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
执虚如盈
文/张丽钧
(1)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2)好喜欢这两个短句!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地包围了我。
(3)从字面上来看,它很好理解——就算你手里拿着的器物里空无一物,你也要当它盛满了东西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不要生出半点轻慢不恭。
(4)我试图让自己潜入这两个短句的深层,轻轻叩问一下作者:先生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号召人们视“虚”为“盈”呢?难道说仅仅是为了爱惜器物、不使堕地吗?
(5)——当然不是。
(6)先生应该是十分看重那颗“恭肃的心”的。即使是捧着一只粗瓷的空碗,也当那里面盛满了佳肴美馔,不因“空”而生狎昵,恭肃的心,惴惴地悬了,让“盈”在这一刻成为“虚”的别解。
(7)我得承认,我是慢慢喜欢上那种“执虚如盈”的庄肃感的。在这个美好的提示面前,我郑重地将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归了类,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
(8)在“执盈如虚”的岁月里,何曾知道自己正“执盈如虚”?生活将那么多盛满了琼浆的精美器物送到我手中,我却没想到它们都是需要我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去珍爱的。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挑剔,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前遥想另一朵花。
(9)后来,生活或是恼了?竟粗暴地略去了“洽谈”的程序,劈手从我怀里掠走了一些,又掠走了一些。我不能呼告,不能悲鸣,只能默默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空虚的怀抱,惊恐莫名。于是,赞歌喑哑,腹诽茁长。一双“执虚如虚”的手,注定逃不掉被荒漠吞噬的命运。
(10)感谢那个飘着海腥味的夏天,它使我幸福地读懂了“盈虚”的内涵。在那条仿佛被世界遗弃了的夜航船上,我站在甲板上看下弦月,一位写诗的大姐静静地站在我身旁,我叹口气说:“月缺的日子,总是多于月圆的日子——多像生活!”大姐却说:“换个角度想想,每一天的月亮其实都是圆的——你用光明的想象补充上那暗影部分就成了。”我把这说法进驻我的心的那一天看成节日,因为就是打从那一天开始,我渐渐修炼了一项将一弯金钩看成一轮玉盘的本领。
(11)那一年,在大昭寺,顺着导游的手指看去,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些牙齿都是朝圣者的,他们不幸死在了朝圣途中,同行者便敲掉他们的牙齿,带到了这令他们神往一生的圣地。浩叹四起。我知道这些浩叹背后不乏鄙夷的同情,但是,我却忍不住朝那些牙齿深深鞠躬。想那毅然踏上朝圣之路的人,大概都曾逆料过这样一个途中抛尸的结局,可这却没有成为他们逃遁的理由。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
(12)恭肃的心,充盈了器物;颖慧的心,充盈了月亮;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说到底,真正空虚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昏花的眼与蒙昧的心。
(13)——“执虚器,如执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啊。
[阅读指引]
内心恭肃,珍爱生活
——《执虚如盈》整体读解
张丽钧是位复合型的成功人士,语文特级教师,全国知名校长,《读者》签约作家,等等等等,让人称羡。作为专事散文的作家,风格独特,她擅长从寻常小事入手,不急不缓,又层层深入,最后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执虚如盈》就是从小孩子都能背诵的《弟子规》中的一句“执虚器,如执盈”入手,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形象又理性地推出了让人警醒的主题:生活有“盈”有“虚”,但即使是“虚”的时候,我们依然要有恭肃的心,不轻慢生活。
多数人都有过“执盈如虚”的日子,只是不自知罢了。对生活的厚爱麻木,对丰裕的馈赠漠视,当失去的时候才觉出了可贵。“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面前遥想另一朵花”,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
但要做到“执虚如盈”,则需要境界。生活不总是顺风顺水万事如意,有几个人具备把握命运的能力呢?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怠慢生活;千难万阻,也不能成为退缩的理由,而应该朝圣一般,走向心中的麦加。
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也都将成为虚幻,“终身只恨聚无多,聚到多时眼闭了”;而你所追求的幸福其实就在你的眼前。有恭肃的心,则对万物虔敬;有颖慧的心,才能穿透蒙蔽,看清俗尘遮盖的美好。
这是一种态度,要你我去珍爱当下拥有的一切;这是一种境界,需要虔诚地修炼才能抵达。
内心颖慧,感悟生活
