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启示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学科既是社会科学更是人文学科,其教学尤为重要。本文以“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例,展示教学流程与设计思路,对“启示式教学”进行阐述。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教学案例 启发式教学
  历史学科既是社会科学更是人文学科,其记述与研究的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没有人怀疑它的现实功能、人文教化功能,这就是史家所谓的“知往鉴今”。“历史教育教学的人文属性主要是指历史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传递的不仅仅是一般的历史知识,而是历史教师在通过教材这种媒介传递特殊的人文价值观”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中自觉彰显“人”的主体地位,“成熟的历史教育,以完善人格为最高目标”,而“历史教育的学科本质是发展学生的人格”,即“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②。历史教师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听得懂历史说的话”,从而起到“以史为鉴”之用,收获自己的启示。在此,将一节课的设计思路及教学流程予以展示,并结合本课教学做了课后思考,以期求教方家,提高我们的立身之本——课堂教学。
  【设计思路与教学构想】
  英国的代议制,开创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对近代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了解它,对于认识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坚定“制度自信”,颇有帮助。作为专题七的开篇之作,学好本课,能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课围绕资产阶级的“民主”这一中心,以“争取民主”“确立民主”“完善民主”三个阶段为支点,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三个知识点为依托,建构主题鲜明的教学结构,在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基础上,收获人生启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问题导入与设计意图】
  导入:PPT展示英国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生子的照片及英国王室的全家福照片,用问题导入新课:
  让我们关注的目光拉回到2013年7月22日,在这天,一个人的出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他的名字叫乔治·亚历山大·路易斯,这位小朋友何许人也?他是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的儿子,他出生时重3.8公斤,是英国近百年出生时最重的未来国王,英国王室近120年来第一次出现四世同堂场景。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满怀疑惑,号称民主制度颇为发达的英国为什么保留王室?又为什么会有王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节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较为熟悉且感兴趣的事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点出王室、王子,设置疑问、布置悬念,以启发学生思考。
  【过程设计与方法策略】
  (一)争取民主
  1.以线构史,归纳整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与进行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这在课文中有一定阐述,需要重回课本,掌握基本史实。在此,教师以线构史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
  1640年,革命爆发
  1649年,处死国王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任何革命或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必然充满艰辛,但前途是光明的,就像英国诗人弥尔顿所说:“道路漫长而又曲折,地狱一出即光明。”从而收获启示一:有一条道路叫曲折。
  【设计意图】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定知识储备,所以在此简单处理,用曲线勾勒,使学生快速、直观、具体地获得历史信息,同时得到启示。
  2.王位浮沉,收获启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国王”,是生?还是死?是废?还是立?这是个问题。英国人有过多次不同的选择……
  第一次,他们选择了——处死国王
  第二次,他们选择了——请来国王
  第三次,他们选择了——进口国王
  在光荣革命中,对于国王,英国人既不是处死,更不是原封不动地请来,而是采用“进口”的方式,这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智慧?——折中、妥协。在社会变革中,为实现一些政治目标,适时的妥协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是一种政治智慧,从而收获启示二:有一种智慧叫妥协。
  3.史学争鸣,客观评价。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以不流血的形式结束的,这样在我国史学界长期存在一个争鸣问题,即英国光荣革命是否保守的问题,其中又以下面两种观点最具典型代表性。
  观点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留了国王、确立君主立宪制度而不是共和制度,因此它是一次保守的、不彻底的革命。——王荣堂
