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批评甚至惩罚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手段,但又是一把双刃剑,有如一剂猛药,药用好了,去病强体,使人受益;药用不好,伤害身体,贻害无穷。批评也是这个道理,教师不是不能批评学生,而是怎样批评学生。在批评时要了解其心理特点,及时沟通理解;尊重人格,保护自尊心;抓住核心问题,就事论事;留给反思时间,进行自我教育;适当表扬,增强前行动力;为人公正,增强理解,师生和谐。批评是教育的一种方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者在批评时,能把握好尺度,讲究方法、技巧,多运用些智慧,教育的效果会更加完美,对学生的成长会更加有利。
关键词:批评尺度;沟通;理解;尊重
一次课上,大家都在认真听讲,可第一排和第二排的两个学生已经在开小差了,伺机交流。我用眼神示意了一下,他们并不领会,只听见“哐”的一声响,后排学生被前排学生逗笑,前仰后合,无意中打到了课桌,发出了巨响。我不能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口气有点严厉,让第二排的学生站起来解释一下。他坐在那不动,还理直气壮,说是前面同学讲话的,我没干什么。我说,你先站起来,他就是不动,并且情绪激动,嘴里还大声说,是别人讲话,我又没讲,凭什么让我站。僵持在那里。我知道他激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是班上的“好”学生,老师很少批评他,一旦被批评就觉得没有面子,我想对于这个自尊心、个性较强的学生来说,今天是个机会,应该好好教育他,对于他将来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于是我声音比他更大:“今天的事与你无关吗?上来就把责任推给别人,你有作为男子汉的担当吗?老师仅让你起来解释一下,就值得你这样发火吗?就算今天不是你的问题,老师冤枉了你,你就非要在课堂上跟老师唇枪舌剑,可以课后与老师交流沟通。将来你走上工作岗位,以这种方式待人处事,没有人会欢迎你,今天本来是件小事,说清楚、改正就结束了,非要搞得课上不下去吗?好好想想,下课到我办公室来。”
下课,他到了办公室,从表情看,还是很不服气。对这样的孩子,我首先肯定他的自尊心强是好事,说明他对自己有要求,想上进,但并不代表犯了错误就要强词夺理,两个人同时有错,就是因为自己学习好,只想老师批评别人,也是一种特权思想,如果老师这样做,就是一种不公平。老师批评他今天的表现,并不意味否定他以前的表现。与同学上课讲话也不是大事,老师指出,停下来就可以了,老师今天生气,在于他后面的态度,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影响上课。老师今天讲话重了点,但绝没有恶意,对于学习好的同学,更应严格要求,希望他回去想想。
以后的几天的课,该同学有一点沉默,但我能感受到,他在观察老师的态度。我只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提问、辅导,一如既往地对待他,经过一段时间,他脸上的表情变得平和了,对于他好的表现我适时、恰当表扬,他学习起来更专注。自尊心较强的孩子不太愿意口头认错,他的行为表明他知错,并在改正,老师就没必要追究下去。
批评甚至惩罚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手段,但又是一把双刃剑,有如一剂猛药,药用好了,祛病强体,使人受益;药用不好,伤害身体,贻害无穷。批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不是不能批评学生,而是要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
一、了解心理特点,及时沟通理解
优秀的教育源于对学生的充分认识和真正了解。由于学生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不同,个性差异大,青春期内心又充满矛盾:表面上对很多事情不在乎,而内心又很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他们犯了错,内心已明白,但嘴上就是不承认;他们觉得自己已长大,能担起责任,但又会因为自控能力差,而承担不起。这就要求教师真正了解每个学生。在教育方法上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对个性强的要冷处理,避免针锋相对;对内向学生要多沟通、多开导,态度要温和,最好私下批评,注意把握“度”,走近孩子,做他们的朋友,允许他们表达,允许他们犯错。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感情、情绪的变化,对他们的错误行为及时处理。犯错是最好的教育机会,人犯错时,一般内心是准备好接受批评和惩罚的,教育者抓住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可能会使教育刻骨铭心。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带着宽容的心,理解这是他们的年轻、不成熟,是人生必经的过程。
二、尊重人格,保护自尊心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心理激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时期,可塑性很强。这就需要教育者承担起教育的职责。他们自我意识觉醒,希望获得尊重和理解,但又有逆反心理,认识问题容易偏颇,行为自控能力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他们的过失大部分都是由自控能力差引发的,教育者要想走进他们的内心,就要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去尊重,简单粗暴的批评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心灵的大门也会为之关闭。教育者不仅要指出他们的错误,帮助改正,而且应该分析他们犯错的原因,寻找避免犯错的方法,用一颗宽容之心对待他们,多一些春风,少一些暴雨。
三、抓住核心问题,就事论事
人生可以说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改正,完善自己的过程,青少年犯错在所难免。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应该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就事论事,不要把旧账一起翻出来,对于错误,不要无限上纲,你的“善意”可能会毁掉一个学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别忘了你的鞭子下有瓦特。”
四、留给反思时间,进行自我教育