——《执虚如盈》细部揣摩
第(1)段点题,点明题目“执虚如盈”源自《弟子规》,是其中“执虚器,如执盈”一句的缩略。
第(2)段写听到“执虚器,如执盈”这六字的感觉:喜欢,有如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地包围。
第(3)段写对这六字表面意思的理解:捧着不装东西的器皿,也要像捧着装满贵重之物的器皿一样谨慎小心。
第(4)段是对这六个字深层意义的追问。
第(5)段是对上段问题的回答。
第(6)段是对“执虚器,如执盈”这句话深层意义的推想:它警醒人们的是该有的“恭肃的心”,捧着的是空碗,但心却不能因碗空而轻慢。文章至此落到了正题,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第(7)段写因这句话而把自己过往的日子郑重地分成三个阶段: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
第(8)段写自己“执盈如虚”的岁月,不自知,生活厚爱自己,自己却不懂得珍惜,并批评自己说,这表面看来是内心的粗疏,实际上是贪婪、挑剔、骄横的结果。
第(9)段写自己“执虚如虚”的阶段。不珍惜生活,生活也便吝啬起来。失去了,才感到惊恐。表面看是生活对自己的惩罚,实际上还是自己一手制造的后果。
第(10)段写自己“执虚如盈”的阶段。自己因一位诗人大姐对月亮“圆缺”的解读而领悟了“盈虚”的内涵,也是从那天开始,自己才渐渐具备了“执虚如盈”的本领。这是文章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所以作者写得较为详细。 第(11)段写自己对大昭寺朝圣者的理解和尊重。朝圣者死在了朝圣的途中,但却让同行者把自己的牙齿带到目的地。这,在普通人看来,真是匪夷所思,同情之后还有鄙夷,但作者却对着那些牙齿深鞠一躬,因为他们料到了可能有的抛尸途中的结局,但却没有因此而逃遁。
作者有了“执虚如盈”的心,也便理解了朝圣者的信念。作者描写,“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神明就在路上,信仰使朝圣者把外人看来的清苦变成了享受。
在作者看来,朝圣者才是真正懂得“执虚如盈”的人。
第(12)段是总结,强调“执虚如盈”之心的重要。这个世界上,“真正空虚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昏花的眼与蒙昧的心”。
第(13)段,照应题目和开头,进一步指出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和应追求的境界。文章结构完整,滴水不漏。
层层剥笋,水到渠成
——《执虚如盈》艺术赏析
评价散文,有一句用滥了的术语,叫“形散神不散”,或称“形散神聚”,意思是散文的材料看似杂乱,其实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但这句评语在我看来,也可以指散文的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散文的结构看着随意,实则精心。
《执虚如盈》就从作者熟悉的学生背诵《弟子规》的句子开始,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劝诫大家保持恭肃的心,不要轻慢生活。但是,你细看之后,就会发现作者构思上的精致。
作者先写听到这六个字后的感受,再写它的含义。写“感受”是从感性的层面上说的,写“含义”是从理性的层面说的。而说这句话的“含义”的时候又分成了两个层次:先是表层的,再是深层的。其中第(4)段又使用了两个问句,一是表明自己思考的脉络,二是引导读者的思维向前迈进。
确定了“执虚器,如执盈”的深意之后,接下来作者归纳自己以往的岁月,分成了清晰的三个阶段: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这是作者对生活由浅入深的认识,也是对现在依然对生活不知珍爱的人的提示。这三个层次,也可以看成是作者曾经走过的路,而对聪明人来说却并不是非走不可,这要看你的悟性。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11)段的详细写。在俗人看来,朝圣路上的朝圣者简直是自找苦吃,尘世的“聪明人”难免会心生鄙夷,即使嘴上不说。但,已经参透“执虚如盈”本意的作者却坚信,那些走在朝圣之路的信徒,“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那才是真正懂得“执虚器,如执盈”的人,让人尊重并敬仰。这层意思,已经有佛理的意味融于其中了,可看做是高级的人生哲学。这当然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了。
这篇散文就是这样如剥笋一般,层层深入,又如水之就下,浑然天成。
(作者:高东生,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
执虚如盈
文/张丽钧
(1)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2)好喜欢这两个短句!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地包围了我。
(3)从字面上来看,它很好理解——就算你手里拿着的器物里空无一物,你也要当它盛满了东西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不要生出半点轻慢不恭。
(4)我试图让自己潜入这两个短句的深层,轻轻叩问一下作者:先生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号召人们视“虚”为“盈”呢?难道说仅仅是为了爱惜器物、不使堕地吗?
