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在“傻问”中深入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张兴华执教“可能性”一课时,语言朴实,充满灵气,多次用了“傻问”艺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正是这些 “傻问”,使课堂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凸显了教学智慧,体现了深厚的教学功底,现撷出几个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傻问”,构成共融的心理磁场
  师:同学们一定在想,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怎么是一个爷爷?不过,爷爷上课可不空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袋球礼品,想不想看看?
  生:想。
  师:咱们看看。(满面含笑摸出一个球,高举并问“这是一个——”)
  生(齐答):黄球。
  师:(放进去再摸出一个),里面还有——(生接:白球),还有——。
  生:红球。
  师:这红球漂亮吗?(漂亮)想要吗?
  生:想。
  师:这红球可不是心里想要就要得到的,我得把这几种颜色的球放在袋子里,让小朋友们去摸,如果你摸到红球,就把它送给你,想不想试试?
  生:想。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三个口袋,都装了些什么球呢,瞧——(贴图展示,这是1号袋——没有红球,这是2号袋——部分红球,这是3号袋——全是红球)现在,如果你特别想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红球,你会选择到几号袋子?1号、2号还是3号?
  生1:3号。
  生2:3号。
  生3:3号。
  师:想摸3号口袋的举手。哇,你们都想摸3号袋子,奇怪,为什么你们都选3号?
  生:因为3号口袋全部都是红球。
  师:全部是红球怎么了呢?
  生:随便摸哪个球都是红球。
  
   ■
  
  [赏析]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开课不久,教师请学生从三个袋子中选一个摸红球,当大家异口同声地选择了3号袋时,教师真诚地发出了第一个“傻问”:“哇,你们都想摸3号袋子,奇怪,为什么你们都选3号?”这一“傻问”拉近了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和学生构建了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形成共融共生的心理磁场。在这个磁场中,“小精灵们”自然很乐意在教师的引领下漫步于数学大道,去探求最美的数学之花。
  【片段二】“傻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
  
  师:都这么想吗?还有补充吗?是呀,口袋里全是红球,任意摸一个,会怎么样啊?(贴出字条“一定摸出红球”)数学上,我们可以说一定。
  生:一定摸出红球。
  师:1号袋里也有6个球,为什么不去1号袋里摸?
  生1:因为1号口袋里没有红球。
  师:没有红球就怎么了?
  生:就肯定摸不到了。
  师:嗯,这肯定用得真好。这1号口袋里一个红球都没有,任意摸一个,有可能摸出红球吗?
  生(齐):不可能。
  师:(赞赏地)嗯,没有红球怎么可能摸到红球呢?(在1号口袋下贴字条“不可能摸出红球”)
  师:2号袋好像也没人选,看来,在2号袋中好像也不可能摸出红球,你们觉得对吗?
  生:我觉得这2号口袋里有可能摸出红球的。(其余学生点头认同)
  师:你想的和老师的不一样,是吗?你们都这样想的吗?
  生:我觉得有可能摸到白球,也有可能摸到红球。
  师:你的意思就是2号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有可能摸到红球是吗?
  生:(齐答)是 (师板书:可能)。
  师:这手可不长眼睛,2号口袋里既有白球又有红球,你真以为从里面任意摸一个球,有可能摸到红球吗?
  生1:不可能。
  生2:可能摸到红球。
  生3:有可能,不一定。
  师:他说不一定就是说有可能摸到红球,也有可能摸到白球,是不是?
  生:(齐答)是。
  师:从2号袋里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摸到红球吗?摸摸试试看好不好?
  师:摸球的情况到底怎样呢?有没有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的?第一小组(点出),有请你们组,来,全部起立!一号同学,直接说颜色就行。
  生:白白红红白红。(师结合学生回答,在课件上展示。)
  师:有不一样的吗?奇怪,球都是3红3白,摸出的情况竟然会不同。来,请第二组说一说。
  生:红白红红红红。
  (展出4组的摸球情况:
  第一组:白白红红白红
  第二组:红白红红红红
  第三组:红白红红红红
  第四组:白白白白红白)
  师:因为时间关系,汇报先到此为止。现在,观察一下这四个小组的摸球情况,是不是每组都有人摸到了红球?
