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前给孩子枕边留封信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天,8岁的儿子小米神情落寞地问我:“妈妈,你知道我为什么不高兴吗?”
  小米是想爸爸了,爸爸出差了,因为时差的原因,不容易约到视频通话。偶尔他会打开手机,对着爸爸的照片一直看。
  职场中人总是要出差。孩子也需要学习面对可能的分离,这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一个家庭要在各方之间保持健康平衡,尽可能照顾到各方需要,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我这个妈妈的角色就至关重要了。
  小米之所以想爸爸,自然是父子联系紧密,情感笃深。记得小米大概三四岁时,那时爸爸每次出差最多一个星期,小米也是难分难舍。有一次已经和爸爸亲过告别,爸爸拖着行李出门了,小米好像突然又想起来什么,哭着说:“我还要再和爸爸亲一次!”看他那种强烈的情绪,就好像生死离别,我说:“那赶紧去追吧。”小米穿着一只鞋子就跑出去了……
  这种联结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来源于后天爸爸在育儿过程中较多地参与投入,所以,虽然好像比那种爸爸在不在都一样的家庭多了些麻烦,但我内心其实是为他们高兴的,也完全能够理解孩子的情感。
  思念是一种联结,哭泣是在表达思念。现在的小米在孤单、无助、伤心时,也尤其会表达对爸爸的想念。有时即使一切都很好,他也会用低落的情绪甚至哭泣来表达思念。
  比如,今年暑期我带小米回国探亲,爸爸没能在一起。小米虽然对中国之行充满期待,但也毫不掩饰没有爸爸的旅行是有遗憾的。探亲期间我们都过得开心,但他几乎每天晚间都不忘主动和爸爸视频通话,一聊几十分钟,还会流泪。爸爸問:“中国挺好吧?”小米答:“这里挺好的,但家里也挺好的,因为那里有你。”我惊讶于小米的成长变化,他用这样的方式在表达和爸爸的联结,也安慰着独自在家的爸爸。
  小米是一个对情感很看重、情绪敏锐的孩子,我便尽可能有意识地在这个方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父子联结。比如,在小米学会阅读后,爸爸有一次出差,需要早起离开。于是我提醒米爸给小米预先准备一封信。米爸非常配合,写了一封充满爱的信件,第二天一早放在小米的床头。小米早起看到信,读到最后一行“一直和你在一起的爸爸”时,明显感觉他轻松愉悦起来。
  暑期探亲前,我也请米爸做了同样的事情。米爸信中写道:“你知道你有多幸运,在中国有一个大家庭……请代我向你的外婆和阿姨们问好,亲亲她们,给她们大大的拥抱……我和你在一起……”信中的内容,或许小米并不能全然领会,但他每次读得非常认真,而且反复感受信纸带来的踏实和稳定。
  联结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创造性地找到合适的方式最为重要。离开的一方可以做到:视频通话,直接交流。如果孩子并不想要这样,那就不要勉强,不断探索孩子能够接受或喜欢的方式,也不断地尝试可能的新形式。
  也许,你发去的只是一条语音留言,但发出的信息总是有作用的,哪怕没有及时外显,也会给孩子的内心储存了一份关爱和自信:父母在意你。出差回来除了带礼物,可以寻找其他可能更为深入细微的情感联结的形式。
  留守一方需要做的:接纳和拥抱孩子出现的任何思念低落的情绪,这是孩子成长的明证;如果孩子没有表达任何思念之情,留守的一方也可以用适当的方式提醒孩子对方的存在,以及对孩子的挂念等,因为孩子很可能是抑制了某些情绪,引导孩子表达看似麻烦的情绪,实则是为他们更好地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0岁的女邻居跟我分享,她童年时父母离异,妈妈不在身边,但她记得每次和妈妈打电话时,妈妈都会说:“任何时候,只要你需要,我都可以很快地坐飞机飞过去。”她说她虽然从来没有让妈妈那样做,但是妈妈的那句话给了那个年龄的她巨大的踏实感。
  人生总有分离,但联结与爱可以穿越时空。
  (摘自《中国青年报》)(责编悬塔塔)
其他文献
学术需要交流,文化需要感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术文化节是在北京师范大学校领导和学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由学生会、教育学部分团委以及研究生会共同组织的一系列学术活动,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增强学术文化。文化节的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及锵锵三人行座谈会、京师教育讲堂系列讲座、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会学术论坛、走进教育学部对话教育高层、“振铎杯”教案设计大赛、open书架、以书易书,以及走进打工子弟学校等
一节课,什么时候快,什么時候慢,什么时候轻使劲,什么时候重着力,轻重缓急之间,便形成了一节课的节奏。  一节好课,一定是有令学生们舒适的节奏的。  在一些简单的知识上着力太多,学生会生厌。  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着力太少,知识会“夹生”。  简单而浅白的,教学时间通常会少些。  关键而深刻的,教学时间通常要多些。  这些道理是浅显易懂的,如何做到是个问题。现以“负数的认识”为例,谈一谈教师如何在课堂
