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互联网+”对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影响,论述“互联网+”背景下提升职校德育实效的措施,提出构建德育工作局域网、运用信息技术开辟德育路径、通过网络打造学校德育品牌等策略,以帮助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品德、素质和道德观念。
【关键词】“互联网+” 职业学校 德育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2-0020-02
中职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强化中职生德育工作,对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和职业素质、全面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2019〕7 号)中明确提出:“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建设数字化德育平台,拓宽德育教学空间。”“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从形式到内容,多方位、多层面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而学校传统德育工作与学生思想、时代发展变化相比呈现出严重的滞后性,利用互联网的共享性、丰富性、鲜活性、可选择性,可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使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品德、素质和道德观念。泗阳中等专业学校在秉承“立德树人”的路上,坚持“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落下”的教育理念,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段进行教育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学习内容与空间拓展延伸,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有机融为一体,培育立体的人,实现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以此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发挥学校德育阵地作用,构建德育工作局域网
(一)构建学校德育工作局域网。以学校德育为主阵地,联结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班级 QQ 号构建学校德育工作局域网,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及家长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设与创新改革中,形成校园德育“工作集群”。通过微信平台的学生端、教师端和家长端,让学校、教师和家长可以同时施教、多元互动,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教学合力。
学校利用“工作集群”,传播社会新风气、正能量、工匠精神,报道学校涌现的各类标兵事迹、向学生推送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国工匠》《大国器重》等纪录片,让学生在学校、在家都能用手机、用平板电脑随时地观看与学习。同时,为了丰富学生德育的网络资源,学校开展了德育微课探索。在微课制作中,依托中职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不同行业的精英、管理者担任主讲者,通过话题、上课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当下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道德问题、职业问题等,以真实的、可感的案例和故事传递德育理念,将丰富多彩的网络德育内容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构建班级德育工作局域网。以班级德育为主阵地,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的局域网。班级内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评论,班主任及各科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崇德向上。例如,在建筑类专业德育课上,以木艺为载体,构建《家书箱》课程思政微课堂,将德、智、体、美、劳渗透在具体的项目中、实践活动中、教学课堂中,使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思政教育真正融为一体。2020 年疫情期间,学校的线上教学始终秉持德育为先的教育核心理念,利用网上平台布置了《疫情期间的春节生活》,具体内容包括“悦读书”“悦写作”“悦劳动”“悦运动”“悦制作”“悦安全”,引导学生保持一颗平常心,享受运动的快乐,掌握劳动技能,逐步学会自律,匡正日常行为习惯。构建班级德育工作局域网,实现了德育时时有、处处有,通过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思路与方式,帮助与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占领道德品质的至高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緊扣“互联网+”时代脉搏,德育措施独辟蹊径
互联网技术助力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以“立德树人”为任务,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提高德育实效的新方式、新途径。在“互联网+”时代,用好信息技术,畅通德育渠道,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幸福健康地成长。
(一)利用 VR 技术突破德育教学瓶颈。德育教学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劳动和生命安全教育等内容。近年来,随着青少年学生自杀、他杀、意外等事件倍增,学校将生命安全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为先”的思想教育理念,以掌握必备的安全知识和求生技能、培养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救护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生命安全教育往往只能以理论讲解的形式开展,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感触不深,更难以在实践中积极践行,教育成效可谓十分微薄。
在“互联网+”时代,借助 VR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火灾、地震、禁毒、溺水、暴力、疫情等真实情境,学生只需带上体验设备,就仿佛身临其境,可以直面生死、灾难,切实感受生命的难能可贵。VR 技术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突破传统德育中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的瓶颈,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有效在学生心中种下生命安全防范的种子。
(二)信息技术助力智慧德育实效。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监控、云平台等科技手段,构建智慧德育管理平台,化繁为简,化虚为实,让德育工作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从而有效地帮助学校德育逐渐走出“虚、软、浮、散、乱”的困境,促使学校走出传统德育工作以“育分、育技”为主的误区,切实将“立德树人”作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教育宗旨。
在德育实践过程中,运用智慧德育管理平台,对话教师,对话学生,对话家长。教师和家长根据平台数据,可以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心理状况及行为习惯,以便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利用平台的定点到位提醒、互动活动,促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配合学校对学生校外时间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方面的数据采集工作,从而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立体数据,实现对学生德育现状的精准分析,为提高德育实效奠定有利基础。 智慧德育管理平台下的班级电子化管理,采取“电子班牌”的方式,做到“一人一档、一班一档”,真实全面地记录学生在学校的所有表现,通过系列主题教育文化实践活动,如“爱国主义红色教育”“感恩拥有、珍爱生命”“学习工匠精神,争做工匠型人才”“我心我秀”“展非遗之美,树文化自信”等主题班会活动,将学生的日常教育与德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而这些丰富的活动,或 VCR,或微视频,或照片,或文字写作,或学习素材,都能成为班级电子班牌中彰显各班特色、学生个性的内容。