  观点2:将君主立宪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的论据是站不住脚的,君主立宪不一定比共和制保守,实践证明,君主立宪体制是适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刘
  宗绪
  这个史学争鸣问题,说到底还是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时应该关注其形式还是内涵的问题。革命后的国王与革命前的国王的权力是完全不一样的,他逐渐沦为虚君,所以我们在评价具体事件时更应该多关注其实质而非外形;在之后的两个多世纪里,英国一直居于世界权力之巅,这种政治体制也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所以从实际效果看,它也是符合英国当时国情的。正如《大国崛起》中所说:“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从而收获启示三:有一种态度叫和平。
  (二)确立民主
  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是和《权利法案》的颁布息息相关的,在此罗列法案中的条款,让学生归纳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立法权)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征税权)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军事权)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召开权)
  设立审理宗教事务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司法权)   同时保障了议会哪些权利?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选举权)
  议会之演说、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之外受到弹劾或询问。(言论权)
  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经常集会(集会权)
  【设计意图】将《权利法案》内容融入材料之中,论从史出,突破课本重点。
  (三)完善资产阶级民主
  学生一般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君主立宪体制已经建成、民主已经有了充分保障,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在此,笔者引用钱乘旦先生在书中的一段话引出民主完善的内容:
  (威廉三世)有独立的行政权,是实实在在的行政首脑,他有权遴选政府大臣,并亲自主掌国务大事……大臣不对议会负责,而只以个人的身份对国王负责,议会对此毫无办法③。
  由这段话可以看出,国王依然掌握行政大权,这也就意味着在以后的岁月里英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尚需不断完善,变化发生在这些人担任英国国王期间:
  安妮女王 乔治一世 乔治二世 乔治三世
  (1702-1714) (1714-1727) (1727-1760) (1760-1820)
  德国人:汉诺威王朝
  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完善的内容,课本讲解较为简略,在此补充相应材料,以案例形式对责任内阁制进行讲解,化抽象为具体,以确保学生对相对陌生知识的理解。
  【案例1】
  “性格恬淡的安妮女王”
  安妮认识到政府大臣必须与议会多数党相一致,议会换了,政府也要换,否则政府将受到议会的强烈抵制,行政事务便无法运作。
  安妮性格软弱,优柔寡断,往往是一件事情已经说好,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会改变初衷,接受新建议。为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渐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取得一致意见再报告安妮,让她无可选择。
  思考一:安妮女王时确立哪些政权运作原则?
  【案例2】
  “两个德国人治下的英国”
  安妮女王去世,一个德意志的小王侯登上英国王位。乔治一世不会说英语,又不熟悉英国政风民情。作为外国人,即使想改变政治制度也无从下手,于是他很明智,乐得做一个安乐天子,便放手让大臣代他去料理国事,自己什么也不管。乔治二世和他的父亲一样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连续两个外国国王给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带来发展良机,内阁制由此成形。掌控行政大权的内阁会议逐渐由国王主持转向由财政大臣主持,罗伯特·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
  思考二:不懂英语的国王丧失了什么权力?
  【案例3】
  “最伟大首相之一——小威廉·皮特”
  1782年,因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冲击波,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福克斯—诺思内阁被迫辞职。1783年24岁的小威廉·皮特出面组阁,赢来了议会的一片嘲讽之声,下院多数议员反对国王“把国家委托给一个小学生来管理”。但血气方刚的小皮特要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他大获全胜,解散议会,并得到新议会支持,巩固了首相权力。
  思考三:当议会和内阁发生矛盾时,会有几种解决方案?
  从案例3中我们看到,议会和内阁之间相互牵制、彼此制衡,从而收获启示四:有一种权力叫制衡。另外,从三个案例的发展演化中可以看到,在威廉三世之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英国资产阶级民主的一个个原则在确立,可以看到事物发展都是渐进的,没有尽善尽美的制度,事物都是在渐进中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收获启示五:有一种方式叫渐进。
  (四)收尾:合作探究
  历史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有广阔视野,善于比较。在此,进行中西比较,具体问题如下:
  17、18世纪的英国和中国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这种由道路不同所带来命运的天渊之别给我们怎样的政治启迪?
