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学习理论告知我们,学生职业经验的直接获取与职业能力的获得,必须借助于相关仿真或真实的职业情境平台。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可以在一体化教室到处室系部的综合岗位再到秘书工作室实习岗位上形成实现的。在校内梯级开发文秘专业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性教学,不仅能大大降低实习成本,而且便于管理,使实习真正落到实处,能收到了双管齐下的双层功效。
关键词:高职教学;文秘专业;校内基地;梯级开发
情境学习理论告知我们,学生职业经验的直接获取与职业能力的获得,必须借助于相关仿真或真实的职业情境平台。可见,作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场所,无论是校外实习基地,还是校内实践基地都是不可或缺的。就高职文秘专业而言,在校内梯级开发实践教学基地,成效则更为显著。
一、开发校内实践基地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作为实习教学硬件条件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受到了各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相关考核评估中,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考核评价指标。
基于文秘专业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许多高职院校也就把校外实习基地作为文秘专业建设的重点。可在建设实践中,学院和教师都发现该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度比一般专业要大得多,而且一旦建成,其作用的发挥却并不十分突出。究其原因,其一,秘书的职业技能并不像工艺流程线上的技能,有固定的程序。秘书实践训练过程会受到许多人性化、经验化因素的影响。[1]其二,秘书职业岗位在单位分布的有限性和社会分布的广泛性,都会使得文秘专业的实习不同于理工科及文科中诸如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的实习,在一个工厂、一个企业往往只能吸收个别或几个的文秘专业学生进行实习,根本无法安排整班,甚至比较多的文秘专业学生实习。按40人一个教学班实习,有时就需要20—30个实习单位。如果有2个教学班级,实习单位就需要50-60个,若把这几十个单位建成稳固性实习基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纵然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资源,千方百计建成能满足实习需要的基地数量,因实习点的分散,学校需派出的实习指导教师相应也要求比较多,而这些教师往往又承担着其他年级的教学任务,无法分身去到较远且分散的实习基地进行有效指导和全程管理,这样一来,校外的实习管理便是简单粗放,“放羊式”管理。预设的实习目标,很多时候是无法得到实现的。
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校外实习单位要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并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去指导我们的实习学生。相反,他们要求的是学生能独立完成或略加点拨后就能协助其完成工作任务的实习学生。如此一来,学生在大一或大二的学习阶段,校外实习基地就很接受他们去实习,往往要等到临毕业时,才能勉强吸收一部分。
我们知道,学生的职业能力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首先认知这个职业,然后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最后到能基本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在这种“三级跳”中逐步形成。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实习环境要在身边,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让其随时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一旦在实践中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能迅速反馈给老师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问题才能及时得到解决。校外实践基地是无法满足学生教学与实践同步要求的。
如果把主要精力只放在或重点放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最后往往会造成校方、学生、实习基地三方都不满意。因此,我们应该把实践基地建设的重点放在校内,并结合教学需要实行梯级开发利用。
二、梯级开发校内实践基地
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特点,校内的实习基地开发和利用可以分三步走,一是建成“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室,学生完成职业技能的习得;二是根据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软性环境胜于刚性环境及岗位呈星点型分布的特点,充分开发利用各职能部门及系部综合资源,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三是建立校内秘书工作室或事务所形成岗位职业能力。三种实习环境就建设层次而言呈现出一个由低到高的阶梯形特点,在这种梯级的实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实现由职业技能的习得,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再到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
1、建成“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室
俗话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可见,要行动先得有理论作指导。能力是在知识的反复迁移中内化而成的,即就是说,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在对秘书知识一无所知地情况下能完成好一件秘书工作,当然这不并是说一定是先由教师把理论先详细地讲解一遍,然后再让学生开始行动。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习得职业技能。
