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扬州市委提出了“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的宏伟目标,教育系统在新的教育实践中,如何以更加积极有效的实际行动呼应市委制定的新目标,这不仅是对全市教育工作者勇气和胆略的考验,更是对我们教育智慧的考量。科学研究和有效解决扬州教育的这一时代课题,根本之途在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各项工作,集中智慧,凝聚力量,大力实施“四大教育工程”,全力构建“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结构更趋合理、改革持续推进、质量稳步提高”的和谐教育大格局,把我市教育真正打造成新扬州建设进程中的“惠民工程”。
一、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把素质教育打造成提升教育核心价值的第一引线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正确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围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成为提升教育核心价值的第一引线。
一是全面发展、均衡提高。就不同地区而言,要以均衡发展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既要提高经济较发达地区学校的教育水平,也要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教育水平;就不同级段而言,要以分类要求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围绕教育质量的提升,进一步落实“小学减负,初中减压,高中增效”的要求,使小学生学有兴趣,初中生学得全面,高中生学有所成。
二是内涵提升,低耗高效。要坚持以内涵促提升,以高效促发展的方向,坚持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注重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式方法,增加教育教学的科技含量,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以较低的教育成本谋求较高的教育收益,以较少的时间和体力消耗换取较多的学习成效,以较适中的规模实现较大的教育效益。
三是人民满意,社会需要。绝不能将素质教育与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对立起来,要通过提升教育质量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素质教育的需求。同时,要服从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服务于社会进步对教育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性特征,这就需要我们的素质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实施义务教育工程,把义务教育打造成和谐教育大格局建设中的重要引领
义务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子孙后代,实施义务教育是世界性趋势,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扬州教育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保持100%,小学年巩固率保持在100%,初中年巩固率接近100%,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定在97%以上。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全面实施新《义务教育法》,努力做到“四个到位”,以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的提升来引领和谐教育大格局的构建。
一是经费机制改革到位。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保障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确保教职工工资、公用经费和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设备购置等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本级预算,确保教职工工资、省出台的津贴补贴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按照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安排到位,确保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并正常运转。
二是均衡发展推动到位。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抓紧制订和完善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更加重视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集群式”帮扶助学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地解决好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确保机会均等、待遇同等、质量上等。
三是办学行为规范到位。要以法为据,坚决调整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切实解决社会最盼望、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要按照国家规定,加强财务管理,合理使用经费,坚决杜绝乱收费;要建立公平高效的办学秩序,不设立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以各种名义在校内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四是教育主体协作到位。学习好、贯彻好、实施好新《义务教育法》,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要以各个教育主体的密切协作为前提,整体推动、形成合力、全面突破。各级政府首先要依法确保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系统要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学习、宣传、贯彻新《义务教育法》;广大校长和教师要勇于担负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神圣使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实施农村教育工程,把农村教育打造成拉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强劲引力
城乡教育差距是城乡差距的重要方面,也是导致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要加大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力度,把农村教育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全局中统筹部署,把农村教育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中统筹安排,关心、支持、推动全市农村教育既快又好地发展,加快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新格局。
一是完善农村教育财政投放机制。明确农村教育特别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在公共财政中的优先地位,明确财政投入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主体,确保按“三个增长”的标准安排教育支出,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形成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同时,积极倡导推行“开源节流”工作,畅通政府投入主渠道,开辟投入新渠道,多元化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并切实强化对教育经费的绩效考核与审计监督,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二是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主抓手,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甘于扎根农村和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农村教师队伍。多形式、多层面、多范围开展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的结对交流工作,积极实施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工程。
三是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结合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加大资源整合优化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同时,立足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培养。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教育富民工程。
四、实施职业教育工程,把职业教育打造成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毋庸置疑。要充分发挥我市职业教育多年积累形成的优势,做大规模、做优质量、做响品牌,努力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协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学校有特点、专业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特色职业教育,使之成为加快扬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以资源整合和优化重组为突破口,加快职业学校向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市区新建1~2所规模大、条件优、质量高、特色强的中等职业学校,全市建成8-10所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训基地10个。
二是做响扬州职业教育品牌。以市场为导向,推进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围绕我市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重点加强汽车制造与维修、化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造船等现代制造业专业建设。同时,围绕我市提升传统服务业、做大物流业、做响旅游业等对特色人才的需求,着力提高烹饪、美发、足艺、信息服务、旅游服务等特色专业建设,努力打造“扬州师傅”品牌。到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0万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增加到6万人左右。
三是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和“2 1”联合办学。到2010年,职业学校60%以上的专业与企业共建,全市开辟20个左右的外地职业教育生源基地,实现联合招生10000人,建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个以上。
