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会观看大型民族歌舞诗《文化·鄂尔多斯》,深深震撼于晚会营造的艺术情境。确切地说,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我跟随着一幕幕恢宏的篇章进入时空的隧道,跨越了整整7万年的历史长河,探询古代的文明印记,追寻来日的现代辉煌,走进了鄂尔多斯大地的历史,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文化。
2007年8月11日晚8点30分,《文化·鄂尔多斯》作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一部重头戏,也是第二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的开幕式晚会,在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灯火通明的露天演艺广场开启了大幕。
《文化·鄂尔多斯》的主旨清晰明了,主线简洁干净。晚会的总策划人,鄂尔多斯市文化局局长赵新民说:“我们就是想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鄂尔多斯民族歌舞为载体,选择从远古至今鄂尔多斯典型的文化元素,艺术地再现鄂尔多斯悠久的历史、经典的文化,体现鄂尔多斯多元文化结构,突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点。创作这台晚会的目的就是向观众展示我们鄂尔多斯文化的独一无二,同时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奉献鄂尔多斯的祝贺。”
《文化·鄂尔多斯》共分为四个篇章,即“神秘篇·大漠古韵”“神圣篇·圣地风采”“神奇篇·故乡风情”“神采篇·高原放歌”。每个篇章立意明确,采撷鄂尔多斯大地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文明片段,运用丰富的舞蹈语言,多种布景的变换,加之现代舞美、灯光、音响的配合,令现场观众感受到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独特悠长的神韵。而各个篇章之间通过主持人的插述,蒙古族传统音乐长调、呼麦等的导入,背景电子大屏幕画面的切换,转承起合,引领观众串起散落在尘湮深处的历史遗珠,将鄂尔多斯悠久灿烂的文明呈现在观众面前。整台晚会气势恢宏,引人入胜,其中更有许多“惊喜”,令人回味无穷。
“神秘篇·大漠古韵”是第一幕,肃静的夜空,追光下的老人与孩子,手牵着手,叙述古老苍茫的鄂尔多斯中引出了激越有力的《狩猎舞》,神圣庄严的《太阳神舞》和空灵轻快的青铜舞蹈《久远的梦》。舞台灯光从幽暗到光明,定格的“太阳神”,缓缓升起的巨大“匈奴皇冠”模型,从原始的蒙昧到追求光明再到创造青铜辉煌,掀开了鄂尔多斯远古的层层面纱。
如果说第一幕体现了多个民族在这里播撒下了文明的种子,那么第二幕,“神圣篇·圣地风采”则主要展示以成吉思汗文化为核心的鄂尔多斯蒙元文化特有的风采。战鼓声、马蹄声、号角声,声声入耳,《宫廷舞》《鞭鼓舞》《珠岚舞》、舞蹈动人。尤其是温婉华美的《珠岚舞》,由80个女演员身着镶嵌无数个小灯的蒙古族宫廷服饰,每人手持两个珠岚,轻移莲步,流动舞蹈,美轮美奂,令人神往,充分展现了鄂尔多斯传统宫廷舞的经典魅力。
鄂尔多斯号称“歌海舞乡”,浓郁的民族风情使这片土地充满了神奇,无论是歌曲——深情款款的《天堂》和豪爽热切的《金杯》,还是舞蹈——轻盈欢快的《盅碗舞》《筷子舞》和盛大祥和的《送亲》,都为观众奉上了一幕视觉的盛宴。然而,最感人的还是美丽的森吉德玛的爱情故事,舞台上绽放的朵朵莲花就是她优美纯洁的化身,而巨大的红盖头又掀起了多少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进入第四幕——“神采篇·高原放歌”,时间的指针停留在现代,《天然气舞》里金属感十足的舞蹈道具,身穿时尚羊绒衫的模特、背景屏幕播放的鄂尔多斯现代工业等在气势磅礴的《鄂尔多斯舞》的映衬之下,反映了鄂尔多斯各族儿女开拓进取、敢为人先、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鄂尔多斯走向和谐,走向崛起的今天和明天。谭晶和戴玉强真情演绎的晚会主题歌《天问》,更是将晚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刘延东率中央代表团四分团、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陈光林等各级领导和鄂尔多斯市各界群众观看了演出,各级领导和专业人士都对这台晚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就如主持人杨澜所说:“我被鄂尔多斯充满激情的歌舞所感动,更被歌舞中所描绘的鄂尔多斯的历史所震撼。它展示的不仅是一个地区的历史、一个地区的文化,也是全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的缩影。”