此外,学校还改进了以往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采取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和家长通过用户端,对学生每日的表现进行点评或阶段性评价,由传统“印象化”评价变为“数据化”评价,提高德育工作评价的精准性、实效性和针对性,真正促使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三、“礼”尚“网”来,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以礼育德,以礼养德,以礼促德,有效推动学校“礼”尚“网”來德育品牌的建设,提高职校德育的实效性,解决学生在礼仪教育方面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挖掘“礼德”内涵,开发职校特色数字化礼仪教育资源。尚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明礼仪既是传统美德,也是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学校通过调研与访谈,跟踪与观察优秀毕业生、企业,发现文明的礼仪举止、热情服务的职业精神与态度是企业对职校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在工作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要素。然而,目前职校人才培养未能达到企业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预期水平。为此,学校深入挖掘“礼德”内涵,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开发数字化礼仪资源、礼仪教育微信平台,以《职业人成长手册》为行为指导,形成以校园礼仪和职业礼仪为核心的两大礼仪教育模块。其中,校园礼仪模块细化为:同学礼仪、着装礼仪、升旗礼仪、尊师礼仪、课堂礼仪、就餐礼仪和集合礼仪;职业礼仪模块细化为:着装礼仪、面试礼仪、电话礼仪、接待礼仪、拜访礼仪、会议礼仪和宴会礼仪。将各个模块的资源数字化、分类化,形成游戏式、交互式的职校特色数字化礼仪教育资源,包括微视频、微图片、微知识库、微档案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或系统化的学习。
(二)模拟职业情境“微信职场”,提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岗位礼仪素质需求,将礼仪教育内容进行碎片化的处理,按照实际岗位需求构建系统化、专业化的学生礼仪行为实践活动单元,通过模拟职业情境的“微信职场”,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在职业情境中充分参与、感受、尝试与体验,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三)开展文明礼仪活动,促进文明礼仪素养养成。为了全面促进学生礼仪的养成,学校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学生对文明礼仪的学习空间。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微信平台开展了“文明礼仪之星”竞赛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礼仪行为照片或视频上传到平台,采取学生投票的方式评选出礼仪之星,促使学生规范礼仪行为,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互联网+”时代,学校应牢记“为国育才”的使命,坚持以德育为首,不断丰富与完善德育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利用互联网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记录学生的每个精彩瞬间,以美好的德行品质塑造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推进职校德育建设和德育实践的创新发展,提升职校德育实效。
【参考文献】
[1]蔺 莉.“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提高职校德育教学实效——以徐州技师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7(26).
[2]王建辉,郭清逸.“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学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6).
[3]胡卫芳.新时代背景下职校积极德育课堂的着力点[J].当代职业教育,2018(3).
[4]刘竹叶.新媒体时代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山西教育:管理版,2020(1).
【作者简介】吴晶晶(1988— ),女,江苏沭阳人,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育。
(责编 罗汝君)
【关键词】“互联网+” 职业学校 德育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2-0020-02
中职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强化中职生德育工作,对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和职业素质、全面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2019〕7 号)中明确提出:“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建设数字化德育平台,拓宽德育教学空间。”“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从形式到内容,多方位、多层面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而学校传统德育工作与学生思想、时代发展变化相比呈现出严重的滞后性,利用互联网的共享性、丰富性、鲜活性、可选择性,可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使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品德、素质和道德观念。泗阳中等专业学校在秉承“立德树人”的路上,坚持“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落下”的教育理念,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段进行教育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学习内容与空间拓展延伸,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有机融为一体,培育立体的人,实现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以此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发挥学校德育阵地作用,构建德育工作局域网
(一)构建学校德育工作局域网。以学校德育为主阵地,联结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班级 QQ 号构建学校德育工作局域网,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及家长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设与创新改革中,形成校园德育“工作集群”。通过微信平台的学生端、教师端和家长端,让学校、教师和家长可以同时施教、多元互动,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教学合力。
学校利用“工作集群”,传播社会新风气、正能量、工匠精神,报道学校涌现的各类标兵事迹、向学生推送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国工匠》《大国器重》等纪录片,让学生在学校、在家都能用手机、用平板电脑随时地观看与学习。同时,为了丰富学生德育的网络资源,学校开展了德育微课探索。在微课制作中,依托中职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不同行业的精英、管理者担任主讲者,通过话题、上课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当下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道德问题、职业问题等,以真实的、可感的案例和故事传递德育理念,将丰富多彩的网络德育内容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构建班级德育工作局域网。以班级德育为主阵地,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的局域网。班级内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评论,班主任及各科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崇德向上。例如,在建筑类专业德育课上,以木艺为载体,构建《家书箱》课程思政微课堂,将德、智、体、美、劳渗透在具体的项目中、实践活动中、教学课堂中,使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思政教育真正融为一体。2020 年疫情期间,学校的线上教学始终秉持德育为先的教育核心理念,利用网上平台布置了《疫情期间的春节生活》,具体内容包括“悦读书”“悦写作”“悦劳动”“悦运动”“悦制作”“悦安全”,引导学生保持一颗平常心,享受运动的快乐,掌握劳动技能,逐步学会自律,匡正日常行为习惯。构建班级德育工作局域网,实现了德育时时有、处处有,通过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思路与方式,帮助与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占领道德品质的至高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緊扣“互联网+”时代脉搏,德育措施独辟蹊径
