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依据新课程标准既注重过程目标也注重结果目标的精神,针对农村初中生的实际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性的创新设计,在教学中重视公式推导过程、概念生成过程,引导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自主小结、联系生活等体验,促进学生在经历中理解数学,在理解中掌握数学,以此提高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业水平。
关键词: 农村初中 经历 理解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在2013年的嘉兴市中考数学试卷中,命题人一改历年的常规思路,将一道应用题放在了第23题的位置上。本题是一道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相对往常出现的阅读理解题型来说,难度下降,但测试后的结果远不如预期的好,特别是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分较低。
2.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现状
农村初中的学生阅读量较少,在生活中的经历不足,理解能力偏弱,导致相对应的解题能力也偏弱,这是作为农村初中的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现状。在数学的课堂上学生缺乏足够的思考空间,缺乏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是浮于表面,没有探究本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二、“理解”在数学中的内涵
1.“理解”的定义
在《课标》中,理解的定义是: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是因每个人的大脑对事物分析决定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通常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2.“理解”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课标》中,对教师教学提出的建议之一就是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如毛主席的《实践论》中写到: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在数学的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中,都有理解的要求,足以说明理解的重要。
三、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理解力的策略分析
1.重视公式推导过程的经历,帮助加深对数学公式的理解
数学公式的使用在数学的解题中是必不可少的,灵活使用公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解题的速度和能力。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领悟蕴藏在数学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与基本解题技能。所以让学生经历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例:对弧长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弧是圆周的一部分,弧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度数。什么叫1°的弧?
生:1°圆心角所对的就是1°的弧。
师:圆周看作360°,将它分成36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的弧长。1°的弧长是多少?
生:是圆周长的360分之一,即2πR/360,化简后是πR/180。
师:n°的弧长是多少?
生:是nπR/180。
在此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弧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助于对公式的记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推导活动中享受数学思维的魅力,对知识的理解系统化。
2.重视概念生成过程的经历,帮助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景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使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成为学生“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
例:对“同类项”概念的教学设计:
分为六个环节:赛一赛、找一找、想一想、辩一辩、做一做、玩一玩。通过一系列环节的设计逐步达到促进学生概念形成的目的。
在新课上,利用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去发现表面上看起来孤立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在对话中体会概念“再创造”的乐趣,完成新旧概念的更替,使得陌生的概念变得易理解,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数学思维的提升,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3.重视动手操作的经历,帮助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运用操作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例:在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和圆锥的表面展开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前动手制作直三棱柱、直四棱柱和圆锥模具,在课堂上剪开,直观地感受它们的表面展开图是什么。
课堂上的动手操作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去体验数学某些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加深在理解中的记忆。
4.重视归纳小结的经历,帮助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
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在“中国公开课”中提到:好的学习习惯是每天预习新知识,复习旧新知。但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做到预习的非常少。于是我们将重点放在了复习上,对数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小结能有效帮助学生复习已有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对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总结非常重要。适当的数学笔记起到很好的作用,对理解能力偏弱的学生帮助很大,可以让学生对照笔记边复习知识点边完成习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水平。在周末布置看知识点的作业,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
5.重视实际生活的经历,帮助加深对生活中的数学的理解
《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学生对生活实际经历的缺失有时会造成一些小笑话。
例:在求平均数的练习中有一题:
为了了解用电是多少,小明在6月连续几天同一时刻观察电表显示度数,记录如下表表示:
求出小明家每天用电量的平均数及6月的用电量。
生:(117+120+124+129+135+138+142+145)÷8=131.25(千瓦时)
131.25×30=3937.5(千瓦时)
学生不了解电表是如何运转的,电表的读数是如何显示的。准备家里的电费单,让学生体验电表的读数是不会归零的,是累加上去的,感受作为普通的家庭一个月的大概用电量,直观地发现自己的答案有些离谱。
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于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结合生活实际的数学才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度,注重学生实际生活的经历,才能加深对生活中的数学的理解。
四、策略实施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落实了《课标》上对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的要求。同时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的习惯也在日益成熟,懂得重点和难点的标注,懂得熟悉数学知识点的重要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题能力都有所提高。学生在有经历的课堂中更像课堂的主人,教师则是陪伴者。
面对理解能力偏弱的农村初中学生,我们要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放慢脚步引导和陪伴他们共同经历数学,从而落实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让数学之花绽放。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 朱哲.数学公式的数学应关注公式的来龙去脉[J].中学数学杂志2011(06)
