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语文高考尘埃落定,语用题因其内容鲜活、视野开阔、形式多变成为各省市高考命题创新的新星。纵观今年17套高考试卷语用题,可以用生活和实用两个词来概括。一是考题贴近时代,靠近生活,让语文学习的现实情境更加真切。继去年的世博会、低碳经济、理想住宅等热点之后,今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五一禁烟令、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新能源的利用、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史铁生逝世、网络语言的发展、汉字书写现状调查等都成为高考语用题命题的关注点。以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热门事件命题,考量的是考生对现实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以及对生活的思考深度和对社会的认识广度。二是更加注重语文运用能力的考查,考生发挥的空间较大,让语文学习的实用功能更加突出。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语用题恰恰是检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最为集中最为有效的题型。今年的语用题在体现运用上显得更切实际,更有效果,也更加多样。今年高考语用题命题特点如下:
一是关注社会,凸显时代热点。
与时代、社会联系起来,以鲜活清新的时政材料为素材设题,让学生既关注社会,又解决语言运用中的实际问题。如湖南卷第19题选取了《人民日报》4月29日头版消息——“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的内容,要求考生自选角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此题要求考生对事实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且持之有据,结构完整,考查的是述评能力。考生解题时要弄清楚两点:一是选择好角度。可以从人口变化成绩方面入手,如“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等:也可以选择人口现状面临挑战的角度,如“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还可以对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作整体评价,也可以从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的角度来评述。总之,角度的选择不能脱离所提供的新闻事实。二是要把握好新闻短评的两个最重要的点:短、评。评,就是要议论、论述,要讲道理,要运用本质、原因动机、结果意义等论述方法进行论证,做到观点、材料、论证、小结四要素完整。备考对策:首先要谙熟述评技巧,二是要多阅读新闻短论、杂文、普通议论文等,更好地发挥阅读对语言运用的引导作用,同时应更关注时事,以积极参与的心态进行不同类型题目的训练。
此外,山东卷第17题选取了摘录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中关于网络语言发展前景的调查情况,要求学生从所提供的表格数据中进行分析概括。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仔细考查数据的变化,比较分析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从而归纳概括出结论,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二是关注本土,融合地方特色。
语用题的命题内容呈现出本土特色,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的物产、风土、人情、民俗、地域风貌等均可入题。如重庆卷第21题,涉及2011年重庆马拉松赛事,材料来源于2011年3月20日《重庆晨报》第2版,主要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平时有心关注本土新闻信息的同学,—定会在考场上更加得心应手。
天津卷把即将在天津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作为考查对象,要求考生以东道主的身份,根据所提供的吉祥物“津津”图案描述形象、说明寓意,并要求为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拟一条宣传语。像吉祥物这类徽记或标志,不是一般的图标,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练,蕴涵着丰富的寓意。因此,描述形象、说明寓意,一定要透过现象挖掘本质,它考查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拟写宣传语考查的是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洁。所谓准确,就是要针对大运会。所谓简洁,是由宣传语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要做到言简意丰,不夸张,有鼓动性。
