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张兴华执教“可能性”一课时,语言朴实,充满灵气,多次用了“傻问”艺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正是这些 “傻问”,使课堂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凸显了教学智慧,体现了深厚的教学功底,现撷出几个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傻问”,构成共融的心理磁场
师:同学们一定在想,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怎么是一个爷爷?不过,爷爷上课可不空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袋球礼品,想不想看看?
生:想。
师:咱们看看。(满面含笑摸出一个球,高举并问“这是一个——”)
生(齐答):黄球。
师:(放进去再摸出一个),里面还有——(生接:白球),还有——。
生:红球。
师:这红球漂亮吗?(漂亮)想要吗?
生:想。
师:这红球可不是心里想要就要得到的,我得把这几种颜色的球放在袋子里,让小朋友们去摸,如果你摸到红球,就把它送给你,想不想试试?
生:想。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三个口袋,都装了些什么球呢,瞧——(贴图展示,这是1号袋——没有红球,这是2号袋——部分红球,这是3号袋——全是红球)现在,如果你特别想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红球,你会选择到几号袋子?1号、2号还是3号?
生1:3号。
生2:3号。
生3:3号。
师:想摸3号口袋的举手。哇,你们都想摸3号袋子,奇怪,为什么你们都选3号?
生:因为3号口袋全部都是红球。
师:全部是红球怎么了呢?
生:随便摸哪个球都是红球。
■
[赏析]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开课不久,教师请学生从三个袋子中选一个摸红球,当大家异口同声地选择了3号袋时,教师真诚地发出了第一个“傻问”:“哇,你们都想摸3号袋子,奇怪,为什么你们都选3号?”这一“傻问”拉近了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和学生构建了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形成共融共生的心理磁场。在这个磁场中,“小精灵们”自然很乐意在教师的引领下漫步于数学大道,去探求最美的数学之花。
【片段二】“傻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
师:都这么想吗?还有补充吗?是呀,口袋里全是红球,任意摸一个,会怎么样啊?(贴出字条“一定摸出红球”)数学上,我们可以说一定。
生:一定摸出红球。
师:1号袋里也有6个球,为什么不去1号袋里摸?
生1:因为1号口袋里没有红球。
师:没有红球就怎么了?
生:就肯定摸不到了。
师:嗯,这肯定用得真好。这1号口袋里一个红球都没有,任意摸一个,有可能摸出红球吗?
生(齐):不可能。
师:(赞赏地)嗯,没有红球怎么可能摸到红球呢?(在1号口袋下贴字条“不可能摸出红球”)
师:2号袋好像也没人选,看来,在2号袋中好像也不可能摸出红球,你们觉得对吗?
生:我觉得这2号口袋里有可能摸出红球的。(其余学生点头认同)
师:你想的和老师的不一样,是吗?你们都这样想的吗?
生:我觉得有可能摸到白球,也有可能摸到红球。
师:你的意思就是2号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有可能摸到红球是吗?
生:(齐答)是 (师板书:可能)。
师:这手可不长眼睛,2号口袋里既有白球又有红球,你真以为从里面任意摸一个球,有可能摸到红球吗?
生1:不可能。
生2:可能摸到红球。
生3:有可能,不一定。
师:他说不一定就是说有可能摸到红球,也有可能摸到白球,是不是?
生:(齐答)是。
师:从2号袋里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摸到红球吗?摸摸试试看好不好?
师:摸球的情况到底怎样呢?有没有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的?第一小组(点出),有请你们组,来,全部起立!一号同学,直接说颜色就行。
生:白白红红白红。(师结合学生回答,在课件上展示。)
师:有不一样的吗?奇怪,球都是3红3白,摸出的情况竟然会不同。来,请第二组说一说。
生:红白红红红红。
(展出4组的摸球情况:
第一组:白白红红白红
第二组:红白红红红红
第三组:红白红红红红
第四组:白白白白红白)
师:因为时间关系,汇报先到此为止。现在,观察一下这四个小组的摸球情况,是不是每组都有人摸到了红球?