四是加快职业教育理念更新。要紧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实现职业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专业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建立更加科学、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和培养机制。
(作者单位:扬州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王昱
一、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把素质教育打造成提升教育核心价值的第一引线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正确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围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成为提升教育核心价值的第一引线。
一是全面发展、均衡提高。就不同地区而言,要以均衡发展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既要提高经济较发达地区学校的教育水平,也要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教育水平;就不同级段而言,要以分类要求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围绕教育质量的提升,进一步落实“小学减负,初中减压,高中增效”的要求,使小学生学有兴趣,初中生学得全面,高中生学有所成。
二是内涵提升,低耗高效。要坚持以内涵促提升,以高效促发展的方向,坚持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注重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式方法,增加教育教学的科技含量,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以较低的教育成本谋求较高的教育收益,以较少的时间和体力消耗换取较多的学习成效,以较适中的规模实现较大的教育效益。
三是人民满意,社会需要。绝不能将素质教育与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对立起来,要通过提升教育质量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素质教育的需求。同时,要服从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服务于社会进步对教育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性特征,这就需要我们的素质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实施义务教育工程,把义务教育打造成和谐教育大格局建设中的重要引领
义务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子孙后代,实施义务教育是世界性趋势,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扬州教育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保持100%,小学年巩固率保持在100%,初中年巩固率接近100%,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定在97%以上。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全面实施新《义务教育法》,努力做到“四个到位”,以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的提升来引领和谐教育大格局的构建。
一是经费机制改革到位。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保障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确保教职工工资、公用经费和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设备购置等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本级预算,确保教职工工资、省出台的津贴补贴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按照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安排到位,确保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并正常运转。
二是均衡发展推动到位。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抓紧制订和完善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更加重视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集群式”帮扶助学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地解决好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确保机会均等、待遇同等、质量上等。
三是办学行为规范到位。要以法为据,坚决调整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切实解决社会最盼望、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要按照国家规定,加强财务管理,合理使用经费,坚决杜绝乱收费;要建立公平高效的办学秩序,不设立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以各种名义在校内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四是教育主体协作到位。学习好、贯彻好、实施好新《义务教育法》,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要以各个教育主体的密切协作为前提,整体推动、形成合力、全面突破。各级政府首先要依法确保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系统要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学习、宣传、贯彻新《义务教育法》;广大校长和教师要勇于担负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神圣使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实施农村教育工程,把农村教育打造成拉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强劲引力
城乡教育差距是城乡差距的重要方面,也是导致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要加大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力度,把农村教育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全局中统筹部署,把农村教育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中统筹安排,关心、支持、推动全市农村教育既快又好地发展,加快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新格局。
一是完善农村教育财政投放机制。明确农村教育特别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在公共财政中的优先地位,明确财政投入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主体,确保按“三个增长”的标准安排教育支出,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形成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同时,积极倡导推行“开源节流”工作,畅通政府投入主渠道,开辟投入新渠道,多元化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并切实强化对教育经费的绩效考核与审计监督,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二是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主抓手,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甘于扎根农村和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农村教师队伍。多形式、多层面、多范围开展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的结对交流工作,积极实施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工程。
三是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结合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加大资源整合优化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同时,立足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培养。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教育富民工程。
四、实施职业教育工程,把职业教育打造成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毋庸置疑。要充分发挥我市职业教育多年积累形成的优势,做大规模、做优质量、做响品牌,努力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协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学校有特点、专业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特色职业教育,使之成为加快扬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以资源整合和优化重组为突破口,加快职业学校向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市区新建1~2所规模大、条件优、质量高、特色强的中等职业学校,全市建成8-10所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训基地10个。
二是做响扬州职业教育品牌。以市场为导向,推进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围绕我市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重点加强汽车制造与维修、化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造船等现代制造业专业建设。同时,围绕我市提升传统服务业、做大物流业、做响旅游业等对特色人才的需求,着力提高烹饪、美发、足艺、信息服务、旅游服务等特色专业建设,努力打造“扬州师傅”品牌。到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0万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增加到6万人左右。
三是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和“2 1”联合办学。到2010年,职业学校60%以上的专业与企业共建,全市开辟20个左右的外地职业教育生源基地,实现联合招生10000人,建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个以上。
四是加快职业教育理念更新。要紧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实现职业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专业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建立更加科学、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和培养机制。
(作者单位:扬州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