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尝试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途径。我们有必要努力寻找高效课堂的突破口,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落实,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由此展开对有关知识的进一步探索,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尝试意识、尝试兴趣和尝试能力。
一、 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意识
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是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变化的根据,是内因,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而起作用,必须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尝试,成为学习的主体、尝试的
主体。
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在尝试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学生的长处,把表扬与激励、要求与希望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亲师信道、自尊自信的情感。教师要善待学生的缺点,使学生在被尊重被爱护的幸福感中增强参与尝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参与尝试的意识。教师要正确地评价学生,褒其所长,抑其所短,让学生在褒中体验愉悦产生动力,在抑中明确目标,矫正方向,增强继续参与尝试的意識。
二、 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若学生对尝试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则会调动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尝试,并且在内驱力的直接驱使下,在尝试过程中增强抗挫能力,激发克难奋进、锐意进取的
精神。
1. 根据学生特点,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首先,根据学生的自我肯定与实现的需要,激发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其次,根据学生自我发展及自尊与尊重的需要,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如去年我刚接手的六年级,其中一个女生,平时学习非常认真,但是其接受能力总是稍慢,上课从不愿意发言,我为了提高她的自信心,经常利用课间和其交流。课堂上,面对我们之前的约定,她尝试着回答问题,在她坐下去的瞬间,班级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何尝不是对她最大的鼓舞呢?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爱的归属的需要,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2. 结合教材特点,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一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以图激思,在寓教于乐中增强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二是充分利用题目内容,以切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引入,激发他们参与尝试的兴趣。三是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找准新知识的着力点和生长点,使学生感到“似曾相识”又“似是而非”,激发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尝试。
3. 发挥教师主导,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若导得得当,引得得体,则可以以外因促内因,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注重教学环节设计,优化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整数》第三课时,教师出示例题和条形图,暂不出示问题,让学生们看图说说每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分析题意并借助于条形图,能够更深刻理解题意,以及分率所对应的具体量,并且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明确分率和对应量之间的关系,为后期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其次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知识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尝试情况于需要时点拨促思,于关键处渲染激思,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参与尝试的良好学习态势。
三、 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能力
尝试是让学生通过“先练”“先试”,自主地参与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学生有了尝试的意识和兴趣还远远不能达到尝试成功的境界。如果学生没有完成尝试的能力,没有自我尝试的思维方法,尝试就会失败。学生在体会不到尝试成功的喜悦时,就会对这种尝试失去兴趣,对课堂的参与度就会逐渐降低。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参与尝试的能力。
1. 从主观上讲,要落实双基,培养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绝对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尝试的主体,学生本身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参与能力的基础。根据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数学知识本身特点,要想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能力,首先就必须注重落实双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 从客观上讲,要精心设计,合理引导,提高学生参与的“相对能力”。其尝试能力的提高可以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因为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合理引导,可以把尝试内容落实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使学生能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的尝试、成功的尝试。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时,由例题中“星河小学美术组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这句话,充分发挥学生主导性,让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理解“男生、女生、总人数”之间的关系:由于男生占到总人数的2份,那么女生占总人数的3份,所以男生占到女生的,由此,不仅把已知量看作单位“1”,还理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能力,达到了提高学生尝试参与度的目的。
四、 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深度
参与尝试的深度就是要求学生参与有价值的数学尝试活动,突出数学的思维价值,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内容时,在学生经历探索、推理验证以后,教师及时补充“那是不是所有正方体都图上色了呢?”,引导学生尝试参与进一步寻找规律和验证规律。当然,尝试的过程中,设计的数学活动的思维容量也要注意“度”,不能太难,否则学生会望而生畏。所以要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使学生的尝试参与度不仅达到“量”的普及,更有“质”的深入。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
一、 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意识
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是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变化的根据,是内因,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而起作用,必须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尝试,成为学习的主体、尝试的
主体。
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在尝试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学生的长处,把表扬与激励、要求与希望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亲师信道、自尊自信的情感。教师要善待学生的缺点,使学生在被尊重被爱护的幸福感中增强参与尝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参与尝试的意识。教师要正确地评价学生,褒其所长,抑其所短,让学生在褒中体验愉悦产生动力,在抑中明确目标,矫正方向,增强继续参与尝试的意識。
二、 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若学生对尝试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则会调动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尝试,并且在内驱力的直接驱使下,在尝试过程中增强抗挫能力,激发克难奋进、锐意进取的
精神。
1. 根据学生特点,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首先,根据学生的自我肯定与实现的需要,激发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其次,根据学生自我发展及自尊与尊重的需要,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如去年我刚接手的六年级,其中一个女生,平时学习非常认真,但是其接受能力总是稍慢,上课从不愿意发言,我为了提高她的自信心,经常利用课间和其交流。课堂上,面对我们之前的约定,她尝试着回答问题,在她坐下去的瞬间,班级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何尝不是对她最大的鼓舞呢?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爱的归属的需要,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2. 结合教材特点,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一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以图激思,在寓教于乐中增强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二是充分利用题目内容,以切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引入,激发他们参与尝试的兴趣。三是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找准新知识的着力点和生长点,使学生感到“似曾相识”又“似是而非”,激发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尝试。
3. 发挥教师主导,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若导得得当,引得得体,则可以以外因促内因,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注重教学环节设计,优化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整数》第三课时,教师出示例题和条形图,暂不出示问题,让学生们看图说说每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分析题意并借助于条形图,能够更深刻理解题意,以及分率所对应的具体量,并且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明确分率和对应量之间的关系,为后期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其次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知识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尝试情况于需要时点拨促思,于关键处渲染激思,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参与尝试的良好学习态势。
三、 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能力
尝试是让学生通过“先练”“先试”,自主地参与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学生有了尝试的意识和兴趣还远远不能达到尝试成功的境界。如果学生没有完成尝试的能力,没有自我尝试的思维方法,尝试就会失败。学生在体会不到尝试成功的喜悦时,就会对这种尝试失去兴趣,对课堂的参与度就会逐渐降低。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参与尝试的能力。
1. 从主观上讲,要落实双基,培养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绝对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尝试的主体,学生本身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参与能力的基础。根据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数学知识本身特点,要想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能力,首先就必须注重落实双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 从客观上讲,要精心设计,合理引导,提高学生参与的“相对能力”。其尝试能力的提高可以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因为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合理引导,可以把尝试内容落实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使学生能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的尝试、成功的尝试。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时,由例题中“星河小学美术组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这句话,充分发挥学生主导性,让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理解“男生、女生、总人数”之间的关系:由于男生占到总人数的2份,那么女生占总人数的3份,所以男生占到女生的,由此,不仅把已知量看作单位“1”,还理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能力,达到了提高学生尝试参与度的目的。
四、 提高学生参与尝试的深度
参与尝试的深度就是要求学生参与有价值的数学尝试活动,突出数学的思维价值,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内容时,在学生经历探索、推理验证以后,教师及时补充“那是不是所有正方体都图上色了呢?”,引导学生尝试参与进一步寻找规律和验证规律。当然,尝试的过程中,设计的数学活动的思维容量也要注意“度”,不能太难,否则学生会望而生畏。所以要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使学生的尝试参与度不仅达到“量”的普及,更有“质”的深入。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