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主观题解题浅析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NIC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型的文化主观题首次出现在2010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马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201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中,该种试题再次出现,不仅设问呈现开放性,参考答案也更加开放。在学习过程中,有同学常常把这类试题同评析类试题混淆,导致答题出现偏差。因此,有必要熟悉这类试题的特点,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
  例1 材料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文化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媒介。近年来,在很多地方,文化不仅仅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且直接登上了经济舞台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了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唱戏”的转变。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月均增幅达l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等,收入增长更高达20%以上。
  根据材料,有人认为,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是文化的作用,包括文化对社会的作用和文化对人的作用。文化既有经济功能,又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功能。如果选择赞同题中观点,就需要阐明“文化搭台”看到的仅仅是文化服务于经济的功能(文化影响经济),“文化唱戏“则看到文化本身也具有经济功能(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说明文化能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功能,从这个角度来阐明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如果选择不赞同的观点,就需要阐明无论是“文化搭台”还是“文化唱戏”,都只是强调文化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文化的其他功能,从而说明人们对文化功能的认识并没有深化。
  答案 答案一:不赞同。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等功能。材料中,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只强调了文化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
  答案二:赞同。“文化搭台”只看到文化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文化唱戏”则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经济功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等功能。
  点拨 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对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是否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同学们可以持赞同观点,也可以持不赞同观点,还可以从前两个方面综合作答。总之,可以自由选择。这种设问的开放性,有利于引导同学们自由讨论,鼓励大家独立发表见解,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新课改的理念。
  例2 材料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解析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是我国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热点”,曾引起了广泛关注。如果选择赞同的观点,则要运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发展等多处知识来阐述理由。如果选择不赞同的观点,则要运用语言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文化文明的基本标志、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等知识来分析说明。
  答案 评分量表:(在当年高考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了这道题的评分量表,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评分量表将考生答题划分为水平1、水平2、水平3、水平4四个等级,其中水平1得分最低,水平4得分最高。限于篇幅,仅呈现两种观点中水平4的评分量表)。
  (1)回答“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观点的评分量表4:
  分值:9~10分
  等級描述:回答“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在答到水平3要求的内容外,还能答到“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的文字范本,不应该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等意思。知识运用准确完整,分析能顾及复杂情况,阐述有一定深度,语言表述逻辑性强。
  (2)回答“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观点的评分量表4:
  分值:9~10分
  等级描述:回答“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在答到水平3要求的内容外,还能答出“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或“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相互理解。”或“在群众实践中产生的字母词,其生命力应经受群众实践的检验”等。知识运用准确完整,分析能顾及复杂情况,阐述有一定深度,语言表述逻辑性强。
  点拨 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同学们可以就收录西文字母词争论中支持或反对观点,任选一种进行阐述。试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评分量表”以“示例”而不是以“标准答案”的方式描述应答内容,给多种合理答案的共存留有足够空间。同学们在答题时要综合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阐述道理,逻辑要清晰,层次要清楚,反对堆砌观点。
  最后,就开放性主观题的答题思路给同学们做几点总结:
  1. 这类题不是辨析题,也不是评价类试题(认识、看法类)。辨析题要求对材料中的现象或观点辩证地进行分析,思维要辩证。评价类试题除要求辩证外,还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要深刻。开放性文化试题不要思维的全面性,不需要面面俱到。   2. 设问是开放的,观点可以选择。两种观点,既可以谈赞同,也可以谈不赞同,同学们可任意选择一种观点发表看法。
  3. 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旗帜鲜明。
  4. 答题重在说理,说理要透彻。一是要注重运用文化生活的观点阐述道理。二是要善于从材料中提炼依据,我们回答问题的现实依据有时隐藏在材料中,要善于利用这些信息。