2011年湖北卷第21题,利用湖北宜万铁路开通前后恩施州公路、铁路和民航客运量对比来命题,充满浓浓的荆楚风味,而且采用的是图表的形式。应该说,图文转换题是近几年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的综合考查。它强调语言能力的整合、思维品质的优化和学科知识的渗透,往往紧扣时代脉搏,注重挖掘现实生活内容,体现语文学科与其他行业的交叉重叠。涉及的考点包括“语段的压缩”“修辞的正确运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这类考题,表面看是“看图表说话”,实际上综合了“句式的仿用和变换”“续写”“语段的压缩”等多种题型的特点,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是创设情景。贴近校园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创设学生熟悉的校园文化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这种命题走向能较为积极地调动学生的答题兴致。校报、班刊、班会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能够反映出命题者的语文学习实践观。如广东卷第23题:班上举行节日文化主题班会,李明同学先介绍了元宵节,接下来韩梅同学介绍中秋节,这时班会主持人要说一段话,将前后两位同学的节日介绍串联起来,命题要求为班会主持人写一段这样的话。串联词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为各类节目撰写串联词是高中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素质教育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串联词的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上串下联:要能够突出节目特点,传达节目内容,激发同学兴趣,创造氛围。同时语言要简明得体、富有文采,要起到推动节目的作用。其指向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
安徽卷的命题更是集中贴近学生实际,两道语用题都指向校园生活。如第19题是根据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要求在空缺处模写出恰当的句子,第20题是要求写出暑假里宛风与几名高中同学相约去拜访班主任李老师打电话预约的空缺部分。对于这类情景写话题,首先要仔细考查题目内容,设身处地进入情景,通过想象移情揣摩定位角色。更重要的是平时的生活中,加强参与和锻炼,如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活动、各种社团的文体活动,开展语言文字的写作实践,如拟通知、出启事、写海报、说新闻、做节目主持、创作朗诵诗歌、演讲等。
四是关注文史哲学,增添文化底蕴。
把文化历史哲学等作为命题的内容,增添了试卷的文化底蕴,拓展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成为今年语用题的又一大亮点。浙江卷继去年因余光中先生说到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独创了仿照示例拆拼汉字的题目,收到广泛的好评,今年又借余光中阐明一位作家的文笔当有“白以为常,文以应变”的追求,浙江卷对余光中的“情有独钟”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息。此题既传达出文言与白话在写作中的关系,又考查了学生是否具有思维条理性和敏锐的判断力。福建卷第17题从国名的中文翻译角度来体现中文所具 有的感情色彩,彰显中文的美丽,考查的是学生对信息的概括整合能力以及综合表达能力。湖南卷第20题要学生根据《孟子·梁惠王上》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墨子·兼爱》中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联系现实,分析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这类具有思维特质的题目,能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辽宁卷第16题提到了“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概念,把命题的触角伸向旁系相关学科,长句改短句的考查方式,能让学生对“境界”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能检测学生句式转换能力。
五是立足教材,向经典汲取营养。
教材是最好的语用规范文本,编者精心选择的经典作品中的经典语言、经典人物就是我们学习运用语言的最好素材,为此,命题者没有错过这处独特的风景。如湖北卷已经是连续几年直接从课本中引材料,2010年第20题要求描写王维“竹喧归浣女”的场景,第21题要求拟写《红楼梦》诗词鉴赏交流会开场白,今年第22题要求为“感动心灵——最感动心灵的课本人物”蔺相如或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颁奖词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诗歌般的语言,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四川卷第19题要求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康桥、边城、雨巷、蜀道”等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第20题要求以患者的名义给史铁生写一段感激的话。江苏卷第4题要求为校园网主页增设的“辛亥英烈”专栏写按语,对象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两卷都是立足于课本,指向于应用。最彻底的要数江西卷,摒弃了往年的几个语用题的组合,合并为一题,赋分15分,要求考生参照所提供的鲁迅先生画像,结合对鲁迅的了解,刻画心目中鲁迅的形象。这样的考查,既做到了课内和高考的对接,又做到了经典和实用的结合,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也充分发挥了高考试卷对语文教学的良好导向作用。
最后谈谈命题形式。
从题型来看,今年的语用题形式丰富,变化较多。主要题型有以下几种:病句修改、词语句子填空选择、语意连贯、图(表)文转换、仿写、句式转换、主题班会串台词、设计宣传提示语、信息推断、根据上下文摹写句子、信息概括、为专栏写按语、写颁奖词。此外还有综合运用题,比如江西卷的“根据鲁迅画像刻画心目中的形象”,四川卷的“以患者的名义给史铁生写一段感激的话”,天津卷的根据7个词语任选4个组成一段话,福建卷的根据拼音写汉字选恰当的关联词、选出错误的标点符号并改正,湖南卷的根据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谈看法,等等。概括起来说,各省市的命题既相互借鉴,又各具风采,既具有本省个性,又体现了共性,无不突出了语言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体现出能力立意的旨归。