  英国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确立不久,即在经济领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在封建专制体制笼罩下的中国,则在农耕文明的道路上愈走愈远。由此可以看出,创新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而英国的崛起抑或当时中国的沉沦为创新的重要性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注脚。通过中西横向比较,收获启示六:有一种精神叫创新,从而使本课主题得以升华,并为我们今天认清资产阶级民主竭力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自信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民的民主提供某种启发。。
  【课后反思与教学感悟】
  作为青年教师,笔者曾经参加过各种级别的比赛和展示课,对于公开课的教学有很多反思和感悟。在此,一并进行归纳和整理。
  (一)高中历史教学定位重点在哪?
  在中学历史教学现实中,背景、过程、影响范式的课堂体系并不少见。当然,这样的体系结构对学生抄录有所帮助。但是,这样的术语显然只是复习笔记上的标题,只是标注了所谓重难点,只做到此很难说教学目标已经实现。本该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被这种固定的文本搞得支离破碎,而且,学生已经进入一种固化思维模式,他们在扮演一种对历史冷眼旁观的角色,很难领会历史人物的内心挣扎与历史事件的激荡人心,使原本流淌着智慧和灵动的历史课堂变得了无生机。叶澜教授说:“为实现拓展现有学科的育人价值,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④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重在启迪人心智慧。在搭建课“形”时意在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正如全国著名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所说:“历史教师应当把侧重点放在透过历史培养国民意识和提供智慧方面。智慧是文化的深髓,只有在智慧的指导下,只是才具有力量。单纯的知识可以老化,可以过时,但融入了智慧的知识,却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⑤“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在此方面进行了一定探索。当然,对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还有待进一步批判、分析。   (二)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与价值渗透的问题?
  袁振国先生在《解读文科教育》一文中谈道:“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情感教育也有助于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⑥在“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教学中,从学生成长角度出发,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这一中心词汇出发,经过争取民主、确立民主、完善民主三个阶段,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收获人生启示:有一条道路叫曲折、有一种智慧叫妥协、有一种态度叫和平、有一种权力叫制衡、有一种方式叫渐进、有一种精神叫创新。
  教学中,我们应特别关注价值观的引领和励志的信念教育。布罗代尔曾说:“如果历史学消失,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⑦历史教学要强调和突出历史教育的深刻性和价值观渗透性的学科特征。在这方面,千万不要进行空洞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课堂设计与实施让学生感受历史教育的意义。
  (三)什么样的活动更有效?
  新课程改革以来,评判历史教学优劣的主要依据是能否彰显学生的“主体活动”。于是比赛课,要么是教师将教科书中的内容问题化;要么是教师别出心裁设计诸多“历史活动”、“历史短剧”等,师生多在所谓积极互动的氛围中结束相关教学活动。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展现了历史教师才能,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但是,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问题创设缺乏一定的思维性和深刻性,那么这些问题就很容易沦为无效问题,影响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化、程式化,如《权利法案》有哪些内容?英国代议制确立对资产阶级的贡献大不大啊?这样的问题只需学生随声附和有或没有,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揣摩教师的语气应声而答,缺乏应有的思维生成,这样的问题尽可以归入无效问题这一范畴,这绝不是我们在课堂中希望看到的。
  历史学家柯林伍德曾感叹道:“我们可能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了当初之所以出发的目的。”⑧曾几何时,我们对教学形式上的改变投入太多关注和热情,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上充斥各种高深莫测的教学策略,而对历史本身的研究,教师专业的成长被置于微不足道的地位。
  反思本课教学,情感、态度目标实现比较成功,知识、能力目标也基本实现。课堂主题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因为好的主题是成功的一半。主题必须是和课本内容紧密相连的,并且通过它可以贯穿整个主干知识。脉络清晰是历史课堂的骨架,支撑着历史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英国代议制确立和完善过程的讲解,以启示形式贯穿始终,主题得以升华。
  本课的教学实践使笔者进一步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有效,教师的专业引领才是源头活水。如果历史教师拥有宏观视野和挖掘历史细节的专业功底,那么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引领必然是驾轻就熟、水到渠成。“阅读与思考是一个教师需要终身完成的作业”⑨。而客观现实是教师每天忙于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战术,各种压力下历史教师心力交瘁,能投入专业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行文至此,屈原的话在我耳边萦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释:
  ①柴松方.历史教育:人文价值观·公民意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1.