  5. 在阐述依据时要逻辑清楚、条理清晰,防止思路不清或堆砌观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边是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习俗,一边是不堪重负的雾霾天气,为了兼顾两者,长沙市坏保局春节前首次向700多万长沙市民发出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的倡议,过一个“绿色佳节”。北京、上海、石家庄政府分别作出关于春节期间销售和有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规定在城市主城区禁限燃放烟花爆竹。对于春节期间是否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人们有两种不同意见。
  支持春节禁炮的人认为:
  “放炮雖然是千年流传的习俗,但它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当时地广人稀,人们居住以平房为主,冬季的农田空旷,因此不会造成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今天,我们的城市人口密集、高楼林立,燃放烟花爆竹必然会污染环境。”
  “放炮影响人们的正常休息,还可能导致伤人、火灾的发生。”。
  “燃放电子炮、社区演节目,贴对联、挂灯笼也挺有年味。”
  反对春节禁炮的人认为: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燃放鞭炮是近千年的传统,应该允许放炮,否则就没有过年的气氛了。
  “空气污染不是禁几天炮就能好转的。”
  “有人担心安全问题,这应该增强安全意识,不能因噎废食。”
  ……
  对于春节禁炮,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赞成禁炮。因为: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的。燃放鞭炮是农耕社会的产物,适合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燃放鞭炮已经不适应今天工业化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②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同影响,燃放鞭炮会造成人身伤害、污染环境,产生不良影响。③文化应该随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向前发展,庆祝春节的方式应该不断创新。
  反对禁炮。因为: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燃放鞭炮有利营造喜庆的氛围,不应该禁止,但可以适当限制。②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春节燃放鞭炮可以充分表达我们的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③传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春节燃放鞭炮作为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应该很好地继承下去。(如从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其他文献
议论文写作要再上台阶,必须把素材用好用活。怎样用好素材?可以通过旁征博引,排比论据的形式。如何旁征博引排比蓄势?就取材而言,应围绕中心,发散思维,或从教材、家庭、社会,历史、现实,国内、国外等不同的角度联想取材;或引用名言、警句、成语、故事,充实材料,彰显文化底蕴。就具体方法而言,或聚合浓缩典型材料,用几个典型人物或事件依据论证逻辑构筑排比段;或对人所共知的素材,让每一人一事成为一个个“例证”,组
期刊
文言文句翻译类题以其较高的分值在语文高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想要顺利得到高分,就需要我们灵活掌握相应的翻译方法。  “信、达、雅”是我们文言翻译追求的最高标准,要达到这一标准,就要能够对“留、补、删、换、调、变”的六字翻译方法融会贯通。而“换”更是所有方法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翻译方法,替换得精准与否,直接决定了我们在文言文句翻译类题上的成败!  换什么?怎么换?下面我们主要以近几年湖北高考中的文言文句
期刊
一、“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希腊先哲  例1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解析 解答本题时应结合苏格拉底的
期刊
pour  vt. 使液体连续流出,倾倒,倒出  Don’t pour hot water into the glass cup or it will crack.  不要把热水倒入玻璃杯,否则它会裂开。  Will you pour the coffee for me?  能为我倒点咖啡吗?  vi. 1. (液体,烟,光等)涌流;倾泻;喷发  There was thick black smo
期刊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以说事为由头,使词句变得含蓄与典雅,即称“用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所写的年代不同,分别是辛弃疾中年时和晚年时的作品,但用典抒怀却是一致的,具体说来这两首词的用典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一、把历史故事用入词中,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诗人连用数典,表达了他的理想
期刊
哲学引文类选择题是以谚语、成语、诗词歌赋、名人名言、书刊社论、讲话指令等作为背景材料,解答这种类型选择题的关键在于将引文放在合适的语境中加以理解和把握。本文尝试着通过对典型试题的分析,对该题型进行概括、总结,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第一步:细细品读名言警句,准确、全面获取背景材料有效信息。要将泛读与精读结合起来,既要把握背景材料中心意思,又要抓住其关键词。要把名言警句放在恰当的语境或环境中去理
期刊
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分析  1.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通过对近代世界人口问题的研究,人口学家总结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  “高—高—低”模式出現在工业革命以前;基本特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很
期刊
曲线类选择题具有直观性强、信息量大、新颖灵活等特点,注重考查同学们的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在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本文就近三年高考曲线题予以分析,就相关知识技巧予以归纳。  曲线类选择题的解答,首先要明确曲线主题,知道考查哪类曲线(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相关商品变动曲线等);其次根据信息,弄清量的比例关系,这是解题的关键。具体方法如下:  一、需求曲线  例1 一般来说,一国粮食产量大幅度
期刊
鸦片战争后,伴随的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也在不断探索救国救亡的道路。从地主阶级到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也由“学造器物到仿形制度再到研究思想解放”这样一个过程不断深入。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一个过程。本文以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为线索,立足于近几年的考点,精选例题进行解析,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
期刊
古诗词鉴赏重在跟“踪”寻“迹”, 循诗入义,披诗入情,沿情索理,其目的在于读懂,读深,读透。为此,我们不妨从“三定位”入手,探究突破古诗词鉴赏瓶颈的方法。  一、形象定位:扫清阅读障碍  阅读古诗词,首先跃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一个形象(意象)。这些形象(意象)是我们扫清阅读障碍,挖掘古诗词深刻的蕴藉的凭借。透过这些鲜活的形象,我们能感受诗情,领悟诗意。  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