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倡导求实、高效的课堂教学大背景下,不少语文教师把练习挤进了课堂教学中,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老师们的初衷是好的,然而,我们也因此看到了课堂练习遭遇的尴尬局面:学生所做的练习或为机械的抄写、默写,或为“一课一练”“课课练”“学习报”等重复训练。可以这么说,这样的课堂练习是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积累轻运用。学生做得云里雾里,他们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中非但没有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反而加重了师生双方的负担,可谓低效甚至无效。这是导致现代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的重要原因。
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帕尔莫博士曾说过:“理解一种语言是如何运作的,与学会如何使用这种语言之间存在着是显的区别。”所以,衡量学生是否学好了语文,不是看他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也不能仅仅看积累了多少词语或句子,而是看他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学生在运用之中体验到了成功,自然会乐此不疲。因此,引导学生从小广泛阅读、丰富语言积累,同时在课堂上激活思维,引领他们运用语言,这是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如何给予学生运用语言的“点睛之术”,带领他们一同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呢?我认为习题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习题设计要结合语境
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的语言,才可能在学生的记忆中存活,否则,它只能是文字符号。因此,我们设计的习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知识语言储备,使“死”的材料一下子变为“活”的语言。例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有积累歇后语的要求和引导,为了努力使积累提升价值,我这样设计:我们班的同学各有特点。你看,班长办事很讲原则,你若犯了错可别想从他的眼皮底下溜过,可称得上是包公断案——( );又高又胖的阿明,可不是个粗人,他呀,是张飞穿针——( )……可是我们这个集体很团结,为了这次六一文艺汇演,大家是八仙过海——( ),想方设法,献计献策,受到全校师生一致好评。再如,学完六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遨游在诗的王国”后,我又设计了一组巧填古诗名句的习题:
1.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2.我在做数学题时遇到了难题,正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一点拨,我恍然大悟,这真是( )。
3.人们常用“( ),( )”来颂扬那些具有终身默默奉献精神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崇高品质的老师们。
4.王可同学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玩,你能用一句诗来劝告他吗?( )……
上述习题就创设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要求学生填写适合于这一语境的短语或句子,这就是活的语文。因为无论什么经典的语言,只有会灵活运用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只会死记硬背,所学的知识就是僵化的,再鲜活的东西终将会被遗忘。
二、习题设计要依托文本
课堂练习设计应以课文为依据,结合课文的语言特点进行适当拓展。有的课文情深意浓,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宜指导学生多角度地写感受;有的课文语句优美,修辞运用典型,宜指导学生鉴赏、仿照句式表达。依托文本就是要求教师根据课文特点设计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一课时,教学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赏花开、品花时之后,我这样设计语言运用练习:
1.盘点词语
师:课文写各种花开时间写得好,开花特点写得好,课文中还有很多词语用得也很好。想想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指名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这些词语。(师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艳丽
含笑一现 绽开笑脸 暮色
欣然怒放 舒展花瓣 苏醒
2.小练笔,写花开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牡丹、茉莉、荷花等图片以及这些花开的时间介绍。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写写什么花在什么时间开,如果你能用上刚才我们列出的词语来写写它的样子、颜色或者香味,那就更了不起了,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也可以。
这样,学生们的情感在练笔中得到了释放,学生们的语感也在练笔中得到了加强。
三、习题设计要兼顾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明确规定了各学段课外阅读的总量。因此,我们对学生积累与运用的考查习题就要涉及课外阅读,要对学生起个导向作用。否则,学生不会重视阅读,阅读量不够,考试就得不到保障。例如:(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和( ),“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说的是《 》中的一位传奇英雄( )。这种习题具有一定的开放度,能引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但需要注意变换题型,防止学生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四、习题设计要加强综合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而我们通常的训练都比较机械单一,今天拼音,明天字词,后天作文或周记……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降低。所以,习题的设计应强化综合运用。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紧扣学情,精心设计练习,能有效地搭建起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脚手架,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扎实。
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帕尔莫博士曾说过:“理解一种语言是如何运作的,与学会如何使用这种语言之间存在着是显的区别。”所以,衡量学生是否学好了语文,不是看他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也不能仅仅看积累了多少词语或句子,而是看他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学生在运用之中体验到了成功,自然会乐此不疲。因此,引导学生从小广泛阅读、丰富语言积累,同时在课堂上激活思维,引领他们运用语言,这是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如何给予学生运用语言的“点睛之术”,带领他们一同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呢?我认为习题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习题设计要结合语境
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的语言,才可能在学生的记忆中存活,否则,它只能是文字符号。因此,我们设计的习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知识语言储备,使“死”的材料一下子变为“活”的语言。例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有积累歇后语的要求和引导,为了努力使积累提升价值,我这样设计:我们班的同学各有特点。你看,班长办事很讲原则,你若犯了错可别想从他的眼皮底下溜过,可称得上是包公断案——( );又高又胖的阿明,可不是个粗人,他呀,是张飞穿针——( )……可是我们这个集体很团结,为了这次六一文艺汇演,大家是八仙过海——( ),想方设法,献计献策,受到全校师生一致好评。再如,学完六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遨游在诗的王国”后,我又设计了一组巧填古诗名句的习题:
1.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2.我在做数学题时遇到了难题,正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一点拨,我恍然大悟,这真是( )。
3.人们常用“( ),( )”来颂扬那些具有终身默默奉献精神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崇高品质的老师们。
4.王可同学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玩,你能用一句诗来劝告他吗?( )……
上述习题就创设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要求学生填写适合于这一语境的短语或句子,这就是活的语文。因为无论什么经典的语言,只有会灵活运用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只会死记硬背,所学的知识就是僵化的,再鲜活的东西终将会被遗忘。
二、习题设计要依托文本
课堂练习设计应以课文为依据,结合课文的语言特点进行适当拓展。有的课文情深意浓,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宜指导学生多角度地写感受;有的课文语句优美,修辞运用典型,宜指导学生鉴赏、仿照句式表达。依托文本就是要求教师根据课文特点设计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一课时,教学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赏花开、品花时之后,我这样设计语言运用练习:
1.盘点词语
师:课文写各种花开时间写得好,开花特点写得好,课文中还有很多词语用得也很好。想想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指名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这些词语。(师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艳丽
含笑一现 绽开笑脸 暮色
欣然怒放 舒展花瓣 苏醒
2.小练笔,写花开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牡丹、茉莉、荷花等图片以及这些花开的时间介绍。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写写什么花在什么时间开,如果你能用上刚才我们列出的词语来写写它的样子、颜色或者香味,那就更了不起了,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也可以。
这样,学生们的情感在练笔中得到了释放,学生们的语感也在练笔中得到了加强。
三、习题设计要兼顾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明确规定了各学段课外阅读的总量。因此,我们对学生积累与运用的考查习题就要涉及课外阅读,要对学生起个导向作用。否则,学生不会重视阅读,阅读量不够,考试就得不到保障。例如:(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和( ),“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说的是《 》中的一位传奇英雄( )。这种习题具有一定的开放度,能引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但需要注意变换题型,防止学生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四、习题设计要加强综合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而我们通常的训练都比较机械单一,今天拼音,明天字词,后天作文或周记……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降低。所以,习题的设计应强化综合运用。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紧扣学情,精心设计练习,能有效地搭建起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脚手架,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