(5)——当然不是。
(6)先生应该是十分看重那颗“恭肃的心”的。即使是捧着一只粗瓷的空碗,也当那里面盛满了佳肴美馔,不因“空”而生狎昵,恭肃的心,惴惴地悬了,让“盈”在这一刻成为“虚”的别解。
(7)我得承认,我是慢慢喜欢上那种“执虚如盈”的庄肃感的。在这个美好的提示面前,我郑重地将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归了类,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
(8)在“执盈如虚”的岁月里,何曾知道自己正“执盈如虚”?生活将那么多盛满了琼浆的精美器物送到我手中,我却没想到它们都是需要我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去珍爱的。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挑剔,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前遥想另一朵花。
(9)后来,生活或是恼了?竟粗暴地略去了“洽谈”的程序,劈手从我怀里掠走了一些,又掠走了一些。我不能呼告,不能悲鸣,只能默默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空虚的怀抱,惊恐莫名。于是,赞歌喑哑,腹诽茁长。一双“执虚如虚”的手,注定逃不掉被荒漠吞噬的命运。
(10)感谢那个飘着海腥味的夏天,它使我幸福地读懂了“盈虚”的内涵。在那条仿佛被世界遗弃了的夜航船上,我站在甲板上看下弦月,一位写诗的大姐静静地站在我身旁,我叹口气说:“月缺的日子,总是多于月圆的日子——多像生活!”大姐却说:“换个角度想想,每一天的月亮其实都是圆的——你用光明的想象补充上那暗影部分就成了。”我把这说法进驻我的心的那一天看成节日,因为就是打从那一天开始,我渐渐修炼了一项将一弯金钩看成一轮玉盘的本领。
(11)那一年,在大昭寺,顺着导游的手指看去,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些牙齿都是朝圣者的,他们不幸死在了朝圣途中,同行者便敲掉他们的牙齿,带到了这令他们神往一生的圣地。浩叹四起。我知道这些浩叹背后不乏鄙夷的同情,但是,我却忍不住朝那些牙齿深深鞠躬。想那毅然踏上朝圣之路的人,大概都曾逆料过这样一个途中抛尸的结局,可这却没有成为他们逃遁的理由。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
(12)恭肃的心,充盈了器物;颖慧的心,充盈了月亮;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说到底,真正空虚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昏花的眼与蒙昧的心。
(13)——“执虚器,如执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啊。
[阅读指引]
内心恭肃,珍爱生活
——《执虚如盈》整体读解
张丽钧是位复合型的成功人士,语文特级教师,全国知名校长,《读者》签约作家,等等等等,让人称羡。作为专事散文的作家,风格独特,她擅长从寻常小事入手,不急不缓,又层层深入,最后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执虚如盈》就是从小孩子都能背诵的《弟子规》中的一句“执虚器,如执盈”入手,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形象又理性地推出了让人警醒的主题:生活有“盈”有“虚”,但即使是“虚”的时候,我们依然要有恭肃的心,不轻慢生活。
多数人都有过“执盈如虚”的日子,只是不自知罢了。对生活的厚爱麻木,对丰裕的馈赠漠视,当失去的时候才觉出了可贵。“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面前遥想另一朵花”,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
但要做到“执虚如盈”,则需要境界。生活不总是顺风顺水万事如意,有几个人具备把握命运的能力呢?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怠慢生活;千难万阻,也不能成为退缩的理由,而应该朝圣一般,走向心中的麦加。
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也都将成为虚幻,“终身只恨聚无多,聚到多时眼闭了”;而你所追求的幸福其实就在你的眼前。有恭肃的心,则对万物虔敬;有颖慧的心,才能穿透蒙蔽,看清俗尘遮盖的美好。
这是一种态度,要你我去珍爱当下拥有的一切;这是一种境界,需要虔诚地修炼才能抵达。
内心颖慧,感悟生活
——《执虚如盈》细部揣摩
