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用戒尺打学生算不算一体罚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enx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报道《管教“问题少年”的魔鬼训练营》,很震撼,也颇受启发。外界之称为“魔鬼训练营”的学校正名叫“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这里没有常规意义上的“老师”,只有跟学生同吃同住的“管带”;这里没有普通学校的文化课,取而代之的是特定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学生每人至少要参与一千公里的长途行军。学员也不是普通的学生,都是些性格叛逆、荒废学业或离家出走、沉迷网吧或在家跟父母顶嘴、在外劫钱打架的不良少年。所以“魔鬼训练营”又被称为“差生野战医院”。报道中说学生经过训练以后,多数都能痛改前非。只有少数反复的。
  “体罚”一直就是教育的“禁区”,是“高压线”,是“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然而世界上有许多教育发达国家除了“爱”的教育,还有严格的惩罚教育。大家都知道新加坡对于犯大错的学生就有鞭刑。甚至因为鞭打美国学生而造成两国关系紧张,结果还是照打不误。徐向洋说:“军事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惩戒是普通教育的最高形式。”这话我没有胆量说。但是我也听说过自然科学家竺可桢小时候,手被父亲打得肿起来,明晃晃的,在煤灯底下照着、像是要吐丝的蚕宝宝。他说就是戒律戒尺让他知道了谁是孟子、孔子、老子和庄子。所以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打”是有价值的。
  在小学教育中见惯了学生受罚(中学大学少见,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罚站、罚跑、罚抄作业,甚至罚蹲马步,学生被老师殴打,谩骂也屡见不鲜。有的老师骄傲地说,挨打、挨罚的学生对老师有感情,常有“好学生”毕业了对老师理都不理,倒是学习不好的学生见到老师老远就跑过来说:“老师好!”相信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这是事实。但是也有受了罚的学生不“领情”。有一天放学,一个学生捂着头跑到我跟前说:“我长大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回来报复×××老师!”我问为什么?他哭着说:“老师用一根拖把柄使劲敲我头顶,从头麻到脚!”我当时真有一种义愤填膺的感觉。教书竟然教出个仇人,这也是为师之人最大的悲哀了吧!
  同样是“打”,为什么有的老师“打”出了感恩,有的老师却“打”出了仇恨?
  这要从我们教育的目的讲起。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高分低能的蠢材,还是言听计从、一声呵斥便鸦雀无声的奴才?都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品质优良、意志坚定、自信果敢、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可是很多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忘了本,把分数看得很重。童话大师郑渊洁说:学校里最不重要的就是分数了。这话对极了。决定学生成败的不是知识,而是性格。学习原本只是一种载体。学习语文也好,学习数学也罢,只是为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性格的养成。有的老师不这样理解,他认为语、数、外分数才是硬道理,看到学生成绩差就急火攻心,大打出手,这是造成体罚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还有一个常见的原因,个别调皮的学生用语言或行为辱没了老师的尊严,让老师难堪了,下不了台,老师盛怒之下才痛下杀手的。有一节数学课上,老师问大家:“除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你们还知道什么体?”一名学生高声喊道:“裸体!”老师重重地赏了他一个耳光。这样的学生该打不该打?即使让学生家长参与表决,我想多数家长举手赞成“该打”。
  都是“打”,“惩戒”与“体罚”的区别在哪里?初中课文中胡适写的《我的母亲》中有这样一段话:犯的事大,她等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的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徐向洋说得很直接:“惩戒”学生要有足够的本钱,那就是“爱”。他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儿女,“惩戒”只是一种教育手段,通过“惩戒”来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爱心。在“魔鬼训练”中有这样一个科目:学生背着20公斤的沙袋绕着操场循环跑,把沙袋想成儿时的自己,体会做母亲的感受。母亲抱着你去公园玩,去买菜,去看病……哇哇哭的时候,母亲还是这样抱着你、背着你。有的学员接受采访时说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跟爸爸妈妈道歉,帮爸爸妈妈洗脸、洗脚。可见,“惩戒”是出于“爱”,“体罚”是出于“恨”;“惩戒”是尊重,“体罚”是羞辱;“惩戒”是纠错的艺术,“体罚”是教育的无能。两者付出的感情不同,获得的回报当然也不相同。
  我是“打”学生的。家长会上我就讲。我会用戒尺打学生手心(科学家说老祖宗的方法不伤身体的)。如果您的孩子的心理或身体承受不了,会后给我一点暗示。我保证不会丢下这个孩子不管。而是用说教的方法来约束。至今没有家长反对我惩戒学生。我敢“打”学生也是因为我有足够的本钱——我爱他们。我是为了纠正他们的错误,指出他们的缺点才惩戒他们。比如上课乱讲话、作业马虎、考试作弊等。我用戒尺打手心,惩戒有度。有章可循;最多打5下,男女平等,学生很乐意接受。“乐意”可不是我信口雌黄、胡说八道的。有一次一个学生偷懒没有订正作业,我问他:“订正错题是进步的捷径,我早就强调过了,你愿意受罚吗?”他说:“士可杀,不可辱!”我心平气和地对他说:“那你知道错了吗?”“知道!”“好,不打了,回到座位上吧”。下课后,这名学生又悄悄地溜进我的办公室,把手伸给我说:“老师,您还是打吧!”我问为什么?他说:“您是想告诉我们犯了错误应该受到惩罚,不是侮辱我。”算上今年我“打”了两届六年级学生,去年十月我生病的时候,毕业的上一届学生都来看我,各个学校的几十个人几乎到齐了。我问:“你们不恨吗?”他们说:“老师,您傻啊?您为我们好我们会不知道吗!”后来遇到一位家长,他说:“听说你生病,孩子连饭都不吃了,对你比对他亲爸还要亲!”
