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死刑复核制度释疑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sansa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死刑核准权,教材,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457-6241(2007)03-0066-02
  
  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自2007年1月1日起由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死刑案件就一直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或核准。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先后经过7次授权之后,已由原来的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变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行使。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对死刑复核权的收回,死刑复核再次成为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和教学教研领域的热门话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死刑复核制仅仅介绍了北宋初期的做法,而且只有一句话,即“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言之不详。这一句话很容易引起误解,一是认为中国古代死刑复核的做法最早开始于北宋初期,二是认为北宋初期的死刑复核类似于今天的死刑复核,是死刑执行之前的复核,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
  笔者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上述两个看法都是错误的。其一,我国死刑复核的做法早已有之,并不是北宋初期才有。大体说来,它确立于北魏,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只不过在不同的朝代,负责最后核准的机关和程序略有不同而已。如唐朝采取了三司推事制(三司,指中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关。遇有死刑案件和重大疑难案件,皇帝诏令三司派大理卿、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共同复核,称为大三司使,如由三司派刑部员外郎、御史、大理司官共同复核,称为小三司使)、九卿议刑制(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官员与尚书省之仆射、左右丞及六部尚书、侍郎共同对死刑案件进行复核)和都堂集议制(对于“八议”之人所犯死罪,要由刑部在尚书省政事堂“集请司七品以上议之”)等三大措施,对死刑案件进行复核。可见,唐代的死刑复核制度已相当完备和严格,这也是唐代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其二,北宋初期的死刑复核做法别具特色,不同于唐代,也不同于北宋中后期。主要表现为:将死刑判决执行权交给地方掌管,不必申报中央核准。中央刑部只在死刑执行完毕后,依据各州句申禁状,进行事后复查。这与唐代不同,也与教材表述的“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的意思不同,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死刑执行之前的复核完全相反。也就是说,北宋初期,州拥有终审执行权,而不必申奏刑部复核,并不像教材说的“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它的主要原因在于,北宋初期统治者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消灭地方割据势力,遂尽可能地给州县以最大的权力,提高已由皇帝亲自派遣的文官掌握州县的地位就等于削弱了方镇割据势力。这种情况直到北宋中期才有所改变。北宋中期后,死刑案件必须由提刑司详复后才能执行,州级机关不再享有终审执行的权力,并逐渐形成为一种制度。该做法一直沿用到南宋。这是因为,到了北宋中期,中央集权已经巩固,方镇势力已无威胁,再让州县握有生杀大权,不但不利于中央集权,反而会导致滥刑。所以有学者把北宋死刑复核制的历史概括为:元丰改制(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前,州拥有终审执行权,而不必申奏刑部复核。元丰改制后,才加强控制,须由提刑司复核后才能执行。
  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北宋初期的死刑复核制颇具特色,成为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史上的特例。大体上可以说,除北宋初期以外,我国古代自北魏以后各朝法律都规定对于判处死刑的案件,无论立即执行,还是缓期执行,必须报请中央司法机关复核,然后由最高统治者进行核准。北宋初期的死刑复核不必报请中央核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也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教材把北宋中后期的“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作为北宋初期中央集权强化的措施来介绍,显而易见是不够准确和妥当的。好在新课程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提倡教教材。从教材到教案,从教案到教学,教师完全可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构者”。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纠正上述两个认识误区,尤其是第二个认识误区。
其他文献
[关键词]“立宪”,“起义”,震撼世界的1月15日  [中图分类号]K10 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3-0005-10    一、19世纪以来的“立宪”诉求与“杜马”命名的俄国议会    “立宪会议”按今天的通常译法即制宪议会或宪政议会。这种思想在俄国由来已久,它是沙皇专制向政治自由和分权制衡转变的关键步骤。在俄国最早提出向宪政制度转变的是亚历山大一世身
[摘要]高碕达之助是战后日本对华交流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高碕在两国关系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坚持主张展开对华交流活动,尤其是为形成中日两国备忘录贸易这一重要经济交流通道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高碕执著于发展对华关系的信念,既源于非凡的战略视野及对中国的国情及国民性的了解和理解,也得助于其笃信中国在市场和安全方面,对于维护日本国家利益具有不可替代价值的对华观。  [关键词]高碕达之助,日本政治家,中日关系正常化
[关键词]就业,城市知青,经济发展  [中国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1—0068—02    “知识青年”已经是个特定的历史名词,大体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下乡青年。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文革”时期形成高潮,1978年终止。为什么要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呢?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城市化,应当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
[关键词]立意随意,答案牵强,教学尴尬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7-0018-03    高考无小事,试题及其答案不仅直接影响考生的成绩,而且对学校课程的安排、教学计划的制定带来影响。今年各地的历史高考试题,基本上能够引领并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但也有不和谐之处,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就是其一。试题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立意显得随意、
[关键词]教材,高考,旧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5-0050-03    2006~2008三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与高中历史教材(旧课程人教版)的关系,根据其设问和答案来看,可以用“紧扣、概括、拓展、升华、游离”这五个词十个字概括。下以2006~2008三年全国卷I为例说明。    “紧扣”教材的试题,就是试题的题干、题枝和答案,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为一门隶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相对独立的新兴分支学科,其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目前正处于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学科体系建构的初始阶段。其中,关于社会主義时期中共党史(“党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国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人思想兴奋的焦点,在学科定位和归属方面,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重点方面,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方面,在研究的话语系统方面,其“区隔”究竟何在,有非常大的“仁智互见”的自
【关键词]话语背景,阅读障碍,解读。文本高考题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9—0012—04  每道历史试题或材料的背后,总隐藏着一定的话语背景。这些背景知识的缺乏,往往成为学生难以逾越的“天堑”,而且也对教师正确指导学生造成了困扰。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淀,还要有宏阔的文化视野。  文化分中外,译解两不同  ——两个面
三文鱼是出入淡水和咸水两种生境的一个重要物种,也是一个反映水质是否优良、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有用指示物。英国的很多河流曾以三文鱼洄游著称,它们甚至获得了“三文鱼河”之称。历史上,209英里长的泰晤士河下游65英里的河段拥有三文鱼洄游,泰晤士河三文鱼还因其味道鲜美而被人们认为是英格兰的上上品。然而,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泰晤士河里的三文鱼消失不见了,这是人类筑坝建闸和污染河流的结果。历史上泰晤士河里三文
法属北非(马格里布)包括今天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三国。这一地区在三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数次巨变或冲击。二战之前,美国仅仅把北非看做是美法关系中的一个因素,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北非政策。战后随着北非战略重要性的日益增强,美国才开始认真考虑从战略高度制定对北非的政策。  二战后,法属北非对美国的重要性曾一度是间接的,因为在美国看来,苏联在北非并没有重要的利益。因此苏联不倾向
[关键词]选择项,揭示主旨,引中性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3-0040-04  使用全国卷的师生普遍反映,全国卷中的选择题“特别难”,考生的错选率“奇高”,这令广大师生倍感无奈,不知如何备考了。本文专论全国卷与地方卷在选择题上的差异,以期对备考有所裨益。  选择题由题干、设问与选项三部分组成,而选项就是选择题的“结论”和“答案”,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