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继《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之后的又一部作品,而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观后感而言,多不是关于电影的“好”与“坏”,而是集中在对该片的“解读”上,这个电影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怎么去理解这部电影申的人物与情节?一时间,该片仿佛成了“字谜游戏”。且不论这部电影本身的好与坏,这些各色“解读”仿佛就已经令这部电影“丰满”起来了。
[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浪漫情愫 情节碎片
《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继《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之后的又一部作品,而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观后感而言,多不是关于电影的“好”与“坏”,而是集中在对该片的“解读”上。这个电影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怎么去理解这部电影中的人物与情节?一时间,该片仿佛成了“字谜游戏”。各种对于“疯”、“恋”、“枪”、“梦”四个不同时空的主题片断的解读,各种对于电影中出现的脚、鞋、鸟、小号、枪、石头房子、枪、“尽头”、“非尽头”等隐喻的分析。这些分析都企图理解电影究竟想说什么?而导演又是以什么方式叙说的。实际上,且不论这部电影本身的好与坏,这些各色“解读”仿佛就已经令这部电影“丰满”起来了。
电影中浪漫情愫的表现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电影欣赏中确实存在着主观上的差异性。对于电影的每种理解都是观众和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东西的一种共鸣,不能苛求每一位观众对于一部电影都有着相同的感受。所以,每种对于此电影的解读都不能说没有它的道理,然而每一位观众对于电影的“解读”实际上都是对导演所想表达什么的一种猜测。
实际上,导演姜文在该电影公映之初的新闻发布会以及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中都谈到了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理解及对于这些理解的表现手法。在该片的新闻发布会上,在谈到该片的内容时,姜文表示在他看来,《太阳照常升起》是讲不清楚的。他强调,这种讲不清、道不明指的是难以用语言讲清楚,但这并不意味着用电影表述不清楚。而身为该片女主角的陈冲表示:“对导演的意图也不是很了解,但拍摄这么长时间后,感觉片中包含了姜文青春时代强烈的幻想,他对70年代的记忆特别清楚。”
在《锵锵三人行》中,姜文对于自己电影中那些想说出来的,但用文字又表达不清楚的东西的表现作了一番解释。对于影片为什么叫《太阳照常升起》?故事背景为什么选择那样的年代?对于为什么选择陈冲去饰演片中的角色?黄秋生所饰演角色的死因?甚至故事的一些叙述逻辑以及为什么该片以这样的形式出现等等问题,姜文都——作了解释。在他看来,影片本身是某种印象或印象派的东西,即影片本身是导演主观感情的一种直接的、印象化的表达。所以对于这种直接表达的接受而言,依赖的不是对于故事情节的分析,也不是对于故事中所隐含的某个道理的洞悉,而是依靠欣赏者的某种直接的直觉感受。在这种直觉感受中才能体会到生命中最为真实、纯净的人类情感,但这种情感往往是用语言、说理等等的方式是不能够明晰表达的。所以姜文才会说:“生命本身的感受是很重要的,非要去寻找生命意义的答案,有点耽误工夫。”姜文在这个访谈中,谈到影片中自己对于片中那个浪漫时代的种种感受。但这种感受并不能由一个故事或者什么道理说出来,而往往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下的一个微小细节就能够激起你心中那些被压抑,且不容易被发现和言说的那些最为强烈的内心情感。例如访谈中谈到的陈冲饰演的角色,其中护士服的扮相其实是导演姜文年少时期对于这种装束的好奇与遐想的直接叙述,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内心复杂情感的表达:特定的年代和年龄所产生的一种奇妙的性意识。
影片中多是这样的一些情感的直接表述,这种表述没有经过所谓的“理性思考”,并不意味着什么深奥的道理,但是它却描写出了人类最为真实的内心情感,而这些描写,又恰恰是人们心中那些想到但是又不敢表达或者难以表达出来的。所以姜文在采访中说:“‘不能’,并不代表‘不想’。‘不能’,但若把‘想’拍出来,就成了《太阳照常升起》”。
对于电影中“情节碎片”的思考
该片对于情感的描述手法,在国产电影中可谓是“独树一帜”。并且这种描述对于情感的把握与表现确实更加直接,更有效率。然而在考虑这些新颖面的同时,不得不提的是该片不足的方面。本片由四个部分组成,四个部分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其中很多是一些让人看不懂或不合乎“常理”的地方,欣赏者需要用很大的精力,很仔细地且不止一遍才能够看出其中可能存在的联系。事实上,在有些影院推出了一票连续看三遍这样的活动。如此,就产生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诸多对于该片的“解读”。在考虑到该片独特的叙述手法的同时,不禁要让人思考这种情节设置是否合适?
