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张拍摄于1980年代的黑白老照片,它所独具的沧桑感和它对岁月的还原,可以说,还没有一张可以和这张补锅的老照片相比;还没有一张,可以让我如此轻易地就找到了一条走回童年的捷径。
当老家门口肥厚的梧桐树叶遮住头顶阳光的时候,那些童年生活的片段,便秋叶般堆砌起来,不知不觉地就阴沉了窗外低矮的天空。
一
也是这样一个不明不暗的秋日吧,拴着一块粗蓝布围腰帕,正在厨房里煮饭的母亲焦急地大声叫我:“老二,快,大锑锅漏了,快拿到街上去补!”
据说过几天家里有贵客,父亲母亲的老朋友钟纪民要从广西南宁来访,一生都爱面子的母亲,当然要那口大锑锅来炖肉煮菜了。
虽然快9岁了,大锑锅拿在我手中还是很吃力,因为锅太大,太高。
那锑锅在左邻右舍中非常出名,比这张老照片上所有的锑锅都要大得多。逢年过节,全家九口人,这口大锑锅要装得满满的,炖一大锅棒子骨头白萝卜才够吃。邻居曾老师家,若乡坝头的客来多了,要借这口大锑锅炖棒子骨萝卜,炖排骨海带大白豆,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生怕人家把锅整烂了。
据父亲说,大锑锅还是母亲的嫁妆呢。
因为是娘家的东西,因为实用,母亲特别珍爱这口大锑锅,还没出门她就开始叮嘱我:“老二,小心别把锅摔坏了,一定要给补锅匠说,补好点,补漏了1分钱不给,还要赔起!”
刚要出门,母亲从厨房窗口伸出头来又说:“算了,你一个人拿不起,喊三弟和你抬去补。”
母亲的话刚落音,如释重负的我就兴奋地大叫:“三胖子,快来抬锑锅!”
三胖子就是三弟,虽然小我两岁,却长得很壮,个子比我还稍高点。出门后,两兄弟抬着高过肚脐眼儿的大锑锅,笨笨地走在大街上。这情景,一定特别惹人发笑。沿途,只见路人纷纷站住,有的笑,有的叫,有的比划着说:“哇,好大的锑锅!”
街头的人笑着站在两边,一直目送我和三弟跌跌撞撞地,渐渐消失在这张老照片一样的旧锅高垒的补锅店里。
二
补锅的店铺在窄长的猪市街,也许是因为那条街上有一个买卖猪的热闹的小市场吧,所以叫猪市街。就在那到处都飘着淡淡的猪屎味儿的街尾,有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昏暗的小屋里高高地堆满了待补的旧锅。
旧锅空出的地方,坐着个五十多岁的小老头儿,又黑又瘦的他,一面敲敲打打,一面用一种沙哑的嗓子哼着川戏,一丝凝固在嘴角的微笑,诉说着他对手艺的自信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补锅匠姓张,很少有人喊他的名字,连街坊的乳牙小儿,也会站在他的店门口,奶声奶气地吼一声:“喂,张补锅,补锅!”
张补锅并不生气,他反而为这个绰号自豪,大笑着并不在意地说:“这名儿就是好,我爸、我爷爷就叫张补锅,我家不光手艺祖传,连绰号也是祖传的!”
绰号也会祖传?这也许是张补锅杜撰的。不过,他家祖传的补锅手艺生意的确好,不光猪市街一带的人找他补锅,远近的人家都找他,都说张补锅补的锅又好,价钱又便宜,而且张补锅从来不坑人。
那天,我和三弟舍近求远,不到就近的南街口补锅,而是抬着大锑锅穿过书院街、北街、蒲阳路口走进了猪屎味儿的猪市街。
三
张补锅的小屋前堆满了待补的大大小小的旧锑锅,六岁的三弟喘着气把大锑锅往门前“咚”地一放,奶声奶气地吼道:“张补锅,补锅!”