学生职业技能的习得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较为真实的社会、工作和角色情境,让学生有一定的真实感和亲历感,从而获得真切的工作体验。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教室。所谓一体化教室是指兼具理论教学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功能的教室。即通过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下的“做中学,学了又做”感知、体会、掌握工作过程的“程序性”、“完整性”、“合理性”、“操作性”、“技巧性”以获得岗位技能,又通过进一步的“课堂”分析,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真正的职业能力的集“做,学,教”为一体的教学条件。
一体化教室建设标准应根据文秘专业的特点、功能作用、环境条件的要求合理设计。我院就选择了一间面积约120-150平米大小的规则教室,然后用档案柜作为活动隔板把它分为前二后一比例大小,且前后相连的两部分。前部分大约能容纳50名学生(一个建制班级)学习,桌椅选择可折叠可组合为不同的会议布局形式。后部分由常用的办公设备,诸如计算机、扫描仪、刻录机、复印机、打印机、数码照相机、传真机等及常用办公用品,诸如办公桌椅、纸笔等组成的办公区(局域网区)及接待区。
在这里,以秘书工作不同的要素为课程载体,构建以完整秘书工作任务为目标的“学习情境”。教师既可采用先给定工作情景,分析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由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行动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以及失误、挫折及时地做出积极反应,帮助学生修正。也可采取先带着学生一起完成一项新任务,然后由学生讨论归纳,再由教师点评并进一步归纳出新知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不仅能够很好地将知识、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而且学生处在一个真实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促进其获得对一个知识领域的生成性理解和帮助学生实现对自我学习行动的反思,还能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学生完成职业技能的习得。
2、充分开发利用各职能部门及系部综合资源
从根本上说,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社会性决定了职业能力培养的社会实践性。可见,职业能力的形成在仿真或模拟的教学环境下最终难以完成的,它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互动,通过复杂的社会化,进而对原有的角色和人格特征进行调整(调适)来实现。因此实践教学的高级阶段应该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
真实的秘书职业环境既存在于社会之中,也存在于校园之内。对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少院校一直视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难中之难。殊不知,学校也是一个小的社会,各职能处(室)、系(部)可视同为一个个小的单位。根据文秘专业实践软性环境重于刚性环境及岗位呈星点型分布的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各职能处(室)系(部)的岗位,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对应的部门进行实习,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
在校内,所有同事之间、部门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的相互沟通联系,实习部门老师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团队的协作精神都能让实践的学生耳濡目染受到影响,而这些正是秘书人员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这些能力在大一后阶段是培养的重点。
同时,校内的各部门中有办公室秘书、综合员或干事的岗位,而这些岗位的性质都属于秘书工作的范畴。存在着秘书生存的职能环境中与纵向机构、横向机构、社会公众的各种人际关系,同样还具有事务办理、参谋辅助、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真实环境。到了大二,指导教师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提出明确职业岗位要求,要求学生为部门或处室起草文件;参加学院或系部会议,做会议记录,整理会议纪要;参与组织筹备会议;并进行文档资料整理;处理办公室的事务,与办公室人员沟通等等。
在各处室或系部实习,学生不需要离开学校,实践与课堂教学可同步进行,学生可以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同时,每个部门的岗位秘书都成为了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在实践岗位中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及时请教岗位指导老师,也可以迅速反馈给课程教学老师或在同学之间讨论。对于个别同学遇到的问题,教师可给予个别指导;而对普遍反应的问题,则可采取集中讨论和普遍教学的方式来解决。在校内各处室系部的实习,完全区别于传统的短期中断教学集中实习的实践方式,避免了传统实习方式中的走马观花,以及只能发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的无奈。
3、结合社会资源创建秘书工作室
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将非社会的自然人孵化为社会的职业人,大学阶段也就成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一个过渡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既渴望迈入社会,又担心能否融入社会。因此,让学生自信地带着秘书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快速融入社会便成了实践教师指导的重点。如何指导?窃以为秘书工作室教学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工作室教学是一种以教、研、产为一体培养职业能力的新兴教学模式。对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秘专业,工作室教学优势比较显著。而工作室教学的物质基础,就是结合社会资源创建开放式教学空间的工作室。
秘书工作室的创建,既可由学院投资,自行建设;也可采用通过引进社会资源,与企业联合建设;还可以通过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整合进行组建。参考社会秘书事务所的模式,根据企业秘书岗位实际工作流程和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设置工作部门,如,可创设文书与事务处理、活动策划组织、信息调研与咨询等若干部门;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团体,形成团队区分的组织结构;还可按照服务内容的行业性质划分经济、法律、行政、市场营销等部门。
