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技术集视、听、触多种感官相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作用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1-118-01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风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人就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多媒体教学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创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时,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学生关注的热点。这一全过程仅靠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也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定能事半功倍。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事实,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综合、引申历史事实的方法,从而形成能力。可是历史教学研究对象又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教授是无法实现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点、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极大的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进而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表现力强的特点。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模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要求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多媒体教学对于思想教育有着非凡的魔力。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如,讲“鸦片战争”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狡毒的教育。又如在讲授《中国历史》时,可播放《爱我中华》系列片,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亲自领略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博大精深,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但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和传统教学法不应该忽视,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为教学锦上添花。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作用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1-118-01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风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人就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多媒体教学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创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时,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学生关注的热点。这一全过程仅靠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也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定能事半功倍。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事实,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综合、引申历史事实的方法,从而形成能力。可是历史教学研究对象又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教授是无法实现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点、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极大的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进而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表现力强的特点。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模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要求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多媒体教学对于思想教育有着非凡的魔力。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如,讲“鸦片战争”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狡毒的教育。又如在讲授《中国历史》时,可播放《爱我中华》系列片,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亲自领略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博大精深,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但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和传统教学法不应该忽视,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为教学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