心理学上讲,人从小就具有自我教育的潜在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自我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从教育学上讲,自我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之所以强调要运用自我教育法,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是因为教育只有通过受教育者动机主动的内化活动,才能起作用。运用自我教育法,就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因此,我们操作上可运用启发引导手段,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他自己思考:错在哪里?犯错的原因?这件事的危害?我该怎么办等问题,不要强行灌输,逼迫认错,在强逼之下,他即使口头认错了,内心其实是不服的,没有思想上的认同,也就不会有行为上的改变。教育的高境界,应该是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提高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力,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
五、适当表扬,增强前行动力
人都爱听表扬,它会使人身心愉悦,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表扬也是最廉价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教育者的一次表扬,是对学生好的行为的肯定,使学生产生愉悦心理的同时,产生向真、向善、向美的心理。也许老师某次表扬,会使学生终生难忘,产生持久的前行动力,从而实现人生理想。所以,老师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表扬,应通过观察、寻找、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肯定,增强学生前行的动力。
六、为人公正,相互理解,师生和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品学科的育人功能对思品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言行一致,做人要公平、正直。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学生认可你,才能相信你,正如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正直、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学生才愿意接近你,尊重你,才愿意与你心灵沟通,和谐的师生关系才得以产生。反之,厌恶这个老师,进而就会厌恶这门学科。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有好感,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乐于接受教育,进步就快,反之,学生与老师关系疏远,甚至对立,就不愿接受教育,进步就慢。教师绝不能对所谓学习好的学生犯错,就睁只眼,闭只眼,避重就轻;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犯错,就揪住不放;或他们同时犯错,只批评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就事论事,建立真诚、互信的和谐关系。
批评是教育的一种方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者在批评时,能把握好尺度,讲究方法、技巧,多运用些智慧,教育的效果会更加完美,对学生的成长会更加有利。
关键词:批评尺度;沟通;理解;尊重
一次课上,大家都在认真听讲,可第一排和第二排的两个学生已经在开小差了,伺机交流。我用眼神示意了一下,他们并不领会,只听见“哐”的一声响,后排学生被前排学生逗笑,前仰后合,无意中打到了课桌,发出了巨响。我不能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口气有点严厉,让第二排的学生站起来解释一下。他坐在那不动,还理直气壮,说是前面同学讲话的,我没干什么。我说,你先站起来,他就是不动,并且情绪激动,嘴里还大声说,是别人讲话,我又没讲,凭什么让我站。僵持在那里。我知道他激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是班上的“好”学生,老师很少批评他,一旦被批评就觉得没有面子,我想对于这个自尊心、个性较强的学生来说,今天是个机会,应该好好教育他,对于他将来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于是我声音比他更大:“今天的事与你无关吗?上来就把责任推给别人,你有作为男子汉的担当吗?老师仅让你起来解释一下,就值得你这样发火吗?就算今天不是你的问题,老师冤枉了你,你就非要在课堂上跟老师唇枪舌剑,可以课后与老师交流沟通。将来你走上工作岗位,以这种方式待人处事,没有人会欢迎你,今天本来是件小事,说清楚、改正就结束了,非要搞得课上不下去吗?好好想想,下课到我办公室来。”
下课,他到了办公室,从表情看,还是很不服气。对这样的孩子,我首先肯定他的自尊心强是好事,说明他对自己有要求,想上进,但并不代表犯了错误就要强词夺理,两个人同时有错,就是因为自己学习好,只想老师批评别人,也是一种特权思想,如果老师这样做,就是一种不公平。老师批评他今天的表现,并不意味否定他以前的表现。与同学上课讲话也不是大事,老师指出,停下来就可以了,老师今天生气,在于他后面的态度,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影响上课。老师今天讲话重了点,但绝没有恶意,对于学习好的同学,更应严格要求,希望他回去想想。
以后的几天的课,该同学有一点沉默,但我能感受到,他在观察老师的态度。我只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提问、辅导,一如既往地对待他,经过一段时间,他脸上的表情变得平和了,对于他好的表现我适时、恰当表扬,他学习起来更专注。自尊心较强的孩子不太愿意口头认错,他的行为表明他知错,并在改正,老师就没必要追究下去。
批评甚至惩罚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手段,但又是一把双刃剑,有如一剂猛药,药用好了,祛病强体,使人受益;药用不好,伤害身体,贻害无穷。批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不是不能批评学生,而是要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
一、了解心理特点,及时沟通理解
