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搭建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让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教学活动,在获得数学知识,教学思想方法的同时,获得全面发展。以下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环节,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一、精益求精,引领专业成长。
有一次备“圆的周长”一课,我与几个老师一起先后设计了几个方案,因为不同的教学思路决定着不同的教学方式。
第一种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大小不同的用硬纸剪的圆和相关的学习材料,如软尺、彩带等,学生分成小组,按教师所提的要求。先测量出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再通过计算,寻找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而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第二种方法,教师也为学生提供大小不同的圆和相应的材料,所不同的是这些圆有的是用硬纸做的,有的是用软布做的,有的直接画在一张纸上而没有剪下来,同样是让学生分小组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粗看,这两种方式并无太大差异,都注意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但细细分析,两者为学生提供的探索空间却有着明显的差别。
第一种设计,虽然也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了一些机会,但依然将关注点放在了计算公式的导出和运用上。第二种设计,更关注学生主动探索与创造的可能,而不仅仅是为了计算公式的得出。“想办法找出这些不同圆的周长”,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导引下,通过积极合作,诱发了学生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形成一种积极的、正确的情感和态度,为进一步的学习不断积累有效的经验。
经过比较、反思,我们一致认同了第二种方法。
我们有许多课不止上了一遍,如果能把它积累下来,透过不同去积极寻找相同的地方,就是一种对课堂规律的把握,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 这是一个教师最为重要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为“错”腾道,彰显教师智慧。
课堂是出错与纠错的地方,错误伴随着学生一起学习成长进步。当我们开始尊重学生的错误、努力读懂错误,把错误作为新的课堂资源加以开发运用时,或许我们对师生共同成长会有更深刻的体验与更生动的解读。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学习了■后,吴正宪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想法折■。在展示折■的不同方法时,一个男生突然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和他们折的不一样,是■。吴老师一愣: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啊?“就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男孩一边十分认真地说,一边把折纸举过头顶。这下出问题了,吴老师原来的设想是,讲完■,再讲■,最后讲■。而且,她把所有的教学图片都一一设计好了。面对学生此时出现的“错误”该怎么办?把学生的这个发现放过去,接着按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下去吗?吴老师没有太多犹豫,她决定跳过■这一环,便和学生们讨论起■是怎么回事来,围绕着■大做文章。讨论得差不多时,吴老师话锋一转:“同学们,刚才老师让大家折■,他却折■,你们对这事怎么看?”“老师让折■,他不该折■。”一个学生说。“不合题意,他跑题了。”另一个学生说。“他没听老师的话,没按老师的要求做。”又是一个孩子的声音。“同学们,你们就没有别的想法了吗?”停顿了片刻,一位同学说:“老师,我既批评他又表扬他,批评他不听老师的话,表扬他又让我们学到一个新的分数■”。“我觉得他特别会创新。”“同学们,想听听老师的评价吗?”“想!”学生们齐声道。吴老师走到这个男孩子面前,深深地给他鞠了一个躬:我真的很欣赏你啊,你这样的学习就叫作积极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很有创意地学习。听了老师如此的评价,男孩子开始有些不解,转而露出了灿烂的微笑。接着,孩子们纷纷折出了■,■,■——有一个孩子告诉大家:“我还能折出■呢!我还发现■和■一样大呢。”
吴老师的这堂课,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大智慧。面对那个提前折■的学生,出于尊重,我们也会让他起来陈述自己的发现,但是强调现在让折的是■,让孩子重新再折■。而如果细细追究,这样的生成性,仍在认知层面的目标上打转;而吴老师不同,她捕捉到了这一课堂信息更为丰富的内涵,她决定要把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挖掘出来,她故意抛出了一个必定要引起争议的问题,然后再来一个峰回路转,自然点出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性。果然,经历了这个“波折”,学生不仅在认知上获得了意外的发展,而且学会了自主,学会了创造,并因此获得了学习的快乐——这才是教育更应该追求的目标。
三、活学活用,引发积极创造。
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结构,是课堂练习的目标之一。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练习题的功效,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做到练中求“活”,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给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机会。
如,本学期举行的“送教下乡”中,一位泉州实小老师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在巩固练习时,教师先让学生写出十个百分号(%),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看。学生们照着老师的板书或参照书上的样子认真书写起来。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完成的个数。接着,教师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完成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说:“同学们,直接说出你写了几个百分号,那是很容易的。你能用今天刚学的百分数知识来说一句话,告诉老师你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学生回答出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学生回答:“我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有的学生回答:“我还剩任务的60%没有完成。”有的学生回答:“我再写任务的10%,就完成一半了。”“我超额完成了任务的20%。”等等。每一位学生都根据自己写的百分号的个数,想出一句带有百分数的句子,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百分数的呢?”学生们都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一学生回答说:“我写了4个,占任务(10个)的■,也就是■,用百分数表示是40%,所以我完成了任务的40%。”教师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该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满足。
合理采撷,优化课堂,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學习心理需求,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我们责无旁贷!
