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锅匠

来源 :少年文艺(1953)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blecle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张拍摄于1980年代的黑白老照片,它所独具的沧桑感和它对岁月的还原,可以说,还没有一张可以和这张补锅的老照片相比;还没有一张,可以让我如此轻易地就找到了一条走回童年的捷径。
  当老家门口肥厚的梧桐树叶遮住头顶阳光的时候,那些童年生活的片段,便秋叶般堆砌起来,不知不觉地就阴沉了窗外低矮的天空。
  一
  也是这样一个不明不暗的秋日吧,拴着一块粗蓝布围腰帕,正在厨房里煮饭的母亲焦急地大声叫我:“老二,快,大锑锅漏了,快拿到街上去补!”
  据说过几天家里有贵客,父亲母亲的老朋友钟纪民要从广西南宁来访,一生都爱面子的母亲,当然要那口大锑锅来炖肉煮菜了。
  虽然快9岁了,大锑锅拿在我手中还是很吃力,因为锅太大,太高。
  那锑锅在左邻右舍中非常出名,比这张老照片上所有的锑锅都要大得多。逢年过节,全家九口人,这口大锑锅要装得满满的,炖一大锅棒子骨头白萝卜才够吃。邻居曾老师家,若乡坝头的客来多了,要借这口大锑锅炖棒子骨萝卜,炖排骨海带大白豆,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生怕人家把锅整烂了。
  据父亲说,大锑锅还是母亲的嫁妆呢。
  因为是娘家的东西,因为实用,母亲特别珍爱这口大锑锅,还没出门她就开始叮嘱我:“老二,小心别把锅摔坏了,一定要给补锅匠说,补好点,补漏了1分钱不给,还要赔起!”
  刚要出门,母亲从厨房窗口伸出头来又说:“算了,你一个人拿不起,喊三弟和你抬去补。”
  母亲的话刚落音,如释重负的我就兴奋地大叫:“三胖子,快来抬锑锅!”
  三胖子就是三弟,虽然小我两岁,却长得很壮,个子比我还稍高点。出门后,两兄弟抬着高过肚脐眼儿的大锑锅,笨笨地走在大街上。这情景,一定特别惹人发笑。沿途,只见路人纷纷站住,有的笑,有的叫,有的比划着说:“哇,好大的锑锅!”
  街头的人笑着站在两边,一直目送我和三弟跌跌撞撞地,渐渐消失在这张老照片一样的旧锅高垒的补锅店里。
  二
  补锅的店铺在窄长的猪市街,也许是因为那条街上有一个买卖猪的热闹的小市场吧,所以叫猪市街。就在那到处都飘着淡淡的猪屎味儿的街尾,有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昏暗的小屋里高高地堆满了待补的旧锅。
  旧锅空出的地方,坐着个五十多岁的小老头儿,又黑又瘦的他,一面敲敲打打,一面用一种沙哑的嗓子哼着川戏,一丝凝固在嘴角的微笑,诉说着他对手艺的自信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补锅匠姓张,很少有人喊他的名字,连街坊的乳牙小儿,也会站在他的店门口,奶声奶气地吼一声:“喂,张补锅,补锅!”
  张补锅并不生气,他反而为这个绰号自豪,大笑着并不在意地说:“这名儿就是好,我爸、我爷爷就叫张补锅,我家不光手艺祖传,连绰号也是祖传的!”
  绰号也会祖传?这也许是张补锅杜撰的。不过,他家祖传的补锅手艺生意的确好,不光猪市街一带的人找他补锅,远近的人家都找他,都说张补锅补的锅又好,价钱又便宜,而且张补锅从来不坑人。
  那天,我和三弟舍近求远,不到就近的南街口补锅,而是抬着大锑锅穿过书院街、北街、蒲阳路口走进了猪屎味儿的猪市街。
  三
  张补锅的小屋前堆满了待补的大大小小的旧锑锅,六岁的三弟喘着气把大锑锅往门前“咚”地一放,奶声奶气地吼道:“张补锅,补锅!”
  张补锅从老花眼镜上方瞟了三弟一眼,他一点儿也不生气,只是拿过大锑锅看了看,摸了摸,沙哑着声音说道:“1角钱,后天下午来拿。”
  “哇,那么贵,1角钱!”我故意大声吼道,因为母亲一再叮咛别忘了讲价,便说,“张大爷,少点,5分钱嘛。”
  “5分钱?你看那锅的洞好大。还要补3个洞啊,另外找人补去,不懂事的小娃娃,拿起走!”张补锅手一挥,埋头“叭叭叭”地敲打起来,不再理会我和三弟了。
  我吓了一大跳,要拿起走,好重呵。便嘟哝着,十分不情愿地让步道:“好,好嘛,就6分钱嘛。”
  瘦老头儿又从眼镜上方瞟了我们一眼,也许,比那大锑锅高不了多少的三弟和我太可怜了,他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好吧,看你两个小娃娃可怜,若是大人,我肯定1分钱也不让。唉,6分钱就6分钱,走走走!回家去,后天下午来取锅。”
  说罢,张补锅又埋头在那昏暗的小屋里专注地敲敲打打起来。
  我一阵欣喜,伸手拉三弟快走。谁知三弟笨笨地站在大锑锅边拉不动。也许,他觉得刚才没发言,功劳全被二哥挣了去不遂心,便奶声奶气地对着那间昏暗的小屋说:“喂,张补锅,我妈说的,补好点,补漏了1分钱不给,还要赔起!”
