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思维,引领学生运用语言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倡导求实、高效的课堂教学大背景下,不少语文教师把练习挤进了课堂教学中,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老师们的初衷是好的,然而,我们也因此看到了课堂练习遭遇的尴尬局面:学生所做的练习或为机械的抄写、默写,或为“一课一练”“课课练”“学习报”等重复训练。可以这么说,这样的课堂练习是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积累轻运用。学生做得云里雾里,他们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中非但没有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反而加重了师生双方的负担,可谓低效甚至无效。这是导致现代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的重要原因。
  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帕尔莫博士曾说过:“理解一种语言是如何运作的,与学会如何使用这种语言之间存在着是显的区别。”所以,衡量学生是否学好了语文,不是看他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也不能仅仅看积累了多少词语或句子,而是看他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学生在运用之中体验到了成功,自然会乐此不疲。因此,引导学生从小广泛阅读、丰富语言积累,同时在课堂上激活思维,引领他们运用语言,这是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如何给予学生运用语言的“点睛之术”,带领他们一同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呢?我认为习题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习题设计要结合语境
  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的语言,才可能在学生的记忆中存活,否则,它只能是文字符号。因此,我们设计的习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知识语言储备,使“死”的材料一下子变为“活”的语言。例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有积累歇后语的要求和引导,为了努力使积累提升价值,我这样设计:我们班的同学各有特点。你看,班长办事很讲原则,你若犯了错可别想从他的眼皮底下溜过,可称得上是包公断案——( );又高又胖的阿明,可不是个粗人,他呀,是张飞穿针——( )……可是我们这个集体很团结,为了这次六一文艺汇演,大家是八仙过海——( ),想方设法,献计献策,受到全校师生一致好评。再如,学完六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遨游在诗的王国”后,我又设计了一组巧填古诗名句的习题:
  1.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2.我在做数学题时遇到了难题,正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一点拨,我恍然大悟,这真是( )。
  3.人们常用“( ),( )”来颂扬那些具有终身默默奉献精神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崇高品质的老师们。
  4.王可同学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玩,你能用一句诗来劝告他吗?( )……
  上述习题就创设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要求学生填写适合于这一语境的短语或句子,这就是活的语文。因为无论什么经典的语言,只有会灵活运用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只会死记硬背,所学的知识就是僵化的,再鲜活的东西终将会被遗忘。
  二、习题设计要依托文本
  课堂练习设计应以课文为依据,结合课文的语言特点进行适当拓展。有的课文情深意浓,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宜指导学生多角度地写感受;有的课文语句优美,修辞运用典型,宜指导学生鉴赏、仿照句式表达。依托文本就是要求教师根据课文特点设计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一课时,教学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赏花开、品花时之后,我这样设计语言运用练习:
  1.盘点词语
  师:课文写各种花开时间写得好,开花特点写得好,课文中还有很多词语用得也很好。想想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指名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这些词语。(师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艳丽
  含笑一现 绽开笑脸 暮色
  欣然怒放 舒展花瓣 苏醒
  2.小练笔,写花开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牡丹、茉莉、荷花等图片以及这些花开的时间介绍。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写写什么花在什么时间开,如果你能用上刚才我们列出的词语来写写它的样子、颜色或者香味,那就更了不起了,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也可以。
  这样,学生们的情感在练笔中得到了释放,学生们的语感也在练笔中得到了加强。
  三、习题设计要兼顾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明确规定了各学段课外阅读的总量。因此,我们对学生积累与运用的考查习题就要涉及课外阅读,要对学生起个导向作用。否则,学生不会重视阅读,阅读量不够,考试就得不到保障。例如:(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和( ),“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说的是《 》中的一位传奇英雄( )。这种习题具有一定的开放度,能引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但需要注意变换题型,防止学生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四、习题设计要加强综合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而我们通常的训练都比较机械单一,今天拼音,明天字词,后天作文或周记……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降低。所以,习题的设计应强化综合运用。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紧扣学情,精心设计练习,能有效地搭建起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脚手架,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扎实。
其他文献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千挑万选的精品,自然要细细研读。但入选的文章毕竟有限,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文本内在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探寻文本引而未发的内容。  一、相同题材对比读  任何一套教材在编排时,内容上都会注意上下的连贯。如苏教版教材中,同样表达了深厚的亲情,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选文呈现。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陈毅探母》两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渗透文化、提升素养、培养能力。  圆,无论是就人们
教学是一种交往、互动,是师生在精神领域的对话。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设计既不是传统方式下的“训诲—驯化”模式,也不是“传授—训练”模式,应该是学生、老师、文本等各种主体之间多重对话的交织,旨在通过对话交流,锻炼并培养语文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语文对话教学模式的构建意味着主体性的张扬、个性的凸显、心态的开放、思维的创新。对老师来说,语文对话教学模式的构建意味着在课堂之中分享知识远比传授知识更有意义。因而在语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的一节传统计算课,与以往不同,最新审定版的教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专门安排了整整两节课来认识周长和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对于“如何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也有了相应的感悟。那么,改版后的这节课目标定位又该如何?有了更充裕的教学时间,课堂中的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呢?针对这些困惑,我们备课组决定就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一次课例研究
新一轮课改目标之一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实施修订课程标准必然要求老师转变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依赖思想,努力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大胆挖掘素材,科学利用和灵活地使用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听了我校刘老师执教的《6和7的认识》一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挖掘素材,调整、改造教材,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
江西省余干县第二小学这所老牌名校在率先引进孟照彬教授的“EEPO”有效教育理念和课型模式之后,充分认识到了名师团队在“有效教育”课改试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一直坚持把打造名师团队作为课改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精心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让他们在全校乃至全省课改试验浪潮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引领作用。  一、勇辟教改蹊径,打造创新团队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出“有效课堂”的改革,在全国“有效教
小学生的感知以无意性、情绪性为主,意志缺乏自觉性、持久性,所以英语学习显得尤为困难。每天40分钟的英语课堂教学就成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如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打造学英语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认为巧用信息化教学来打造高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打造信息化的英语课堂,让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他文明的重要特征。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乡土文化既有显性视觉化,如民俗风光、古建遗存等,更有非视觉化的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等。这些对于少先队的建设和发展都是一笔宝贵而又有待开发的资源。  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因此借助对于视觉文化的理解以及运用
两件真实的事馨香了我这位小学老班主任的付出。  一个名字的优待  七年前产房奇缺的夏天,我去人民医院准备迎接女儿的到来。办理手续时,于患者一栏写下名字,护士即刻惊呼:你就是某某某老师?我说:“是的。”护士更是高兴地说:“你的学生家长都说你是个很优秀、很负责任的班主任。”而后,她将原本只能在医院楼道上待产的我安排进了他们的办公室,还与医生们一同来看望我。  一个电话的感动  三年前的九月,我接手现在
在清代末期最早出现“国学”一词,那个时候相对于被称为“新学”“西学”的欧美学术,人们把中国传统的学问统称为“国学”。今天,我们对于“国学”一词的理解,在广义上可以说是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对当代社会仍具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它不仅包含以佛、释、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整体,还包括文、史、哲、艺、医等诸多领域。  随着国民对国家历史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国学热”自20世纪90年代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