张补锅从老花眼镜上方瞟了三弟一眼,他一点儿也不生气,只是拿过大锑锅看了看,摸了摸,沙哑着声音说道:“1角钱,后天下午来拿。”
“哇,那么贵,1角钱!”我故意大声吼道,因为母亲一再叮咛别忘了讲价,便说,“张大爷,少点,5分钱嘛。”
“5分钱?你看那锅的洞好大。还要补3个洞啊,另外找人补去,不懂事的小娃娃,拿起走!”张补锅手一挥,埋头“叭叭叭”地敲打起来,不再理会我和三弟了。
我吓了一大跳,要拿起走,好重呵。便嘟哝着,十分不情愿地让步道:“好,好嘛,就6分钱嘛。”
瘦老头儿又从眼镜上方瞟了我们一眼,也许,比那大锑锅高不了多少的三弟和我太可怜了,他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好吧,看你两个小娃娃可怜,若是大人,我肯定1分钱也不让。唉,6分钱就6分钱,走走走!回家去,后天下午来取锅。”
说罢,张补锅又埋头在那昏暗的小屋里专注地敲敲打打起来。
我一阵欣喜,伸手拉三弟快走。谁知三弟笨笨地站在大锑锅边拉不动。也许,他觉得刚才没发言,功劳全被二哥挣了去不遂心,便奶声奶气地对着那间昏暗的小屋说:“喂,张补锅,我妈说的,补好点,补漏了1分钱不给,还要赔起!”
我又吓了一跳,便说:“张大爷,三弟还是小娃娃,别听他乱说。”
“哈哈,我是小娃娃?你,你是大人……”胖胖的三弟笑出声来。
快走,我悄悄地给三弟使了个眼色。岂料三弟半点不懂事,还握着小包子一样的拳头骂我:“二哥,你咋倒拐子往外边拐?回家我要给妈告你!”
好在张补锅并不理会我们兄弟俩的对话,只是埋头在那间昏暗的小屋里敲敲打打地摆弄他的锑锅,一面还用那副沙哑的破嗓子,悠扬婉转地哼起川戏。
四
第三天我和三弟赶到猪市街,跌跌撞撞地把大锑锅抬到家时,正在大脚盆前搓一大盆衣服的母亲,连满手灰色的肥皂泡沫也没揩干净,就走过来摸着我和三弟的头说:“老二、老三,晓得做家务事还会讲价,长大了,懂事了,真乖。”
母亲十分难得的表扬,是我们童年里最大的快乐。我和三弟比吃了一根烤红苕还舒服。高兴中,我趁机又想挣表现,便说:“妈,喊大哥和我一起,去玉垒山捡青杠叶和枯树丫,你看,灶房里的柴快没有了。”
“妈,我也要去!”比大锑锅高不了多少的三弟大声说。
“都不准去!”母亲突然厉声说,“老二,快去拿一张旧报纸垫在锑锅下,打一盆水倒进锅里,看报纸浸湿没有。如果有一点儿湿,马上给我抬回张补锅那里,喊他重新补,1分钱不给不说,还要使劲骂他。”
“还要抬回去补?还要吵架?”爱偷懒的三弟吓了一大跳。眨了一下眼睛,他故伎重演,撅着小圆屁股往大门外边跑边叫,“啊哟,妈呀,我的屎胀了,又屙稀屎了!”
五
我自小受母亲宠爱,是因为特别听母亲的话,打一盆清水倒进大锑锅后,我蹲下来围着锑锅一面转,一面仔细看。
“妈,张补锅手艺硬是好,报纸干酥酥的,大锑锅一点儿也没有漏!”我兴奋地大声说。
母亲一面使劲搓那盆糊满肥皂泡沫的衣裳,一面头也不抬地说:“那就好,你和大哥一道去菜蔬店买10斤白萝卜,炖一大锅棒子骨,别忘了拍一小块儿生姜在锅里。”
那天晚饭,高高矮矮的一大家人,围住热气腾腾的大锑锅,由母亲掌勺,甜滋滋的骨头汤炖白萝卜,吃一碗又添一碗,几兄妹畅舀、畅吃。大家吃得稀呼稀呼的,吃圆了肚子,吃出一片欢乐的笑声,吃得三弟那晚还尿湿了床单。
苦难而又饥饿的童年岁月里,能尽情地吃,把小小的肚皮吃圆、吃胀,那样的快乐该是多么的令人难忘。
感谢那口大锑锅,它能装下我们一顿吃不完的东西,它是我们几兄妹童年的肚子最好最好的好朋友。
后来,大锑锅又补了十几次,直到张补锅也生气了,使劲拍着大锑锅说:“嗨,小娃儿,你给10倍的钱我也不补了,这么烂的锑锅,咋补?别把我家祖传的手艺显丑了!”