  ②赵亚夫.历史教育人格理论教育初探[M].西安:未来出版社,2005.
  ③钱乘旦.英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④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M].教育研究,2002(5):6.
  ⑤李惠军.来自教学一线的冷眼凝视[M].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4.
  ⑥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46.
  ⑦布罗代尔.文明的文法·序言.
  ⑧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⑨王雄.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11.
其他文献
摘 要: 伴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实,高职生通用职业素养的高低逐渐成为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深入分析高职生通用职业素养偏低的本质是由通用职业素养的隐性特征、通用职业素养展现的“滞后性”、形成的“缓慢性”及培养主体的“多元性”等因素造成的,结合多年高职学生管理经验,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提高高职生通用职业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学生 通用职业素养 对策  一、通用职业素
摘 要: 医教协同背景下,积极推进中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有机融合的制度,建立适应中医特点的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各中医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新任务。本文对建立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介绍了开展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对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
摘 要: 推进和加强学风建设对于高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吉首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从明确目标原则、严格学风管理、加强学风督查、明确责任主体、建设骨干队伍、严肃考试纪律、开展学生活动、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教风建设等九个方面对加强和推进学风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高校学风建设 文化建设 吉首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学风是一所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治学精神、治
摘 要: 国士文化是不同时期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就是引领方向的文化坐标。泰州产生过不少国士级的大儒,如胡瑗、范仲淹、王艮等。国士文化的根本在于勤学苦思,在于躬行,在于创新,在于学以致用,但最重要的还在担当,没有担当情怀的儒生,即便是够得上大儒之称,亦成不了国士。泰州国士独领风骚的原因还在于这座城市的秀外慧中,在于这里的三水环境及人文底蕴。  关键词: 国士 泰州 知遇 担当  每座城市都
摘要: 学校是传承教育传统文化的领地,承载着文化建构的重要使命。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题材一直贯穿始终。本文以新课程音乐实验教材为例,阐述了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关键词: 民族音乐文化 基础音乐教育 音乐实验教材  一、民族音乐文化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的原始氏族社会就产生以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古代乐舞。到周奴隶主统治的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情境,把抽象的知识概念、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媒体 新技术 语文教学 应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语文运用能力、语感的培养,重视学
摘 要: 本文在深入剖析礼仪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以礼仪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并就其实施路径加以探究。  关键词: 礼仪教育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一、礼仪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系  (一)礼仪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则契合  在现代社会,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用以律己、敬人的
摘 要: 语言表述永远无法穷尽作家胸臆间的奇巧,只能差强人意而为之。对语言表达不可越过的如此之困境,一些作家巧妙利用“言不尽意”所带来的积极的审美效果,尽量增加“言外之意”的信息量,有意识地保持艺术语言所能够实现的一种含蓄蕴藉的审美张力,从而为欣赏者的情感、联想与想象等心理机制的积极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但是这种力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品,在流传过程中会产生作者之言与读者理解之意相错位的现象。对诗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强调学生自主实践的课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过程,是该课程的显著特征和根本要求,但是没有教师对学生规范、有效的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易于陷入茫然与无序状态。因此,教师采取有效的指导策略,有利于强化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本文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总结教师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有效指导策略。  关键词: 实践活动课程 有效指导 指导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突
摘 要: 新版《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是高校英语专业未来建设、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托和风向标。本文将结合新国标和“外研社”英语演讲大赛的命题,阐述在此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的英语演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 新《国标》 外研社英语演讲大赛 英语演讲 课程改革  1.新《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介绍  1.1新《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的背景  仲伟合(201