对于来自各方的好评,晚会策划人之一,鄂尔多斯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包山说:“我们市委、市政府一向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各级领导对这台晚会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支持,晚会取得成功是所有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表明我们鄂尔多斯文艺工作者具备组织策划大型晚会的实力,也向世人展示了今天鄂尔多斯人的风采。”
谈起创作这台晚会的艰辛,剧本的创作者——鄂尔多斯市剧作家旺楚格先生感慨地说:“创作期间最难的是如何在传承中做到创新,既能全面展示我们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独特的民族风情,体现鄂尔多斯文化的唯一性,又能与时俱进,让观众喜欢和接受,使晚会具有观赏性。”
据介绍,《文化 · 鄂尔多斯》剧本先后七易其稿,参加演出的700余人每天吃盒饭、住临时租用的教室,从早晨5点到次日凌晨2点,挥汗如雨,毫无怨言,在炎热酷暑中创作排演历时40多天。晚会演职人员基本来自鄂尔多斯本土,主要以鄂尔多斯歌舞剧团、旗区各专业艺术团队、民幼师等艺术团队和群众业余文艺骨干组成。晚会特别邀请中央、内蒙古电视台资深电视工作者,国内及自治区知名舞蹈编导、服装、舞美、灯光、音响等专业人士加盟,主持人杨澜、朱军和歌唱家谭晶、戴玉强的参演也为本台晚会增添了一抹亮色。晚会总策划人赵新民局长坚持带病工作,一方面指导晚会排练,一方面处理文化局日常工作。本台晚会的总导演,国家一级舞蹈编导巴德玛其其格则因为积劳成疾,在晚会结束后住进了医院。可以说,这台晚会倾注了鄂尔多斯艺术工作者的满腔热情,也凝聚了各界人士的辛勤汗水。
当漫天的烟花绚丽绽放时,回响在耳边的是这首由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云峰和词作家克明共同创作的《文化·鄂尔多斯》的主题歌——《天问》:
你可想过
金色的鹰冠
它曾戴在谁的头顶?
这片辽阔的大地
曾经站立着无数英雄
好像天穹闪闪的星辰
落在鄂尔多斯母亲的怀中
你可想过
圣主的陵园
它在守卫谁的灵魂?
这团文明的圣火
为何依然在熊熊升腾
好像天边七色的彩虹
落在鄂尔多斯母亲怀中
2007年8月11日晚8点30分,《文化·鄂尔多斯》作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一部重头戏,也是第二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的开幕式晚会,在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灯火通明的露天演艺广场开启了大幕。
《文化·鄂尔多斯》的主旨清晰明了,主线简洁干净。晚会的总策划人,鄂尔多斯市文化局局长赵新民说:“我们就是想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鄂尔多斯民族歌舞为载体,选择从远古至今鄂尔多斯典型的文化元素,艺术地再现鄂尔多斯悠久的历史、经典的文化,体现鄂尔多斯多元文化结构,突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点。创作这台晚会的目的就是向观众展示我们鄂尔多斯文化的独一无二,同时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奉献鄂尔多斯的祝贺。”
《文化·鄂尔多斯》共分为四个篇章,即“神秘篇·大漠古韵”“神圣篇·圣地风采”“神奇篇·故乡风情”“神采篇·高原放歌”。每个篇章立意明确,采撷鄂尔多斯大地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文明片段,运用丰富的舞蹈语言,多种布景的变换,加之现代舞美、灯光、音响的配合,令现场观众感受到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独特悠长的神韵。而各个篇章之间通过主持人的插述,蒙古族传统音乐长调、呼麦等的导入,背景电子大屏幕画面的切换,转承起合,引领观众串起散落在尘湮深处的历史遗珠,将鄂尔多斯悠久灿烂的文明呈现在观众面前。整台晚会气势恢宏,引人入胜,其中更有许多“惊喜”,令人回味无穷。
