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
根据教学安排,这节课是主题探究活动课。当老师宣布开始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室里顿时沸腾了,有的学生在写,有的学生在大声讨论,场面看上去异常热烈。预期今天的活动课应该开展得不错。等时间差不多了,我示意大家回座位坐好。同学们在余兴未消的神态下终于安静了。接下来我让各组按抽签顺序派代表汇报探究成果,出人意料的是,此时教室里静得出奇,按顺序首先汇报的是第二组,第二组组长慢慢站起来,轻轻地说:“我们还没做完。先让其他组上吧。”“那就让第四组来吧!”我说。这一组你推我,我推你,推了半天,还是组长站起来了,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接下来其他小组汇报的效果也很不理想。一节课很快过去了,探究活动只得草草收场。
课后我觉得很不是滋味,到同学们中间了解情况,同学们告诉我:“主题探究活动又不考试,做不做没什么关系。”有的同学甚至直截了当地对我说:“老师,下次干脆别上了,别浪费时间。”此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二、问题浅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课后我与同组老师进行交流,发现他们也曾经遇到过同样恼人的问题和尴尬的局面:有形式无效果,课堂秩序较乱,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是在探究,老师一来就装探究。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经过仔细分析,我认为其中既有学生的原因,又有老师的原因。
1.从学生方面来讲:一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养成依赖的习惯,不愿意动脑筋。二是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认为活动课即玩课。三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够强,知识积累少,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
2.从老师方面来讲:一是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在安排和组织上不得法。二是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或者引导不得法。三是没有采取有效的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四是教学手段陈旧,无法开启学生的心灵。
从本质上讲,学生的原因主要还是老师的原因造成的,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应从老师方面入手。
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用心摸索,解决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机会。我深知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决不应该放过任何机会。
三、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鲢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主题活动注重学生的各种生活经验,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认真对待生活,愉快对待生活,积累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新《课标》教学建议要求: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方式,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愿望,满足自我成长需求。
在参加新教材培训时,新教材的编写者一再强调新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将德育重点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从“培养论”向“学习论”转变,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进行道德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没有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将不能很好地落实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四、解决问题的策略
1.准备时间要充分。每一个主题探究都应安排在单元之前。老师要把主题探究的布置和要求及运作手段介绍清楚,并且要有相关的时间计划,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进行主题探究的集中展示等。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创造、收集相关材料。
2.过程管理要到位。主题探究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发展、自我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并不等于教师可以一劳永逸,不需要管理和指导。相反,老师的过程管理不但要准确,更要到位,学生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他们需要更多地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体验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各种各样的成功,但他们有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老师的过程管理会给予他们完成主题探究及时的帮助,如学生为了选歌曲而产生分歧,这时不是老师说什么歌就算了,要培养他们遇事学会处理的能力,其中实行民主集中制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时老师的过程管理就能及时解决问题而使工作顺利进行。
3.注重效果的课外延伸性。主题探究在单元教学过程中是贯穿始终的,但到了主题探究活动课之后,如何使之产生更深远的德育意义和价值是我们应当重视的。
4.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活动。各校各年级学生有不同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新教材的编写结构和特点,合理地、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关主题探究活动。
5.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次主题探究活动都要在全班进行口头或者书面成果的展示,然后在班级中评出小组一、二、三等奖,一、二、三等级分别记5分、3分、1分,每个人的得分就是小组组员之间的评分和小组获奖的分数之和,全期累积分的平均分记入期末总分,在期末学业成绩中占5%,有竞争就有活力,有活力积极性就高。
根据教学安排,这节课是主题探究活动课。当老师宣布开始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室里顿时沸腾了,有的学生在写,有的学生在大声讨论,场面看上去异常热烈。预期今天的活动课应该开展得不错。等时间差不多了,我示意大家回座位坐好。同学们在余兴未消的神态下终于安静了。接下来我让各组按抽签顺序派代表汇报探究成果,出人意料的是,此时教室里静得出奇,按顺序首先汇报的是第二组,第二组组长慢慢站起来,轻轻地说:“我们还没做完。先让其他组上吧。”“那就让第四组来吧!”我说。这一组你推我,我推你,推了半天,还是组长站起来了,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接下来其他小组汇报的效果也很不理想。一节课很快过去了,探究活动只得草草收场。
课后我觉得很不是滋味,到同学们中间了解情况,同学们告诉我:“主题探究活动又不考试,做不做没什么关系。”有的同学甚至直截了当地对我说:“老师,下次干脆别上了,别浪费时间。”此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二、问题浅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课后我与同组老师进行交流,发现他们也曾经遇到过同样恼人的问题和尴尬的局面:有形式无效果,课堂秩序较乱,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是在探究,老师一来就装探究。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经过仔细分析,我认为其中既有学生的原因,又有老师的原因。
1.从学生方面来讲:一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养成依赖的习惯,不愿意动脑筋。二是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认为活动课即玩课。三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够强,知识积累少,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
2.从老师方面来讲:一是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在安排和组织上不得法。二是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或者引导不得法。三是没有采取有效的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四是教学手段陈旧,无法开启学生的心灵。
从本质上讲,学生的原因主要还是老师的原因造成的,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应从老师方面入手。
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用心摸索,解决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机会。我深知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决不应该放过任何机会。
三、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鲢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主题活动注重学生的各种生活经验,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认真对待生活,愉快对待生活,积累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新《课标》教学建议要求: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方式,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愿望,满足自我成长需求。
在参加新教材培训时,新教材的编写者一再强调新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将德育重点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从“培养论”向“学习论”转变,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进行道德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没有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将不能很好地落实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四、解决问题的策略
1.准备时间要充分。每一个主题探究都应安排在单元之前。老师要把主题探究的布置和要求及运作手段介绍清楚,并且要有相关的时间计划,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进行主题探究的集中展示等。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创造、收集相关材料。
2.过程管理要到位。主题探究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发展、自我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并不等于教师可以一劳永逸,不需要管理和指导。相反,老师的过程管理不但要准确,更要到位,学生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他们需要更多地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体验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各种各样的成功,但他们有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老师的过程管理会给予他们完成主题探究及时的帮助,如学生为了选歌曲而产生分歧,这时不是老师说什么歌就算了,要培养他们遇事学会处理的能力,其中实行民主集中制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时老师的过程管理就能及时解决问题而使工作顺利进行。
3.注重效果的课外延伸性。主题探究在单元教学过程中是贯穿始终的,但到了主题探究活动课之后,如何使之产生更深远的德育意义和价值是我们应当重视的。
4.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活动。各校各年级学生有不同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新教材的编写结构和特点,合理地、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关主题探究活动。
5.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次主题探究活动都要在全班进行口头或者书面成果的展示,然后在班级中评出小组一、二、三等奖,一、二、三等级分别记5分、3分、1分,每个人的得分就是小组组员之间的评分和小组获奖的分数之和,全期累积分的平均分记入期末总分,在期末学业成绩中占5%,有竞争就有活力,有活力积极性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