在淡化知识的背景下,各语文教学刊物也将属于知识(这里所说的“知识”指狭义“知识”,即指字、词、句、语法、修辞等知识)的东西作了淡化处理。我认为,语文教学刊物不应淡化知识,应该保留和充实语言栏目,让属于“知识”的语言类稿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为,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一、帮助教师答疑解惑。毫无疑问,对一些知识的认知与教学,教师难免有疑难。比如对一些词句的确切含义的理解,比如对一些句子有无语病的判断
家庭是我们个人幸福生活的港湾,品格养成的摇篮,社会稳定的基石。和谐家庭是洒满阳光的恬静港湾。萧伯纳曾说“世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里的美”。无论在何时,家都是《静夜思》中那举头望去的一轮明月,是《枫桥夜泊》时的夜半钟声,是《凉州词》里期盼的春风。  家和万事兴,家兴则民安,民安则国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就指出:“要注重发挥妇女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
九月二十号清晨,我和另外五名实习生跟随着带队老师走进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似乎也就是从那个清晨开始,我又一点点回到了我的童年。幼儿园对我来说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学前教育专业的我大学里的每门专业课几乎都得与它有关,小到幼儿园每间教室内各个角区环境的布置,大到整个幼儿园环境的布局、规划,几乎都曾出现在我的专业课作业设计中。然而我没有上过幼儿园,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曾经的缺憾让我走上了这条路
在语文教育领域,谁也无法否认文学及文学教育的价值。但事实上,文学对学生精神世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现在却好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消解了大半。一方面,大家把文学教育举得很高很高;另一方面,文学教育的效果却又不尽如人意。其中原因当然很多,但病根无疑是在语文教育界运行的“至少落后二十年到五十年”的文学知识。因此,当前急需有人把适用的文学知识迁移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去,使它生发新的生命力。这是一项很有难度但也
2011年语文高考尘埃落定,语用题因其内容鲜活、视野开阔、形式多变成为各省市高考命题创新的新星。纵观今年17套高考试卷语用题,可以用生活和实用两个词来概括。一是考题贴近时代,靠近生活,让语文学习的现实情境更加真切。继去年的世博会、低碳经济、理想住宅等热点之后,今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五一禁烟令、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新能源的利用、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史铁生逝世、网络语言的发展、汉字书写现状调查等都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情感、体验和独特的、个性化的、多元化的理解。《杏儿熟了》这一课的教学,怎样才能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呢?在读写奶奶颤颤巍巍打杏儿这一句时,一般我们的理解都是应该读出奶奶打杏儿的艰难。但仔细一想。这一句话还能不能读出其他的感受呢?    一、理解词义,初步感知    小伙伴们去偷杏儿暴露以后,个个都像一只只受到惊吓的
一、设计意图    上学时,读到“陌头杨柳黄金色”这样的诗句,总觉得不可理解,以后经过细细观察,才终于明白杨柳刚萌出的叶芽,远望过去真是一片金黄。因此,我也更深地理解了“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语)的含义。人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春天里的发现。因此,教学在本单元应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在语文园地之一,除了“读读认认”外,其他的环节都是紧紧围绕着单元主题的。在教
中年的孤独,是一群人的寂寞,形单影只看起来是寂寞,狂欢后却更加孤独。  中年的孤独,是思想与身体的分离。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正如同你不会懂所有的人,所有的人也不會懂你。  中年的孤独,是隔岸观火的欣赏。世界是个大舞台,总有形形色色的演员出场,有演员就要有观众,演员热闹了,观众就不能热闹,否则,演给谁看。  中年的孤独,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想太多只会徒增烦恼,并且把可爱的同行者从你身边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