一、精益求精,引领专业成长。
有一次备“圆的周长”一课,我与几个老师一起先后设计了几个方案,因为不同的教学思路决定着不同的教学方式。
第一种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大小不同的用硬纸剪的圆和相关的学习材料,如软尺、彩带等,学生分成小组,按教师所提的要求。先测量出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再通过计算,寻找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而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第二种方法,教师也为学生提供大小不同的圆和相应的材料,所不同的是这些圆有的是用硬纸做的,有的是用软布做的,有的直接画在一张纸上而没有剪下来,同样是让学生分小组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粗看,这两种方式并无太大差异,都注意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但细细分析,两者为学生提供的探索空间却有着明显的差别。
第一种设计,虽然也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了一些机会,但依然将关注点放在了计算公式的导出和运用上。第二种设计,更关注学生主动探索与创造的可能,而不仅仅是为了计算公式的得出。“想办法找出这些不同圆的周长”,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导引下,通过积极合作,诱发了学生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形成一种积极的、正确的情感和态度,为进一步的学习不断积累有效的经验。
经过比较、反思,我们一致认同了第二种方法。
我们有许多课不止上了一遍,如果能把它积累下来,透过不同去积极寻找相同的地方,就是一种对课堂规律的把握,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 这是一个教师最为重要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为“错”腾道,彰显教师智慧。
课堂是出错与纠错的地方,错误伴随着学生一起学习成长进步。当我们开始尊重学生的错误、努力读懂错误,把错误作为新的课堂资源加以开发运用时,或许我们对师生共同成长会有更深刻的体验与更生动的解读。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学习了■后,吴正宪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想法折■。在展示折■的不同方法时,一个男生突然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和他们折的不一样,是■。吴老师一愣: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啊?“就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男孩一边十分认真地说,一边把折纸举过头顶。这下出问题了,吴老师原来的设想是,讲完■,再讲■,最后讲■。而且,她把所有的教学图片都一一设计好了。面对学生此时出现的“错误”该怎么办?把学生的这个发现放过去,接着按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下去吗?吴老师没有太多犹豫,她决定跳过■这一环,便和学生们讨论起■是怎么回事来,围绕着■大做文章。讨论得差不多时,吴老师话锋一转:“同学们,刚才老师让大家折■,他却折■,你们对这事怎么看?”“老师让折■,他不该折■。”一个学生说。“不合题意,他跑题了。”另一个学生说。“他没听老师的话,没按老师的要求做。”又是一个孩子的声音。“同学们,你们就没有别的想法了吗?”停顿了片刻,一位同学说:“老师,我既批评他又表扬他,批评他不听老师的话,表扬他又让我们学到一个新的分数■”。“我觉得他特别会创新。”“同学们,想听听老师的评价吗?”“想!”学生们齐声道。吴老师走到这个男孩子面前,深深地给他鞠了一个躬:我真的很欣赏你啊,你这样的学习就叫作积极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很有创意地学习。听了老师如此的评价,男孩子开始有些不解,转而露出了灿烂的微笑。接着,孩子们纷纷折出了■,■,■——有一个孩子告诉大家:“我还能折出■呢!我还发现■和■一样大呢。”
吴老师的这堂课,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大智慧。面对那个提前折■的学生,出于尊重,我们也会让他起来陈述自己的发现,但是强调现在让折的是■,让孩子重新再折■。而如果细细追究,这样的生成性,仍在认知层面的目标上打转;而吴老师不同,她捕捉到了这一课堂信息更为丰富的内涵,她决定要把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挖掘出来,她故意抛出了一个必定要引起争议的问题,然后再来一个峰回路转,自然点出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性。果然,经历了这个“波折”,学生不仅在认知上获得了意外的发展,而且学会了自主,学会了创造,并因此获得了学习的快乐——这才是教育更应该追求的目标。
三、活学活用,引发积极创造。
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结构,是课堂练习的目标之一。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练习题的功效,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做到练中求“活”,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给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机会。
如,本学期举行的“送教下乡”中,一位泉州实小老师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在巩固练习时,教师先让学生写出十个百分号(%),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看。学生们照着老师的板书或参照书上的样子认真书写起来。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完成的个数。接着,教师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完成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说:“同学们,直接说出你写了几个百分号,那是很容易的。你能用今天刚学的百分数知识来说一句话,告诉老师你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学生回答出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学生回答:“我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有的学生回答:“我还剩任务的60%没有完成。”有的学生回答:“我再写任务的10%,就完成一半了。”“我超额完成了任务的20%。”等等。每一位学生都根据自己写的百分号的个数,想出一句带有百分数的句子,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百分数的呢?”学生们都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一学生回答说:“我写了4个,占任务(10个)的■,也就是■,用百分数表示是40%,所以我完成了任务的40%。”教师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该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满足。
合理采撷,优化课堂,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學习心理需求,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