  我又吓了一跳,便说:“张大爷,三弟还是小娃娃,别听他乱说。”
  “哈哈,我是小娃娃?你,你是大人……”胖胖的三弟笑出声来。
  快走,我悄悄地给三弟使了个眼色。岂料三弟半点不懂事,还握着小包子一样的拳头骂我:“二哥,你咋倒拐子往外边拐?回家我要给妈告你!”
  好在张补锅并不理会我们兄弟俩的对话,只是埋头在那间昏暗的小屋里敲敲打打地摆弄他的锑锅,一面还用那副沙哑的破嗓子,悠扬婉转地哼起川戏。
  四
  第三天我和三弟赶到猪市街,跌跌撞撞地把大锑锅抬到家时,正在大脚盆前搓一大盆衣服的母亲,连满手灰色的肥皂泡沫也没揩干净,就走过来摸着我和三弟的头说:“老二、老三,晓得做家务事还会讲价,长大了,懂事了,真乖。”
  母亲十分难得的表扬,是我们童年里最大的快乐。我和三弟比吃了一根烤红苕还舒服。高兴中,我趁机又想挣表现,便说:“妈,喊大哥和我一起,去玉垒山捡青杠叶和枯树丫,你看,灶房里的柴快没有了。”
  “妈,我也要去!”比大锑锅高不了多少的三弟大声说。
  “都不准去!”母亲突然厉声说,“老二,快去拿一张旧报纸垫在锑锅下,打一盆水倒进锅里,看报纸浸湿没有。如果有一点儿湿,马上给我抬回张补锅那里,喊他重新补,1分钱不给不说,还要使劲骂他。”
  “还要抬回去补?还要吵架?”爱偷懒的三弟吓了一大跳。眨了一下眼睛,他故伎重演,撅着小圆屁股往大门外边跑边叫,“啊哟,妈呀,我的屎胀了,又屙稀屎了!”
  五
  我自小受母亲宠爱,是因为特别听母亲的话,打一盆清水倒进大锑锅后,我蹲下来围着锑锅一面转,一面仔细看。
  “妈,张补锅手艺硬是好,报纸干酥酥的,大锑锅一点儿也没有漏!”我兴奋地大声说。
  母亲一面使劲搓那盆糊满肥皂泡沫的衣裳,一面头也不抬地说:“那就好,你和大哥一道去菜蔬店买10斤白萝卜,炖一大锅棒子骨,别忘了拍一小块儿生姜在锅里。”
  那天晚饭,高高矮矮的一大家人,围住热气腾腾的大锑锅,由母亲掌勺,甜滋滋的骨头汤炖白萝卜,吃一碗又添一碗,几兄妹畅舀、畅吃。大家吃得稀呼稀呼的,吃圆了肚子,吃出一片欢乐的笑声,吃得三弟那晚还尿湿了床单。
  苦难而又饥饿的童年岁月里,能尽情地吃,把小小的肚皮吃圆、吃胀,那样的快乐该是多么的令人难忘。
  感谢那口大锑锅,它能装下我们一顿吃不完的东西,它是我们几兄妹童年的肚子最好最好的好朋友。
  后来,大锑锅又补了十几次,直到张补锅也生气了,使劲拍着大锑锅说:“嗨,小娃儿,你给10倍的钱我也不补了,这么烂的锑锅,咋补?别把我家祖传的手艺显丑了!”