  生:摸到了。
  [赏析]这是教师的第二次“傻问”,乍看是无心之失、梦魇之语,实则有心之举故意所为,充满智慧。
  从全部是红球的袋子里一定能摸出红球,没有红球的袋子里一定摸不出红球,既有红球也有其他球的袋子里可能摸出红球,这些结论是显然的,但怎样引领学生去注意、理解、思考呢?教师选择了“傻问”。当学生总结出为什么选择3号袋后,教师很自然地抛出“1号袋里也有6个球,为什么不去1号袋里摸”的问题求教于学生。学生很肯定地回答道“没有红球就肯定摸不到了”。 这一回答正好着了“傻问”的道:“有红球会怎么样呢?”从而引来更深层次的傻问:“2号袋好像也没人选,看来,在2号袋中好像也不可能摸出红球,你们觉得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看似傻傻的问题,就如同一块巨石,投向了学生的思维之海,荡起了一层层智慧之花,“我觉得有可能摸到白球,也有可能摸到红球。”就是其中最美丽的一朵。但教师并没有驻足于此,而是再次傻乎乎问“这手可不长眼睛,2号口袋里既有白球又有红球,你真以为从里面任意摸一个球,有可能摸到红球吗?”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如果说上一次的“傻”引出了学生的智慧之花;那么这一次的“傻”则给了学生一个大大的问号,唤醒了学生好奇的本性,激起了学生操作验证的动力,巧妙地把学生推到了前台,推向了理解和感受、验证之旅。
  【片段三】“傻问”,引导反思完美收官
  师:看来,这2号口袋里有3个红球、3个白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有可能摸到红球吗?(结合回答贴出:可能摸到红球)
  师:老师不明白了,这2号口袋明明可能摸到红球,你们为什么偏偏都要去摸3号口袋,不去摸2号口袋呢?
  生1:3号口袋任意摸一个球,就是红球。
  生2:在2号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有可能摸到红球,也有可能摸到白球。
  师:如果没有3号口袋,只有1号和2号口袋,你会选哪个口袋?
  生:2号。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1号口袋里没有红球,而2号口袋里有红球。
  师:对,1号口袋里不管怎么摸,能摸到红球吗?而2号口袋呢?可能摸到红球是不是?真会动脑筋。
  [赏析]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道:“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张兴华老师不但深谙此理,而且用“傻问”演绎了一遍。当学生在教师“傻问”的追赶下经过操作验证了“有红球也有其他球的袋子里可能摸出红球”的经验后,怎样引导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呢?教师继续一本正经地“傻”了起来,“老师不明白了,这2号口袋明明可能摸到红球,你们为什么偏偏都要去摸3号口袋,不去摸2号口袋呢?”在这一傻问“强迫”下,学生自觉地梳理经历的整个过程。这样的“傻”处理比起类似“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的小结,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有效思考,更能彰显教学语言的艺术。这也许就是对“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又一经典的诠释。
  五代时期高僧布袋和尚把“退”作为处世哲学,其诗偈曰“退步原来是向前”。清代画家郑板桥把“难得糊涂”称为立世之道。布袋和尚“以退为进”和板桥大师“ 糊涂求心安”的经世之道暗藏禅机,被后世效仿。人生如此,教学亦然。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的“傻问”艺术与“退” “ 糊涂”的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课堂中的“傻问” 并不是真的“糊涂”, 而是“退步向前”的明智之举,是教师为了给学生的思维一片和谐、自由的天空而藏巧于拙,是教师为把自己赶下权威者的神坛、交出课堂话语权、置学生于主体地位的一大利器。课上,如果教师能够像张兴华老先生那样机敏地发现并抓住契机适时“傻问”一下,“海阔天空、柳暗花明” 之景定当骤然显现,教学就会在教师的适时、顺势的“傻问”中,跌宕起伏地深入下去。(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jxjyjxsxl@126.com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表演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符合他们年龄特点,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感悟文本、走进文本的重要方式。可以说,表演让语文课堂更加灵动,更有情趣,能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最亲密接触,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请看特级教师于永正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的。  师:刚才有好几个同学画出不理解的词是“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请你们读这两句话,想站的就站,想坐的就坐,可以做一些动作。通过你们
期刊
在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江苏潘雪琪老师执教了“秒的认识”一课。课堂上,教师组织了许多的数学体验学习活动,使学生对“秒”这一时间概念的理解更入微。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  [片段一] 动静结合体验1秒时长  师:时间是1秒1秒过去的,你会用声音或动作把1秒1秒的节奏表示出来吗?  生(齐声):能!  师:这样吧,大家拿出钟面,自己看一看,听一听。(学生开始观察,倾听)谁愿意