关于该片,导演姜文在发布会和《锵锵三人行》中均表示这是一部要用心去感受的电影,它表现的是一些用语言没有办法描述的真情实感。然而,这种情感哪怕再浓烈,但依旧还是导演心中的情感而已,导演想要表现的情感在观影者心中是不会自然发生的。导演要做的事情正是要把自己浓烈的情感通过,合情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实际上是一种引导和培育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让观影者心中也可能具有的这种情感产生放大作用,从而对于影片的情感表现产生一种认同感。即便是在直接表现这种情感的过程中,也要和故事情节相结合,让故事情节对于情感的表达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这样,才能使得欲表现的情感在观影者的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而该片恰恰不是这么去做的。导演本身就有一个预设,那就是人人都会对这种情感有所共鸣,而这种共鸣不用任何的说明和培育就能够在每个观众的心里产生。这一点来说,导演姜文是在冒着很大的危险去安排这个电影的叙事结构,认为这些情节的破碎并不影响人们对于电影欲表达情感的接受。事实证明,导演姜文在这一点上没有成功。观影者的情感并没有因为导演的这种冒险而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另外,同样是因为这种“情节碎片”的呈现,由于它对于电影的完整性的忽视,缺乏对于情感的培育与引导,不禁让人怀疑这部影片成为“电影”的合理性。因为如果电影仅仅是一种浓烈的情感的表现的话,我们在一幅画,一首歌中都能感受到。当代艺术作品中的那些视频艺术作品对于情感也多有表现,而对于这种艺术作品我们只需短短几分钟,便可领略它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情感。完全没有必要去花两个小时在电影院里,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个电影除了在细节中所直接表达的情感之外,还有另外的东西。但是,我想说,这些另外的东西并没有被绝大多数观众在短短的两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所洞悉。那么我们就要思考,这是电影还是诸如展览馆中的那些视频之类的艺术作品?亦或是深邃的哲学作品呢?事实上,当代越来越多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视频作品由于没有完整的叙事情节和对于情感的引导与培育,于是更多的这些作品是走进了艺术展览馆,而不是电影院。所以,如果该片没有电影中情节设置的合理性,那么它出现在艺术展览馆是不是比电影院更为合适呢?
[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浪漫情愫 情节碎片
《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继《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之后的又一部作品,而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观后感而言,多不是关于电影的“好”与“坏”,而是集中在对该片的“解读”上。这个电影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怎么去理解这部电影中的人物与情节?一时间,该片仿佛成了“字谜游戏”。各种对于“疯”、“恋”、“枪”、“梦”四个不同时空的主题片断的解读,各种对于电影中出现的脚、鞋、鸟、小号、枪、石头房子、枪、“尽头”、“非尽头”等隐喻的分析。这些分析都企图理解电影究竟想说什么?而导演又是以什么方式叙说的。实际上,且不论这部电影本身的好与坏,这些各色“解读”仿佛就已经令这部电影“丰满”起来了。
电影中浪漫情愫的表现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电影欣赏中确实存在着主观上的差异性。对于电影的每种理解都是观众和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东西的一种共鸣,不能苛求每一位观众对于一部电影都有着相同的感受。所以,每种对于此电影的解读都不能说没有它的道理,然而每一位观众对于电影的“解读”实际上都是对导演所想表达什么的一种猜测。
实际上,导演姜文在该电影公映之初的新闻发布会以及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中都谈到了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理解及对于这些理解的表现手法。在该片的新闻发布会上,在谈到该片的内容时,姜文表示在他看来,《太阳照常升起》是讲不清楚的。他强调,这种讲不清、道不明指的是难以用语言讲清楚,但这并不意味着用电影表述不清楚。而身为该片女主角的陈冲表示:“对导演的意图也不是很了解,但拍摄这么长时间后,感觉片中包含了姜文青春时代强烈的幻想,他对70年代的记忆特别清楚。”