“神秘篇·大漠古韵”是第一幕,肃静的夜空,追光下的老人与孩子,手牵着手,叙述古老苍茫的鄂尔多斯中引出了激越有力的《狩猎舞》,神圣庄严的《太阳神舞》和空灵轻快的青铜舞蹈《久远的梦》。舞台灯光从幽暗到光明,定格的“太阳神”,缓缓升起的巨大“匈奴皇冠”模型,从原始的蒙昧到追求光明再到创造青铜辉煌,掀开了鄂尔多斯远古的层层面纱。
如果说第一幕体现了多个民族在这里播撒下了文明的种子,那么第二幕,“神圣篇·圣地风采”则主要展示以成吉思汗文化为核心的鄂尔多斯蒙元文化特有的风采。战鼓声、马蹄声、号角声,声声入耳,《宫廷舞》《鞭鼓舞》《珠岚舞》、舞蹈动人。尤其是温婉华美的《珠岚舞》,由80个女演员身着镶嵌无数个小灯的蒙古族宫廷服饰,每人手持两个珠岚,轻移莲步,流动舞蹈,美轮美奂,令人神往,充分展现了鄂尔多斯传统宫廷舞的经典魅力。
鄂尔多斯号称“歌海舞乡”,浓郁的民族风情使这片土地充满了神奇,无论是歌曲——深情款款的《天堂》和豪爽热切的《金杯》,还是舞蹈——轻盈欢快的《盅碗舞》《筷子舞》和盛大祥和的《送亲》,都为观众奉上了一幕视觉的盛宴。然而,最感人的还是美丽的森吉德玛的爱情故事,舞台上绽放的朵朵莲花就是她优美纯洁的化身,而巨大的红盖头又掀起了多少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进入第四幕——“神采篇·高原放歌”,时间的指针停留在现代,《天然气舞》里金属感十足的舞蹈道具,身穿时尚羊绒衫的模特、背景屏幕播放的鄂尔多斯现代工业等在气势磅礴的《鄂尔多斯舞》的映衬之下,反映了鄂尔多斯各族儿女开拓进取、敢为人先、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鄂尔多斯走向和谐,走向崛起的今天和明天。谭晶和戴玉强真情演绎的晚会主题歌《天问》,更是将晚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刘延东率中央代表团四分团、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陈光林等各级领导和鄂尔多斯市各界群众观看了演出,各级领导和专业人士都对这台晚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就如主持人杨澜所说:“我被鄂尔多斯充满激情的歌舞所感动,更被歌舞中所描绘的鄂尔多斯的历史所震撼。它展示的不仅是一个地区的历史、一个地区的文化,也是全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的缩影。”
对于来自各方的好评,晚会策划人之一,鄂尔多斯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包山说:“我们市委、市政府一向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各级领导对这台晚会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支持,晚会取得成功是所有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表明我们鄂尔多斯文艺工作者具备组织策划大型晚会的实力,也向世人展示了今天鄂尔多斯人的风采。”
谈起创作这台晚会的艰辛,剧本的创作者——鄂尔多斯市剧作家旺楚格先生感慨地说:“创作期间最难的是如何在传承中做到创新,既能全面展示我们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独特的民族风情,体现鄂尔多斯文化的唯一性,又能与时俱进,让观众喜欢和接受,使晚会具有观赏性。”
据介绍,《文化 · 鄂尔多斯》剧本先后七易其稿,参加演出的700余人每天吃盒饭、住临时租用的教室,从早晨5点到次日凌晨2点,挥汗如雨,毫无怨言,在炎热酷暑中创作排演历时40多天。晚会演职人员基本来自鄂尔多斯本土,主要以鄂尔多斯歌舞剧团、旗区各专业艺术团队、民幼师等艺术团队和群众业余文艺骨干组成。晚会特别邀请中央、内蒙古电视台资深电视工作者,国内及自治区知名舞蹈编导、服装、舞美、灯光、音响等专业人士加盟,主持人杨澜、朱军和歌唱家谭晶、戴玉强的参演也为本台晚会增添了一抹亮色。晚会总策划人赵新民局长坚持带病工作,一方面指导晚会排练,一方面处理文化局日常工作。本台晚会的总导演,国家一级舞蹈编导巴德玛其其格则因为积劳成疾,在晚会结束后住进了医院。可以说,这台晚会倾注了鄂尔多斯艺术工作者的满腔热情,也凝聚了各界人士的辛勤汗水。
当漫天的烟花绚丽绽放时,回响在耳边的是这首由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云峰和词作家克明共同创作的《文化·鄂尔多斯》的主题歌——《天问》:
你可想过
金色的鹰冠
它曾戴在谁的头顶?
这片辽阔的大地
曾经站立着无数英雄
好像天穹闪闪的星辰
落在鄂尔多斯母亲的怀中
你可想过
圣主的陵园
它在守卫谁的灵魂?
这团文明的圣火
为何依然在熊熊升腾
好像天边七色的彩虹
落在鄂尔多斯母亲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