直到这个时候,母亲才依依不舍地把大锑锅卖给了街头的收废匠,讲了半天价,卖了5角2分钱。
当老家门口肥厚的梧桐树叶遮住头顶阳光的时候,那些童年生活的片段,便秋叶般堆砌起来,不知不觉地就阴沉了窗外低矮的天空。
一
也是这样一个不明不暗的秋日吧,拴着一块粗蓝布围腰帕,正在厨房里煮饭的母亲焦急地大声叫我:“老二,快,大锑锅漏了,快拿到街上去补!”
据说过几天家里有贵客,父亲母亲的老朋友钟纪民要从广西南宁来访,一生都爱面子的母亲,当然要那口大锑锅来炖肉煮菜了。
虽然快9岁了,大锑锅拿在我手中还是很吃力,因为锅太大,太高。
那锑锅在左邻右舍中非常出名,比这张老照片上所有的锑锅都要大得多。逢年过节,全家九口人,这口大锑锅要装得满满的,炖一大锅棒子骨头白萝卜才够吃。邻居曾老师家,若乡坝头的客来多了,要借这口大锑锅炖棒子骨萝卜,炖排骨海带大白豆,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生怕人家把锅整烂了。
据父亲说,大锑锅还是母亲的嫁妆呢。
因为是娘家的东西,因为实用,母亲特别珍爱这口大锑锅,还没出门她就开始叮嘱我:“老二,小心别把锅摔坏了,一定要给补锅匠说,补好点,补漏了1分钱不给,还要赔起!”
刚要出门,母亲从厨房窗口伸出头来又说:“算了,你一个人拿不起,喊三弟和你抬去补。”
母亲的话刚落音,如释重负的我就兴奋地大叫:“三胖子,快来抬锑锅!”
三胖子就是三弟,虽然小我两岁,却长得很壮,个子比我还稍高点。出门后,两兄弟抬着高过肚脐眼儿的大锑锅,笨笨地走在大街上。这情景,一定特别惹人发笑。沿途,只见路人纷纷站住,有的笑,有的叫,有的比划着说:“哇,好大的锑锅!”
街头的人笑着站在两边,一直目送我和三弟跌跌撞撞地,渐渐消失在这张老照片一样的旧锅高垒的补锅店里。
二
补锅的店铺在窄长的猪市街,也许是因为那条街上有一个买卖猪的热闹的小市场吧,所以叫猪市街。就在那到处都飘着淡淡的猪屎味儿的街尾,有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昏暗的小屋里高高地堆满了待补的旧锅。
旧锅空出的地方,坐着个五十多岁的小老头儿,又黑又瘦的他,一面敲敲打打,一面用一种沙哑的嗓子哼着川戏,一丝凝固在嘴角的微笑,诉说着他对手艺的自信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补锅匠姓张,很少有人喊他的名字,连街坊的乳牙小儿,也会站在他的店门口,奶声奶气地吼一声:“喂,张补锅,补锅!”
张补锅并不生气,他反而为这个绰号自豪,大笑着并不在意地说:“这名儿就是好,我爸、我爷爷就叫张补锅,我家不光手艺祖传,连绰号也是祖传的!”
绰号也会祖传?这也许是张补锅杜撰的。不过,他家祖传的补锅手艺生意的确好,不光猪市街一带的人找他补锅,远近的人家都找他,都说张补锅补的锅又好,价钱又便宜,而且张补锅从来不坑人。
那天,我和三弟舍近求远,不到就近的南街口补锅,而是抬着大锑锅穿过书院街、北街、蒲阳路口走进了猪屎味儿的猪市街。
三
张补锅的小屋前堆满了待补的大大小小的旧锑锅,六岁的三弟喘着气把大锑锅往门前“咚”地一放,奶声奶气地吼道:“张补锅,补锅!”