当然,语言运用部分的考查主旨是要考生展现自己综合运用语言的水平和能力,综合性应该是这个部分各种题型的基本特征。其知识所涉及的多领域、命题所呈现的多角度、表达所展示的多技巧,每一年都会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把握住命题者命题的特点和趋势,立足生活,突出实用,就一定能够在考场上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一是关注社会,凸显时代热点。
与时代、社会联系起来,以鲜活清新的时政材料为素材设题,让学生既关注社会,又解决语言运用中的实际问题。如湖南卷第19题选取了《人民日报》4月29日头版消息——“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的内容,要求考生自选角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此题要求考生对事实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且持之有据,结构完整,考查的是述评能力。考生解题时要弄清楚两点:一是选择好角度。可以从人口变化成绩方面入手,如“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等:也可以选择人口现状面临挑战的角度,如“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还可以对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作整体评价,也可以从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的角度来评述。总之,角度的选择不能脱离所提供的新闻事实。二是要把握好新闻短评的两个最重要的点:短、评。评,就是要议论、论述,要讲道理,要运用本质、原因动机、结果意义等论述方法进行论证,做到观点、材料、论证、小结四要素完整。备考对策:首先要谙熟述评技巧,二是要多阅读新闻短论、杂文、普通议论文等,更好地发挥阅读对语言运用的引导作用,同时应更关注时事,以积极参与的心态进行不同类型题目的训练。
此外,山东卷第17题选取了摘录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中关于网络语言发展前景的调查情况,要求学生从所提供的表格数据中进行分析概括。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仔细考查数据的变化,比较分析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从而归纳概括出结论,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二是关注本土,融合地方特色。
语用题的命题内容呈现出本土特色,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的物产、风土、人情、民俗、地域风貌等均可入题。如重庆卷第21题,涉及2011年重庆马拉松赛事,材料来源于2011年3月20日《重庆晨报》第2版,主要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平时有心关注本土新闻信息的同学,—定会在考场上更加得心应手。
天津卷把即将在天津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作为考查对象,要求考生以东道主的身份,根据所提供的吉祥物“津津”图案描述形象、说明寓意,并要求为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拟一条宣传语。像吉祥物这类徽记或标志,不是一般的图标,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练,蕴涵着丰富的寓意。因此,描述形象、说明寓意,一定要透过现象挖掘本质,它考查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拟写宣传语考查的是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洁。所谓准确,就是要针对大运会。所谓简洁,是由宣传语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要做到言简意丰,不夸张,有鼓动性。
2011年湖北卷第21题,利用湖北宜万铁路开通前后恩施州公路、铁路和民航客运量对比来命题,充满浓浓的荆楚风味,而且采用的是图表的形式。应该说,图文转换题是近几年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的综合考查。它强调语言能力的整合、思维品质的优化和学科知识的渗透,往往紧扣时代脉搏,注重挖掘现实生活内容,体现语文学科与其他行业的交叉重叠。涉及的考点包括“语段的压缩”“修辞的正确运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这类考题,表面看是“看图表说话”,实际上综合了“句式的仿用和变换”“续写”“语段的压缩”等多种题型的特点,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是创设情景。贴近校园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创设学生熟悉的校园文化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这种命题走向能较为积极地调动学生的答题兴致。校报、班刊、班会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能够反映出命题者的语文学习实践观。如广东卷第23题:班上举行节日文化主题班会,李明同学先介绍了元宵节,接下来韩梅同学介绍中秋节,这时班会主持人要说一段话,将前后两位同学的节日介绍串联起来,命题要求为班会主持人写一段这样的话。串联词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为各类节目撰写串联词是高中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素质教育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串联词的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上串下联:要能够突出节目特点,传达节目内容,激发同学兴趣,创造氛围。同时语言要简明得体、富有文采,要起到推动节目的作用。其指向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