  直到这个时候,母亲才依依不舍地把大锑锅卖给了街头的收废匠,讲了半天价,卖了5角2分钱。
其他文献
带伤的绿鸟飞向何方  作品的发端源于梅特林克的《青鸟》,窗前,孩子在望着星空,那双孤独、忧虑且仍然清澈的眼睛总是让我不平静,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我希望世上真有那只青鸟,并把它还给孩子。  那只青鸟是梅特林克的,代表美好,而有一种绿鸟属于我的童年。我们管那种鸟叫“柳树叶”。除了它长得瘦瘦的,绿色的羽毛,就是它总在柳树丛中穿飞或奔跑,从不飞向天空。现在想来它会飞向天空的,因为它也是候鸟。我们举起脏
期刊
最初你跪着,十分钟左右,膝盖就麻木了。  你借助龟裂的树干站起,不经意触到一只急急忙忙向上攀爬的绿色小胖虫,它是青先生的孩子。  你双手合十,气喘吁吁。“青先生,我再也受不了啦!天底下,怎么会有爸爸这样的家长!我们家姓青,也有人尊称他‘青先生’。尽管他不能说话,但他很开心和你同名。可是……”你开始咆哮,“名字相同,别人那么敬重你,可是爸爸呢?身体缺陷已经使他很难适应社会,他居然一点不自重,居然做出
期刊
十年前,我还是个电视人,拍摄了很多纪录片和专题片,其中有个系列的纪录片是和武汉市妇联合作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关注城市弱势儿童并提供给他们助学金。在这过程中,我接触到很多处境艰难的孩子,他们肩负重压而倍感迷茫,他们孤单无助而倍感恓惶,但我常被他们脸上的笑容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而感动——由此而来的希望就像经历严冬正在抽芽的枝叶,就像穿越黑云雾霾破云怒射的阳光。  常常是,在了解他们的处境之后,我
期刊
1  小银娣的弟弟来喜,正在跟他妈妈到上海城隍庙去烧头香,路上,他们一路走一路说……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嘭……啪……”今年年初一大清早,就有店家忙着开门做生意了。  过年对我们小孩子来讲,是顶开心的日子,不管我们家里多穷,新衣裳做不起,旧改新,还是有得穿的。我过年穿的一套褂裤,就是我爸爸结婚时穿过的蓝布袍子翻个身改的。我姐姐那件大襟小褂子,也是我妈妈那件阴丹士林布旗袍改的。  我7岁了
期刊
虽然它不会发出声音,  总听见歌声在耳边回响;  虽然看不见它的色彩,  一幅幅图画在眼前流淌……  它不是夜空的一颗流星,  只留下了瞬间的光亮,  也许它扎根在心的沃土,  才开出奇花异葩,吐露芬芳。  虽然岁月从身边流逝,  它永远那么年轻、健壮,  哪怕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它却在新一代人的心上绽放。  图·沈骋宇
期刊
(一)  宽子把老屋旁边馒头似的小山当成自己的宫殿。  挺拔的松树和桦树错落有致地构成宫殿里大大小小的顶梁柱,而层层相叠的树冠则是天然的绿琉璃顶,不仅遮阳,还通风透气。脚下丝绒般延展开的嫩草是上好的地毯,踩上去痒痒地挠脚心窝,让宽子忍不住撒欢。  胖鱼指着馒头山脚下宽子家的老宅问:“这里是宫殿,那儿算什么?”  “要塞你懂不?”宽子打了个比喻。  胖鱼哈哈大笑:“没见过‘国王’天天拆要塞的。”  
期刊
一、指导思想  被誉为“人民的喉舌”的邹韬奋,代表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和文化人的最高境界。他热爱祖国和人民,忠于自己的事业,永怀一颗赤子之心。本大赛希望广大中小学生在新时代继续学习“韬奋精神”,以文字为武器,抒发真情,感悟人生,同时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二、大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韬奋纪念馆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少年儿童出版社  承办单位:《少年文艺》编辑部  协办单位:广东全
期刊
“八宝饭”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在千灯中心小学念书。  那是一个饥饿的年代,全校师生都在闹饥荒。  那时城镇户口凭证购粮。学生每月口粮定量20斤,教师28斤,其中大米跟面粉需按比例搭配供应。农村户口学生口粮更少,用当时流行的说法称作“四两头”,即一个人平均每天口粮只有四两。我们十二三岁的孩子,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阶段,吃不饱肚子连上课都没有心思。其实老师也一样,特别是学校里那些刚踏上工作岗
期刊
记得小时候,家门前来了一个乞丐。他想讨一点钱,但大人们只愿意给他一点米。他被赶走后,我偷偷从床底掏出存了好些日子的零钱,跑出门去追上他。我把钱放到他的手心,那一瞬间,我看到了他掌心纷乱的、灰黑的纹路。   他朝我点点头,喉咙抖动着,像要发出什么声音,但没有发出来。我赶紧跑了,跑了好远,又停下来,看着他。他慢慢往前走去,背影消失在清晨的红光中。  我能改变什么吗?站在那里,我呆呆地想。我一个人根本
期刊
在娃儿的记忆中,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这河水了。奶奶告诉他,他其实是在城里出生的,但他觉得自己就生在河边的这间土坯房里。河水的波浪总在中午的时候,随着太阳投射到房间里的天花板上,就像是一面亮晃晃的镜子。河水不紧不慢地流着,浑黄浑黄。奶奶跟他说,这水里带着从很远的地方流过来的黄土和黄沙。他喝过几口河水,咸咸的,有很重的腥味。那时,他还很小很小,他好想跳到河里去玩。所以,有一次,趁奶奶的眼光稍稍离开,他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