在《锵锵三人行》中,姜文对于自己电影中那些想说出来的,但用文字又表达不清楚的东西的表现作了一番解释。对于影片为什么叫《太阳照常升起》?故事背景为什么选择那样的年代?对于为什么选择陈冲去饰演片中的角色?黄秋生所饰演角色的死因?甚至故事的一些叙述逻辑以及为什么该片以这样的形式出现等等问题,姜文都——作了解释。在他看来,影片本身是某种印象或印象派的东西,即影片本身是导演主观感情的一种直接的、印象化的表达。所以对于这种直接表达的接受而言,依赖的不是对于故事情节的分析,也不是对于故事中所隐含的某个道理的洞悉,而是依靠欣赏者的某种直接的直觉感受。在这种直觉感受中才能体会到生命中最为真实、纯净的人类情感,但这种情感往往是用语言、说理等等的方式是不能够明晰表达的。所以姜文才会说:“生命本身的感受是很重要的,非要去寻找生命意义的答案,有点耽误工夫。”姜文在这个访谈中,谈到影片中自己对于片中那个浪漫时代的种种感受。但这种感受并不能由一个故事或者什么道理说出来,而往往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下的一个微小细节就能够激起你心中那些被压抑,且不容易被发现和言说的那些最为强烈的内心情感。例如访谈中谈到的陈冲饰演的角色,其中护士服的扮相其实是导演姜文年少时期对于这种装束的好奇与遐想的直接叙述,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内心复杂情感的表达:特定的年代和年龄所产生的一种奇妙的性意识。
影片中多是这样的一些情感的直接表述,这种表述没有经过所谓的“理性思考”,并不意味着什么深奥的道理,但是它却描写出了人类最为真实的内心情感,而这些描写,又恰恰是人们心中那些想到但是又不敢表达或者难以表达出来的。所以姜文在采访中说:“‘不能’,并不代表‘不想’。‘不能’,但若把‘想’拍出来,就成了《太阳照常升起》”。
对于电影中“情节碎片”的思考
该片对于情感的描述手法,在国产电影中可谓是“独树一帜”。并且这种描述对于情感的把握与表现确实更加直接,更有效率。然而在考虑这些新颖面的同时,不得不提的是该片不足的方面。本片由四个部分组成,四个部分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其中很多是一些让人看不懂或不合乎“常理”的地方,欣赏者需要用很大的精力,很仔细地且不止一遍才能够看出其中可能存在的联系。事实上,在有些影院推出了一票连续看三遍这样的活动。如此,就产生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诸多对于该片的“解读”。在考虑到该片独特的叙述手法的同时,不禁要让人思考这种情节设置是否合适?
关于该片,导演姜文在发布会和《锵锵三人行》中均表示这是一部要用心去感受的电影,它表现的是一些用语言没有办法描述的真情实感。然而,这种情感哪怕再浓烈,但依旧还是导演心中的情感而已,导演想要表现的情感在观影者心中是不会自然发生的。导演要做的事情正是要把自己浓烈的情感通过,合情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实际上是一种引导和培育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让观影者心中也可能具有的这种情感产生放大作用,从而对于影片的情感表现产生一种认同感。即便是在直接表现这种情感的过程中,也要和故事情节相结合,让故事情节对于情感的表达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这样,才能使得欲表现的情感在观影者的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而该片恰恰不是这么去做的。导演本身就有一个预设,那就是人人都会对这种情感有所共鸣,而这种共鸣不用任何的说明和培育就能够在每个观众的心里产生。这一点来说,导演姜文是在冒着很大的危险去安排这个电影的叙事结构,认为这些情节的破碎并不影响人们对于电影欲表达情感的接受。事实证明,导演姜文在这一点上没有成功。观影者的情感并没有因为导演的这种冒险而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另外,同样是因为这种“情节碎片”的呈现,由于它对于电影的完整性的忽视,缺乏对于情感的培育与引导,不禁让人怀疑这部影片成为“电影”的合理性。因为如果电影仅仅是一种浓烈的情感的表现的话,我们在一幅画,一首歌中都能感受到。当代艺术作品中的那些视频艺术作品对于情感也多有表现,而对于这种艺术作品我们只需短短几分钟,便可领略它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情感。完全没有必要去花两个小时在电影院里,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个电影除了在细节中所直接表达的情感之外,还有另外的东西。但是,我想说,这些另外的东西并没有被绝大多数观众在短短的两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所洞悉。那么我们就要思考,这是电影还是诸如展览馆中的那些视频之类的艺术作品?亦或是深邃的哲学作品呢?事实上,当代越来越多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视频作品由于没有完整的叙事情节和对于情感的引导与培育,于是更多的这些作品是走进了艺术展览馆,而不是电影院。所以,如果该片没有电影中情节设置的合理性,那么它出现在艺术展览馆是不是比电影院更为合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