秘书工作室教学一般由教师引入社会项目,如:文案策划、会务服务、档案整理、打印复印、礼仪服务、调研服务等。然后按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组织带领学生完成该项目。学生在秘书工作室中,利用所学知识参与教师引入项目的全过程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与实践过程,将学到专业知识的整体贯穿与应用,积累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的能力,拓宽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养水平。[2]当然,秘书工作室在受理业务时,可能会发生学生锻炼与工作效率之间的矛盾。对此,应该坚持学生主体参与,教师指导提高的运行机制,这样既适应市场经济的效率要求,又能保证教学服务功能的发挥。[3]
秘书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实践、实训、实习、创新的平台,保证秘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还可以使学院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接轨,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秘书工作岗位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利用工作室的资源环境开展社会培训(如礼仪、写作、档案、秘书考证等)及秘书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提高工作室的使用率,扩大学校的社会服务辐射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能在一体化教室到处室系部的综合岗位再到秘书工作室实习岗位上形成实现的,呈现出一个由低到高的特点。一体化教室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硬环境、仿真的软环境中,实行教、学、做一体化,从认知到仿真训练习得职业技能;处室系部的综合部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场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随时进入实习,学生们学会了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方法,适应环境能力等等;工作室教学更是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秘书职业实习场所,学生身处真实的秘书岗位,有效地提高实习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秘书职业能力。因此,在校内梯级开发文秘专业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性教学,不仅能大大降低实习成本,而且便于管理,使实习真正落到实处,能收到了双管齐下的双层功效。
[参考文献]
[1]王茜:《分析秘书职能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秘书》,2007(11)。
[2]梁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东北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
[3]余红平:《高校秘书专业创办秘书事务所的探索》,《秘书》,2005(9)。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00)
关键词:高职教学;文秘专业;校内基地;梯级开发
情境学习理论告知我们,学生职业经验的直接获取与职业能力的获得,必须借助于相关仿真或真实的职业情境平台。可见,作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场所,无论是校外实习基地,还是校内实践基地都是不可或缺的。就高职文秘专业而言,在校内梯级开发实践教学基地,成效则更为显著。
一、开发校内实践基地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作为实习教学硬件条件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受到了各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相关考核评估中,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考核评价指标。
基于文秘专业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许多高职院校也就把校外实习基地作为文秘专业建设的重点。可在建设实践中,学院和教师都发现该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度比一般专业要大得多,而且一旦建成,其作用的发挥却并不十分突出。究其原因,其一,秘书的职业技能并不像工艺流程线上的技能,有固定的程序。秘书实践训练过程会受到许多人性化、经验化因素的影响。[1]其二,秘书职业岗位在单位分布的有限性和社会分布的广泛性,都会使得文秘专业的实习不同于理工科及文科中诸如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的实习,在一个工厂、一个企业往往只能吸收个别或几个的文秘专业学生进行实习,根本无法安排整班,甚至比较多的文秘专业学生实习。按40人一个教学班实习,有时就需要20—30个实习单位。如果有2个教学班级,实习单位就需要50-60个,若把这几十个单位建成稳固性实习基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纵然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资源,千方百计建成能满足实习需要的基地数量,因实习点的分散,学校需派出的实习指导教师相应也要求比较多,而这些教师往往又承担着其他年级的教学任务,无法分身去到较远且分散的实习基地进行有效指导和全程管理,这样一来,校外的实习管理便是简单粗放,“放羊式”管理。预设的实习目标,很多时候是无法得到实现的。
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校外实习单位要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并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去指导我们的实习学生。相反,他们要求的是学生能独立完成或略加点拨后就能协助其完成工作任务的实习学生。如此一来,学生在大一或大二的学习阶段,校外实习基地就很接受他们去实习,往往要等到临毕业时,才能勉强吸收一部分。
