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常用“凤头豹尾”来形容一篇文章好的开头和结尾。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凤头”便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好的开端了。万事开头难,不仅难,而且还十分重要。当然地理课堂教学的“凤头”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1.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让教师把握好这节课,取得教与学的有机结合。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内因,从“轻视”转变为“重视”。3.调节全班学生学习的气氛。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师的铺路下,学生可以很快走上正轨,进入新课内容。
显然,课堂教学的课前导入是十分重要的,但要真正把这个“凤头”说好,却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语言幽默、亦庄亦谐、谈吐得体、以及灵活多变的教法,与不经意间、谈笑间将学生引入到设计的路上来。
一、引导启发
中外教育家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后来《学记》中发展了启发的思想,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可见引导启发在教学中是多么重要了。教师不仅要组织好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教学,还要在新课导入上下功夫。假如新课内容是一座知识殿堂的话,那么引导启发式的新课导入便是引导学生走向殿堂的路标。它可以让学生满怀兴趣地走上你设计的轨道,而不是茫然无措得毫无准备。引导启发式的新课导入,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
二、设置悬念
初中学生无论是生理和心理都是在不断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神秘,这一阶段也是很好的求识阶段。教师在新课导入上可以利用他们好奇心非常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内因,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八年级地理第3册的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的新课导入上,笔者就采用了设问式的方法:1.什么是疆域?2.从海陆位置上看,中国位于什么大洲的什么位置上,临近什么海洋?3.中国的陆地面积是多少,领土呢?4.中国的邻国到底有多少个国家?都是哪些国家5.从海陆位置上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有利方面?正是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让他们知道这节内容到底是讲述什么;而且调动其内因,从被逼着学到自己要学,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美的有机结合。
三、结合时令(节气)
许多中学生在学习中都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学习起来都无兴趣可言。初中地理是反映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水文、经济、资源和气候等的差异和特征,这些是与现实相吻合的,教师在新课导入中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令与新课内容,使新课导入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冬至后讲述中国天气和气候时,首先教学生背诵谚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开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在背诵中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同时对新课内容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四、结合天气
结合当天的天气状况导入新课来讲述天气和气候,可以让学生觉得新课内容真实、可靠、实用,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从心底消除对地理课的偏见,从而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由外因影响内因,使学生从轻视转变为重视地理,从不想学地理转变为想要学地理。如在讲锋面、冷暖气团对天气的影响新课时,笔者结合这一段时期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合肥市的天气变化过程进行新课导入,笔者首先让学生结合以下两个小问题进行思考:1.上星期合肥市天气晴朗,气温较高,前两天为什么天气突然发生变化,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回答:首先出现多云天气,接着出现小雨、气温下降。2.今天的天气又有哪些变化呢?学生答:天气晴朗,气温继续下降。教师最后总结并恰到好处地导入新课:这便是锋面、冷暖气团对天气的影响,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五、根据时事
结合最近重大事件,也是新课导入的方法之一。在《世界矿产资源》新课导入时,可结合海湾战争来引导。美英两国为什么要发动海湾战争呢?仅仅是政治原因吗?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指出:“其主要原因便是波斯湾地区的丰富的石油资源,它有直接影响这些国家的工业、交通等其它方面的发展,下面我们就讲述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由于最近的重大事件学生们都很了解,但事件的影响因素——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还不够了解,最后自然地导入到新课内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又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六、隐而不发
好的文章曲折生动,同样的道理,一个好的新课导入也要妙在一波四折,意义深远。它需要教师的精心安排,适当发挥,总体把握。在教师的铺设下,让学生去思考、分析、理解和发挥,最终到达老师的预设——导入新课。隐而不发,好就好在教师新课导入的隐蔽性,妙就妙在通过这一过程自然过度到新课,同时让学生锻炼了自己能力,培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七、由总至分
大家知道,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空间分布和区域的差异。但若问即将地理学业结业水平考试的八年级学生“初中地理主要是讲述什么?”这一问题时,可能他(她)未必能准确的回答出来。这一现象其实很普遍,它说明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中学所强调的素质教育的中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其中归纳、总结的能力便是十分重要的能力之一。这需要地理教师不仅要很好的传授其知识,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在新课导入中,教师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并结合新课内容谆谆善诱,以实现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如在初中地理第3册的新学期的第一课的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这样安排。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思考,并指出:“通过学习七年级地理,我们会了解到地球的空间位置、运动,以及全球的海陆分布、气候、水文、资源、人口等;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各分区的自然地理位置、地形、水文、气候、资源、人口等方面”,“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中国地理,那么你们说教材会怎样安排呢?”最后让学生参考课本目录,对课本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这种引导,不仅让学生对地理书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八、温故迎新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整体性,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来说,其整体性更加显著。大家知道,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其组成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新课导入方法的运用中,教师可以复习旧课内容来导入新课,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得以巩固,而且让学生通过复习自然地过渡到新课上来,增强了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连贯性的体会和理解。