生:摸到了。
[赏析]这是教师的第二次“傻问”,乍看是无心之失、梦魇之语,实则有心之举故意所为,充满智慧。
从全部是红球的袋子里一定能摸出红球,没有红球的袋子里一定摸不出红球,既有红球也有其他球的袋子里可能摸出红球,这些结论是显然的,但怎样引领学生去注意、理解、思考呢?教师选择了“傻问”。当学生总结出为什么选择3号袋后,教师很自然地抛出“1号袋里也有6个球,为什么不去1号袋里摸”的问题求教于学生。学生很肯定地回答道“没有红球就肯定摸不到了”。 这一回答正好着了“傻问”的道:“有红球会怎么样呢?”从而引来更深层次的傻问:“2号袋好像也没人选,看来,在2号袋中好像也不可能摸出红球,你们觉得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看似傻傻的问题,就如同一块巨石,投向了学生的思维之海,荡起了一层层智慧之花,“我觉得有可能摸到白球,也有可能摸到红球。”就是其中最美丽的一朵。但教师并没有驻足于此,而是再次傻乎乎问“这手可不长眼睛,2号口袋里既有白球又有红球,你真以为从里面任意摸一个球,有可能摸到红球吗?”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如果说上一次的“傻”引出了学生的智慧之花;那么这一次的“傻”则给了学生一个大大的问号,唤醒了学生好奇的本性,激起了学生操作验证的动力,巧妙地把学生推到了前台,推向了理解和感受、验证之旅。
【片段三】“傻问”,引导反思完美收官
师:看来,这2号口袋里有3个红球、3个白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有可能摸到红球吗?(结合回答贴出:可能摸到红球)
师:老师不明白了,这2号口袋明明可能摸到红球,你们为什么偏偏都要去摸3号口袋,不去摸2号口袋呢?
生1:3号口袋任意摸一个球,就是红球。
生2:在2号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有可能摸到红球,也有可能摸到白球。
师:如果没有3号口袋,只有1号和2号口袋,你会选哪个口袋?
生:2号。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1号口袋里没有红球,而2号口袋里有红球。
师:对,1号口袋里不管怎么摸,能摸到红球吗?而2号口袋呢?可能摸到红球是不是?真会动脑筋。
[赏析]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道:“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张兴华老师不但深谙此理,而且用“傻问”演绎了一遍。当学生在教师“傻问”的追赶下经过操作验证了“有红球也有其他球的袋子里可能摸出红球”的经验后,怎样引导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呢?教师继续一本正经地“傻”了起来,“老师不明白了,这2号口袋明明可能摸到红球,你们为什么偏偏都要去摸3号口袋,不去摸2号口袋呢?”在这一傻问“强迫”下,学生自觉地梳理经历的整个过程。这样的“傻”处理比起类似“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的小结,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有效思考,更能彰显教学语言的艺术。这也许就是对“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又一经典的诠释。
五代时期高僧布袋和尚把“退”作为处世哲学,其诗偈曰“退步原来是向前”。清代画家郑板桥把“难得糊涂”称为立世之道。布袋和尚“以退为进”和板桥大师“ 糊涂求心安”的经世之道暗藏禅机,被后世效仿。人生如此,教学亦然。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的“傻问”艺术与“退” “ 糊涂”的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课堂中的“傻问” 并不是真的“糊涂”, 而是“退步向前”的明智之举,是教师为了给学生的思维一片和谐、自由的天空而藏巧于拙,是教师为把自己赶下权威者的神坛、交出课堂话语权、置学生于主体地位的一大利器。课上,如果教师能够像张兴华老先生那样机敏地发现并抓住契机适时“傻问”一下,“海阔天空、柳暗花明” 之景定当骤然显现,教学就会在教师的适时、顺势的“傻问”中,跌宕起伏地深入下去。(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jxjyjxsxl@126.com
【片段一】“傻问”,构成共融的心理磁场
师:同学们一定在想,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怎么是一个爷爷?不过,爷爷上课可不空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袋球礼品,想不想看看?