张补锅从老花眼镜上方瞟了三弟一眼,他一点儿也不生气,只是拿过大锑锅看了看,摸了摸,沙哑着声音说道:“1角钱,后天下午来拿。”
“哇,那么贵,1角钱!”我故意大声吼道,因为母亲一再叮咛别忘了讲价,便说,“张大爷,少点,5分钱嘛。”
“5分钱?你看那锅的洞好大。还要补3个洞啊,另外找人补去,不懂事的小娃娃,拿起走!”张补锅手一挥,埋头“叭叭叭”地敲打起来,不再理会我和三弟了。
我吓了一大跳,要拿起走,好重呵。便嘟哝着,十分不情愿地让步道:“好,好嘛,就6分钱嘛。”
瘦老头儿又从眼镜上方瞟了我们一眼,也许,比那大锑锅高不了多少的三弟和我太可怜了,他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好吧,看你两个小娃娃可怜,若是大人,我肯定1分钱也不让。唉,6分钱就6分钱,走走走!回家去,后天下午来取锅。”
说罢,张补锅又埋头在那昏暗的小屋里专注地敲敲打打起来。
我一阵欣喜,伸手拉三弟快走。谁知三弟笨笨地站在大锑锅边拉不动。也许,他觉得刚才没发言,功劳全被二哥挣了去不遂心,便奶声奶气地对着那间昏暗的小屋说:“喂,张补锅,我妈说的,补好点,补漏了1分钱不给,还要赔起!”
我又吓了一跳,便说:“张大爷,三弟还是小娃娃,别听他乱说。”
“哈哈,我是小娃娃?你,你是大人……”胖胖的三弟笑出声来。
快走,我悄悄地给三弟使了个眼色。岂料三弟半点不懂事,还握着小包子一样的拳头骂我:“二哥,你咋倒拐子往外边拐?回家我要给妈告你!”
好在张补锅并不理会我们兄弟俩的对话,只是埋头在那间昏暗的小屋里敲敲打打地摆弄他的锑锅,一面还用那副沙哑的破嗓子,悠扬婉转地哼起川戏。
四
第三天我和三弟赶到猪市街,跌跌撞撞地把大锑锅抬到家时,正在大脚盆前搓一大盆衣服的母亲,连满手灰色的肥皂泡沫也没揩干净,就走过来摸着我和三弟的头说:“老二、老三,晓得做家务事还会讲价,长大了,懂事了,真乖。”
母亲十分难得的表扬,是我们童年里最大的快乐。我和三弟比吃了一根烤红苕还舒服。高兴中,我趁机又想挣表现,便说:“妈,喊大哥和我一起,去玉垒山捡青杠叶和枯树丫,你看,灶房里的柴快没有了。”
“妈,我也要去!”比大锑锅高不了多少的三弟大声说。
“都不准去!”母亲突然厉声说,“老二,快去拿一张旧报纸垫在锑锅下,打一盆水倒进锅里,看报纸浸湿没有。如果有一点儿湿,马上给我抬回张补锅那里,喊他重新补,1分钱不给不说,还要使劲骂他。”
“还要抬回去补?还要吵架?”爱偷懒的三弟吓了一大跳。眨了一下眼睛,他故伎重演,撅着小圆屁股往大门外边跑边叫,“啊哟,妈呀,我的屎胀了,又屙稀屎了!”
五
我自小受母亲宠爱,是因为特别听母亲的话,打一盆清水倒进大锑锅后,我蹲下来围着锑锅一面转,一面仔细看。
“妈,张补锅手艺硬是好,报纸干酥酥的,大锑锅一点儿也没有漏!”我兴奋地大声说。
母亲一面使劲搓那盆糊满肥皂泡沫的衣裳,一面头也不抬地说:“那就好,你和大哥一道去菜蔬店买10斤白萝卜,炖一大锅棒子骨,别忘了拍一小块儿生姜在锅里。”
那天晚饭,高高矮矮的一大家人,围住热气腾腾的大锑锅,由母亲掌勺,甜滋滋的骨头汤炖白萝卜,吃一碗又添一碗,几兄妹畅舀、畅吃。大家吃得稀呼稀呼的,吃圆了肚子,吃出一片欢乐的笑声,吃得三弟那晚还尿湿了床单。
苦难而又饥饿的童年岁月里,能尽情地吃,把小小的肚皮吃圆、吃胀,那样的快乐该是多么的令人难忘。
感谢那口大锑锅,它能装下我们一顿吃不完的东西,它是我们几兄妹童年的肚子最好最好的好朋友。
后来,大锑锅又补了十几次,直到张补锅也生气了,使劲拍着大锑锅说:“嗨,小娃儿,你给10倍的钱我也不补了,这么烂的锑锅,咋补?别把我家祖传的手艺显丑了!”
直到这个时候,母亲才依依不舍地把大锑锅卖给了街头的收废匠,讲了半天价,卖了5角2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