安徽卷的命题更是集中贴近学生实际,两道语用题都指向校园生活。如第19题是根据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要求在空缺处模写出恰当的句子,第20题是要求写出暑假里宛风与几名高中同学相约去拜访班主任李老师打电话预约的空缺部分。对于这类情景写话题,首先要仔细考查题目内容,设身处地进入情景,通过想象移情揣摩定位角色。更重要的是平时的生活中,加强参与和锻炼,如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活动、各种社团的文体活动,开展语言文字的写作实践,如拟通知、出启事、写海报、说新闻、做节目主持、创作朗诵诗歌、演讲等。
四是关注文史哲学,增添文化底蕴。
把文化历史哲学等作为命题的内容,增添了试卷的文化底蕴,拓展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成为今年语用题的又一大亮点。浙江卷继去年因余光中先生说到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独创了仿照示例拆拼汉字的题目,收到广泛的好评,今年又借余光中阐明一位作家的文笔当有“白以为常,文以应变”的追求,浙江卷对余光中的“情有独钟”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息。此题既传达出文言与白话在写作中的关系,又考查了学生是否具有思维条理性和敏锐的判断力。福建卷第17题从国名的中文翻译角度来体现中文所具 有的感情色彩,彰显中文的美丽,考查的是学生对信息的概括整合能力以及综合表达能力。湖南卷第20题要学生根据《孟子·梁惠王上》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墨子·兼爱》中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联系现实,分析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这类具有思维特质的题目,能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辽宁卷第16题提到了“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概念,把命题的触角伸向旁系相关学科,长句改短句的考查方式,能让学生对“境界”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能检测学生句式转换能力。
五是立足教材,向经典汲取营养。
教材是最好的语用规范文本,编者精心选择的经典作品中的经典语言、经典人物就是我们学习运用语言的最好素材,为此,命题者没有错过这处独特的风景。如湖北卷已经是连续几年直接从课本中引材料,2010年第20题要求描写王维“竹喧归浣女”的场景,第21题要求拟写《红楼梦》诗词鉴赏交流会开场白,今年第22题要求为“感动心灵——最感动心灵的课本人物”蔺相如或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颁奖词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诗歌般的语言,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四川卷第19题要求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康桥、边城、雨巷、蜀道”等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第20题要求以患者的名义给史铁生写一段感激的话。江苏卷第4题要求为校园网主页增设的“辛亥英烈”专栏写按语,对象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两卷都是立足于课本,指向于应用。最彻底的要数江西卷,摒弃了往年的几个语用题的组合,合并为一题,赋分15分,要求考生参照所提供的鲁迅先生画像,结合对鲁迅的了解,刻画心目中鲁迅的形象。这样的考查,既做到了课内和高考的对接,又做到了经典和实用的结合,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也充分发挥了高考试卷对语文教学的良好导向作用。
最后谈谈命题形式。
从题型来看,今年的语用题形式丰富,变化较多。主要题型有以下几种:病句修改、词语句子填空选择、语意连贯、图(表)文转换、仿写、句式转换、主题班会串台词、设计宣传提示语、信息推断、根据上下文摹写句子、信息概括、为专栏写按语、写颁奖词。此外还有综合运用题,比如江西卷的“根据鲁迅画像刻画心目中的形象”,四川卷的“以患者的名义给史铁生写一段感激的话”,天津卷的根据7个词语任选4个组成一段话,福建卷的根据拼音写汉字选恰当的关联词、选出错误的标点符号并改正,湖南卷的根据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谈看法,等等。概括起来说,各省市的命题既相互借鉴,又各具风采,既具有本省个性,又体现了共性,无不突出了语言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体现出能力立意的旨归。
当然,语言运用部分的考查主旨是要考生展现自己综合运用语言的水平和能力,综合性应该是这个部分各种题型的基本特征。其知识所涉及的多领域、命题所呈现的多角度、表达所展示的多技巧,每一年都会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把握住命题者命题的特点和趋势,立足生活,突出实用,就一定能够在考场上胸有成竹、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