生:想。
师:咱们看看。(满面含笑摸出一个球,高举并问“这是一个——”)
生(齐答):黄球。
师:(放进去再摸出一个),里面还有——(生接:白球),还有——。
生:红球。
师:这红球漂亮吗?(漂亮)想要吗?
生:想。
师:这红球可不是心里想要就要得到的,我得把这几种颜色的球放在袋子里,让小朋友们去摸,如果你摸到红球,就把它送给你,想不想试试?
生:想。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三个口袋,都装了些什么球呢,瞧——(贴图展示,这是1号袋——没有红球,这是2号袋——部分红球,这是3号袋——全是红球)现在,如果你特别想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红球,你会选择到几号袋子?1号、2号还是3号?
生1:3号。
生2:3号。
生3:3号。
师:想摸3号口袋的举手。哇,你们都想摸3号袋子,奇怪,为什么你们都选3号?
生:因为3号口袋全部都是红球。
师:全部是红球怎么了呢?
生:随便摸哪个球都是红球。
■
[赏析]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开课不久,教师请学生从三个袋子中选一个摸红球,当大家异口同声地选择了3号袋时,教师真诚地发出了第一个“傻问”:“哇,你们都想摸3号袋子,奇怪,为什么你们都选3号?”这一“傻问”拉近了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和学生构建了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形成共融共生的心理磁场。在这个磁场中,“小精灵们”自然很乐意在教师的引领下漫步于数学大道,去探求最美的数学之花。
【片段二】“傻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
师:都这么想吗?还有补充吗?是呀,口袋里全是红球,任意摸一个,会怎么样啊?(贴出字条“一定摸出红球”)数学上,我们可以说一定。
生:一定摸出红球。
师:1号袋里也有6个球,为什么不去1号袋里摸?
生1:因为1号口袋里没有红球。
师:没有红球就怎么了?
生:就肯定摸不到了。
师:嗯,这肯定用得真好。这1号口袋里一个红球都没有,任意摸一个,有可能摸出红球吗?
生(齐):不可能。
师:(赞赏地)嗯,没有红球怎么可能摸到红球呢?(在1号口袋下贴字条“不可能摸出红球”)
师:2号袋好像也没人选,看来,在2号袋中好像也不可能摸出红球,你们觉得对吗?
生:我觉得这2号口袋里有可能摸出红球的。(其余学生点头认同)
师:你想的和老师的不一样,是吗?你们都这样想的吗?
生:我觉得有可能摸到白球,也有可能摸到红球。
师:你的意思就是2号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有可能摸到红球是吗?
生:(齐答)是 (师板书:可能)。
师:这手可不长眼睛,2号口袋里既有白球又有红球,你真以为从里面任意摸一个球,有可能摸到红球吗?
生1:不可能。
生2:可能摸到红球。
生3:有可能,不一定。
师:他说不一定就是说有可能摸到红球,也有可能摸到白球,是不是?
生:(齐答)是。
师:从2号袋里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摸到红球吗?摸摸试试看好不好?
师:摸球的情况到底怎样呢?有没有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的?第一小组(点出),有请你们组,来,全部起立!一号同学,直接说颜色就行。
生:白白红红白红。(师结合学生回答,在课件上展示。)
师:有不一样的吗?奇怪,球都是3红3白,摸出的情况竟然会不同。来,请第二组说一说。
生:红白红红红红。
(展出4组的摸球情况:
第一组:白白红红白红
第二组:红白红红红红
第三组:红白红红红红
第四组:白白白白红白)
师:因为时间关系,汇报先到此为止。现在,观察一下这四个小组的摸球情况,是不是每组都有人摸到了红球?