我们知道,学生的职业能力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首先认知这个职业,然后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最后到能基本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在这种“三级跳”中逐步形成。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实习环境要在身边,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让其随时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一旦在实践中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能迅速反馈给老师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问题才能及时得到解决。校外实践基地是无法满足学生教学与实践同步要求的。
如果把主要精力只放在或重点放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最后往往会造成校方、学生、实习基地三方都不满意。因此,我们应该把实践基地建设的重点放在校内,并结合教学需要实行梯级开发利用。
二、梯级开发校内实践基地
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特点,校内的实习基地开发和利用可以分三步走,一是建成“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室,学生完成职业技能的习得;二是根据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软性环境胜于刚性环境及岗位呈星点型分布的特点,充分开发利用各职能部门及系部综合资源,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三是建立校内秘书工作室或事务所形成岗位职业能力。三种实习环境就建设层次而言呈现出一个由低到高的阶梯形特点,在这种梯级的实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实现由职业技能的习得,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再到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
1、建成“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室
俗话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可见,要行动先得有理论作指导。能力是在知识的反复迁移中内化而成的,即就是说,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在对秘书知识一无所知地情况下能完成好一件秘书工作,当然这不并是说一定是先由教师把理论先详细地讲解一遍,然后再让学生开始行动。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习得职业技能。
学生职业技能的习得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较为真实的社会、工作和角色情境,让学生有一定的真实感和亲历感,从而获得真切的工作体验。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教室。所谓一体化教室是指兼具理论教学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功能的教室。即通过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下的“做中学,学了又做”感知、体会、掌握工作过程的“程序性”、“完整性”、“合理性”、“操作性”、“技巧性”以获得岗位技能,又通过进一步的“课堂”分析,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真正的职业能力的集“做,学,教”为一体的教学条件。
一体化教室建设标准应根据文秘专业的特点、功能作用、环境条件的要求合理设计。我院就选择了一间面积约120-150平米大小的规则教室,然后用档案柜作为活动隔板把它分为前二后一比例大小,且前后相连的两部分。前部分大约能容纳50名学生(一个建制班级)学习,桌椅选择可折叠可组合为不同的会议布局形式。后部分由常用的办公设备,诸如计算机、扫描仪、刻录机、复印机、打印机、数码照相机、传真机等及常用办公用品,诸如办公桌椅、纸笔等组成的办公区(局域网区)及接待区。
在这里,以秘书工作不同的要素为课程载体,构建以完整秘书工作任务为目标的“学习情境”。教师既可采用先给定工作情景,分析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由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行动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以及失误、挫折及时地做出积极反应,帮助学生修正。也可采取先带着学生一起完成一项新任务,然后由学生讨论归纳,再由教师点评并进一步归纳出新知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不仅能够很好地将知识、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而且学生处在一个真实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促进其获得对一个知识领域的生成性理解和帮助学生实现对自我学习行动的反思,还能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学生完成职业技能的习得。
2、充分开发利用各职能部门及系部综合资源
从根本上说,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社会性决定了职业能力培养的社会实践性。可见,职业能力的形成在仿真或模拟的教学环境下最终难以完成的,它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互动,通过复杂的社会化,进而对原有的角色和人格特征进行调整(调适)来实现。因此实践教学的高级阶段应该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
真实的秘书职业环境既存在于社会之中,也存在于校园之内。对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少院校一直视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难中之难。殊不知,学校也是一个小的社会,各职能处(室)、系(部)可视同为一个个小的单位。根据文秘专业实践软性环境重于刚性环境及岗位呈星点型分布的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各职能处(室)系(部)的岗位,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对应的部门进行实习,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
在校内,所有同事之间、部门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的相互沟通联系,实习部门老师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团队的协作精神都能让实践的学生耳濡目染受到影响,而这些正是秘书人员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这些能力在大一后阶段是培养的重点。
