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化学课堂;开发教材;创设情境;激发
兴趣;融入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75-02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拓展人的生命价值。课堂教学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教育拓展人的生命价值的主阵地。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把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的行为,让化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无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开发和利用教材,丰富生命之源
教材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资料,学生能否从教材中感受生命的意义,拓展生命的价值,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新教材不再是预先定好的等待学生去学习的教学内容,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育资源,而且这种资源的价值只有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动态生成,离开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参与和体验,教材内容就成了毫无生命价值的符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以此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持续生成与意义构建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创设情境,活化生命之泉
创设情境犹如加入催化剂激活化学反应一样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一)精选问题,创设诱发探究的情境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可紧扣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一些典型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证明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先将NaOH溶液与盐酸混合,没有明显现象,不足以说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变化。此时,教师可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显著现象证明NaOH溶液与盐酸确实发生了反应,从而理解实验前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的意义。证明NaOH溶液与CO2反应,可以借助软塑料瓶、鸡蛋、气球等进行演示。将中考题搬到课堂上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其他的证明方法。将探究习题、探究实验与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比单纯记知识、做题、讲题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巧用多媒体,再生直观情境
化学中有许多的微观过程是无法观察到的,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可以再现化学中的微观世界。如采用三维动画模拟水通电分解、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过程,采用画面动静结合的形式,直观形象地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让学生容易理解,便于记忆。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对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的水平都很有帮助。
三、激发兴趣,引发生命之火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愿望、需求或他所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和内在力量。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充分挖掘化学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化学史
著名的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正因为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史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素材,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所以才会给学生睿智和灵性。化学教学要充分利用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史,让沉寂的课堂焕发生机,让枯燥的知识充满活力。在学习水的组成时,介绍水的组成揭秘;在学习元素符号时,介绍元素符号的来历;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介绍罗蒙诺索夫、波义耳和拉瓦锡关于质量守恒研究的历史。从发展和变化的角度去阐述,把知识作为历史的产物来考察,就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充分展示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学生对实验的好奇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在教学“氧气的性质”时,我没有按课本平铺直叙,而是以演示实验开路,以趣引思,先准备了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放在讲台上,告诉学生是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你能确认哪一瓶是氧气吗?这时学生注意力集中,议论纷纷,但说不出解决的办法。我又问:用肉眼能确认吗?大家说不能,因为氧气和空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正当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我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两个瓶中,学生看到了迥然不同的现象 ,问题迎刃而解。通过以上实验,学生既明确了氧气的“色、态、味”等物理性质,对氧气的化学性质也获得了生动的感知。
(三)充分利用化学内容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论联系实际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以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为背景去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饱含生命感情的化學知识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内心,才能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比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在积雪的街道上撒盐为什么会使雪融化?沾上醋的紫甘蓝(紫白菜)怎么变红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使学生产生好奇,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让学生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四)培养情感,铸就生命之魂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因此,学生理解和真正获得知识所依靠的核心因素在于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感悟。教学中,教师要倾注爱心,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用激情代替冷漠,用欣赏代替批评,用幽默风趣代替呆板说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实现认知与情意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陶冶情感的过程中升华情感体验,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兴趣;融入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75-02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拓展人的生命价值。课堂教学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教育拓展人的生命价值的主阵地。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把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的行为,让化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无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开发和利用教材,丰富生命之源
教材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资料,学生能否从教材中感受生命的意义,拓展生命的价值,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新教材不再是预先定好的等待学生去学习的教学内容,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育资源,而且这种资源的价值只有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动态生成,离开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参与和体验,教材内容就成了毫无生命价值的符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以此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持续生成与意义构建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创设情境,活化生命之泉
创设情境犹如加入催化剂激活化学反应一样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一)精选问题,创设诱发探究的情境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可紧扣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一些典型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证明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先将NaOH溶液与盐酸混合,没有明显现象,不足以说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变化。此时,教师可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显著现象证明NaOH溶液与盐酸确实发生了反应,从而理解实验前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的意义。证明NaOH溶液与CO2反应,可以借助软塑料瓶、鸡蛋、气球等进行演示。将中考题搬到课堂上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其他的证明方法。将探究习题、探究实验与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比单纯记知识、做题、讲题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巧用多媒体,再生直观情境
化学中有许多的微观过程是无法观察到的,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可以再现化学中的微观世界。如采用三维动画模拟水通电分解、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过程,采用画面动静结合的形式,直观形象地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让学生容易理解,便于记忆。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对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的水平都很有帮助。
三、激发兴趣,引发生命之火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愿望、需求或他所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和内在力量。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充分挖掘化学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化学史
著名的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正因为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史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素材,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所以才会给学生睿智和灵性。化学教学要充分利用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史,让沉寂的课堂焕发生机,让枯燥的知识充满活力。在学习水的组成时,介绍水的组成揭秘;在学习元素符号时,介绍元素符号的来历;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介绍罗蒙诺索夫、波义耳和拉瓦锡关于质量守恒研究的历史。从发展和变化的角度去阐述,把知识作为历史的产物来考察,就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充分展示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学生对实验的好奇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在教学“氧气的性质”时,我没有按课本平铺直叙,而是以演示实验开路,以趣引思,先准备了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放在讲台上,告诉学生是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你能确认哪一瓶是氧气吗?这时学生注意力集中,议论纷纷,但说不出解决的办法。我又问:用肉眼能确认吗?大家说不能,因为氧气和空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正当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我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两个瓶中,学生看到了迥然不同的现象 ,问题迎刃而解。通过以上实验,学生既明确了氧气的“色、态、味”等物理性质,对氧气的化学性质也获得了生动的感知。
(三)充分利用化学内容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论联系实际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以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为背景去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饱含生命感情的化學知识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内心,才能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比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在积雪的街道上撒盐为什么会使雪融化?沾上醋的紫甘蓝(紫白菜)怎么变红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使学生产生好奇,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让学生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四)培养情感,铸就生命之魂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因此,学生理解和真正获得知识所依靠的核心因素在于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感悟。教学中,教师要倾注爱心,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用激情代替冷漠,用欣赏代替批评,用幽默风趣代替呆板说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实现认知与情意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陶冶情感的过程中升华情感体验,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