第(1)段点题,点明题目“执虚如盈”源自《弟子规》,是其中“执虚器,如执盈”一句的缩略。
第(2)段写听到“执虚器,如执盈”这六字的感觉:喜欢,有如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地包围。
第(3)段写对这六字表面意思的理解:捧着不装东西的器皿,也要像捧着装满贵重之物的器皿一样谨慎小心。
第(4)段是对这六个字深层意义的追问。
第(5)段是对上段问题的回答。
第(6)段是对“执虚器,如执盈”这句话深层意义的推想:它警醒人们的是该有的“恭肃的心”,捧着的是空碗,但心却不能因碗空而轻慢。文章至此落到了正题,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第(7)段写因这句话而把自己过往的日子郑重地分成三个阶段: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
第(8)段写自己“执盈如虚”的岁月,不自知,生活厚爱自己,自己却不懂得珍惜,并批评自己说,这表面看来是内心的粗疏,实际上是贪婪、挑剔、骄横的结果。
第(9)段写自己“执虚如虚”的阶段。不珍惜生活,生活也便吝啬起来。失去了,才感到惊恐。表面看是生活对自己的惩罚,实际上还是自己一手制造的后果。
第(10)段写自己“执虚如盈”的阶段。自己因一位诗人大姐对月亮“圆缺”的解读而领悟了“盈虚”的内涵,也是从那天开始,自己才渐渐具备了“执虚如盈”的本领。这是文章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所以作者写得较为详细。 第(11)段写自己对大昭寺朝圣者的理解和尊重。朝圣者死在了朝圣的途中,但却让同行者把自己的牙齿带到目的地。这,在普通人看来,真是匪夷所思,同情之后还有鄙夷,但作者却对着那些牙齿深鞠一躬,因为他们料到了可能有的抛尸途中的结局,但却没有因此而逃遁。
作者有了“执虚如盈”的心,也便理解了朝圣者的信念。作者描写,“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神明就在路上,信仰使朝圣者把外人看来的清苦变成了享受。
在作者看来,朝圣者才是真正懂得“执虚如盈”的人。
第(12)段是总结,强调“执虚如盈”之心的重要。这个世界上,“真正空虚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昏花的眼与蒙昧的心”。
第(13)段,照应题目和开头,进一步指出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和应追求的境界。文章结构完整,滴水不漏。
层层剥笋,水到渠成
——《执虚如盈》艺术赏析
评价散文,有一句用滥了的术语,叫“形散神不散”,或称“形散神聚”,意思是散文的材料看似杂乱,其实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但这句评语在我看来,也可以指散文的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散文的结构看着随意,实则精心。
《执虚如盈》就从作者熟悉的学生背诵《弟子规》的句子开始,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劝诫大家保持恭肃的心,不要轻慢生活。但是,你细看之后,就会发现作者构思上的精致。
作者先写听到这六个字后的感受,再写它的含义。写“感受”是从感性的层面上说的,写“含义”是从理性的层面说的。而说这句话的“含义”的时候又分成了两个层次:先是表层的,再是深层的。其中第(4)段又使用了两个问句,一是表明自己思考的脉络,二是引导读者的思维向前迈进。
确定了“执虚器,如执盈”的深意之后,接下来作者归纳自己以往的岁月,分成了清晰的三个阶段: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这是作者对生活由浅入深的认识,也是对现在依然对生活不知珍爱的人的提示。这三个层次,也可以看成是作者曾经走过的路,而对聪明人来说却并不是非走不可,这要看你的悟性。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11)段的详细写。在俗人看来,朝圣路上的朝圣者简直是自找苦吃,尘世的“聪明人”难免会心生鄙夷,即使嘴上不说。但,已经参透“执虚如盈”本意的作者却坚信,那些走在朝圣之路的信徒,“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那才是真正懂得“执虚器,如执盈”的人,让人尊重并敬仰。这层意思,已经有佛理的意味融于其中了,可看做是高级的人生哲学。这当然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了。
这篇散文就是这样如剥笋一般,层层深入,又如水之就下,浑然天成。
(作者:高东生,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