同时,校内的各部门中有办公室秘书、综合员或干事的岗位,而这些岗位的性质都属于秘书工作的范畴。存在着秘书生存的职能环境中与纵向机构、横向机构、社会公众的各种人际关系,同样还具有事务办理、参谋辅助、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真实环境。到了大二,指导教师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提出明确职业岗位要求,要求学生为部门或处室起草文件;参加学院或系部会议,做会议记录,整理会议纪要;参与组织筹备会议;并进行文档资料整理;处理办公室的事务,与办公室人员沟通等等。
在各处室或系部实习,学生不需要离开学校,实践与课堂教学可同步进行,学生可以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同时,每个部门的岗位秘书都成为了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在实践岗位中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及时请教岗位指导老师,也可以迅速反馈给课程教学老师或在同学之间讨论。对于个别同学遇到的问题,教师可给予个别指导;而对普遍反应的问题,则可采取集中讨论和普遍教学的方式来解决。在校内各处室系部的实习,完全区别于传统的短期中断教学集中实习的实践方式,避免了传统实习方式中的走马观花,以及只能发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的无奈。
3、结合社会资源创建秘书工作室
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将非社会的自然人孵化为社会的职业人,大学阶段也就成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一个过渡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既渴望迈入社会,又担心能否融入社会。因此,让学生自信地带着秘书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快速融入社会便成了实践教师指导的重点。如何指导?窃以为秘书工作室教学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工作室教学是一种以教、研、产为一体培养职业能力的新兴教学模式。对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秘专业,工作室教学优势比较显著。而工作室教学的物质基础,就是结合社会资源创建开放式教学空间的工作室。
秘书工作室的创建,既可由学院投资,自行建设;也可采用通过引进社会资源,与企业联合建设;还可以通过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整合进行组建。参考社会秘书事务所的模式,根据企业秘书岗位实际工作流程和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设置工作部门,如,可创设文书与事务处理、活动策划组织、信息调研与咨询等若干部门;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团体,形成团队区分的组织结构;还可按照服务内容的行业性质划分经济、法律、行政、市场营销等部门。
秘书工作室教学一般由教师引入社会项目,如:文案策划、会务服务、档案整理、打印复印、礼仪服务、调研服务等。然后按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组织带领学生完成该项目。学生在秘书工作室中,利用所学知识参与教师引入项目的全过程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与实践过程,将学到专业知识的整体贯穿与应用,积累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的能力,拓宽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养水平。[2]当然,秘书工作室在受理业务时,可能会发生学生锻炼与工作效率之间的矛盾。对此,应该坚持学生主体参与,教师指导提高的运行机制,这样既适应市场经济的效率要求,又能保证教学服务功能的发挥。[3]
秘书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实践、实训、实习、创新的平台,保证秘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还可以使学院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接轨,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秘书工作岗位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利用工作室的资源环境开展社会培训(如礼仪、写作、档案、秘书考证等)及秘书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提高工作室的使用率,扩大学校的社会服务辐射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能在一体化教室到处室系部的综合岗位再到秘书工作室实习岗位上形成实现的,呈现出一个由低到高的特点。一体化教室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硬环境、仿真的软环境中,实行教、学、做一体化,从认知到仿真训练习得职业技能;处室系部的综合部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场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随时进入实习,学生们学会了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方法,适应环境能力等等;工作室教学更是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秘书职业实习场所,学生身处真实的秘书岗位,有效地提高实习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秘书职业能力。因此,在校内梯级开发文秘专业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性教学,不仅能大大降低实习成本,而且便于管理,使实习真正落到实处,能收到了双管齐下的双层功效。
[参考文献]
[1]王茜:《分析秘书职能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秘书》,2007(11)。
[2]梁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东北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
[3]余红平:《高校秘书专业创办秘书事务所的探索》,《秘书》,2005(9)。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