  “惩戒”是教育艺术,“体罚”是教育犯罪。怎样才能避免“体罚”和“心罚”呢?有一点特别重要,首先要“制怒”,为了出气,泄愤打学生,那一定是“体罚”。下手之前一定要理智,要想清楚是否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二点,是我前面提到的。惩罚学生要有“度”,要讲“法制”。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要达成共识,共同遵守。老师不能想打几下就打几下,让学生觉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那样的话一定还是“体罚”。
  差生往往是“体罚”、“心罚”的受害者。有的老师竟然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考了7分,请大家掌声鼓励!”说完带头鼓起掌来。这样严重伤害学生自尊、自信的行为,应该判定为教育事故。说浅了可能毁了学生的一生,说深是对民族的未来渎职。如果说学生是我们教师的“产品”,那就不应该有任何一个是“次品”。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们都是将来为社会作贡献的人。不管他们现在的成绩如何。学习仅仅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差生就像没有学会扣篮的篮球队员。在场边跑一跑身体素质也能提高。我们更应该相信每个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怎么可以去耻笑他们、侮辱他们呢?我手下也有差生,我不会歧视他们,相反会给他们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比如擦黑板、发作业等大家力所能及都愿意做的事让他们去做:取得细微的进步,及时表扬,至少让他们懂得,只要付出劳动就会有收获。
  我有一个粗浅的观点:“教书育人”不是一个联合词组,“教书”和“育人”不是并列的,而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即“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才是目标。如果老师和教育管理者都这样想。“体罚”就成了不该发生的故事了。
其他文献
一踏进宿迁市实验小学的大门,就看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家长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一块块奖牌在晨曦中放射出一缕缕耀眼的光芒。而在成排的奖牌一边则是“成功是一种习惯”几个熠熠生辉的大字,这便是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  谈到为什么把“成功是一种习惯”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袁龙校长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他介绍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
[摘 要] “教学相长,相教相学”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新体现,与上海市宝山区“六步一单”的教学模式相辅相成,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助推器. 本文以沪教版七年级上册“9.14公式法因式分解(1)”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全面呈现和剖析了整节课教学设计的六个步骤.  [关键词] 教学相长;相教相学;公式法因式分解  在“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的
在重点中学教高三的同学打来电话说,今天他批阅了一篇感念师恩的学生作文。写了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好几次把上课之初的10分钟让给学生出去活动。剩下来的30分钟,大家听课也就特别卖力,好像要报答老师的慷慨似的。后来,那个班的同学寒暑假聚在一起还常常回忆那10分钟的别样快乐,回忆那位小学语文老师的可敬可亲。“那位老师就是你呀。你真高明!”同学说。  那个老师的确是我,但我那样做只是出于无奈。当年,上第一节课
[摘 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 ”其中,“类比法”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一种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运用类比法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迁移、学会归纳,掌握解题技巧与方法,从而让学生在类比中获得新知识,在应用类比中提升解题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类比思想;解题教
[摘 要] 教师从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层,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能性发挥出来,隐性分层可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收获.  [关键词] 隐性分层;转化;数学思想  班内隐性分层的概念  班内隐性分层就是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原有基础、智力特点、学习潜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不外显地将班内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层,再根据同组异质、互助共进的原则,将不同学习层的学生按一定的比
[摘 要] 初中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包括多个方面,其中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的一项,这项能力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重点逐渐提升,文章结合常态的教学,总结出三种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在计算能力提升上的循序渐进.  [关键词] 计算能力;初中数学;循序渐进;策略  在平时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很多老师都不是非常重视数学计算能力,因为它在整个初
[摘 要] 以二次函数复习教学为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设计教学内容,有效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预期,有效实现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核心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 二次函数;复习课;核心素养  九年级的数学复习课,不能就是讲几道典型例题了事,而应厘清数学对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勾起学生回忆,让学生重构知识体系,通过一系列有序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通过典型例题的解读提高学生分
[摘 要] 中考题型的变革趋向于层次递进性,立足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深层思维结构,培养递进推理能力,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现以辽宁一道中考题为例,先进行思路突破,再开展教学思考及相关讨论,以供研讨.  [关键词] 突破思维;数形结合;分层递进  近年来,各地的中考题注重考查学生思维的层次性,题目设问也趋向于递进式,在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层次性地思考
[摘 要] 初中数学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更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提高的平台. 课堂中,将所学知识问题化,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度和对问题的深层思考,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  [关键词] 问题伴学;合作学习;高效课堂  背景分析  随着本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堂所倡导的学习方式——“问题伴学”已成为课堂上教师们尝试和运用的热点.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把要学习的
[摘 要] 只有丰富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才能更有效地加工相关的学习素材,进而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建构. 与此同时应当注意到的是,追求知识的丰富过程,并不意味着要无限地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复杂化,因为过于复杂的学习过程,非但会加深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还会让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本质产生错误认识. 从有利于数学教育教学长远发展的角度,尤其是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之下,应当呼唤数学课堂回归简约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