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适时点拨,自主探究;精心准备有结构的材料;学习时空要开放;赏识评价促使探究深入等策略有助于建构高效课堂。
【关键词】科学探究 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实践是学生认识的基础,实验中的探究活动是实践的基本形式,而学生认知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都依赖于是否能有效探究。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呢?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有价值的科学性问题,是有效科学探究的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他们自己产生的有兴趣的、并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非常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给创造能提出与本节课题有关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认真思考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如我在教《热胀冷缩》一课时,出示了两个瘪的乒乓球(一个有裂缝一个没有)让学生想办法使其鼓起来,学生说用热水烫,教师用热水烫后,结果其中一个鼓起来了,另一个没有鼓起来,学生看到这种现象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于是一个个奇怪的问题从小脑袋里冒出来,有的说:“是什么原因使乒乓球鼓了起来?”有的说:“是乒乓球里的气体受热膨胀把乒乓球给鼓了起来”,有的说:“是乒乓球的外皮受热膨胀使其鼓了起来”,有的说:“以上两种原因都有吧”,还有的说:“这两个球可能不一样”。通过这样的一个情境的创设,学生马上产生了这么多问题。问题的提出说明了学生心中已对所展示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同时也说明他们已经进入了研究状态,这是最佳状态。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發,就会对研究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参与研究活动,进行有效的研究。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在你眼里,有价值的还是没价值的,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肯定。
二、适时点拨,自主探究。
科学课程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得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也就使得孩子们能在一定的科学探究的环境下,动手做科学、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情趣和成功的乐趣,感受失败的分析和错误的判断,就能逐步增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取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于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该是科学探究的主体——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探究活动展开,都应该为学生服务。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敢于并善于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适时点拨,否则学生的探究就是放任自流的探究,很容易与教学目标偏离。但教师的指导一定要把握个“度”,在学生的探究受阻时给与指导与点拨,在学生的探究与研究的问题偏离时给与指导与点拨,不要过早也不要太晚,要适时及时。
三、精心准备有结构的材料。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进而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验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导体绝缘体》这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铁钉、牙签、塑料棒、铅笔芯、胶皮、曲别针、钥匙、铅笔芯、硬纸片、铜丝、铝片、陶瓷片、香烟铝箔、碳棒、线绳等一些有结构的材料,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推测:铁钉、曲别针、钥匙、铜丝、铝片一定会导电,而剩下的都不导电。但在实验中学生们却看到了铅笔芯、碳棒、香烟铝箔导电的现象,形成认识上的冲突,不但加深了对导体绝缘体的认识,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有结构材料”的要求是“典型的”、“有结构的”、“安全有效的”,教师通过提供“有结构材料”把有结构的知识,有结构的活动有机的联系起来,使材料不仅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又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学生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四、学习时空要开放
小学科学课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在一节课很难完成,要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应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中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使科学课堂成为学生课内外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驿站”学生通过这个“驿站”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如认识蚂蚁、蟋蟀,认识叶、花、果实,观察土壤,考察水域的污染等,都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探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逐步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行为转变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动,这种品质正是科学课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五、赏识评价促使探究深入。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学的评价作用,通过评价来激励学生的科学学习,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在教学中,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学生的探究才有效。因此在教学中,始终要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可开展自我评价和反思,学生相互评价与反思,师生相互评价与反思等形式,让学生成为科学评价的主体,更全面的认识自己的科学素养的水平,促进自我的发展,体验探究的成功与快乐,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为再探究的动力,使探究不断深入下去。
总之,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科学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探究准备好有结构的材料,作好合理适时的评价,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让科学教学真正做到有效。
【关键词】科学探究 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实践是学生认识的基础,实验中的探究活动是实践的基本形式,而学生认知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都依赖于是否能有效探究。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呢?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有价值的科学性问题,是有效科学探究的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他们自己产生的有兴趣的、并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非常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给创造能提出与本节课题有关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认真思考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如我在教《热胀冷缩》一课时,出示了两个瘪的乒乓球(一个有裂缝一个没有)让学生想办法使其鼓起来,学生说用热水烫,教师用热水烫后,结果其中一个鼓起来了,另一个没有鼓起来,学生看到这种现象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于是一个个奇怪的问题从小脑袋里冒出来,有的说:“是什么原因使乒乓球鼓了起来?”有的说:“是乒乓球里的气体受热膨胀把乒乓球给鼓了起来”,有的说:“是乒乓球的外皮受热膨胀使其鼓了起来”,有的说:“以上两种原因都有吧”,还有的说:“这两个球可能不一样”。通过这样的一个情境的创设,学生马上产生了这么多问题。问题的提出说明了学生心中已对所展示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同时也说明他们已经进入了研究状态,这是最佳状态。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發,就会对研究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参与研究活动,进行有效的研究。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在你眼里,有价值的还是没价值的,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肯定。
二、适时点拨,自主探究。
科学课程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得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也就使得孩子们能在一定的科学探究的环境下,动手做科学、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情趣和成功的乐趣,感受失败的分析和错误的判断,就能逐步增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取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于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该是科学探究的主体——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探究活动展开,都应该为学生服务。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敢于并善于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适时点拨,否则学生的探究就是放任自流的探究,很容易与教学目标偏离。但教师的指导一定要把握个“度”,在学生的探究受阻时给与指导与点拨,在学生的探究与研究的问题偏离时给与指导与点拨,不要过早也不要太晚,要适时及时。
三、精心准备有结构的材料。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进而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验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导体绝缘体》这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铁钉、牙签、塑料棒、铅笔芯、胶皮、曲别针、钥匙、铅笔芯、硬纸片、铜丝、铝片、陶瓷片、香烟铝箔、碳棒、线绳等一些有结构的材料,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推测:铁钉、曲别针、钥匙、铜丝、铝片一定会导电,而剩下的都不导电。但在实验中学生们却看到了铅笔芯、碳棒、香烟铝箔导电的现象,形成认识上的冲突,不但加深了对导体绝缘体的认识,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有结构材料”的要求是“典型的”、“有结构的”、“安全有效的”,教师通过提供“有结构材料”把有结构的知识,有结构的活动有机的联系起来,使材料不仅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又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学生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四、学习时空要开放
小学科学课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在一节课很难完成,要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应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中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使科学课堂成为学生课内外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驿站”学生通过这个“驿站”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如认识蚂蚁、蟋蟀,认识叶、花、果实,观察土壤,考察水域的污染等,都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探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逐步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行为转变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动,这种品质正是科学课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五、赏识评价促使探究深入。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学的评价作用,通过评价来激励学生的科学学习,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在教学中,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学生的探究才有效。因此在教学中,始终要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可开展自我评价和反思,学生相互评价与反思,师生相互评价与反思等形式,让学生成为科学评价的主体,更全面的认识自己的科学素养的水平,促进自我的发展,体验探究的成功与快乐,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为再探究的动力,使探究不断深入下去。
总之,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科学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探究准备好有结构的材料,作好合理适时的评价,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让科学教学真正做到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