显然,课堂教学的课前导入是十分重要的,但要真正把这个“凤头”说好,却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语言幽默、亦庄亦谐、谈吐得体、以及灵活多变的教法,与不经意间、谈笑间将学生引入到设计的路上来。
一、引导启发
中外教育家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后来《学记》中发展了启发的思想,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可见引导启发在教学中是多么重要了。教师不仅要组织好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教学,还要在新课导入上下功夫。假如新课内容是一座知识殿堂的话,那么引导启发式的新课导入便是引导学生走向殿堂的路标。它可以让学生满怀兴趣地走上你设计的轨道,而不是茫然无措得毫无准备。引导启发式的新课导入,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
二、设置悬念
初中学生无论是生理和心理都是在不断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神秘,这一阶段也是很好的求识阶段。教师在新课导入上可以利用他们好奇心非常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内因,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八年级地理第3册的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的新课导入上,笔者就采用了设问式的方法:1.什么是疆域?2.从海陆位置上看,中国位于什么大洲的什么位置上,临近什么海洋?3.中国的陆地面积是多少,领土呢?4.中国的邻国到底有多少个国家?都是哪些国家5.从海陆位置上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有利方面?正是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让他们知道这节内容到底是讲述什么;而且调动其内因,从被逼着学到自己要学,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美的有机结合。
三、结合时令(节气)
许多中学生在学习中都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学习起来都无兴趣可言。初中地理是反映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水文、经济、资源和气候等的差异和特征,这些是与现实相吻合的,教师在新课导入中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令与新课内容,使新课导入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冬至后讲述中国天气和气候时,首先教学生背诵谚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开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在背诵中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同时对新课内容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四、结合天气
结合当天的天气状况导入新课来讲述天气和气候,可以让学生觉得新课内容真实、可靠、实用,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从心底消除对地理课的偏见,从而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由外因影响内因,使学生从轻视转变为重视地理,从不想学地理转变为想要学地理。如在讲锋面、冷暖气团对天气的影响新课时,笔者结合这一段时期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合肥市的天气变化过程进行新课导入,笔者首先让学生结合以下两个小问题进行思考:1.上星期合肥市天气晴朗,气温较高,前两天为什么天气突然发生变化,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回答:首先出现多云天气,接着出现小雨、气温下降。2.今天的天气又有哪些变化呢?学生答:天气晴朗,气温继续下降。教师最后总结并恰到好处地导入新课:这便是锋面、冷暖气团对天气的影响,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五、根据时事
结合最近重大事件,也是新课导入的方法之一。在《世界矿产资源》新课导入时,可结合海湾战争来引导。美英两国为什么要发动海湾战争呢?仅仅是政治原因吗?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指出:“其主要原因便是波斯湾地区的丰富的石油资源,它有直接影响这些国家的工业、交通等其它方面的发展,下面我们就讲述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由于最近的重大事件学生们都很了解,但事件的影响因素——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还不够了解,最后自然地导入到新课内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又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六、隐而不发
好的文章曲折生动,同样的道理,一个好的新课导入也要妙在一波四折,意义深远。它需要教师的精心安排,适当发挥,总体把握。在教师的铺设下,让学生去思考、分析、理解和发挥,最终到达老师的预设——导入新课。隐而不发,好就好在教师新课导入的隐蔽性,妙就妙在通过这一过程自然过度到新课,同时让学生锻炼了自己能力,培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七、由总至分
大家知道,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空间分布和区域的差异。但若问即将地理学业结业水平考试的八年级学生“初中地理主要是讲述什么?”这一问题时,可能他(她)未必能准确的回答出来。这一现象其实很普遍,它说明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中学所强调的素质教育的中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其中归纳、总结的能力便是十分重要的能力之一。这需要地理教师不仅要很好的传授其知识,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在新课导入中,教师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并结合新课内容谆谆善诱,以实现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如在初中地理第3册的新学期的第一课的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这样安排。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思考,并指出:“通过学习七年级地理,我们会了解到地球的空间位置、运动,以及全球的海陆分布、气候、水文、资源、人口等;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各分区的自然地理位置、地形、水文、气候、资源、人口等方面”,“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中国地理,那么你们说教材会怎样安排呢?”最后让学生参考课本目录,对课本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这种引导,不仅让学生对地理书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八、温故迎新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整体性,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来说,其整体性更加显著。大家知道,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其组成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新课导入方法的运用中,教师可以复习旧课内容来导入新课,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得以巩固,而且让学生通过复习自然地过渡到新课上来,增强了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连贯性的体会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