生:摸到了。
[赏析]这是教师的第二次“傻问”,乍看是无心之失、梦魇之语,实则有心之举故意所为,充满智慧。
从全部是红球的袋子里一定能摸出红球,没有红球的袋子里一定摸不出红球,既有红球也有其他球的袋子里可能摸出红球,这些结论是显然的,但怎样引领学生去注意、理解、思考呢?教师选择了“傻问”。当学生总结出为什么选择3号袋后,教师很自然地抛出“1号袋里也有6个球,为什么不去1号袋里摸”的问题求教于学生。学生很肯定地回答道“没有红球就肯定摸不到了”。 这一回答正好着了“傻问”的道:“有红球会怎么样呢?”从而引来更深层次的傻问:“2号袋好像也没人选,看来,在2号袋中好像也不可能摸出红球,你们觉得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看似傻傻的问题,就如同一块巨石,投向了学生的思维之海,荡起了一层层智慧之花,“我觉得有可能摸到白球,也有可能摸到红球。”就是其中最美丽的一朵。但教师并没有驻足于此,而是再次傻乎乎问“这手可不长眼睛,2号口袋里既有白球又有红球,你真以为从里面任意摸一个球,有可能摸到红球吗?”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如果说上一次的“傻”引出了学生的智慧之花;那么这一次的“傻”则给了学生一个大大的问号,唤醒了学生好奇的本性,激起了学生操作验证的动力,巧妙地把学生推到了前台,推向了理解和感受、验证之旅。
【片段三】“傻问”,引导反思完美收官
师:看来,这2号口袋里有3个红球、3个白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有可能摸到红球吗?(结合回答贴出:可能摸到红球)
师:老师不明白了,这2号口袋明明可能摸到红球,你们为什么偏偏都要去摸3号口袋,不去摸2号口袋呢?
生1:3号口袋任意摸一个球,就是红球。
生2:在2号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有可能摸到红球,也有可能摸到白球。
师:如果没有3号口袋,只有1号和2号口袋,你会选哪个口袋?
生:2号。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1号口袋里没有红球,而2号口袋里有红球。
师:对,1号口袋里不管怎么摸,能摸到红球吗?而2号口袋呢?可能摸到红球是不是?真会动脑筋。
[赏析]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道:“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张兴华老师不但深谙此理,而且用“傻问”演绎了一遍。当学生在教师“傻问”的追赶下经过操作验证了“有红球也有其他球的袋子里可能摸出红球”的经验后,怎样引导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呢?教师继续一本正经地“傻”了起来,“老师不明白了,这2号口袋明明可能摸到红球,你们为什么偏偏都要去摸3号口袋,不去摸2号口袋呢?”在这一傻问“强迫”下,学生自觉地梳理经历的整个过程。这样的“傻”处理比起类似“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的小结,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有效思考,更能彰显教学语言的艺术。这也许就是对“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又一经典的诠释。
五代时期高僧布袋和尚把“退”作为处世哲学,其诗偈曰“退步原来是向前”。清代画家郑板桥把“难得糊涂”称为立世之道。布袋和尚“以退为进”和板桥大师“ 糊涂求心安”的经世之道暗藏禅机,被后世效仿。人生如此,教学亦然。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的“傻问”艺术与“退” “ 糊涂”的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课堂中的“傻问” 并不是真的“糊涂”, 而是“退步向前”的明智之举,是教师为了给学生的思维一片和谐、自由的天空而藏巧于拙,是教师为把自己赶下权威者的神坛、交出课堂话语权、置学生于主体地位的一大利器。课上,如果教师能够像张兴华老先生那样机敏地发现并抓住契机适时“傻问”一下,“海阔天空、柳暗花明” 之景定当骤然显现,教学就会在教师的适时、顺势的“傻问”中,跌宕起伏地深入下去。(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jxjyjxsx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