[3] 吴琳.概念教学应慢一点[J].中小学数学2015(07)
[4] 动手操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教学实践2010(01)
[5] 童桂恒.初中数学过程性变式教学[J]
关键词: 农村初中 经历 理解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在2013年的嘉兴市中考数学试卷中,命题人一改历年的常规思路,将一道应用题放在了第23题的位置上。本题是一道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相对往常出现的阅读理解题型来说,难度下降,但测试后的结果远不如预期的好,特别是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分较低。
2.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现状
农村初中的学生阅读量较少,在生活中的经历不足,理解能力偏弱,导致相对应的解题能力也偏弱,这是作为农村初中的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现状。在数学的课堂上学生缺乏足够的思考空间,缺乏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是浮于表面,没有探究本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二、“理解”在数学中的内涵
1.“理解”的定义
在《课标》中,理解的定义是: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是因每个人的大脑对事物分析决定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通常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2.“理解”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课标》中,对教师教学提出的建议之一就是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如毛主席的《实践论》中写到: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在数学的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中,都有理解的要求,足以说明理解的重要。
三、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理解力的策略分析
1.重视公式推导过程的经历,帮助加深对数学公式的理解
数学公式的使用在数学的解题中是必不可少的,灵活使用公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解题的速度和能力。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领悟蕴藏在数学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与基本解题技能。所以让学生经历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例:对弧长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弧是圆周的一部分,弧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度数。什么叫1°的弧?
生:1°圆心角所对的就是1°的弧。
师:圆周看作360°,将它分成36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的弧长。1°的弧长是多少?
生:是圆周长的360分之一,即2πR/360,化简后是πR/180。
师:n°的弧长是多少?
生:是nπR/180。
在此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弧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助于对公式的记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推导活动中享受数学思维的魅力,对知识的理解系统化。
2.重视概念生成过程的经历,帮助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景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使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成为学生“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
例:对“同类项”概念的教学设计:
分为六个环节:赛一赛、找一找、想一想、辩一辩、做一做、玩一玩。通过一系列环节的设计逐步达到促进学生概念形成的目的。
在新课上,利用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去发现表面上看起来孤立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在对话中体会概念“再创造”的乐趣,完成新旧概念的更替,使得陌生的概念变得易理解,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数学思维的提升,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3.重视动手操作的经历,帮助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运用操作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例:在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和圆锥的表面展开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前动手制作直三棱柱、直四棱柱和圆锥模具,在课堂上剪开,直观地感受它们的表面展开图是什么。
课堂上的动手操作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去体验数学某些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加深在理解中的记忆。
4.重视归纳小结的经历,帮助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
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在“中国公开课”中提到:好的学习习惯是每天预习新知识,复习旧新知。但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做到预习的非常少。于是我们将重点放在了复习上,对数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小结能有效帮助学生复习已有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对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总结非常重要。适当的数学笔记起到很好的作用,对理解能力偏弱的学生帮助很大,可以让学生对照笔记边复习知识点边完成习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水平。在周末布置看知识点的作业,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
5.重视实际生活的经历,帮助加深对生活中的数学的理解
《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学生对生活实际经历的缺失有时会造成一些小笑话。
例:在求平均数的练习中有一题:
为了了解用电是多少,小明在6月连续几天同一时刻观察电表显示度数,记录如下表表示:
求出小明家每天用电量的平均数及6月的用电量。
生:(117+120+124+129+135+138+142+145)÷8=131.25(千瓦时)
131.25×30=3937.5(千瓦时)
学生不了解电表是如何运转的,电表的读数是如何显示的。准备家里的电费单,让学生体验电表的读数是不会归零的,是累加上去的,感受作为普通的家庭一个月的大概用电量,直观地发现自己的答案有些离谱。
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于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结合生活实际的数学才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度,注重学生实际生活的经历,才能加深对生活中的数学的理解。
四、策略实施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落实了《课标》上对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的要求。同时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的习惯也在日益成熟,懂得重点和难点的标注,懂得熟悉数学知识点的重要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题能力都有所提高。学生在有经历的课堂中更像课堂的主人,教师则是陪伴者。
面对理解能力偏弱的农村初中学生,我们要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放慢脚步引导和陪伴他们共同经历数学,从而落实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让数学之花绽放。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 朱哲.数学公式的数学应关注公式的来龙去脉[J].中学数学杂志2011(06)
[3] 吴琳.概念教学应慢一点[J].中小学数学2015(07)
[4] 动手操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教学实践2010(01)
[5] 童桂恒.初中数学过程性变式教学[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