期刊
几年前,笔者曾经就当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几个“误区”(详见2005年《小学数学教育》第10期《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剖析》一文),其中特别提到课堂教学的“三无现象”,即无看书、无板书、无作业。最近,笔者就数学课堂的文本阅读问题再次进行了专题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现今的数学课堂,数学课本的阅读价值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在访谈中有些低年级老师认为,现在的数学课本(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得
期刊
留心第一课时,我们会发现:不论是观摩课、展示课,还是竞赛课,很少有人去执教第一课时。原因是教师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名堂或难以把握。总之,第一课时被忽视了,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这是阅读教学认识的严重误区!殊不知,哪一课的阅读教学如果没有第一课时厚实有效的教学奠基,怎会有第二课时渐进的精彩呢?特级教师严明新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太阳》,是对第一课
期刊
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需要教师智慧的引航。当学生的阅读活动出现困难时,教师应审时度势,主动介入,能动挈领,使学生在文字徜徉中丰盈语言素养,觉醒人性本真。  【片段一】在“迷”读处拨云见日(《清平乐 村居》魏 星)  生:作者说“最喜小儿无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为什么说他“无赖”呢?  师:把“无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把这两句读出来,联系上下文想。(生读)  师:我
期刊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在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中,笔者听了江苏省吴静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本节课吴老师在充分解读教材、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紧扣数学本质,以数学模型为抓手,大胆突破教材,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具,层层剥笋,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需求,有理有据,有情有趣,学生对三角形
期刊
教人之人,师也。追及师之源,上溯尧舜禹。古有韩公《师说》,传道授业解惑;今者称誉园丁,堪以德艺双馨。师者,泰斗巨擘也;乘孔孟遗风,汲文明珍琼,树后世师宗。  上下五千年,师表立中间;教化启懵懂,文明开繁荣。教为民族大厦之根基,师乃教育根基之磐石。崇文重教,薪火同擎;辟古开今,师教先行。提民族民生之心智,发人类前进之动力,创文化开明之盛世。  爱矣,师之深情;宽矣,师之胸襟;严矣,师之尺度;活矣,师
期刊
编辑和作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作者的积累和创造,期刊就失去了稿件资源,编辑也就失去了再创造的意义。作者不能盲目投稿,否则会失去很多被录用的机会。  1.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对所投期刊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刊物所载内容范围、性质、读者群、作者群及约稿重点,形成一种无形的沟通,有针对性地对所投刊物进行选择。  2.作者要按拟投刊物的格式、写作规范整理自己的稿件,使之符合刊物的要求,使编辑看到稿件有一种熟悉和
期刊
“自主体验”,意即自我进行自觉、主动的、创造性的实践,以求获得以心、以行验之的经验。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自然理解了。”分析蒙台梭利的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给我们最大的收获。这种体验必须是亲身经历的,是自我的、自主的实践体验与总结。我国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课程标准》更是进一步指出
期刊
语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和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语言表达能力就是通过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以实现与他人良好沟通的一种能力,它体现的是我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学校是学生成人成才的摇篮,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园地,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他们所要获得的重要能力之一。  一、良言一句三冬暖: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