优秀的教育源于对学生的充分认识和真正了解。由于学生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不同,个性差异大,青春期内心又充满矛盾:表面上对很多事情不在乎,而内心又很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他们犯了错,内心已明白,但嘴上就是不承认;他们觉得自己已长大,能担起责任,但又会因为自控能力差,而承担不起。这就要求教师真正了解每个学生。在教育方法上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对个性强的要冷处理,避免针锋相对;对内向学生要多沟通、多开导,态度要温和,最好私下批评,注意把握“度”,走近孩子,做他们的朋友,允许他们表达,允许他们犯错。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感情、情绪的变化,对他们的错误行为及时处理。犯错是最好的教育机会,人犯错时,一般内心是准备好接受批评和惩罚的,教育者抓住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可能会使教育刻骨铭心。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带着宽容的心,理解这是他们的年轻、不成熟,是人生必经的过程。
二、尊重人格,保护自尊心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心理激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时期,可塑性很强。这就需要教育者承担起教育的职责。他们自我意识觉醒,希望获得尊重和理解,但又有逆反心理,认识问题容易偏颇,行为自控能力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他们的过失大部分都是由自控能力差引发的,教育者要想走进他们的内心,就要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去尊重,简单粗暴的批评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心灵的大门也会为之关闭。教育者不仅要指出他们的错误,帮助改正,而且应该分析他们犯错的原因,寻找避免犯错的方法,用一颗宽容之心对待他们,多一些春风,少一些暴雨。
三、抓住核心问题,就事论事
人生可以说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改正,完善自己的过程,青少年犯错在所难免。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应该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就事论事,不要把旧账一起翻出来,对于错误,不要无限上纲,你的“善意”可能会毁掉一个学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别忘了你的鞭子下有瓦特。”
四、留给反思时间,进行自我教育
心理学上讲,人从小就具有自我教育的潜在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自我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从教育学上讲,自我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之所以强调要运用自我教育法,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是因为教育只有通过受教育者动机主动的内化活动,才能起作用。运用自我教育法,就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因此,我们操作上可运用启发引导手段,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他自己思考:错在哪里?犯错的原因?这件事的危害?我该怎么办等问题,不要强行灌输,逼迫认错,在强逼之下,他即使口头认错了,内心其实是不服的,没有思想上的认同,也就不会有行为上的改变。教育的高境界,应该是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提高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力,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
五、适当表扬,增强前行动力
人都爱听表扬,它会使人身心愉悦,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表扬也是最廉价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教育者的一次表扬,是对学生好的行为的肯定,使学生产生愉悦心理的同时,产生向真、向善、向美的心理。也许老师某次表扬,会使学生终生难忘,产生持久的前行动力,从而实现人生理想。所以,老师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表扬,应通过观察、寻找、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肯定,增强学生前行的动力。
六、为人公正,相互理解,师生和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品学科的育人功能对思品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言行一致,做人要公平、正直。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学生认可你,才能相信你,正如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正直、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学生才愿意接近你,尊重你,才愿意与你心灵沟通,和谐的师生关系才得以产生。反之,厌恶这个老师,进而就会厌恶这门学科。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有好感,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乐于接受教育,进步就快,反之,学生与老师关系疏远,甚至对立,就不愿接受教育,进步就慢。教师绝不能对所谓学习好的学生犯错,就睁只眼,闭只眼,避重就轻;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犯错,就揪住不放;或他们同时犯错,只批评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就事论事,建立真诚、互信的和谐关系。
批评是教育的一种方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者在批评时,能把握好尺度,讲究方法、技巧,多运用些智慧,教育的效果会更加完美,对学生的成长会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