化的自由性有利于大学形成自由而兼容的文化精神。网络空间的自由性为大学师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互联网允许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局域网采用各自的协议和设计各自的用户环境,从技术上就决定了网络的兼容共存原则;技术层面的兼容性又保证了文化形态的兼容性,如对不同的个人观点和个人选择的兼容,对不同种族和国家、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兼容,对不同媒介的兼容等。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有利于大学形成开放的文化氛围。网络时代的特点决定了要对信息和知识实行封闭和垄断几乎是不可能的。网络文化的开放和共享不仅包括了网站、图书馆、学术文献等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还包括所有人智慧的开放和共享。同时,开放的文化氛围还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胸怀。
网络文化的平民性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独立与平等意识。在互联网中,信息传播方式是即时、交互、隐匿、开放的,网络用户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受教育者的学生身份与教育者的权威、师长等身份有可能同时被消解,人人只有一个共同身份——网民。网络以无中心的平行性、散发性网络构架,实现了网民之间的交流平等、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平等、授众与受众之间地位平等,让大学生从对权威的盲从中走出来,甚至随时都可以对权威表示质疑和批判。信息网络的自组、自治模式,正在进一步培育独立与平等的价值观。
三是网络传播对大学精神培育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互联网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使得“学术诚信”受到挑战。现在网络上很多资源都是共享的,可以很方便地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和知识。很多学生在写论文时不再专心致志地查看专著、文献,而是搜索网络上的共享资源,直接通过复制、粘贴,拷贝他人的文章或观点,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也不再愿意动脑筋。这不仅导致学生创新能力逐渐丧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学术的发展。有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茶饭不思、睡眠不足、生活节奏混乱,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荒废了学习。另外,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色情、暴力等垃圾信息到处泛滥,很多学生对网络信息缺乏鉴别力和免疫力,无意或有意地浏览那些不健康的网站和信息,这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进一步培育凝练大学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高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高端和龙头,具有引领社会风尚的功能,应当在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和“现代传播体系”中发挥更为特殊的作用。
大学是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地。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是大学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精神培育迎接信息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而大学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面对这样的网络时代,如何将大学精神的培育凝练融入到广大师生的爱校、荣校和兴校中来呢?
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先进文化为主旋律,不断丰富网络传播的新形式和新内涵,引导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一要大力提高大学网络基础设施水平;二要要加大软件开发力度,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大力开发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的中文宣传教育软件,让中国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产生重要影响;三要加强大学校园网站建设。建设优秀的校园网站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要以和谐校园为主题,从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学术性、服务性、娱乐性等方面下功夫,针对师生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把握他们的需要,建立贴近师生生活、贴近师生心理的优秀校园网站和网页,增强校园网络文化对师生的感染力,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他们正确地认识人生、社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四要重视网络新兴媒体的使用。近年来,微博等网络新兴媒体在我国迅速发展、快速普及,受到广大网友的欢迎。这些新兴媒体的时效性、互动性更强,并且可以不受版面限制,内容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生动,形式更加多样化,感染力和亲和力更强。通过微博,可以表达观点,回应质疑,或者发布消息等。高校通过自身的官方微博,能够快速地更加广泛地传播自己的思想、理论、政策,而不受体制和其它繁琐程序的制约,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起到凝聚人心、传播文明的作用。 二是要加强网络监管,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做到“以德治网”。 高校学生是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对互联网上丰富而繁杂的各种信息、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活跃性,对网上推出的一些活动,也有很强的参与性。现在,网上的信息繁多而杂乱,有的信息对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促使学生更便捷地学习和了解社会有很大帮助,但也有很多垃圾信息以及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具有较大的欺骗性,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蒙蔽,影响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笔者曾经做过调查,在对千余名大学生的一项网络信息是否主动甄别的调查中,有过半的学生选择了不去甄别,只有28%的学生选择了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甄别。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通过网络的自由性、民主性、平等性、开放性、创造性以及个性化等特征,塑造师生的自由、民主、开放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需要加强网络的法规建设和依法管理。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要把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规教育结合起来;要利用网络“自由空间”的特征加强大学生自主性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培养大学生在道德上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从而提升其道德品质。特别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养成个人网络道德的高度自律,使上网者的自由与自律相互统一,责任与道义相互和谐;要加强网络监管,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人文关照,创造以人为本的数字化生存新时代,防止网络文化导致的异化现象;要密切关注网络论坛上学生的言论,防止有害信息上网,及时去掉有害信息,努力使网络论坛成为文明宽松、积极向上的交流空间;要开辟涉及校园生活的各个版面,如考研、就业实习与兼职、出国留学、学术交流、生活娱乐、情感交流等,为学生提供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的信息,满足他们的需要;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引导校园热点、了解师生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最终保障大学精神的培育在他律与自律的环境中良性发展。
三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网络工作队伍。建立一支具备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精通思想政治工作,并且掌握网络宣传技术的专兼职网络工作队伍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支队伍,进行有效的监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文化中的指导地位,唱好网络文化的主旋律,杜绝网络中的反动、色情、腐朽和暴力等文化内容。在校园网络工作队伍建设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尤为重要。网络文化使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有不少人的政治意识、民族意识、本土文化意识逐渐淡漠起来,如果没有一支懂网络技术的政工队伍以新观念、新技术迎接信息量庞大、内容虚拟、传播自由的网络文化,仅靠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思想政治这块阵地将很难守住。高校网络工作队伍应该包括网络技术专家、网络教育专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宣传思想工作者以及人文方面的学者、专家等。这样一支队伍,既有专家教授及时传播学科前沿信息,又有校院领导实时进行正确舆论导引;既有职能部门对管理规章制度、政策及执行过程情况的解释处理,又有学者、骨干教师的答疑解惑等。这样一支强有力的网络工作队伍,是网络时代大学精神培育向深层发展、向高品位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扎实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培育凝练六十年“贸大精神”
凝练大学精神的过程,本身是一个爱校、荣校、兴校的教育过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扎实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贸大精神”的学习研讨、凝练和总结,提炼60年来办学特色与大学精神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具有学校特性、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的大学精神。学校党委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作为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抓手,充分运用新闻网络、BBS论坛、官方微博和广播、报刊等校园各类媒体,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立德树人的新阵地、师生精神文化活动的新空间、校园文化和信息沟通服务的新平台,师生人人受教育,人人参与“贸大精神”大讨论,开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总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开拓人们视野、加快人类沟通交往、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会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挑战。因此,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将对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凝练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高校必须审慎分析、积极利用,要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精神培育过程中呈现出的新问题、新情况,针对新问题,提出大学精神培育凝练的新举措,来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以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莉,马启明.《网络传播下的大学精神培育》,《光明日报》2007,(5).
[2] 欧阳加铃,钱建平.《大力加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国建设教育》2008,(10).
[3] 张晨,余冠仕.《切实加强和改进教育宣传工作 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营造良好氛围》,《中国教育报》2011,(1).
[4] 赵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传播,2007,(5).
[5] 韩冰清.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6] 高鸣,贾敬远.网络文化视域中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