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但根据笔者多年农村教育管理和执教经验所知,农村学校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低,自学能力差,学习有困难,有厌学心理等问题。这些学困生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予以矫正,既是学困生健康成长的要求,也是农村教育足发展的需要。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的进一步深入,大量青壮年农民工涌入城市,由此而滋生了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由于長期不和父母在一起,留守学生缺乏家庭关爱与引导,家庭教育与学校脱轨,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目标与兴趣。同时,受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观念及现象不断侵袭着校园、影响着学生,再加上中学生年龄小、辨别能力差等,于是那些抵抗能力差的学生,便失去了对学业的追求精神,落伍成为学困生。
2、家庭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农村地区经济仍较落后,文化教育欠发达,家庭经济困难,一方面家长只重视脱贫致富,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宣扬教育无用论,孩子自然存在天生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家长所受教育程度不高,深受贫困之苦,往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一旦考不好,家长就心灰意冷,甚至大打出手,很难心平气和地进行教育指导,学生心理负担沉重,同样不利于其健康学习成长。
3、学校因素
很多农村中小学学校财力、设施落后,很难留下优秀的教师,教育资源更新优化欠佳,无法学习、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思想陈旧。同时在农村学校中衡量一位教师优秀与否,长期以来仍是以学生成绩为标准,教师们们时刻笼罩在“分”的阴影中,根本无法冲出量化考核等条条框框的重重约束和限制。再则,农村教师本来文化素质相对就较低,更有个别素质相对较差的教师“恨铁不成钢”,情急之下体罚或讽刺挖苦学生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了学生自尊心、进取心和学习兴趣。
4、自身原因
农村学生大都缺乏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学生性格内向,有强烈的自卑或害羞心理,课堂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学习易受不稳定情绪的影响,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意志力不够坚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苦差事,甚至是一种负担。
二、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投入,积极参与推进教育改革并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努力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大农村师资的培训力度,实施农村教师素质工程,多给农村教师学习和教学交流的机会,给农村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2、学校要积极与家长沟通联系,重视家长学校的构建,加强对农村学生家长的培训,让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观。特别是留守学困生,学校要通过不同渠道建立起亲子交流形式,如热线电话,亲情书信,还可以利用网络,使留学生能在交流中得到亲情补偿和亲情引导。同时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能理解父母,尊重父母,进而以优异成绩报答父母。
3、教师要了解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天生智障,还是个人不努力;是低年级基础末打好,还是现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有问题;是家庭教育方法有问题,还是与科任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是因家庭突变造成了心理障碍,还是学生的个性品质有偏差,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加深了解,而且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转化措施。
4、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人生发展的引路人。在对待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时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想想他们的所处困境,想想他们内心的期盼,经常做到换位思考,对学困生要倾注爱心,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亮点,发现学困生取得的点滴成绩要及时给予鼓励。
5、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兴趣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教法和教学内容上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讨论和测试的机会,让他们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锻炼学困生的意志,让他获得经过自己努力所取得的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6、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更正并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要做到:“诚、爱、严、宽、实”。
总之,农村学困生的转变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温家宝总理曾寄语:“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我们相信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关爱下,农村学困生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农村的的教育也一定会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的进一步深入,大量青壮年农民工涌入城市,由此而滋生了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由于長期不和父母在一起,留守学生缺乏家庭关爱与引导,家庭教育与学校脱轨,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目标与兴趣。同时,受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观念及现象不断侵袭着校园、影响着学生,再加上中学生年龄小、辨别能力差等,于是那些抵抗能力差的学生,便失去了对学业的追求精神,落伍成为学困生。
2、家庭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农村地区经济仍较落后,文化教育欠发达,家庭经济困难,一方面家长只重视脱贫致富,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宣扬教育无用论,孩子自然存在天生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家长所受教育程度不高,深受贫困之苦,往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一旦考不好,家长就心灰意冷,甚至大打出手,很难心平气和地进行教育指导,学生心理负担沉重,同样不利于其健康学习成长。
3、学校因素
很多农村中小学学校财力、设施落后,很难留下优秀的教师,教育资源更新优化欠佳,无法学习、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思想陈旧。同时在农村学校中衡量一位教师优秀与否,长期以来仍是以学生成绩为标准,教师们们时刻笼罩在“分”的阴影中,根本无法冲出量化考核等条条框框的重重约束和限制。再则,农村教师本来文化素质相对就较低,更有个别素质相对较差的教师“恨铁不成钢”,情急之下体罚或讽刺挖苦学生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了学生自尊心、进取心和学习兴趣。
4、自身原因
农村学生大都缺乏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学生性格内向,有强烈的自卑或害羞心理,课堂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学习易受不稳定情绪的影响,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意志力不够坚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苦差事,甚至是一种负担。
二、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投入,积极参与推进教育改革并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努力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大农村师资的培训力度,实施农村教师素质工程,多给农村教师学习和教学交流的机会,给农村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2、学校要积极与家长沟通联系,重视家长学校的构建,加强对农村学生家长的培训,让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观。特别是留守学困生,学校要通过不同渠道建立起亲子交流形式,如热线电话,亲情书信,还可以利用网络,使留学生能在交流中得到亲情补偿和亲情引导。同时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能理解父母,尊重父母,进而以优异成绩报答父母。
3、教师要了解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天生智障,还是个人不努力;是低年级基础末打好,还是现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有问题;是家庭教育方法有问题,还是与科任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是因家庭突变造成了心理障碍,还是学生的个性品质有偏差,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加深了解,而且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转化措施。
4、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人生发展的引路人。在对待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时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想想他们的所处困境,想想他们内心的期盼,经常做到换位思考,对学困生要倾注爱心,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亮点,发现学困生取得的点滴成绩要及时给予鼓励。
5、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兴趣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教法和教学内容上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讨论和测试的机会,让他们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锻炼学困生的意志,让他获得经过自己努力所取得的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6、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更正并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要做到:“诚、爱、严、宽、实”。
总之,农村学困生的转变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温家宝总理曾寄语:“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我们相信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关爱下,农村学困生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农村的的教育也一定会健康快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