互联网技术助力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以“立德树人”为任务,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提高德育实效的新方式、新途径。在“互联网+”时代,用好信息技术,畅通德育渠道,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幸福健康地成长。
(一)利用 VR 技术突破德育教学瓶颈。德育教学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劳动和生命安全教育等内容。近年来,随着青少年学生自杀、他杀、意外等事件倍增,学校将生命安全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为先”的思想教育理念,以掌握必备的安全知识和求生技能、培养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救护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生命安全教育往往只能以理论讲解的形式开展,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感触不深,更难以在实践中积极践行,教育成效可谓十分微薄。
在“互联网+”时代,借助 VR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火灾、地震、禁毒、溺水、暴力、疫情等真实情境,学生只需带上体验设备,就仿佛身临其境,可以直面生死、灾难,切实感受生命的难能可贵。VR 技术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突破传统德育中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的瓶颈,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有效在学生心中种下生命安全防范的种子。
(二)信息技术助力智慧德育实效。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监控、云平台等科技手段,构建智慧德育管理平台,化繁为简,化虚为实,让德育工作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从而有效地帮助学校德育逐渐走出“虚、软、浮、散、乱”的困境,促使学校走出传统德育工作以“育分、育技”为主的误区,切实将“立德树人”作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教育宗旨。
在德育实践过程中,运用智慧德育管理平台,对话教师,对话学生,对话家长。教师和家长根据平台数据,可以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心理状况及行为习惯,以便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利用平台的定点到位提醒、互动活动,促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配合学校对学生校外时间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方面的数据采集工作,从而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立体数据,实现对学生德育现状的精准分析,为提高德育实效奠定有利基础。 智慧德育管理平台下的班级电子化管理,采取“电子班牌”的方式,做到“一人一档、一班一档”,真实全面地记录学生在学校的所有表现,通过系列主题教育文化实践活动,如“爱国主义红色教育”“感恩拥有、珍爱生命”“学习工匠精神,争做工匠型人才”“我心我秀”“展非遗之美,树文化自信”等主题班会活动,将学生的日常教育与德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而这些丰富的活动,或 VCR,或微视频,或照片,或文字写作,或学习素材,都能成为班级电子班牌中彰显各班特色、学生个性的内容。
此外,学校还改进了以往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采取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和家长通过用户端,对学生每日的表现进行点评或阶段性评价,由传统“印象化”评价变为“数据化”评价,提高德育工作评价的精准性、实效性和针对性,真正促使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三、“礼”尚“网”来,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以礼育德,以礼养德,以礼促德,有效推动学校“礼”尚“网”來德育品牌的建设,提高职校德育的实效性,解决学生在礼仪教育方面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挖掘“礼德”内涵,开发职校特色数字化礼仪教育资源。尚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明礼仪既是传统美德,也是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学校通过调研与访谈,跟踪与观察优秀毕业生、企业,发现文明的礼仪举止、热情服务的职业精神与态度是企业对职校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在工作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要素。然而,目前职校人才培养未能达到企业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预期水平。为此,学校深入挖掘“礼德”内涵,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开发数字化礼仪资源、礼仪教育微信平台,以《职业人成长手册》为行为指导,形成以校园礼仪和职业礼仪为核心的两大礼仪教育模块。其中,校园礼仪模块细化为:同学礼仪、着装礼仪、升旗礼仪、尊师礼仪、课堂礼仪、就餐礼仪和集合礼仪;职业礼仪模块细化为:着装礼仪、面试礼仪、电话礼仪、接待礼仪、拜访礼仪、会议礼仪和宴会礼仪。将各个模块的资源数字化、分类化,形成游戏式、交互式的职校特色数字化礼仪教育资源,包括微视频、微图片、微知识库、微档案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或系统化的学习。
(二)模拟职业情境“微信职场”,提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岗位礼仪素质需求,将礼仪教育内容进行碎片化的处理,按照实际岗位需求构建系统化、专业化的学生礼仪行为实践活动单元,通过模拟职业情境的“微信职场”,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在职业情境中充分参与、感受、尝试与体验,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三)开展文明礼仪活动,促进文明礼仪素养养成。为了全面促进学生礼仪的养成,学校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学生对文明礼仪的学习空间。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微信平台开展了“文明礼仪之星”竞赛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礼仪行为照片或视频上传到平台,采取学生投票的方式评选出礼仪之星,促使学生规范礼仪行为,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互联网+”时代,学校应牢记“为国育才”的使命,坚持以德育为首,不断丰富与完善德育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利用互联网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记录学生的每个精彩瞬间,以美好的德行品质塑造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推进职校德育建设和德育实践的创新发展,提升职校德育实效。
【参考文献】
[1]蔺 莉.“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提高职校德育教学实效——以徐州技师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7(26).
[2]王建辉,郭清逸.“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学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6).
[3]胡卫芳.新时代背景下职校积极德育课堂的着力点[J].当代职业教育,2018(3).
[4]刘竹叶.新媒体时代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山西教育:管理版,2020(1).
【作者简介】吴晶晶(1988— ),女,江苏沭阳人,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育。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